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探微(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教师正负效应研究
[摘要]
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占有很大比例。要振兴教育,首先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只有认清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外在行为以及学识、能力在高校中的正负效应,才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培养,才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加快高校的改革进程。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正负效应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师生比例系数越来越小,尤其是从事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在高校中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小。有的学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比400,甚至更高,面对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大,管理队伍师资匮乏的现状,急需挖掘潜在资源,走出学生管理工作现有困境。随着毕业生走进高校从事教育工作,高校中青年教师比例增大,而这股资源一直被忽视或闲置,如果能兼职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就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全新的面貌,因此深刻辨析青年教师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负效应,加以积极引导必将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能量。
一、青年教师年龄的正负效应
青年教师刚刚步出高校,走上教育岗位,他们青春热烈、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有很多优点和长处,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青春力量;他们与大学生们年龄相仿,不存在代际差异,师生间有无限的亲切感,很容易了解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他们课上是师生,课后是朋友,心思相通,对学生的影响现实、具体、生动又深刻;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是他们年纪轻对新事物反应敏感而强烈,易于激动甚至偏激,和中老年教师相比,往往显得不够成熟、稳重,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不能正确对待,不自觉成为了愤青一代,容易产生负面效应。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进一步维护和促进,应该积极构建“他助系统”,同时青年教师也应该学会自我调适,健全“自助系统”,避免因心理不成熟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青年教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负效应
大学生常常把青年教师当做心中偶像,不自觉地产生羡慕崇拜的心理,在有意无意的模仿,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正能量,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会从被动受教育走向积极主动自主管理。这些积极因素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亟待充实的能量,对当下大学生的三观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青年教师身上也反映出相对的一面,他们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缺乏充分的了解,教师职业的清贫、辛苦,对青年教师价值观极具挑战性,因为他们处于恋爱、结婚、生育、父母赡养等人生急需巨大开销的时期,他们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导致他们有很强的物质需求。因而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意无意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压力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充满挑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难免会影响他们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甚至影响治学严谨、学而不厌的态度,以及言传身教、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管理、关心、鼓励、支持,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从教的信心,磨炼意志品质,为人师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师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将青年教师的正能量转化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来,达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三、青年教师行为的正负效应
青年教师举止自然潇洒,谈吐文雅风趣,行为自由自在,服饰时髦靓丽,最易感染学生,成为大学生们效仿的榜样,即使某些下意识的动作,学生也会盲目地效仿,尤其是对那些有特长的青年教师更是由衷的崇拜,甚至成为大学生们心目中的“一星”。这种积极地效仿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最有效的正能量,如果把这种能量充分挖掘、引导、转化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动能,必将引领学生自觉规范言行、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求青年教师时刻具有清晰的教师自我意识,自觉地使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符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义务。教师不仅要做到学为人师,而且要行为世范,绝不能由于缺乏教师的自我意识而出现与教师角色不相符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或学生以外的人发生不文明的言行,甚至有时在公共场所影响了社会公德,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背离,这些言行也会通过众多的耳目传给学生,下意识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只有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是教师,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一个青年教师,纵然学富五车,桃李四海,也一定要在动态中树立正确的语言文明行为规范。不但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同时要以自己优雅的言表风格去影响、塑造学生的品行,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这种主客体能量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必将发生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外化于行的积极效应。
四、青年教师学识和能力的正负效应
青年教师求知欲强,学习新知能力强,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方法灵活,他们热衷网络热点,善于利用网络语言、发挥网络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与学生兴趣不谋而合,使得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不自觉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伴随互联网时代一起成长起来的九零后形成心灵碰撞、达成心理共识。不仅如此,青年教师他们本身的综合能力就很强,加之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可以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青年教师在新潮、现代的外衣下,还有一些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他们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不过硬,责任意识不强,耐心细心程度不够。尤其是各院校一批批的留校生,虽然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但是由于几年来的封闭式办学,在校担当教师工作后,往往还不能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知识储备、专业储备明显不足。必须让青年教师走出校门,汲取新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所以,青年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能有立身之本、育人之才。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是高校发展的不可小觑的力量,只有对青年教师加强管理、加强培养,才能使负面效应转化为积极的正能量,让青年教师一肩挑起校内教学任务的担子,一肩挑起学生管理工作的担子,把所学的专业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带着教学中的问题深入钻研业务知识;同时以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为指导,来端正青年教师的教育思想,丰富教育管理经验,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寓教于学,达到教育管理的极优效果。因此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能效应,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是时代的呼唤,是振兴教育的所在,也是办学的永恒主题。
作者:王素香 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新媒体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时代正式到来,它正在走进和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文章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并总结了优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微信公众平台
一、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群体优势,使用微信人群多
微信公众平台在众多新媒体中能够脱颖而出最为关键的优势在于,其覆面非常广,使用人群之多使它学生管理工作获得较好的效果。微信公众平台全面推进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转变传统垂直式的教育模式,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舆论压力,它以一种形式多样、创新新颖的手段、场景、平台出现,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高校教育者青睐的工具。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使用微信人群中18至40岁的用户占总人数的78%,并且绝大多数都是高校学生,占比高达62%。由此可见,微信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与人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咨询的重要途径。高校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师生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便于信息的互换和情感的表达,同时让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关注,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
(二)传播优势,信息渗透度高
微信公众平台与其他新型多媒体工具相比较,它具有灵活、丰富的沟通方式。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形式的沟通外,还可以发送语音、视频等信息,还可以进行实时的语音对话和视频通话,明显提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趣味性,显得更为生动新颖。另外,微信公众平台还能提供在线互动的强大功能,能够实现群内多人进行互动交流,学校社团、机构和个人利用创建微信平台与目标群体进行在线互动,共享视频、语音等信息资源,同时,班群开会、讨论问题、布置作业能挤出的教育工作也能借助微信公众号这个强大的平台,实现“微”班级管理。最后,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进行订阅关注。高校应该利用学生喜欢使用微信,和微信平台强大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在思想向认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传播优势,信息针对性强
基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受教育者(学生)传播一些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规范的行为道德等内容,从而到达最终的教育管理目标。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公众平台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的有效性、针对性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并且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定向定时发送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实现“点对点”的传播,保证信息能够准确地从信息源传播到受众,从而全面推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作用。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路径
(一)健全建设队伍,实现信息规范化
高校微信平台的信息是直接向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学生推送的,内容一旦后则不能再修改,所以,推送信息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高校公众平台在全体师生心目中的形象,对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显得尤为关键。
(二)丰富内容,扩充平台功能
虽然说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推广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仔细阅览后可以发现,实际推送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新闻报道和通知公告两方面的内容,学生生活需求、精神层面的内容非常少。因此,建议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划分成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三大部分。在学生教育部分,的信息应该以教育学生为主要目的,为学生推送党校教育、时事政治、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在学生管理部分,的信息应该以高校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为学生推送校园新闻、规章制度、最新活动、奖罚通报等内容;在学生服务部分,的信息应该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为学生推送课程安排、招聘信息、生活贴士、留言板等内容。
(三)创新传播方式,增强关注度
微信公众平台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新媒体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宠儿,根本原因是它具备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但是从调查中发现,我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推送信息时,主要运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语言是和视频是几乎没有使用过的。传统单一的传播方式,降低了信息交流的趣味性,不能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所以,建议高校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时,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吸引受传播者的关注度。另外,使用单向的传播方式也是阻碍信息沟通有效性的因素,因此,高校微信平台必须强化交互式传播的作用,使用关键字快速搜索,通过留言板为学生解疑,为学生提供就职信息等,实现学生受众与高校微信平台的实时互动,实现微信公众平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效能的最大化。
作者:赵静 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霞,李超.多平台全方位"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方法革新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6):124~127.
[2]黄颖.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肇庆学院学生处官方公众号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5):217~218,220.
第三篇:人本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对人本管理伦理方式在高校管理学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首先提出了人本管理伦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并指出了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人本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一、前言
在20世纪60年代人本管理伦理理论出现了,它的出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尤其是管理领域,它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并快速应用在各领域的管理工作当中。当前,人本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管理中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让管理层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人本管理,良好的管理手段能够充分调动被管理人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本管理伦理管理方式已经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高校作为知识性组织,人本管理伦理为其在管理学生方面提供了有利措施。但是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管理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二、人本管理伦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校在长期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大多数都处于独自作战的局面,很多高校都与教育部门处于联系失衡的现象,让很多学生都感觉到管理十分严格,而教育部门则认为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学校则在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中占有大量教育资源。在管理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提出大多数学生学习不积极,基础知识差,而学生则提出管理措施过于严格。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反映都是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导致的。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岗位竞争也十分严峻,导致一些高校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修养的提高,导致一些学生表面上学习成绩很高,但是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却十分坎坷,综合素质能力较差。教育管理工作是追求伦理精神价值的活动,伦理精神在教学中要得到有效体现。高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可以使用人本管理伦理的方式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伦理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人本管理伦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人本管理伦理理念
当前很多教师缺乏人本管理伦理理念,对高校管理工作起到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人格缺失,道德人格的缺失导致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的人性缺失,致使人本管理伦理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在管理过程中实施不到位,不能够实现管理效果,学生在被管理中出现厌烦情绪;教师的师道尊严的思想严重。在对学生开展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很难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更多的将问题指向政策,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师生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对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二)过分看重利益,无视人本管理伦理价值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很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了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整体性。主要表现为:受到享乐主义影响,很多学生都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在目标设定中,物质财务定位过高,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受到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很多高校在管理工作中也出现的偏差,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过分注重技能培养,忽视品德培养,只注重学生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将一些市场规则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导致一些管理工作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忽视了伦理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四、如何运用人本管理伦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工作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要展现人性化
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仅仅是管理制度的体现,还能够促进各项管理制度更好的发挥。在高校管理学生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处分、教育、奖励,在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尽量选择教育和奖励的管理措施,在管理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学生出现问题需要使用处分的手段,但是尽量采取批评的措施进行,如果学生能够改正,尽量不要使用处分,即使使用处分的手段也要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所以,在高校管理学生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体现管理过程的人性化
在管理过程中要时刻体现人性化管理,虽然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但是在交流过程中要确保交流平等。在制定管理过程中,要为学生设置反馈渠道,便于了解学生情况,也为学生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权利。同时,在制定有关学生的重大决策,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征求学生意见。在给予学生处分之前,学生可以进行申诉,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
五、结语
随着我国对教育领域投入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高,各大高校招生人数也逐年扩大,新一代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很难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效果很差。因此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人本管理伦理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提升高校管理学生的效率。
作者:黄涛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辛良.基于人本管理角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文教资料,2014,7(25):201~202.
[2]韩蓉辉.基于人本管理理念探析高校学生管理[J].科技风,2013,9(25):174~175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想要让学生受到素质教育的培养而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基于个人特点的差异化发展,这样是需要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打基础的。而且,在这样一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人”的重要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部分,身心发展都已逐渐成熟,处于追求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发展模式时期。因此,学校告别以往的刻板教学形式逐渐被提上日程。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应该被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界改革也应该积极贯彻,寻求创新性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良好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管理在与高校改革的碰撞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急需转变,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也就呼之欲出,成为一种新方向。
一、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任何领域的发展都会涉及到管理,作为高校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处于大大小小的管理模式当中。管理顾名思义要有自己的对象,其中,人是最主要的管理对象,那么高校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学生能够更好地,更明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精神的引导。高校管理,就是要突出学生是管理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的同时,还要兼顾学校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将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规划出更适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蓝图,也更能够顺应素质教育的改革理念,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共存。所以说,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不仅仅只是借助科技的手段进行规划,更要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注重人文关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为企业所用,为国家所用,才能更好地促使国家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运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实的高校中,我们总是会从各种新闻报道中了解到,领导与下级,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关系,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忽视以人为本,造就等级制度明显,学校氛围发展畸形。而且,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激发自己潜能的过程。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找不到准确目标,摆不正自己位置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管理工作想要做到以人文本,就要先摆正,校方领导以及广大教师的思想态度,让他们要具备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校领导在制定相关的管理模式和章程的时候,会更人性化,更能够将责任具体化。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时时将以人为本放在心中,提醒自己,有条不紊的处理自己与学生的一切事物。
2.确立好学生、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位置
与其说,高校的师生是不平等的,不如说高校的师生是缺乏沟通的。教师在学校待的时间只有上课的时间,剩下将其规划为自己的时间,学生就算有问题寻求教室的帮忙,也是无处找。而且,高校作为素质教育最好展开的地方,可是师生之间的严重脱节,让高校素质教育也是举步维艰。再加上,很多教室的教育理念仍旧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每次课程就像是一次公事办公,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想要确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学设计的灵活性除了要借助现代化的设备以外,更是要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进行优质化教学。其次,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应该积极地发挥探索创新精神,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最后,教师在建立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察,更要兼顾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看到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的双重需求。
3.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民主参与
高校管理想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人人参与。校方要做好对教学领导、骨干等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这些人在校方管理,学生管理的作用,在培训的过程中要让大家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以及品德修养。要做到简政放权,加强学生自主管理。管理制度的制定既然是用来规范和约束在校师生的,那再指定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师生的意见,以免造成制度脱节,管理模式不能适合在校师生的良好发展。而且,这样一来,师生不再感觉被束缚,会在赋予的权力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当师生和职工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的时候,就是将个人意志和整体意志的结合,领导权威和集体精神的统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会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结语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和新要求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应该被长久的实施。想要实现学校各种任务之间的和谐共存,最终兼顾学校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更应该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进行良好的规划。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应该更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心理,切实了解学生的真正诉求和发展差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给予广大师生更好地发展平台的同时,让师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获得更高的文化素养,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给足他们空间去思考,又进行合理不让他们陷入歧途,也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价值和尊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应该为教育的持续稳步发展注入活力的。
作者:于耀平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瞻矛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2]刘智运.论“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在高教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
[3]宋扬.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发展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1(6)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建设探究
摘要:
文章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的内涵,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数据的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总结分析现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要进一步树立数据意识,从顶层设计着手,认真组建专业挖掘团队,全面整合校内外数据资源,在健全安全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学生管理大数据的思路,并对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迈入了ZB级数据量的“大数据”时代。大容量的数据及其蕴含的无限价值,不但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也实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科技创新与应用前言的高等学校,应用大数据这一新理念、新技术开展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将有效提升新时期学生管理的实效性。
一、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的内涵
(一)大数据的内涵
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高德纳将大数据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001)。麦肯锡环球研究院在其《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中指出,“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2011)。而《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2012)认为,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
(二)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的内涵
信息技术的其普及与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学生学习、交流与生活方面的各种结构化的或碎片数据,大量数据的产生无疑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入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就是要整合校园信息资源,主动收集学生学习、生活和网络使用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及其技术,分析和研究数据中蕴含的价值,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从这个观点出发,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从揭示大学生学习、行为规律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律,对推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与发展、丰富教育大数据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主要组成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部分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完备的应用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普及与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学习、交流与生活方面的各种结构化的或者碎片数据,大量数据的产生无疑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入了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大多数高校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形成了诸如学生行为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校园财务系统、学生自主选学系统、精品课程平台、学生上网认证系统、校园门禁系统、学生校园消费查询系统等应用系统,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运行,这些系统产生了大量数据,构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数据的主体。同时,学生在互联网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产生的数据,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数据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根据笔者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从数据的归属角度,把其初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基础数据
这些数据主要涉及大量与学生相关的基本情况,诸如学生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政治面貌、家庭情况、所属院系专业、入校成绩、是否外宿等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家庭背景等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将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
(二)学习数据
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精品课程学习平台等系统包括了学生选课数据、学生自主选学数据、学生课堂考勤数据、考试成绩、教师上课评价数据、学生参与讲座和学术报告的情况等有效信息,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全面反映。图书借阅系统储存了学生所有借书信息,学生实践平台则记录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数据。这部分学习数据蕴含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可以成为学习推荐服务的重要参考。
(三)行为数据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是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信息化平台,其中蕴含了学生奖励信息、学生违纪信息等数据资源,这些结构化数据中蕴含了大量学生行为特征信息,可以作为学生行为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
(四)资助数据
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受资助的情况,学校财务系统则能够反映学生的缴费情况、勤工助学酬劳等信息,学生校园消费查询系统则能基本反映出学生在一定时期的就餐和其他消费情况,是分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很好参考。
(五)健康数据
校园网认证系统包含了学生经过学校校园网出口访问的所有网页信息,分析学生上网的目标网页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够发现一些人格方面的缺陷。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等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心理健康服务计划,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六)社交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对使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社交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在QQ、微信、微博、传统的BBS等平台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含了学生交流的信息,也能够充分反映校园舆情,对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等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三、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建设思路
目前,对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建设的研究还很少,更多地是就高校大数据集成和典型应用方面的探讨。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运用大数据支持管理服务决策毋庸置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紧跟形势,运用好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这个方法论,全面更新理念,进一步树立数据意识,从顶层设计着手,认真组建专业挖掘团队,全面整合校内外数据资源,在健全安全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学生管理大数据,合理运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为工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技术的角度讲,高校校园网中各个应用系统往往各自独立运行,加上互联网和微信、微博等数据的碎片化特征,要形成真正的大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政策,运用技术手段开展数据整合工作,通过全面整合,打通数据之间的壁垒,使沉睡的数据被重新激活,形成更大的价值。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上近年来日益发展的云计算、云存储、NoSql以及网络爬虫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大数据整合提供了技术基础。从人才的角度,这些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专门的团队支持。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难以满足数据驱动需求。因此要及时成立高校教育管理大数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的数据收集团队和分析挖掘团队。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数据采集和数据融合,运用数学、统计学的原理开展数据挖掘与建模,形成预测和决策的数据可视化成果。把这些成果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实现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计划、及时分析校园舆情影响、实时预测学生思想动态,将会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从安全的角度讲,大数据时代如果不能确保数据安全,将会造成“大数据就是大风险”的可怕后果。高校教育大数据不仅整合了高校师生信息,也包括大量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以及校园舆情方面的数据,将这些海量数据集中存储,虽然方便了数据分析和挖掘,但如果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数据丢失和损坏,则将引发毁灭性的灾难。同时黑客攻击或不当层面的数据公开,将会导致师生信息的泄露,给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高校要在发展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同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数据规范化管理,要明确数据管理的职能部门,制定严格的工作方案和预案,对什么数据可以公开,什么数据在一定层面公开,什么数据必须保密做出规定。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防控预案,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维护好师生和高校利益。
四、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的应用建议
笔者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主要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一是建立教学资源推荐系统。通过整合学生基础数据和自主选学平台、图书借阅系统等数据,可以深入分析学生兴趣爱好与教学资源的关联关系,主动开展推送服务,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建立学生行为预警系统。通过整合学生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深入挖掘学生行为和学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对学生学业和行为进行预警,可以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与服务系统。通过整合学生基本数据和健康数据,可以及时筛查问题学生,主动开展心理健康疏导服务,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无形。四是构建资助认定与服务系统。通过整合学生基础数据、资助数据、行为数据等方面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支持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及时挖掘学生消费等信息,为学生资助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五是建立校园舆情监测系统。通过整合学生社交数据,及时分析校园舆情影响、实时预测学生思想动态,将会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作者:喜超 谭淑娟 白莹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学学生工作部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云南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y226。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邱启照,孙鹏.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
[3]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4]“信息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张新红.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J].电子政务,2015(6)
[5]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6]胡晶君.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4)
[7]桑庆兵.大数据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8]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9]张燕南,胡继岳.关于大数据应用于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10]李彪.大数据视域下社会舆情研究的新境界[J].编辑之友,2013(6)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校园网贷思考
摘要:
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欲望逐步发生改变,开始成为分期消费的主力军。“校园网贷”是一种针对大学生的新型贷款平台,逐渐受到的大学生认可。“校园网贷”加重了学生及家庭的负担,同时也给学生日常管理带来了很大隐患。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增强大学生的财经意识、加强学生诚信和风险教育成为学生工作的新事务。
关键词:
校园网贷;大学生;学生管理
自银监会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之后,许多民间借贷机构和小型借贷公司及P2P平台瞄准大学生消费娱乐欲望强和信用消费意愿强两个特点。“校园网贷”平台迎合了学生的消费欲望和提前消费、分期消费的理念,在高校悄然兴起。“校园网贷”平台不属于金融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工信部备案即可办理业务。他们具有准入门槛低、无行业标准、缺乏监管机构等特点,因此引发的大学生“校园网贷”之后无偿还能力、被逼债等问题层出不穷。
一、“校园网贷”在高校的传播与“贷款”现状
高校校园里,“零首付”、“零利息”、“分期贷”、“扫一扫就能轻松迅速贷款”等极具诱惑的字眼随处可见。各大网贷平台,为争夺大学生信贷市场用尽心机。梳理这些广告平台发现,大学生贷款平台主要分为:P2P贷款和分期购物平台。其中P2P贷款以现金贷款为主,分期购物为实物分期付款为主。2015年9月北京宜信致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致诚征信)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火种计划———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通过调查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名大学生得出:“8.77%的大学生在资金短缺时候会使用贷款获得资金,网络贷款占比近50%。”我们通过百度搜索“校园网贷”可出现相关结果约为1820000个。知名度较高的有“名校贷”、“爱学贷”、“趣分期”等等。截至2016年4月16日20:00,某“校园网贷”官网显示,在此平台申请贷款的学生达898271人。贷款申请人学校覆盖了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贷款金额在1100—25000元之间。申请贷款的原因统计分别为:(微)创业52%、培训16%、应急周转16%、就业16%、旅行16%、其他16%。
二、“校园网贷”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1.学生不明网贷背后的风险。“校园网贷”实行“低门槛”。手机扫一扫,下载APP,只需一张身份证和学生证,把个人身份信息和学籍信息在线上提交,通过简单审核便可在短期内得到网络贷款。流程为四个步骤:注册及信息验证、借款申请、获取额度完善资料、视频签约。贷款额度为1000—50000元之间不等,可分3、12、24、36个月不同周期还款,贷款月利率为0.99%—1.49%。我们以“某校贷”贷款10000元为例,采用24个月分期等额本息还款。其中学生需要支付“手续费”或“服务费”2000元,每月还款515.68,诺逾期付款手续费勿退。综合得知,正常还款共需还12376.32元,利息共为2376.32元。以此推算年利率应该在21.4%、月利率1.78%,远高于其宣传的月利率0.99%。以趣分期购物平台苹果6S(64G,金色)为例,京东报价为5488元,趣分期报价为5688。分期12期免手续费,24期则为6291.18(含服务费),高出正常价格803.18元。因此,“校园网贷”并不是真的“零首付”、“零利率”,逾期还款,将面临“逾期费”、“催收费”等等各种隐藏收费。
2.增加学生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给予的有限生活费。学生贷款之后,面对高额的本金及利息费用,在有限的生活费中经常发生逾期行为。“校园网贷”平台,明知学生没有收入的来源,缺乏还款能力,难脱“陷阱”之嫌。致诚征信连续8期《大学生网络贷款现状简析》共收集和整理了30576个借款逾期大学生的34161条有效逾期信息。经分析:逾期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几乎保持在4∶1,年龄分布在21—25岁之间,大学生拖欠还款现象严重。学生贷款之后,生活补贴成了“坚强后盾”。一部分学生选择兼职打工,一部分选择“拆东墙补西墙”———再通过一家网络平台贷款“以贷养贷”。在不同的“校园网贷”平台申请贷款,最终入不敷出无法偿还。
3.易引发学生心理危机,导致贷款悲剧。学生“校园网贷”贷款逾期后,抱以侥幸逃脱心理逃避债务。平台联系学生本人,督促尽快还款。其次与所在学校、老师及家人联系。轻则恐吓,重则提起诉讼,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其行为暴露在同学、老师和家人面前。面对催款,学生只有选择尽快填补空虚。因缺少信贷知识和信用意识,一些学生通过更换手机号等简易的形式,逃避“校园网贷”平台的追债,最终导致信用的丧失。如河南某学院一名同学,利用28位同学的私人信息在14个不同的“校园网贷”平台贷款近60万,因无力偿选择跳楼轻生。“校园网贷”学生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悲剧,也让同学背上巨额债务。
三、“校园网贷”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启示
1.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高校学生工作者及时统计学生“校园网贷”的情况,建立“网贷”学生数据库,及时将“校园网贷”平台的利弊解析给学生。针对已经贷款或是已经逾期的学生,通过家校衔接,建立一个家—校—企合理规范的还贷流程,将损失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脱由“校园网贷”带来的困惑。大学生校园网贷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各类平台的广告海报宣传、网络宣传和寻找校内商(人)。加强校内宣传登记制度,核实宣传内容,对虚假宣传的信息进行过滤。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人生态度,理性看待物质金钱,合理消费,加大对学生从事各类活动的监管和引领。
2.增强学生的财经意识,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校园网贷”现象折射出学生财经意识的缺乏。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的管理中运用自身的社会经验及时更新学生应对社会事务的知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可以通过开设财务、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事务等公选课程,普及学生的财经意识。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普及社会常识及法律法规。既能保证新网络宣传阵地的政治导向正确,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社会知识的更新。辅导员要合理引导学生合理、正常的消费。
3.加强学生的风险和诚信教育。“校园网贷”现象在校园盛行,反映了学生对消费的需求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学生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缺乏。风险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对所面临风险的认识和觉悟,是一种对未来的反思,体现出大学生对风险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现有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环境优越,生活条件充裕是他们的特点。因缺少经历挫折和困难,导致辨别能力有限,具备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少,风险意识薄弱,需要学生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风险,风险与自身及社会的关系,在风险来临之际,能正确地判断并及时应对。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学生干部培训会等形式将风险意识教育传达给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风险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正确面对校内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外,紧跟时代热点,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让学生直观感受风险的存在,积极培育大学生风险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网贷”之后的逾期现象反映了学生诚信的缺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梦”的实现者和主力军,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综上所述,“校园网贷”折射出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物质需求增涨,“网贷”、分期付款已经成为学生解决短期资金困难的重要途径,同时给学生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逐步规范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增强学生的财经意识,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教育。建立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有效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通过风险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规避风险,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刘懿 单位:江汉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校园贷是如何“套牢”大学生的?[EB/OL].
[2]赵艳波.风险社会下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崔德华.谈加强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J].教育探索,2011,(04):63-65.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创新解析
摘要:
伴随这几年中高校规模的扩大,可以说高校已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高校管理创新基本论为出发点,对其管理方式进行重新的定位,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方式,总结出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经验。
关键词:
高校管理;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但是,原有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方式、手段、制度等,都和当前时展不相符,有一些问题急需改正。所以加强并完善当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学生管理方式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方面、学生的生活方面等,以下就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传统学生管理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运行模式单一。当前高校的教学运行模式过于单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不利。我们国家的传统教学运行方式是非常死板的,伴随现代社会发展,很多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是不断提升,因此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不断提升,不断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创新。
(2)未有实践能力培养。当前,还有很多的高校所采用的是中学时代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课前需先做好教案,之后根据教案进行讲课,一直到下课后都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而且非常缺少实践操作,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非常不利,最后造成学生在大学阶段,理论知识未得到巩固,而且社会的实践能力低下,对职业规划非常茫然。
(3)过于注意考试成绩。在高校中,往往过分地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会社会实践能力的成绩。有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够好,但社会实践却表示不俗。学校在奖励优秀学生的时候,一般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因为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容易获得奖励。而这种奖励机制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发展非常有影响。
2.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且结构不具有合理性。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但是有研究表明,高校普遍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很多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比例大约在1∶220以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队伍的结构非常不合理,当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龄太小,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太少。
3.学生管理工作过于表面化。只要是涉及到工作管理的层面,都会与学生各部门有联系,这样的情况会影响管理者的研究、思考。尤其是在后勤社会化后,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第一,学生宿舍管理部门没有办法去承担学生在思想政治、宿舍学生的管理工作,让宿舍管理的工作与思想教育分离。第二,因为用人制度的问题,宿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服务水平、服务意识等方面均不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要。第三,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度不合理。此外一些学生管理方式还在探究当中,这样就一定会导致学生管理只能在工作量大的状态中进行,很难完成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由此可见,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过于表面化,不能深入到管理的工作中。
4.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第一,网络具有非常开放且内容丰富的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很快,这让从学校获取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一定的质疑。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盖住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特别是一些不良的信息冲击,让学校教育者所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所发挥的作用。第二,网络中所隐藏的,以及虚拟的内容,让网络变成了有害信息的传播地。这些虚假、不健康、反动的信息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让大学生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方式的定位
对于学生管理创新而言,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法则。但是管理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方式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但最基本的因素会影响所有的管理过程,而这些最基本因素让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则和做法会有一些不一样,形成不同高校学生的管理方式。有学者把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分成以下三种:第一种:传统管理方式,是外部的一种管理方式,个体、群体于外控的水平。第二种:组群准自我的管理方式,是在第一种管理方式发展起来的,群体实现了准自我管理式,但整体水平还是处于一个外控的水平当中。第三种:群体以及个体的自我管理方式,是新思维的管理方式,对于群体以及个体自我管理方式,是一种新的思维管理方式,对群体以及个体管理都是由外控转化成的自觉化的内控。在计划经济和计费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传统管理方式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存在,特别是当前我们已进入到了一个创新素质教育的时期,人才培养所要强调的是创新的素质。
三、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方式
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管理观念、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这些内容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当前,我们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指导:理念创新。理念的创新是高校所有创新活动的源动力。一个先进、合理、科学的指导理念可以带来好的管理方式。由此可见当前落后的管理方式是与其理念落后分不开的,所以我要在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之前,最先要进行的是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2.根本: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生存的根本,一个制度的构建是管理的核心问题。如果具体至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组织对于成员管理从目的一直到方法都非常复杂,所以制度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面对的挑战也更大。所以学生管理制度创新问题当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所要集中注意力的热点问题。
3.能量:技术创新。当前,在对技术创新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都认为技术的创新指的企业以及工厂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但却没有将这个概念和管理技术相挂钩。所以我们就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管理的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积极、主动将先进、科学的管理成果运用到学生管理的各大环节当中。
四、我们国家学生管理创新经验与启发
当前我们国家的很多高校都对学生管理进行了一些创新,并且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观点与方法,同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以下就是对近几年中,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工作在实践后得到了经验与启发。
1.尽早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条件。
(1)主体的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是高校的学生以及学生管理的工作者。对主体创新要有良好的心智,即要有较好的价值观与文化素质。对主体进行创新可以产生相应的创新意识。
(2)强能力结构。管理创新主体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完善管理中的创新,其需要有核心、增效、必要三种劝告。核心能力表现在创新能力上;必要能力表现在将创新转变成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能力,包括日常管理中的各个能力;增效能力是控制协调和加强进展的各类能力。
(3)做好高校内部基础管理。管理创新是在基础管理好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管理是管理创新不能缺少的条件。只有做好了基础方面的管理才能做好内部管理,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推动管理往更高一层前进。
2.构建并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激励制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工作者的激励。有研究者对激励问题做了研究后提出以下观点:假如没有激励一个人能力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左右,但如果加上激励的刺激,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出百分之七十到九十间。由此可见,激励对于管理工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校要尽快构建并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激励制度,执行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各类激励措施来激发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否可以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会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生存。高校一定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继续去探究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新方法、新思路,尽可能让学生管理工作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毛? 王超 单位: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白湾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严国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2.
[2]靳润奇,池卫东,王冬梅.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32).
[3]姜恒,杨绍安.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9).
[4]恽伟杰.心理暗示在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管理,2007,(20).
[5]肖建国,林志强.法治视野中的高校学生工作[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05).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思考
摘要: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升温,高校如何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好地进行高校学生的管理,维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已变得愈发重要。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中凸显的法律问题类型入手,分析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问题及纠纷产生的原因,并从管理制度、执行程序、法律意识的层面提出解决思路,以践行“依法治校”理念,实现自主管理新常态。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依法治校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依法治国方针的日益重视,依法治校已成为高等院校实现科学性和法制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在高等院校学生数目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长足发展,同时又协调好学校和学生之间在法律层面上的关系,是对高校在法制化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的相关管理条例日渐清晰,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学生主张自我权益的诉求经常无法得到实现,从而引发法律纠纷。是制度与程序层面出现漏洞?还是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难以协调?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恰当处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高校法制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正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迈进,但由于高校学生工作纷繁复杂,学生来源、教育背景、生活观念等存在差异,高校在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形形色色的法律问题,根据高校学生受保护权益的不同,高校学生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因人身安全导致的法律问题
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首要问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欠缺,一旦发生意外,给家庭、学校及个人都将造成巨大伤害,后果不堪设想。高校的学习生活方式赋予大学生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但与此同时,危害人身安全的因素也较多,大学生因意外、自然事故受到伤害的事件频发,比如在浴室滑倒摔伤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等。[1]因校园故意伤害而造成的人身事故也在日渐增加,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仅因与同学发生口角,便在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再如“复旦投毒案”等等。这类人身伤害事故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的欠缺,一旦在校园内部发生此类问题,学校与学生群体之间将会在责任承担、赔偿等方面产生法律纠纷,并涉及到学校、学生、第三人等多方法律关系。[2]89
(二)因财产安全引发的法律问题
《宪法》规定:“公民个人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占有”。而在现实情况中,有些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进行扣发或者擅自挪用,部分高校在学生考试不及格补考期间强制收取大量费用,学生在校使用违规电器没收后不予归还,部分学校存在授课教师将自己编著的教材,通过教材管理部门强行发放到学生手中,学校收取不切实际的教材费用等。这些行为都侵害了高校学生合法的财产权。《教育法》第78条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3]另外,学生在教室、宿舍的财物出现丢失、被盗、损坏等现象,学校是否具有看管及赔偿的责任,也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常见的财产类法律问题。
(三)因违纪处分权利使用不当造成的法律问题
在我国,法律并没有对高校违纪处分做出详细的规定,具体实施由学校自己进行补白细化。学校对学生处罚过程中,“情节非常恶劣”等情况往往无法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明确界定,高校管理者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例如考试抄袭后会被开除学籍,部分学校规定学生在毕业前有违纪处分就无法正常毕业等等。因在法律层面上缺乏严格界定,从而造成了处罚尺度过于自由的问题,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
(四)由高校学生名誉权、隐私权带来的法律问题
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由自身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属于人格权的一种。《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部分学校对考试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班级通报批评,甚至公开辱骂学生,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严重者属于侵犯学生名誉权的范畴。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4]在高校贫困生评选资助过程中,许多高校面临着披露学生隐私信息的情况,例如某高校因为一份给贫困生减免学费的名册而被社会大众广为讨论,是否应该因经济上的资助而忽略贫困生的隐私权以及如何权衡学生资助和学生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关系,高校方面也左右为难。[5]98如何实现保护学生隐私和经济支援贫困学生的双赢,成为高校帮扶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遇到的新课题。
二、高校学生工作中法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虽然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学生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引起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管理制度层面存在诸多欠缺,执行程序也出现种种疏漏,从而引发了相关法律问题。高校学生工作中法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制度层面
1.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高校学生管理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为法律参考,但两部法律制定的时间较为久远,且内容宽泛不够具体明确,并没有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进行明确界定,其中基本的法律关系无法在《高等教育法》中找到明确解释,对于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没有确切定性。因此,高校管理部门难以根据国家法规制定学校相应的细化章程,无法对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
2.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存在失衡
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但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学校与学生之间权利义务失衡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义务的履行,很少采取有效手段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在制定相应制度的过程中,未能以合理的方式采纳在校学生的意见,仅仅由学校管理部门单方面拟定条款,这样的管理模式,无疑会使高校管理部门自身的权威性受到影响,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起法律纠纷的重要原因。
3.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在校学合法权益和义务的相关规定存在抽象、不确定的特点,多数学校管理部门没有针对在校大学生成长生活状态具体制定切实有效的操作规程,存在笼统、主观因素比重过大等现象。除此之外,高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存在模糊、内涵不清的情况,例如“行为恶劣”、“道德品质败坏”等用词,难以明确界定。[6]当学生需要使用学校相应条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无法找到确切对应的条款,当管理者使用管理条例约束在校学生时,又容易出现裁量权的滥用,因此,相关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需进一步加强。
(二)执行程序层面
1.相关管理条例执行不够规范
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条例的执行不够规范,也是引发法律问题的重要原因。学校在处理学生违纪情况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应规定,对违纪事件进行调查取证、通知当事人并听取当事人事件辩解,从而进行相应处罚。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对违纪事件的处理中,采取了“重实体,轻程序”的情况,忽视了取证、辩护等步骤,直接进行相应处罚。同时,由于处分过重给高校学生造成了权益损害后,高校学生缺乏申诉渠道,学生的权益将会受到二次损害。
2.部门职责划分模糊,程序存在漏洞
目前高校存在着较大的自主管理空间,部分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不清晰,执行程序存在漏洞。例如在2000年杨金德对上海财经大学的诉讼案中,高校对杨金德作出的结业处理,是由学校内部的研究生机构执行,并没有获得相关授权,属于职权之外的操作,一定程度上有越权操作之嫌。[7]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映射到高校管理中,实行“依法治校”,部分决策决议应该由学校颁布实施,否则当此权利被个人或者部门滥用,越权处理后,就会对当事学生的受教育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部分高校的上下部门、平行部门之间的配合衔接存在漏洞,遇到有关学生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时,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处理,延误工作执行时间,或决定后没有实际执行,学生在遇到问题后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在1999年田永诉讼北京科技大学一案中,北京科技大学认定田永作弊后并没有对其实施退学处理,直至田永毕业才告知此事,从而无法获取毕业证,导致田永不能办理正常离校手续,部门推诿以及程序疏漏是导致这一诉讼的重要原因。[8]
(三)法律意识层面
1.高校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重行政管理而轻依法治校的现象,高校管理者拘泥于传统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纠纷时,一味崇拜学校的规章条例,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放在最高位置,从而使行政管理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不清,法治观念仍然有所欠缺,无法很好的将高校行政管理与依法治校相切合。
2.高校学生及家长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
部分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放松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法律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忽视了法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对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了解不够全面,当学生主体与管理者发生权益纠纷时,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习惯,无法快速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往往处在权益受损边缘。学生家长在处理子女与学校纠纷时,时常采取强硬形式,甚至以极端方式与学校对抗,结果往往不尽人意,造成矛盾激化。
三、高校学生工作中法律问题的解决思路
在解决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时,高校要始终牢记“依法治校”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明确部门履职,规范执行程序,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法治观念。
(一)强化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
1.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高校应当兼顾实体性与程序性规范,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增强法律层面监督,并对高等院校学生违纪处理条例进一步完善,规范通知、申诉等具体步骤的操作,为高效、合理处理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纠纷做好铺垫。同时,在学籍管理、奖惩制度等方面,高校应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保障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高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提升高校现有规章条例的可操作性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对高校管理问题进行了规定,但内容不够明确,高校在对管理规定进行细化的时候,要兼顾高校管理制度的优化与高校学生正当权益的保障。学校需要针对此类情况及时进行补白和细化,确保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高效处理,提升操作性,切勿停留在表面,让规范制度变成一纸空文。[9]
(二)明确部门履职,规范执行程序
1.明确高校管理部门职责划分
各高校上下级部门、平行部门之间应当各司其职,良好有序对接,公平公正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对于学校主体应有的权利,不能允许校内单个部门或者个人滥用私权,明确权利与职责的关系。要规范高校部门权力划分,在思想教育和学习生活安排方面,学生管理部门应当担起重任;关于教师的职位、培养、考评方面事宜,应该交给人事部门妥善安排,杜绝由私人进行掌控;财务后勤部门负责管理学校相应的硬件资源;教务部门对学生的招收、培养、毕业工作进行帮助;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属于学生在校期间首要的、基本的安全范畴,保卫部门应发挥重要职责。各个部门之间,要明确职责划分,各尽其责,不能滥用权力或者相互推诿,切实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2.执行程序及管理流程规范化
高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对执行程序和管理流程规范化,对管理者权利的使用应当做到透明、规范,避免产生权利滥用的现象。面对高校不断出现的法律问题,要将教育、管理与保护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相结合,增强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和公平性。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应对管理者的工作流程进行常态化监督,实现管理流程的闭环反馈和良性循环,例如在对学生违纪情况进行处理时,能够保护好学生陈述、申辩、申诉的权利,给当事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同时应当有完善的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能够允许高校学生进行书面申诉,在需要更改决议时,由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高校进行重新研究,对复查有异议的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法治观念
1.转变管理理念,践行“依法治校”
任何一所高校的管理模式都不能偏离以人为本这条主线。高校应当树立与学生平等互促的新型关系,在培养学生成才的方向上不懈努力,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管理。要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法治是高校维持稳定发展的保证,德治是在法治基础上升华的必要条件。高校管理者在处理违反校纪的事件时,应该采取教化为主的方式,不能一味生搬硬套规章制度,应该让其认识问题所在,鼓励其承认自身问题并及时改正。要积极维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利,促进管理者和学生两方之间的沟通理解,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更好地践行“依法治校”这一核心理念。
2.加强高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多方主体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整个大学阶段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应当贯穿始终。在平时的课堂政治教育之外,应该积极探索和开展知识竞赛、名人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引导高校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学生有效监督高校管理者是否依法办学。高校管理者作为学校管理运行的主导者,应当增强法治观念并提高法学素养,在遇到学生工作纠纷和难题时,能够用法律的思维有效解决。学生家长也应当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积极配合学校,理性的处理学生问题,避免过激行为。
作者:张馨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梁京华,浅议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1(9):25-26.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管建平.论高校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5(6):14-15.
[4]支媛媛,赵平.大学生违纪事件处理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35-37.
[5]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6]耿彦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3):30-32.
[7]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Z].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4):39-41.
[8]傅文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9-11.
[9]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