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教学探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为了完成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人格节制道德教育,将人格节制原则普及推广,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文章从人格节制道德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分析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培养道德专项课程的教师,实施道德美誉奖惩制度,建立道德专项培训基地,树立人格节制道德学生典型。与此同时,还进一步探讨了高校学生提高人格节制道德水平涉及的几个维度。
关键词:
人格;节制道德;学生管理;实现途径
反腐已经成为当下与中国人最密切相关的一个事件,很多官员、干部、党员最终没能禁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贪欲是导致他们走向腐败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道德、人格节制原则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当前,高校学生深受一些社会不良思潮、不良习气的影响,很多人不能做到用道德节制自身,因而在冲动、贪婪、报复心强等情绪的支配下,大学生校园犯罪事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残忍。所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至关重要。高校学生日趋走向自我管理的模式,学生自我成长机制在不断完善,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如何实现人格节制原则,实现的途径有哪些,哪些途径最为有效就成为了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而完成高校学生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道德人格原则的途径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将人格节制原则普及推广,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则是本文探究的意义所在。
一、人格节制道德的内涵和外延
实际上,对于人格节制道德的内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对道德节制的探讨更多地出现在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中。“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这里“节”的思想,更多地体现在节制上,道德的节制是其重要的方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欲论”“义利观”、中庸等辩证思维中,也都存在“节制道德”的思想。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法”“德”的地位之争以及节俭观念中也都有“节制思想”。节制道德在这里更多地是如何更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这些欲望包括贪欲、奢侈的欲望、放纵的欲望、挥霍的欲望、随心所欲的欲望等等;另外,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不触犯法律,也需要控制到允许的范围内。人格节制道德的外延则是对人格的一种更高境界的要求,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节制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具有动机意识、自爱意识,需要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时代早已来临,网络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思潮的涌入都时刻冲击和影响着他们。在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的浸染下,加之当代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自身道德节制的控制力,近年来大学生校园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手段更为残忍、情节更为恶劣,大学校园犯罪事件甚至开始逐渐向高智商、高学历的趋势发展。纵观这几年的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从某某大学的投毒案到几个月以前的杀人案,往往都是由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终成为伤人、杀人的恶性刑事案件,而且这些犯罪案件中的当事人都是同班同学,或者是同住一个寝室的同学,事情的起源或者爆发往往也都是因为极小的事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离开了世界,一个个本应前程似锦的学生锒铛入狱,从天之骄子成为阶下囚,一个事件往往导致几个家庭的破碎或者毁灭。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缺失、自身没有人格节制能力的严重问题,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必须要进行而且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基于上文的分析,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大学生人格节制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另外,高校也具有开展这种教育或者开设这种课程的可操作性。首先,高校具备开设德育课程的条件和师资。现在高校普遍都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完全有能力和资质在本门课程中设置有关大学生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相关专题,或者新开设一门课程。其次,大学生中存在很多德才兼备的学生党员。这些学生党员都是经过精心培养和严格筛选的,思想上具有先进性,行动上具有榜样作用,先对这些党员进行人格节制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节制自身的能力,进而依靠这部分力量去带动、影响和教育其他的普通学生,提高全体大学生的道德节制能力。再次,高校利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典型示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式,对学生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不必拘泥于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这样更容易产生现实、有力的效果,也更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开展人格节制道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有着其优势和强大的可操作性。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现这一教育有以下几种有效途径。
(一)培养道德专项课程的教师
我们在前面探讨过可以由现在担任高校思政课的教师来讲授道德专项课程,或者在课程中开设道德节制专题。但是,这样可能也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不能系统地进行讲授或者分配的课时有限等。因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设置专门的道德专项课程,培养可以教授道德专项课程的教师。这需要高校提供可以外出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并且联系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具备基本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讲授道德节制的相关课程,从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节制教育。
(二)实施道德美誉奖惩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但是,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更多地是针对智力方面的奖励,或者是违纪方面的惩处,也有部分条款与道德相关,但没有专门的针对道德美誉奖惩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需要制定关于道德美誉奖惩的专门制度,具体表现在对在校大学生道德行为进行细致规定,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节制能力。这里的奖惩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或者金钱上,更多的是从精神上、荣誉感上给予肯定或者惩戒。
(三)建立道德专项培训基地
在高校建立专门的道德培训基地,设置培训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批次、分类型的培训,将道德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道德专项培训基地,除了定期开展道德教育培训工作,还可以邀请社会认可的道德典范人物来到培训基地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典范的力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起到道德教育作用。这些正面典型往往都是人格节制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身体力行、亲身表率对学生的震撼和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有效的。
(四)树立人格节制道德的学生典型
高校学生管理更多地还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在大学生中树立人格节制道德典型,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自我约束能力够强、人格节制道德能力够高的学生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以“抓典型”“促典型”的形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提高自身道德节制能力,规范自身行为,降低校园犯罪概率,减少校园恶性案件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提高人格节制道德水平涉及的几个维度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维度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大部分是由行政管理部门学生处、教务处介入,利用规章制度强制管理学生行为,明确规定什么行为允许、什么行为禁止,以此树立学生人格道德节制意识,规避不良行为。这种方法确实很有成效,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一旦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作弊行为,并已经确认行为属实,即由监考老师填写考场作弊记录单,上报教务处。作弊学生会被取消本科学士学位,并给予留校察看处分。绝大部分学生面对如此严厉的处分条例,都会有所忌惮,对于严肃考风考纪起到了很明显的震慑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并未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心对自我人格和道德的约束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管理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学生自我培养机制,将道德层面的惩戒内化为学生自我管理的约束力,对于学生的行为才是最根本的规范。学生经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养之后,自身对于真、善、美,对于行为导致的结果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将外界的结果转化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身的言行举止,控制其他欲望和行为到允许范围之内,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恶性案件发生。
(二)提升学生节制水平的心理学维度
节制本身就是一种感情控制、约束行为,在心理学中可以定义为:生命哲学中意志力的自我提升,能为而不为;在某种事情的处理方法上,显示出自己的定力。在心理学范畴内,节制首先体现在对不良情绪的控制上,不良情绪有很多,除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愤怒、失望等情绪表现外,嫉妒、虚荣、压力等心理也是不良情绪的表现。节制自己的情感,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防止不良情绪恶化而转变为不理智的行为,从而导致无法承担的后果。因此,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学生讲解不良情绪的危害,对学生的不良情绪给予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还应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取得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免费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疏导,防患于未然,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联系能够提供治疗的专业医院,有效减少学生因不懂节制道德造成的严重后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格节制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现在的高校教育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应对就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都有了相对成熟、系统的构架,学生的专业能力被重视。但是,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品格中团队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对公司忠诚度等方面的能力越来越看重,学生道德品质成为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团队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对公司忠诚度这些品质都需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以培养和训练。而且更好地节制自身人格、用道德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美誉水平等都有益于培养用人单位所重视的职业品格。总之,人格节制道德教育既能有效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又能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五、结语
在高校中设置专门的节制道德教育机构,培养专门的道德教育教师,在学生管理中进行人格节制道德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以上只是简单探讨了几个可以在学生管理中实现的途径,真正要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节制道德、规范行为,还需要更多部门的关注和努力。
作者:张静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仇腾飞.高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6(52):167.
[2]杨康鑫.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3):93.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管理方法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以人为本”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对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管理方法;分析
高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高质量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化教育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高效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理念必须因时制宜,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人性化管理的涵义
人性化管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管理方式要有人情味,体现对人的尊重。这一管理理念最早起源于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所采用的一种充分挖掘人的潜能的管理模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在于既能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引进这种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管理者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具备完善的管理技能。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团队中,大多数担任学生管理职责的是辅导员,这些老师往往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大多数人所学习的专业也并非管理学和教育学,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也不是很了解,很难保证管理质量。第二,由于管理工作者对于人性化管理理念认识的不到位,也不能认识到实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仍然使用强制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造成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依旧大行其道。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分析
(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中的人性化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我国的高校中,许多高校都提倡管理者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但是这一理念并未落到实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人性化管理的实质和这种管理方法的重要性。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关乎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成长。要想实现对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管理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爱护学生。管理者应该改变强制的管理作风,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高效的后勤在宿舍管理方面,更应该采用为学生服务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进行宿舍的管理工作,后勤管理人员直接负责学生的生活方面的工作,除了老师之外,宿管工作者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强制性的宿舍管理风气,比如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宿舍楼通常会设有门禁,到了指定的时间,学生便无法自由出入,如果有学生晚归,有些素质不是特别高的管理者会直接用语言指责学生给自己工作造成的麻烦,而不去追问学生晚归的原因或者对学生进行悉心教导,这种强制性的管理作风不仅会伤害学生的人格,还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管理者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学生管理的宗旨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和强制的手段去控制学生。
(二)建设专业的学生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招聘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工作者来负责学校学生管理的工作。目前我国的高校多采用辅导员管理与宿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学校并未重视管理人员是否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导致管理水平的业余化现象。学校应该招聘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学、心理学或者教育学等学历背景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担任学生管理职位,提高学校学生管理的综合水平,打造一支专业的学生管理团队,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发展服务。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跟上教育改革和管理理念革新的步伐,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定期邀请专业的管理专家对学校的管理团队进行专业的培训。
(三)建立柔性化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过于强硬,容易给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打击,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束缚学生的成长。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该用柔性的管理制度完全取代传统的粗暴、武断的强制性管理模式。学校在管理方面要舍弃原来强硬的管理手段,不要用条条框框的文字性语言强制性限制学生的行为,而应该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沟通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减少学生对于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柔性化的管理机制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总结
高校优质的学生管理水平能够提高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成长,对于素质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的人性化管理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应该通过实际行动将它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
作者:李振华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夏韩辉,黄伟萍.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高教探索,2012,06:30-33.
[2]向凯.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36:49-51.
[3]林丽菲.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134-135.
[4]吴文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研究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120.
[5]何利均.人性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现状与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2,16:231.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价值及途径
摘要:
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是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结合现有管理体系的问题和不足,对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基本价值;实现途径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依法治理理念正在渗透入经济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高校管理事务中,学生管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育人的效率与质量。学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法治化理念下探讨管理方式和模式的创新,对于推进学生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
(一)有利于新秩序的构建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高校管理者把学生看做一个整体,要求这个整体要服从管理、行动一致,追求一种整齐划一的秩序。这种管理模式注重整体而忽略了个体,缺乏对个体权利的维护与尊重,一味追求稳定的意识使管理充满了居高临下的意味,也使压制成为常态,甚至会导致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现象,如婚育权、名誉权等[1]。总起来说,这种管理还是人治化的管理,在人治化思维下,高校管理者出于稳定的考虑,可能经常性、随意性地剥夺学生的权利,这明显违背了法治精神。而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在是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充分维护主客体的相关利益,有利于构建具有长效机能的新秩序。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秩序的构建和环境的营造,推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人治化的管理下,过多的条条框框不仅有违背法治精神的嫌疑,学生的个体特征也被忽略,个性化需求难以实现,影响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按照科学的法治精神,“非禁即可”是核心,即只要人的行为不违背法律,就被认为是许可的[2]。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管理方式,由封闭性、限制性向自由、开放的方向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释放更加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创造性。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法治和维权意识得到增强,个性空间得到拓展,有利于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
(一)更新观念
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传统模式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与“客”的痕迹明显,姿态居高临下,管理变成了“约束”,学生没有话语权,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当前,高等教育已基本实现了大众化,学生交纳学费,高校提供教育教学及生活保障等服务,从法制的角度来看,高校和学生之间构成了契约关系,双方的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3]。因此,高校要切实转变观念和职能,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建立起与契约精神相符的管理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价值观念的引导、行为的管理、学生发展的评价等侧重于管理方面的职能,也应包含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发展个性、资助救助、求职就业、心理咨询等侧重于服务性质的职能。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遵循法治思维,维护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从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视角看,学生即是公民,享有基本公民权利;同时又是学生,在高校的管理之下,又享有有关高等教育法规规定的权利,并负有相应的义务。但在人治环境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忽略学生的公民权利,过份强调学生的义务。因此,只有在法治管理的体系下,才能更好地兼顾二者的关系。
(二)规范程序
管理程序的科学正义和公开,是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实现的重要途径。在现实中,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处罚存在很大随意性,有的是“拍脑袋”决策,有的不够民主,使学生正常权利受到侵犯,这也是高校屡屡受到学生起诉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在作出影响学生权益的决策过程中,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来执行,体现民主、公开和透明原则,防止因程序正义问题使学生或学校利益受到损失。为了增加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还可引进听证制度,这有利于充分听取学生、管理者、专家以及第三方的意见建议,使管理行为更具符合法治精神,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完善制度
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高等教育的法治化进程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涉及到学生管理的法规还不成体系,有的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有的缺乏现实针对性等,使高校学生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法规依据。因此高校要争取参与到高等教育立法中来,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立法解释,使其得到细化,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新矛盾、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4]。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建立规范的、统一的、互为支持的制度体系。首先,制度的制定要紧紧围绕法律法规来进行,使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不逾越法律。其次,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体现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体现权益的维护,使其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保护伞,而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
三、结语
高校管理工作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良好的秩序和环境,引导、鼓励和保障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人治化的意味浓厚,其在维护学生权益、关系的平等、程序的正义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进一步更新观念,推动学生管理向关系平等、权益维护和程序正义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管理的价值和在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肖丽平 朱权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婷婷.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理论探析及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5):64.
[2]胡小进,曲艳萍.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构建和谐大学校园[J].价值工程,2012,31(15):272.
[3]赵玥,李帅,李阳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2):94-94.
[4]马壮,刘涛.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完善[J].现代营销,2016,(5):164-165.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法律研究
摘要:
随着国家依法治国原则的建立,对我国的教育管理活动的进行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高校管理活动有序性和规范性的形成。但是利益是把双刃剑,我国高校管理体系有效结合和发展的同时,其自身的管理弊端逐渐显现。这一形势,要求高校不断完善高校法律的弊端环节,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以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理念。本文主要就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极大的规避当下社会的不正当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产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利于整个民族和谐融合发展。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也极大的影响到当下的高校管理工作,利于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为我国的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高校学生和法律的联系
教育的不断改造和发展,学生和高校之间的法律联系越来越为密切,进而也产生相应的矛盾和冲突。面对这一矛盾和冲突,法律体系的出现极大缓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进程。对于高校学生和校园法律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民事关系。其二,高校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其三,高校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特别法律关系。这第三种法律关系,在当下的高校管理活动中被充分体现。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的弊端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弊端
在高校的校园管理活动中,对于高校生法律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高校没有把法律意识在校园内进行良好的宣传,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活动中的法律意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其二,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忽略了法律意识的教育,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低下。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弊端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性,导致建立的法律体系忽略了学生的重要性。第二,高校生的教育学习权利受到影响。第三,对于学生的违反行为,没有依据相应的法律体系进行管理。第四,高校生的财务自由权没有得到保护。第五,高校学生的个人隐私权利受到轻视。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有效解决
(一)建立合理化的管理体系,增加合理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法治理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建立合理化的管理体系,增加管理活动的合理性,促进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对于高校管理体系法律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环节的规范性,增加管理的法律元素。对于法律的内容,管理的环节、申述活动给予重视,促进高校和学生之间和谐发展,降低高校学生之间的冲突发生频率。为了使高校管理工作良好的进行,增加管理的法律化,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高校学生的管理规范,完善以往的管理体系的弊端,加强不同环节的管理力度。例如,加强学生学籍的管理、加强学生班级的管理、加强评判机制的管理等等。以促进高校的校园管理活动法律化科学化的进行。
(二)增强法律教育活动,改变教育策略
对于高校校园教育策略的改变,主要是高校要注意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增加学生法律意识,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对自身行为进行良好的约束。高校在改变教育策略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以往教育管理理念的改变,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增加学生和法律的联系,把说教活动加入到管理活动中,培养高校生的法律形式,注意维护高校生的人身合法权益,缓解高校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促进整个管理工作高效率进行。
(三)增加法律管理制度化
高校管理制度化主要是,在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制度体系下,增加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律元素,在规范高校生行为的同时,保护高校生自身的权利。加强高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主要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告知环节、辩论和阐述环节、申诉环节。这三大环节的增加利于促进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增加管理体系的制度化和透明化。
结论
高校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对高校学生的人身权益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高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和发展,利于缓解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作者:陈翌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秀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9(06):45-46.
[2]杨一青.对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15,11(06):106-107.
[3]黄海鹏.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05):13-14.
[4]刘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天府新论,2014,16(5):89-90.
[5]尹晓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理性程序思考———基于正当法律程序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5,13(5):92-94.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思考
摘要: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一种培养、发展和改造,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推动高校科学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精细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
前言
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而是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目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取代传统的粗犷式管理,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变更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属于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融合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精髓的责任意识。想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不仅需要正确理解精细化的内涵,还必须确保全体师生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理念,对现有的管理理念进行变更。具体来讲,一是应该科学把握精细化的内涵,将精细化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二是应该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三是需要形成对精细化意义的共同认知,使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能够被全体师生所认同,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管理的精细化才能真正实现,取得应有的管理效果[1]。
二、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为精细化管理的推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实际落实中,一是应该推动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立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做好进一步的整理和提炼工作,确保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够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二是应该实现考核制度的精细化,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不过,应该意识到,高校与企业不同,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与精细化的考核制度并不存在矛盾冲突;三是应该落实评价制度的精细化,认识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了保证管理效果,必须针对管理的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和完善。
三、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应该算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虽然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推动了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构建起了可靠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于各种细节做了全面的分析,但是其最终的管理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映。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的粗犷式管理还是当前的精细化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就业和创业。由此分析,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是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不是严格的管理手段,更不是机械化的管理模式,而是应该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人文关怀,以确保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2]。
四、创新管理载体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的创新管理载体有几个,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学生管理的精细化关注细节管理,必然会导致工作量的增大和管理环节的增多,面对着越发庞大的数据量和越发复杂的管理流程,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必然难以满足需求,需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起良好的数据共享系统。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管理工作部门之间必然需要进频繁的数据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管理效率,应该以服务器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网络数据共享平台,通过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共享;三是可以利用校园中存在的各种电子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信息展示平台等,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面进行拓展;四是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例如,可以利用手机和其他的通信终端设备,建立起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现代通信系统,为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双向交流提供便利。
五、把握管理深度
应该意识到,精细化管理能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但是过分的精细化则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管理成本的增加、管理难度的提高等,过多的干涉还可能导致学生失去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因此,应该对精细化管理的深度进行合理把握,正确处理精细化管理与粗犷式管理的辩证关系,做到精细管理和粗放管理并存,该精细的地方精细,该粗放的地方粗放,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保证良好的管理效果[3]。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强化管理的质量,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管理价值,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该立足实际,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马杨利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贵,闫国华,刘宁.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47-48.
[2]陈建山,林建洪.高校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177.
[3]林艳,陈笑红,谢建国.关于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0):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