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构建(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构建(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管理构建(7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机制构建

摘要

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型的复合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学生需求多样化,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以培养应用型的民办高校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全方位、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

管理;德育;一体化;机制

1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

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机制是以提高育人实效为目的,通过管理和德育协调整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工作过程和方式。当下社会政治生活透明较高、民主参与意识显著增强,随着多元文化冲击产生的诚信缺失、有违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互联网负面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使大学生理想价值观现实化,对个人利益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尤为看中,观点主张追求个型化,敢于发表自我主张,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主要凭个人主观意愿,意志力相对薄弱心理承受力较差。而作为大学生所处的高校来说,由于民办高校多向应用型转型和发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践环节更是增加了比重,在校外的时间的增多对学校的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的不足

随着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机制暴露出: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过程简单化、形式化;方法单一、程序化,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设计和理论支撑。民办高校还存在队伍的流动性大,同时具备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的人才不占多数的普遍状况,致使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只追求完成的速度,不重视完成的质量,只重视眼前所见结果,忽视长远的影响,只关注表面问题,未对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反思和总结,抑制了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机制作用的发挥。

3构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对策

3.1推进“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理念的创新

应当全员树立“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教育管理观。学校的各个部门深入贯彻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学生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各学院学工办主任、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校团委、招生就业处、创业学院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都参与其中,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新问题新情况,全面统筹协调安排,使传统的管理代替服务的做法彻底转变,不断增强全员服务意识,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服务学生的理念的、可操作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四大功能,尤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育人的合力。

3.2加强学生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突出服务功能

当下所处的是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单一的、灌输的、我说你听的学生管理与德育模式已不能为现今时代的学生所接受,更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打造线上线下的服务平台,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一项重要载体。在线上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学生信息中心,定期与学生相关的各类信息,缩短信息的周转时间,提高信息的时效性。线下设立实体服务窗口,为学生提供各项学生相关的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业务和咨询。线上线下的学生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打造,将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3.3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构建需要有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作为保障。根据现实情况进一步修订《学生手册》,做到学生教育管理有据可依,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要发挥学生工作部主导作用,学院学工办全面参与,将学生工作、德育教育、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心理健康全面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大部制统筹协调的功能,通过咨询、调研、实施、协调、反馈、总结,“学生管理与德育一体化”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地运行,更加准确、合理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3.4创新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高校对学生的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同时也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将日常工作与服务理念结合,突出思想教育的引领服务、强化日常学习的指导服务、侧重心理健康的爱心服务、完善就业创业的导向服务、强化贫困学生的资助服务。将一系列服务形成合力,创新学生工作的服务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育人效果也将进一步得到发挥。

3.5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有一批合格的学生工作服务团队是落实服务功能一支不可划缺的力量。需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评聘标准和考评指标体系。将一批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水平强的选聘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且是中共党员是学校挑选辅导员的必要条件。对于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辅导员予以重点培养,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把学生工作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对优秀学生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并工作业绩纳入职称评定中。一系列激励机制激发学工队伍服务能力的提升。

作者:王硕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峰,方晓珍.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与程序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1(11).

[2]郑新.谈高校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学理论,2014(09).

[3]吴常果.浅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营与管理,2016(12).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研究

摘要

“以人为本”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管学生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老师,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持的有力保证。本文将首先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然后客观陈述了高校管理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接着提出几条将“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理念

科学发展观将理论核心内容定位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客体以及核心都是人,因此,“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始终要坚持的理念。高校管理学生、制定校纪校规都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高校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优质人才为目标,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根本利益,我们讲促进高校的长足发展,其实就是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人是一种主观性的客观存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着客观存在且具有主观能动的人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具体开展时,辅导员不应一味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而应该注重人本化的实践。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就是告诉我们,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识行为主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辅导员老师应该认识到各个学生个体的自身差异性,要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进行学生管理时,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人的存在发展也是变化着的,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在求学阶段,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汲取知识,构建大脑知识结构体系,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精神、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审视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是认同人的内在潜能与生俱来,人的这些潜能是积极向上的、客观现实的,也是科学合理的。而我国高校长期流传的学生管理定势是,计划型经济体制中形成的行政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下过分强调行政法规的权威性,严格执行既定的学生管理条文规范。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客观的审视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难看出,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1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师资的不足。高校学生管理团队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教师年轻化增长,一般缺乏长期稳定性,工作连贯性较差。高校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理论武装,专业业务性不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凭借更多的是工作经验,参照以往的实际案例分析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由过往经历总结而来的管理经验略显落后,且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管理变化发展着的学生,需要加强高校管理团队建设,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2.2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审视高校学生管理思想的误区。“以人为本”理论指导下,高校教师作为管理工作的行为主体,不仅要管理学生,更要服务学生。传统管理思想指导下,管理教师重管理而轻服务,过分强调管理的本位思想,缺少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和理解,错误的选取刚性管理制度束缚学生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是服务,不仅要为教学工作服务,还要为教师教学服务,更要为学生学习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积极性。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管理具有主观自主性的学生,需要端正高校管理思想认识,走出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想误区。

2.3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缺陷。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比起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进程,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略显滞后。目前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改革的重点对象就是原有的旧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依据现实学生管理需要,设计与时俱进的学生培养方案,及时修正过时的管理制度,以实现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管理日新月异的高校学生,需要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拟补以往条文规范的缺陷。

3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呈现的建议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而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教师,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以人为本”理念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

3.1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高校得以存在发展的客观依据是学生,学生是高校的生存之本。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一切都应以学生为本,注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这是高校学生管理老师的基本职责,也是高校的自身使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依据学生现状,做好与时俱进的科学规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逐步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校学生管理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坚持对学生加强人本关怀和积极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意识,倡导学生管理的自律行为。

3.2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其次要坚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资源,也是服务学生的重要资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就是辅导员,没有教师,高校对学生的优质服务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大学教育也无处可施。调动管理教师的积极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坚持以教师为本,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的要求,更是“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四位一体的全新高校管理模式的要求。

4结论

高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只有将“以人为本”理念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修正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推进实践活动,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才能充分显现。

作者:姚永明 张硕 吕慧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参考文献

[1]毛蒋莉,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J].考试周刊,2015(95):157-158.

[2]孔定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分析[J].管理观察,2013(20):66-67.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俨然成为了高校需首要完成的一项教育任务,经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可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能够从根本上树立起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继而让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可以变得更加平坦、顺利。

关键词:

高校学生;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0前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正式进入到了网络时代中,90后、95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其人格健全与思想完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很多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高校中的教育者与管理者要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让大学生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1高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1不适应大学生活:

对于刚刚接触大学环境的大一新生来说,在承受过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后,大学阶段的全新教育模式让他们突然感觉到非常不习惯。尤其是对于一直参与走读的学生来说,集体生活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如果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避免的会出现情绪低落与茫然无措的现象。

1.2人际关系问题:

在高校中,大学生的交际圈子开始被无限放大,不仅要同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就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会随即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诸如家庭矛盾、室友矛盾、师生矛盾等。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95后,生长于独生家庭环境中的他们存在着非常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会表现的耐心不足,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集体中。

1.3就业压力: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他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重要压力,同时也是学生家长与学生本身最为关注的一项问题。如今,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则这在无形当中为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思想压力与精神负担,在严峻的形势中,大学生开始感到迷茫、恐惧,在难以决策的职位挑选中,大学生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困惑情绪。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评估过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虚荣心,不甘愿从基层做起,总是选择那些无法胜任的高薪职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过于陈旧,认为只有进入到国企才是唯一的追求,从而在屡次碰壁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就业信心。

2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建议

2.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做到以人为本:

高校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充分的展示出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元素。首先,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应展示人性化思想,要顺应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尊重由学生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其次,在采用管理手段时也要做到以人为本,尽可能的通过激励的方式来展开管理工作。对于那些可以通过教育来进行改正的毛病,都应尽可能的避免处分,即使是非处分不可的情况,也要留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一些高校在下达退学处分通知后,还会给学生一个参加试读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读书的来之不易;最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定重大的决定之前,应同时构建出相对应的反馈渠道,尤其是在处理诸如男女关系的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隐私,切记不可大张旗鼓的公开点名批评,避免学生出现一些极端行为。

2.2全面增强高校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所指的即为,提高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的渗透一些有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的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引下所开展的,因此只有让教育者树立起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才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首先,高校教育者要树立起“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形成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其次,教育者要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榜样;再次,教育者要找到自我调节与情绪排解的方法,尤其在与学生进行接触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营造出一个自由民主、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最后,高校管理者要专门针对教育者来构建成长培训体系,要求校内的所有教育者都要定期参与教学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高校管理者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并针对那些表现优秀的教育者给予一些适当的奖励。

2.3将心理健康教育同高校社团活动结合到一起: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中,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是学生放松身心、展开交流的最好平台,在与相同年龄且相同爱好的社团成员展开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真正的卸下“面具”,拿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从而也就更加容易卸下心防,主动的向他人敞开心扉。基于此,高校中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社团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社团中构建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倾诉出来,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疏导。高校中的心理教育人员可以同社团之间建立起活动合作关系,经常性的举办一些诸如野外踏青、登山、骑行、马拉松、绘画以及辩论演讲等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应对挫折与困难的方法,充分的感受到来自于团队集体的温暖,从而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产生更高的期待。

作者:刘世伟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蕾,冯威.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与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15(4):110-111.

[2]何小微,齐雄,王建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开放,2014(5):120-122.

[3]杜莎莎,任婷勇.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4(12):67-69.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模式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随着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不断进行着革新。由于学生素质构成趋向复杂、高校体质改革、就业方式转变等原因给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依法治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制度之一,是我国依法治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一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作是高校调控高校教师,社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学生行为的规范体系。它的科学制定和依法实施是建立公正和谐校园文化的必备手段。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的安定和谐与稳健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类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从国家,省,市,高校各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关于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为了对当前各类管理制度进行研究,找出其内在逻辑结构,我们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各种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目前,我国高校颁布的各种制度主要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正式制度是各个教育管理部门颁布的各种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高校内部成文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一般依靠法律和高校管理等强制手段来执行,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例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学生的入学、注册、考核等方面做出的规定,都是强制严格执行的。非正式的制度是没有做出明文规定或者规定的内容不十分明确的。这些制度一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约定俗成。按照制度制定主体可以把学生管理制度划分为国家法律法规授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办学自主权下的学生管理制度,大学内部各二级学院、行政部门以及党团组织制定的管理制度。国家法律法规授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国家层面涉及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高校办学自主权下的学生管理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自主权限之下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守则,管理学校内部事务。例如山西工商学院制定的学生守则等校级内部规定就是体现了高校自主权下的学生管理制度。而大学内部各二级学院、学校内的各级行政部门、各个党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学生们最常见到的各种制度,这些制度严格遵守了各种法律法规也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延伸,较好的体现了各级规章制度的精神。同时作为法律法规的最终操作者,各个二级学院等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也是最具有操作性的制度。

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实施

2005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后,全国各类高校在依法治校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的管理条例以各种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格制定本校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高校管理者在关注问题时也向着更为全局性和理念性的方向探究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向着注重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管理者由原先的制度实施监督者更多的转变为制度实施的引导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法律制度要求对学生活动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处罚,这样不利于各地方学校依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进入新世纪国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在原有规定上只给与指导性的方针意见,各学校依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管理细则。近年来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学生由原先对学生整体思想动态的把握更多的转向到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例如山西工商学院对学生就业高度重视,这就体现了学校层面对学生个人前途的关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实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首先,高校在法律层面地位不明确。高校本身不是一级法务部门,本身不具备法律处分权力,而高校也不属于行政单位,自身也没有行政处罚权力。在这样混乱的高校定位下,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究竟有多大的权威就值得考量。而高校与学生之间产生的纠纷,往往以高校败诉为最终结果也是因此产生。其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内部门之间往往依据主观判断来断定这件事情是否在的职权范围内,这主要是由权限不明造成的。而实际上由于当前学生问题向着复杂性发展,单一部门已经很难彻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联动运作,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再次,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倡导从严治教的理念当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不足。学生在一种高强度的环境下被管理,这种重管理轻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是由历史上我国教育管理理念的缺失造成的。最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实施监督评价机制。除此之外,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还存在这校园文化功利化倾向严重,学生权利义务界定不具体,学籍管理服务意识不强,校园管理与学生课外自发活动存在矛盾,学生管理奖励多惩处少,贫困资助审核存在一定难度等问题。

3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完善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前提,国家应该明确高校作为学生制度的执行主体其法律地位如何确定,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律地位。这是高校可以明确执行其学生管理制度的前提。同时,高校针对目前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应该出台更细致并且易于操作的学生管理方案,让各个下属行政部门,有法可依,有法能依。在对学生的服务上,应该保证学生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在学籍制度上,给予更宽松的学习时间安排,让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尽快毕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延长学时。同时,可以开展部分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让有兴趣研究某一门学问的学生到自己更喜欢的学校去听课。2017年伊始,京津冀高校之间开展学分互认活动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学生课外活动上,应该支持学生举办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山西工商学院学生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自编自导自演《建校三十周年晚会》,气势宏大,异彩奉承,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从国家到学校都应重视的制度,它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秀明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第五篇:大数据高校学生管理应用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也相应变革。利用大数据,高校可以整合现行的学生管理信息,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贫困生资助、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安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服务。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采取转变学生管理思路、加强大数据专业化建设、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数据隐私等措施,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关键词:

大数据;学生管理工作;数据资源

随着“互联网1+”成为互联网思维发展的新业态,大数据已经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实际上,广义的大数据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而是由于不断增长的信息量和数据类型而逐渐衍生出的社会现象。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在校人数持续快速增长,学生数量的增大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信息量的剧烈膨胀,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不能运用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量越来越大的状况,使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感受到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不高的压力,高校继续运用原有经验式的、传统式的人工方式来管理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学生管理的需要。因此,把大数据这种先进手段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势在必行。

一、什么是大数据

(一)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BIGDATA),也称巨量信息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使用传统流程来处理和分析,无法在合理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去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在短时间内转换成有价值的决策资讯,从产业的角度出发,通常把这些巨量信息资料与采集它们的工具、平台、分析系统一起称为大数据,大数据简单说就是反映了从各种数据中快速获取价值信息的能力。[1]最早发现和使用大数据科学价值的是美国,继1992年当时的参议员、原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美国政府于1993年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于2012年又把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花费两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BigDataRe-searchandDevelopmentInitiative)。大数据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这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迈进了大数据时代。”

(二)大数据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基础

近几年,我国在云计算、移动终端、物联网、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大数据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大数据技术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SetonHealthcare采用IBM最新沃森技术医疗保健内容分析预测技术,此技术允许企业找到大量病人相关的临床医疗信息,通过大数据处理,更好地分析病人的信息从而采取相应治疗;苹果公司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出各种更加人性化的应用等。我国的百度、腾讯、华为、阿里等公司纷纷宣布在大数据领域的新举措,淘宝联合银行促进融资,百度配合政府做百度医疗,而腾讯“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我国高校近几年已基本建立和完善了网络教务管理、网络学生资助、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图书馆信息管理等各种涉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网络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同时,各大高校逐步意识到,当今学校的发展还需要更广泛地运用互联网,从而不断加大对网络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通过大数据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大数据可以准确跟踪并掌握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配合采用移动终端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记录学生参与的课外社团活动、社会活动以及课内学习实践活动等,通过学校的系统建立综合数据库来反映一个整体的情况,最后形成有价值的数据报告,使教师和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况,进而拿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应对策略,准确适时地帮助学生健康发展。以高校贫困生认定为例,传统的经验式的认定机制已经不太可能反映出一名学生真实的经济状况,但利用大数据则可以更加及时、更加人性化地让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各高校应以大数据为基础,持续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创建涵盖面更广的受助学生相关信息数据库,多渠道采集所有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采取对学生就餐、购物、外出聚会花销等数据的及时准确跟踪掌握并有效应对,同时针对性地对已有数据库中的不同信息进一步更新充实和完善,在众多的群体中筛选出确实需要提供资助的学生,真正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捐资助困机制,实现资助为常态、资助对象为动态的管理模式。惟其如此,方可使所有困难学生不再因贫困所困扰,也体现出学校捐资助困举措的意义。通过这样一种操作流程,可以把高校大学生在校所有活动如饭卡消费、出勤情况、健康信息、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学习成绩、奖助情况等融合在一个大数据里。从此告别过去那种零散的、单一功能的信息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可以兼容更多信息,更快捷更高效发挥作用的大数据。这样、学生管理教师可以从后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从而使国家、学校、社会的资助资金可以更好地覆盖到每一位需要资助的学生。

(二)发挥大数据的监测功能,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只依靠课堂疏导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正面临转型阶段,无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都在向纵深发展,作为社会人,必然受到这种变革的影响和冲击,从行为规范到价值追求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并从其行为中折射出社会变革的影子。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个群体,必然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人生定位。学习负担、情感变化、就业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事先预警,针对个体问题对症下药。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实时监测大学生的微信、QQ、微博、搜索引擎以及日常行为来了解心理情感动态,及时通过综合信息做出判断,对个体大学生心理不健康者予以适当的干预和救助。通过学校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构建的心理救助网络,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分门别类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提供预案。舒缓大学生来自内心压抑或对未来人生轨迹的担忧,帮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这也是高校大力开发大数据的目的所在。

(三)发挥大数据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整体集中涌向社会,造成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改变毕业生被动接受市场挑选的状况,就要求学生事先对自身做出准确评价。而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正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目前,大数据在我国教育管理领域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首先,高校应该建立一套有序、动态、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随时根据大学生毕业具体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大数据系统进行合理调整;其次,针对大数据的应用还要设立一套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不脱离客观实际,从而加强大数据对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2]再次,还要注意与全社会各类系统的信息共享,建立完善反馈机制,不断更新数据,不断丰富数据,使大学生能够享受更多的个性化就业服务。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培训经历、特长等基本信息进行复杂的分析,由此汇总各种相关信息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最终向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指导性建议。这个指导意见可以说是为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制的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的岗位,学生的就业率也会得到很好的保证。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可以利用大数据实时向学生的终端推送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推荐信息、就业讲座信息、招聘单位、招聘会信息等,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当前,各大高校就业工作的大趋势是个性化就业指导。实际上就是采取因人施导的做法,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样化的个性特点,一一分解细化,帮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发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进而为每个学生量身设计符合自身特点与期待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咨询服务,如就业咨询、政策咨询、技术咨询等,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前景、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学生顺利地、高质量地实现就业。

三、大数据应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我国的大数据正处在起步阶段,大数据运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缺乏专业的大数据操作人才以及把学生管理工作与大数据熟练结合的专家;三是高校在学生数据收集、管理、分析、使用上不规范。由此可见,提高对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的认识,以及它自身固有的时代特点,是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自身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从重要数据的监管入手,强化信息隐私安全保护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已经为成当今世界范围所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对于大数据的收集基本上是公开的。学生的各种隐私,包括成长经历、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社会参与度、行为表现信息等都会被收集到。[3]大数据的庞大性、针对性、准确性以及很高的利用价值,进一步加大了高校大学生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高校应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和信息系统安全的内部管理,建立院校信息系统安全机制并遵循相关规定,明确对保密数据的操作权限和管理责任,将大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具体流程等安全性置在有法律高度的强有力监管之下,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管机制。

(二)加强高校中大数据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大数据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运用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常态。社会各个领域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据专家学者估算,今后几年内,中国从事大数据人才需求量将超过一百万人,但是我国目前已有的大数据人才尚不足十万,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大数据行业发展及大数据应用的主要瓶颈。相对于社会其他领域,高校对于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有着人才优势,这就需要高校利用好这种优势,努力培养一支掌握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能够准确理解推导出大数据阐释的论断,精确把握高校内设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借助大数据最后推导出的结果,制定出可操作性强、容易掌控、评价准确的各个节点。[4]当今大数据的发展机遇和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都要求高校要有计划性的、规模化的培养大数据专门人才,打造一支阵容可观、能力较强的大数据应用与管理人才队伍。

(三)加强高校在学生大数据操作运用上的规范性

利用大数据手段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既是新生事物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工作,纵贯学校上下,横穿同级各部门,其管理方式是动态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具体操作上力求准确规范。但目前高校在学生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和使用上的不规范给具体的学生管理应用造成了阻碍。要排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对数据采集中每一个指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做到熟练而精准。凡是与学生管理有关系的数据信息采集都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实行谁分管谁负责的机制。要做到这点,只有强化高校内和部门间的大局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5]强化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数据操作运用是构建和完善大数据工程最有力的保证,要贯穿大数据的全过程。同时要统筹规划,由高校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分部实施,有序推进。尽管大数据技术在各高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它的普及率和实用效率远远高于人们的预期,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便捷准确,借助这项技术,再对一个个具体的学生的信息数据进行梳理整合,这些看似互不关联个体后面一个带有共性的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就会清晰起来。借助数据分析,为我们全面准确了解学生,为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就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将大数据真正完美地运用在学生管理中还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能够融会贯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抓住大数据发展的历史潮流,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刘洋睿 王建允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阮绍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思路[J].科技视界,2015(09).

[2]张家明.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14(24).

[3]钱纪初.浅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J].今日湖北,2015(10).

[4]陶俊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黄菊英.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10).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邹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以人为本的的监管模式着手进行分析探讨,回顾逐渐缺失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思想,分别对管理的理想信念和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和管理机制展开分析,不断的深入推进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主动的寻找基于学生的高校监管途径,以此为出发点将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再创新高,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实施途径

我国的高校监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且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理念,将科学使用的管理模式的研究带入学生的管理中。高校学生管理的理想信念和具体的内容以及方式涵盖整个高校的管理中,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积极的提升并创新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思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生身心健康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高校学生监管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精英的摇篮,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地方,其重要的保证和目标是学生监管工作的顺利实现。随着民众对近年来都极为认可以人为本高校监管理念,其实践工作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旧管理模式中的问题慢慢的被发现,并加以探讨改变和重视。但是仍具有一定影响的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还在,其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具体有一下几点:

1.1高校监管主体高于服务

高校学生管理目前的状况并不是对学生来展开的。高校中的管理人员自认为属于学校中的管理层,将学生视为问题的创造者和不断需要改正的个体。基于此种管理模式,高校工作者处于主体并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则处于客体的又处于被动地位。此种两极相斥的管理模式产生了种种的问题,将此管理的模式设置为管理高于服务,肯定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成为听从命令的“机器”且缺乏思考能力,缺乏独立和自主且创造性缺失成为学生客体的展现,较难落实主体学生的位置,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主观行和能动性展现,难以实现并培养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其主动性在管理全程受到严重的阻碍,这种是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相斥的。

1.2管理方式单一老旧

高校学生监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的目的和工作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精英,让其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才。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旧的管理理念,特殊的学生在高校管理者的眼中是不应该存在的,受到一样的的管束和制约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环境,义务的体现都在于高校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的监管。高校所提出的一样的管理原则标准都是从对社会精英的基础上出发的,单一的目的和计划就是把学校宗旨和维护学校利益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对学生精英群体相同性的教育重视,不断提出目标的一致性。

1.3管理方式漠视学生的心理和感情活动

我国不断加强高校教育的覆盖范围,高校学校学生群体的人数不断提高扩大,此时高校工作者面对大量的学生群体,呈现出工作的增多,对细心的事物处置缺乏等问题,简明的传达式信息传递成其采用的惯用方式,对学生实行严管操控和命令施压的方法,缺乏以情感的方式关系爱护学生,对教育的意义忽视。学生出现错误和问题时候往往采取质问和批评的方式,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活动,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出发的简洁的工作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其道德感悟和意志以及信念均不能朝好的方面发展。

2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途径

2.1将管理高于服务的理念抛弃

一是要对学生进行关爱和尊重,学生群体的人格和尊严需在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应予充分的重视,将开始和结束的点放在把提升学生群体的全方面健康发展为目标;二是通过心灵的沟通充分的了解关心学生,要掌握交换位置进行思考在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将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各异层面的发展给予充分的了解和不断提高其满足感;三是关注学生群体的生活等各个方面,基本生活必需品上关怀紧紧是一方面,其思想上的引导,精神上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一面;四要将管理高于服务的理念抛弃,真心诚意的为高校学生群体进行服务思维是高校要牢固树立的,要将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和知识的提高作为学校的最高要求。

2.2健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一是在原有学生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新的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并且要积极的贯彻落实,对较为落后的影响学生发展的管理理念进行全面的修改,将大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和要服从的义务充分体现;二是提高高校学生监管过程中法治思维,不断地建立并完善学生组织机构等,合理、正确的保障学生群体的应当享有的权利;三是对高校工作者的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学生出现错误和问题的时候,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呼声,依据事情的事实理由等做出处置的决定。

作者:魏亚旭 李晓丹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71-75.

[3]霍尔,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J].福州师范学报,2004,6(3):21-26.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摘要

随着近几年大学扩招人数的增加,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基础信息、团组织、就业、宿舍、等方面工作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学工人员工作负担,简化工作流程,促进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绪论

随着近二十年来,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情况也较过去复杂。与之相对的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增长,利用有限的人力管理庞大的学生队伍对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能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便于做出合理的决策。教务系统主要是针对学生选课、课程管理、个人成绩、课表管理等方面设计开发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全面有效的掌握某些特殊学生的详细信息,有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能够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及时、完善、准确的学生信息,实现学生工作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能够借助信息平台,建立学生与学校学工人交流沟通平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2系统分析

2.1组织结构调查

山西工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主要由学生工作部总体负责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2.2管理功能调查

学生工作管理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常规性工作主要包含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考勤违纪处分、安全警示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等。

2.3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包括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教室、自习室、图书馆、计算机房、行政办公室等,可访问相关的网站。所以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可行性。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能简化人工复杂繁琐的操作,提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系统高效运行所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开发系统的投入,因而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操作可行性。高校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了计算机的基础课程,能够掌握一般系统使用。所以在操作性上是可行的。

2.4业务流程分析

2.4.1系统业务调查

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新生入学、学生考勤、评优评奖、外宿申请、贫困生申请、毕业生就业统计、团组织统计等方面。

2.4.2业务流程图

新生入学报到注册的主要流程是:验证、报到、登记、办理完全部手续后,学生入住宿舍。

2.4.3学生考勤

学生考勤工作主要流程:考勤、汇总、登记、教育、处分。

2.4.4评优评奖

学生的各类评优评奖工作的主要流程:下达文件、通知、申报、评议、审核、公示。

2.4.5外宿申请

学生申请外宿的主要流程:申报、审批、签约。

3系统功能结构

根据山西工商学院学生工作的分工和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将上述功能组织成五个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学工管理模块,资助管理模块,就业管理模块,团委管理模块。

4性能需求分析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要能够满足下列性能需求:实用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易操作性。

5系统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用户的总体需求,在设计?发系统的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原则:标准化原则、前瞻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6总结

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学生人数增加,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事务繁多、人手不足、工作量大成为高校学工系列的特点。为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学工人员工作负担,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工作涉及的主要块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整合。

作者:崔振玲 董轩男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