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综述(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综述(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综述(5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辅导员工作创新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生活管理的重点,该项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来负责。从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可以反映出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辅导员工作中存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几点创新工作的思路,旨在为高校学生管理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生管理;辅导员工作;高校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在个人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就反应出了其大学生活中在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指导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应具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孩子们,还没有完全适应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依然需要指导员扮演一定程度的班主任角色,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中辅导员的教育理念模糊,服务意识淡薄。辅导员制度最早是由清华大学在1953年提出,辅导员的岗位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理想以及政治立场等。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越发偏离最初的设定,辅导员的工作越加的琐碎和生活化,更加注重学生日常管理,例如:查寝、点到、联络家长、学生情感变化等。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地扩招,校内的大学生数量增长过快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工作量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便急于招聘辅导员,但是辅导员并未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积极的工作态度。

2.高校中辅导员在新时期必然面临的挑战。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国际环境、社会环境都会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对象的行为方式等。这也为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当然也提出了挑战,目前的大学生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更加注重现实利益,他们在思想上个性、心理问题突出、法律意识强,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思路

1.辅导员岗位职责和管理观念的创新。辅导员的教育理念模糊和缺乏服务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对岗位职责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多辅导员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其将辅导员工作看作是进入高校工作的跳板,工作的重心并没有放在学生管理上。为此,高校应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的论述,从而强化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辅导员的工作类似于中学的班主任工作,但是在工作内容上简化了许多。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是运用当年其老师管理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时代变化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了。为此,辅导员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更新管理理念。

2.辅导员管理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师管理学生中,通常是通过谈话方式来进行的。当下辅导员面临的工作任务量非常大,通常情况下,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几百个学生。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辅导员工作一定要讲究方法。第一,辅导员管理工作中要充分重用班级干部,要构建具有很强工作能力的学生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前提是所有人都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第二,辅导员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中国古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与学生保持紧密的互动,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经常开会,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不高。辅导员可以构建一个为微信群,通过互联网与学生保持互动和沟通。通过微信,学生能看到老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从而对老师的管理工作多一分理解。通过微信,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关注,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最终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第三,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没有既定的模式,只有一个大的方向。在管理工作中,随着管理效果的提升,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也要进行调整,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3.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考核方法的创新。辅导员的服务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其工作的自主性不高,二是没有相关的工作管理条例对其工作进行规范和制约。为了提升辅导员的管理质量,要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具体的考核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开展。第一,对辅导员所辖学生群体的生活习惯和纪律优劣来进行评比。第二,对辅导员的工作总结进行考量,通过工作总结来分析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果。第三,通过学生反馈来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评。如果有大量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表示赞扬,说明辅导员工作效果比较好。与此同时,校领导也要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调查,避免虚假反馈影响辅导员业绩考核的公平性。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创新方法很多,笔者仅仅从教室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及学校对辅导员工作考核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改革不仅要重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还要重视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是大学生活的主体,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指导和行为规范,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技能以及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些都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需要引起高校的注意。

作者:任聪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丽.高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问题和创新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4(34).

[2]潘颖.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工作创新思路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4(5).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简述

【摘要】

高校学生的思想进步离不开学校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政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了十足的引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思路,方能确保其他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然而,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越来越多的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仅凭过去的思政教育理念,早已无法满足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因而及时调整旧模式,紧贴时代的步伐,因材施教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显得意义非凡。

【关键词】

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升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校开始着重培养专业能力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然而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日益变迁,不同种类的多元文化纷纷袭来,今日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和过去有了许多不同,这表明过时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一、管理学生工作的现状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生。然而现实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管理观念和方式。

(一)管理观念脱节。由于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在管理学生时,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结合实际的让学生了解问题,反而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给后期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

(二)管理方式落后。作为学生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辅导员,其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然而现实中许多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依然采用老方法,很多时候也只是走走形式,没有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影响师生感情和信任感,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影响综合教育管理质量。

(三)管理者水平不足。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理应是辅导员,他们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方式。只是教育资源的不对等以及扩招使得管理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如今依然存在不少辅导员身兼数职的情况,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去。再加上其对管理工作职责的认识不深,学校在奖惩制度方面也不完善,导致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不足,工作岗位易发生变动,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思政教育模式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着如今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和网络的发达,使得少数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思想倪端,价值观扭曲。因而,学生管理工作应在思政教育模式下,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在管理工作中的真正实施。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创新变革,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坚持从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在其中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创建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创建舒适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和老师带来舒适的感觉,激发校园荣誉感。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其形式和层次。再适时实施奖惩制度,突出学生典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种双向管理,既包含了老师管理学生,也包含老师和学生互相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在坚持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保持公平公正。

三、思政教育模式下如何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一)确立管理目标。在进行高校管理工作时,首先要确立管理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罗列会延迟目标实现的状况。并根据目标制定出合理的考评方案,逐步实现目标。为了更好的实现管理目标,将整体目标分解成更有针对性的小目标。每个小目标的顺利完成直接决定了整体管理目标是否能如期保质实现。根据当时所制定目标的性质,分为重点目标和专题目标。

(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今时今日的需求,高校学生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离不开国家、社会资源、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支持和配合。必须制定稳定、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坚持“以人文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最有效教育资源是由学生家长、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只有这三个资源充分配合,方能有效保障教育资源效用的最大发挥。

(三)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多宣传正能量思想,是高校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思政教育时,也不能轻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许多倍感迷茫最后变得自我迷失甚至误入歧途的学生就是因为当初没有坚定的思想,没有建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容易受到诱惑和动摇,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因而高校学生的人格教育格外重要,管理工作者也要多学习结合时下的教育案例和社会新闻,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格教育多予以关注。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体现其个人的综合素养,人文素质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三观”,通过日积月累的知识文化的学习和沉淀才形成。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境界。

作者:李准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坡.新时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战略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2-13.

[2]丁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45-53.

[3]薛永存,卢万杰.浅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22-26.

[4]林丽萍.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中国高校教研究,2006,(08):66-73.

第三篇:立德树人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

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探讨了立德树人理念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立德树人理念下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学生管理

主席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中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也为我国高校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教育结构与布局也有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育要进一步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在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集体观念、责任精神与担当意识。探究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系每一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与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立德树人重要性

我国高校育人体系中,学生管理工作肩负构建第二课堂、引领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职责,是维护校园稳定,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日渐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推动,学生帮扶资助体系日趋健全,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新发展与新跨越。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时期,思想道德多元、利益主体丰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类思潮涌动,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而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凸显出了重要性。首先,立德树人展现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当今社会综合型人才的发展要素,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现代高校教育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当前学生价值观念、目标追求、思维方式都展现出了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综合发展不均衡,德、能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学生沉迷互联网文化,主流价值观迷失,道德失范,社会责任感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要性,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直接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展现的教育本真迷失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1]。其次,立德树人也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不仅需面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利用新媒体、新方法与新技术,引导学生立德树人,正视社会。所谓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树人则是立德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中的“德”,不仅包括能力与品德,也包含人生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其是人思想观念的集中反映。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

(一)管理理念问题

就现状来看,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重智轻德”、缺乏合力等问题,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师生参与立德树人工作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一方面对立德树人理念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也难以令人满意,导致学生工作无法获取预期效果。其次,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着连续性与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往往停留于局部问题解决、应付任务检查,无法同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相适应。

(二)管理模式滞后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尚无法实现全覆盖。通常情况下,辅导员等管理者只重视学生团体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对普通大学生的关注与了解不足,使得多数学生无法得到锻炼学习的机会。管理方法呆板、僵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说教模式不仅无法引导学生学习,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而随着“西化”思想的不断侵蚀,少数大学生滋生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化、功利性倾向极为严重。德育教育以学校为主体,缺乏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无法形成立德树人工作合力,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受到影响[2]。

(三)业务水平亟待提升

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这也要求学生工作者需掌握更先进的管理手段来适应新时期需求。但当前由于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工作归属感不强,职业认同感较低。

(四)学生参与性不足

高校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与学习自主性,学习目的性与计划性相对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面对竞争压力、生存焦虑、情感困惑等诸多问题,难以自主调节情绪;学生参与性不强,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导致辅导员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大大增加。例如当前高校一些思想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上课只出于应付点名与考试的目的,并未潜心学习。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一)完善学生管理顶层设计

高校需以新的理念推动立德树人工作,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激发立德树人活力。首先,要解决立德树人学生工作重视不足、落实不力的问题,高校领导的重视是关键。高校领导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职责,加强部署与研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学生工作的地位与条件,强化全体师生员工职责。其次,高校需正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与方向,更新人才管理培养理念,规划全局,以新的理念构建高效立德树人战略布局;构建理论学习制度,加强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者政治学习引导与组织,让更多教师明确工作学习要求,并将要求内化于日常教学与学习当中,严格遵守政治与道德底线。此外,高校需积极引导教学与管理人员深入社会,进入企业、街道了解社情;更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道德水平、思想情况等与职务聘任、科研选拔以及外出进修全面结合。

(二)推动管理模式改革

高校需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引领,做到统一部署与规划协调,构建立德树人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学团共管,专兼职队伍互相配合的系统;构建起立德树人工作领导小组,以新的发展理念与机制在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等多方面推动立德树人的实施,满足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需求。其次,强化立德树人,推动管理模式改革,也必须要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思政课程建设,全面开设与开发更具吸引力与深入,且与学生就业、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构建起以思政课程为主的知识性课堂,以及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性课程。此外,针对课堂教学,可积极推动情境式、启发式、分层式、小班化教育,加强应用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手段;更新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与引导师生到社会中区、到企业、社区、农村等地了解国情,感悟社会,培养民族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三)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高校立德树人,教师立“师德”是基础。教师走在教学管理最前面,是教学系统中的关键一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天职,高校教师需具有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教师的“六德”,也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因此,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需将师德建设置于突出地位,着力提升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能力与水平,高度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利用一切政策导向,激发教师创造性与主动性。其次需完善高校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水平,不但需提升学术水平、加强科研,还需不但强化教师管理队伍道德素质。如可定期举办职业道德专题讲座会议,建立师德建设宣传平台,弘扬道德,鼓励先进。

(四)文化育人,树立学生“学德”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根基,有着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需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凝聚大学精神作为核心,以培育优良校风与学风为重点,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具体来讲,首先应健全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强化校史校训教育;加强制度文化加深,突出校园人文关怀与帮助;充分利用杰出的校友资源,发挥校园榜样功能;利用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等活动,锻炼大学生合作与交际能力,培养友谊情感;积极开展公益社团活动,如志愿者队伍、募捐活动等,让大学生感受与体验无私奉献的行为与精神,受到心灵的洗礼。其次,积极利用新思想与新手段不断丰富高校文化内容与载体。例如应用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等,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与交互性,通过新鲜即时、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与熏陶,让广大师生利用各种方式了解校园事、社会事。此外,基于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与问题,高校需引导学生树立“学德”,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将自我作为管理主体,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如可以优秀大学生为表率,对其他大学生进行管理,找出学生更愿意接受的办法。

四、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当前高校教育的第一要务。立德树人理念下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必然需求。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为管理理念,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完善管理体系,丰富管理手段,加强德育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进而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於洁 单位: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科.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路径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98-101.

[2]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94-98.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探析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完善,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比例占总比例的85%,高校教师使用网络比例也逐渐提高,高校群体已然形成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潮流。笔者简单介绍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网络化的情况、网络化管理工作的利弊等,分析了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

一、高校学生网络管理工作的现状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也被加以利用,创建网络化信息平台来解决学生的教务以及生活问题已是高校首选的管理方式。因此,笔者就目前高效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1.辅导员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大学不同于初高中的班主任制度,一般采用的是辅导员辅助班主任工作的形式,甚至大多数都是辅导员和同学进行沟通。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还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校的校规、奖惩制度以及处理学生的生活琐事等,这些工作几乎包含了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各种事情,例如:前期的入学准备、奖学金名额、各种大型比赛的安排以及解决生活中纷争等,可见辅导员是“多技能、高技能复合型”的人才。

2.高校学生具有时代新特色。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统学生,他们乐于接受网络技术,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同样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并且在这样的“快餐”时代,学生做事也迅速,讨厌繁琐复杂的办事方法,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发生着变化,心理年龄较过去的大学生小,但是生理方面却愈加成熟,追求自我真我,崇尚快捷方便。

3.高校学生熟练使用网络技术。如今的大学生是网络技术的坚决拥护者,手机、电脑、平板人人都有。QQ、微信、微博以及人人网等都是学生目前交流的主要软件,同时高校学生现在普遍愿意在网络上交流。据调查发现,高校学生都有手机,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多部手机。因此,管理工作应从网络下手,符合当今潮流,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状态。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优势

1.减少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提高效率。传统的管理模式是辅导员通过班级委员开会通知等各种事宜,再由班委传达给同学的形式,如果辅导员只管理一个班级的话,不会出现问题,但是随着大学生的扩招计划,辅导员供不应求。一个辅导员需要管理多个班级,此时再一个一个的通知耽误时间,并且容易发错信息,不易于管理。通过网络技术,辅导员可以将要的信息在群消息和群公告里,大大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出错率。

2.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因材施教。在网络不发达的传统高校内,辅导员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常常需要去学生的寝室,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或者学生去办公室寻求辅导员的帮助等。但是,存在多数的学生害羞、不愿意面对面的表达自己的心情,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谈话内容也浅尝辄止,没有意义。当今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都愿意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即时心情,通过手机宣泄自己的情感,辅导员可以通过社交软件进行交流,避免了面对面带给学生的压力,以及各种尴尬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流行的表情包和搞笑段子拉近彼此的距离。

3.避免了传统消息模式的漏洞。传统消息的方法是层层递进的公布信息,很容易造成传话中心偏离,内容真实度降低的漏洞,并且必须要求辅导员与班委、班委与同学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才能使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当出现事假、病假和时间不协调的问题时,常常会因为口头传递信息的不准确性影响工作结果。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身影,校园网、一卡通的使用,学生考试信息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查询及录用等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决策管理、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生活管理等各个管理领域。网络化可以将管理者从繁重复杂的工作中“解救”出来,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同时节省工作时间。但是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隐患。

1.相对的减少师生交流。当今社会人们已经熟练使用各种社交软件,QQ、微信、微博、人人、知乎以及天涯等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交流方式,高校学生更是其中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更愿意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社交工具等向辅导员请假,辅导员也更倾向于用网络社交信息,建立网络社交群,直接快捷的通知学生。这一措施虽然工作上比较方便,但也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情、同学情相对冷漠,不再像初高中那样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而是以宿舍为小群体,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难以产生深厚的情谊。

2.管理者网络技术并不成熟。相对于高校学生网络化的普及程度,高校管理者的网络化程度并不能与之匹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上网时间不固定,随时可能登陆网络平台寻求帮助,即使管理者下班仍要关注网络平台的信息,无意中延长了工作时间,占用过多的私人时间,而高校管理者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是网络技术的主要群体,使用也最为频繁,而高效管理者并不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技术,因此在网络技术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总之,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仍在发展当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开发和管理,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势不可挡。高校管理者更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的利用网络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拉近师生距离,减少工作时间。

作者:任聪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美.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创新[J].科技资讯,2015(2).

[2]彭媛媛.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品牌,2010(10).

第五篇:激励理论下高校学生管理运用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管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激励理论作为当今社会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推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实现高校、学生协调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激励理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本文重点以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激励理论;重要性;运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机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高校发展理念,因此,高校需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改善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管理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当今高校学生管理中,要以学生的心理作为出发点,并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管理方式与监督指导作为主要手段。构建合理的奖罚制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学生能够遵循高校管理准则,并组建完善的管理团队,进而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激励理论下,高校学生管理要更加注重柔性管理与人性化教育相融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人们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种渴望,并促使人们能够做一些事情,激励理论正是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通过补充人们的内心需求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所以,激励理论即是采用相关的方法与政策,并应用于人们的内力活动中,进而激发、驱动人们的行为,最终实现激励目标。以当今我国大学生发展情况来看,如今在校大学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展开学习,而是用来“享受”大学生活,甚至部分大学生会旷课用来打游戏。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自制力,在大学期间比较放纵自己,浪费了大学学习生活。由于大学生观念不足,使得大学生不仅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甚至会成为家庭中的累赘,增加了家庭负担。因此,想要一改大学生学习现状,各大高校必须要采用激励理论来强化学生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充裕。激励机制主要是用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展开全面教育,逐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完成大学学业,并在大学期间里养成良好的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对于高校而言,通过融入激励理论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家长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从宏观层面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主人,高校通过应用激励机制,能够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推动国家、社会协调发展。

三、高校学生管理运用激励理论的有效措施

1.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前提就是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当代大学生攀比心理强,习惯将自身与他人做对比,因此,高校可利用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作为切入点,将学习目标、学习成绩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中。同时,高校需要保障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激励机制是否合理与大学生的积极性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存在不公平现象,会造成大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得激励机制很难进一步实施。因此,高校务必要保障激励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原则。

2.科学制定行为目标。根据心理学层面展开分析,人类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都具备动机性,如果丧失行为动机,那么该行为也会丧失特定意义。因此,在激励机制下,需要高校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行为目标。通过制定目标,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驱动力,同时也能够在学生完成目标后,获得巨大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未来工作中能够更加勇往直前。此外,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必须要保障目标的阶梯形原则,即为了使目标具有一定难度,同时也要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挑战性,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学生容易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因此,高校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来设计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树立学习榜样。由于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竞争心理,都不想落后于别人。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针对学生的竞争心理展开榜样激励机制。高校有关人员可以宣传校园模范学生,进而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给高校学生树立一个生活中的学习榜样,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动力与学习目标,进而不断朝向该目标不断前进。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楷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举止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校园中,必须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的辐射作用来影响周边的学生,进而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教师的优点,并不断向目标努力。

4.信任关怀激励机制。想要将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另一个人的基本条件就是相互信任,同时信任也能够激发人们的自信心,推动被信任的人能够努力完成任务目标。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来说,学生导员信任学生,将班级管理任务与相关工作交给学生代表,并通过言语鼓励学生,即会增强学生对导员的信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更有干劲,最终出色的完成任务。信任关怀激励机制,通过师生合作的管理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质量,进而为班级、高校建设提供了良好氛围。

5.物质利益激励机制。在众多的激励机制下,物质激励是社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该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同样适用。通常情况下,各大高校都会多多少少设立一些奖学金,并分为多个种类,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奖学金的评定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首先要公示高校奖学金的评定详细细则与流程,表明奖学金既对学习成绩有要求,同时也对综合素质、体能测试有一定要求,进而通过奖学金来规范学生行为。此外,奖学金激励机制只是一个方面,通过物质利益为媒介的激励机制还有很多,如为自主创业提供支持、提供优秀的实习机会等,都与学生自身利益挂钩,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一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可以采用反物质的方法展开激励,例如旷课、课上睡觉、打架斗殴、迷恋电脑游戏的学习实施一定惩罚措施,保证高校学生都能够受到学生管理制度规范,进而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

四、结语

只要人们存在内心需求,激励理论就能够切实发挥作用,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能够从各个层面受到激励,进而规范学生行为,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高校管理者应主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相对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骆敏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浅谈“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56-57.

[2]张成恕.和谐校园视角下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4-35.

[3]郝辽钢,刘健西.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趋势[J].2014,(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