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7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了大学的校园,因此又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学生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高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首先,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单一、守旧,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管理通常贯彻“说教”方针,管理者往往以高高在上的姿势给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然而传统的书本教学、说教方式过于死板、僵硬,一些学生听过之后便抛之脑后,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其次,管理人员与学生关系脱轨,教书、育人两者缺一不可,然而许多教师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认为管理的责任仅仅在于辅导员,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对管理者产生抵抗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薄弱。

高校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及可塑性很强的一个群体,作为人才集中的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削弱了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应付考题上,很少有机会接受创新能力训练。同时老师的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们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习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根本无暇顾及思维的创新。创新能力的薄弱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了学习质量。

1.3高校资源严重不足。

高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只有三者处于一个协调的状态,才能保证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然而人力资源不足是众多高校所面临的问题,一个辅导员往往管理多个班级,远远超过了教育部门的规定限额,许多辅导员甚至连自己学生和姓名都无法对号入座,何谈良好的管理,超强度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不再重视,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却没有相应的完善,有些资源过度使用,有些则是资源闲置。

1.4升学、就业等心理压力日益明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高校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释放压力,许多学生选择沉迷于网络,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言辞,一些诉求达不到满足,便选择逃避现实,在虚拟的网络里,他们可以伪装自己,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和满足感。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长期的虚拟生活导致他们完全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这就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2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2.1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对思想文化的接受和学习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传统的管理学生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应学生们的需求。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一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关注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真真正正的走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服务。其次,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高校各个管理部门往往单纯的制定规章制度或文件加以约束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让学生们了解自己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确保学生在充足的权利范围内学习进步,有所收获,还要学生内心清楚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让思想支配行动,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引导作用。对于不合理的制度或处理方案,学生不必私下抱怨,可以申辩,让学生们敢于向管理者提出质疑和解决方案,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管理方案,还可以更加符合学生们的新生,改善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高校管理工作者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2壮大学生管理人才的队伍。

各个高校往往将教学和科研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管理队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质量不佳。现代大学生,不仅仅是能学习,会钻研的知识性人才,更要是富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道德高尚人。因此,高校要将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提到日程上来。这个队伍在课余时间,发现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学生管理人才的优势是本身就站在被服务的位置,能切身感受到管理者的服务质量,并且可以从实践出发,总结学生管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学生管理者还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为大多数学生考虑解决问题。这不仅能从根本上发现并改善学生管理的不足之处,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2.3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一系列素质,还要从学生这个根源上下功夫。只有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教育能力,才能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杜绝学生思想落伍。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而树立榜样加以学习,学生们之间还可以平等的相互批评,不仅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自我学习能力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巨大动力。

3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关系到高校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高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还要从转变学生管理观念,壮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等这些方面开始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马丽 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晓娟,刚巴图.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2]王晓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5).

[3]卢晓霖.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J].科技资讯,2011(14).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廉洁教育功能探析

[摘要]

对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校园不公正主要集中在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高校可以利用学生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管理工作,有的放矢的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在大学生成绩考核、奖励、处分、资助和学生干部的管理等诸多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廉洁侧重点,开展不同的教育引导,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观,养成诚信、公正、公平、勤俭节约等良好的廉洁品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廉洁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廉洁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廉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对高校校园中是否存在不公正现象,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校园中最不公正的依次为“各类学生干部的选拔”(42.3%)、“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推荐”(35.2%)、“发展党员”(34.5%)、“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评定”(26.5%)、“考试测评”(18.0%)、“奖学金评定”(14.1%)。[1]大学生眼中的校园不公正现象几乎全部来自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对大学生的廉洁观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各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基本相似,都是依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国家相关法律而制定的具体学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考试管理制度、各类奖励、资助制度、学生违纪处理制度、校园生活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管理制度等。学生管理工作涵盖学生从录取入学到毕业离校,甚至离校后的一段时间都还与学籍管理有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学习和生活几乎都与学生管理息息相关,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内容都影响着大学生对廉洁价值观的形成,本文将就高校如何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廉洁教育功能进行探析。

一、成绩考核过程中廉洁教育观培养

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既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检测,又是选拔、淘汰、奖励、资格认定等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而这些评价又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学生的成绩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1.建立公开透明的平时成绩考核体系,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廉洁品质

大学生成绩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大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是平时成绩的关键因素,课堂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见证的,因此高校在对老师的教学管理中,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平时成绩考核体系,统一标准,合理应用。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公开透明的评分标准,每一次加分扣分都要公开公示,让学生体会到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平时成绩的关键依据,期末前要对平时成绩进行最终的公开公示,对平时成绩有异议的,可以和老师进行沟通,还可以请班委参与,最后确认的分数就是学生最终的平时成绩。公开透明的程序,保证平时成绩考核的客观公正,培养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按时按量完成课后作业的廉洁品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平时成绩的考核过程,允许学生对平时成绩提出异议,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考核过程,养成公正处事的优良作风。

2.加强考风建设,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廉洁意识

期末考试是评价大学生一学期学习的最重要的依据。高校要高度重视考风建设,加强对考场纪律的规范和监管,建立完善的考试体系。比如考试前要有监考老师的集中培训,对考场纪律有明确的可执行的标准。各监考老师要严格按照学校考试纪律,认真监考,保证考场的公平竞争氛围。规范的考场规则,严格的考试纪律,严肃的监考执行,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良好考风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公平竞争的廉洁意识。

3.建立规范、科学的阅卷体系,培养学生对学校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公正认可

期末卷面成绩的考核,是学生成绩的重要和关键部分,高校学生成绩中,期末卷面成绩一般都超过50%。因此期末试卷的评阅成为学生最后成绩的关键。高校要制定严格的试卷评阅管理制度,试卷难易程度要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太简单不能区别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难度太高的试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评阅试卷要规范科学,老师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做到宽严合理,始终如一,认真细致,避免错误。在期末试卷成绩公布后,要允许学生对成绩提出异议,异议合理的,允许学生查阅试卷,试卷评阅是老师人工评阅,有主客观试题,避免出错是老师的责任,但是有可能出错的概率我们要承认。对于确实评阅分数有误的,要及时修改更正分数,以免给学生造成其他利益损失。适度的试卷难易程度是反映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们通过期末试卷的考察和成绩的判定,能从一定程度反应学校人才培养的客观公正,培养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权威认识,从而认可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成绩的公正性;规范、科学、严格的试卷评语,使学生拥有异议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诚信的廉洁品质。

二、学生奖励、处分中的廉洁教育观培养

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励或处分,是对大学生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表现等的评价。各类奖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其他单项行为等的突出表现的鼓励,而学校处分则是对学生某些行为和表现的否定。在目前的档案管理制度下,无论是奖励还是处分,都会随着学生的档案伴随终生,因此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影响重大。

1.完善学生奖励体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学生奖励包涵各类奖学金、嘉奖、荣誉称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奖学金。奖学金是高校学生中影响最大、经济效益最高、荣誉感最强的一种奖励类别,奖学金可以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现实评选过程中,受“马太效应”的影响,有的学生集多奖于一身,甚至可能每年都获得同一类别的奖学金,导致奖学金获奖面窄,高校中出现“获奖专业户”和“困难贵族”。又由于奖学金覆盖面小、重复率高,奖学金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激励导向作用不能有效发挥。[2]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体系,充分发挥奖励体系的激励育人功能是高校奖励体系的重要课题。在奖励制度的制定中,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予以适当肯定,要建立多元化的奖励方式和类别,适当的增加学生在各类奖励中的发言权,吸纳学生合理的建议和要求,设置合理的奖励类别和制度,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奖励制度制定后,要及时公布、公示,要宣传到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清楚各类奖励的评比标准,激发他们按这些标准去努力奋斗。在各类奖励的评比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荣誉和奖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才实学获得荣誉,杜绝作弊或其他不公平手段获得奖励。能力不是靠单一的奖励来认定的,只要努力,不断提高自己,自己终有被认可的时刻。

2.建立科学合理的处分机制,教育学生养成勇于承担,知错能改的良好习惯

在我国现有的学生纪律处分制度下,学生被处分之后,处分随档案一背终身,给其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3]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处分机制,应当充分考虑育人目的与管理手段之间的适度比例,不能因小过而重罚,因大过而轻罚,罚过不相当,责过失衡,应当注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不同的学违纪情况,要根据违纪动机、违纪情节、违纪后果、学生态度等诸多细节来给予不同的处理类别和方式。高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学生,向学生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听取学生的陈述、申辩,允许其要求听证,以保证所作出的行为公开、公正、公平。处分学生后,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这些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受处分学生往往心里有自卑、敏感、压力大,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处分,学校纪律处分只是对学生违纪行为的惩处,并不是对学生全部行为的否定,高校处分学生的重点在于教育学生,告诫学生,要勇于承担违纪行为责任,同时要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大学生还在渐渐成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在形成过程中,年轻人不怕犯错,因为还有改正的时间和机会。为更好的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从被处分的阴影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正错误,用更多的努力来提升自己,高校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纪律处分撤销制度,充分发挥纪律处分的育人功能和价值。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处分机制,使受处分学生在处分过程中得到公正对待;被处分后得到学校的特别关注,有纪律处分撤销制度,使受处分学生有前进努力的奋斗方向,不因为一次处分而丧失前途和斗志。从而使学生养成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挫折,知错能改,不断完善自己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廉洁教育

大学生资助服务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维护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学习权利的重要举措,因此资助政策的建立、资助服务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

1.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公开、公平、公正的开展资助工作,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廉洁观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逐步发展完善,奖、助、贷、勤、减、免、补等的全方位资助使大学生受助比例和金额不断增加,国家资助工作成为高校廉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高校应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使资助政策深入学生家庭和学生群体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经济现状,避免不必要的攀比和“争贫不争优”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一切资助工作的前提,因此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要保证公开、透明,在保护学生必要的家庭和个人的隐私前提下,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要进行公示,对一些特殊家庭要进行实地走访,比如特别困难的学生家庭,要加强走访,慰问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对一些可能困难可能不困难的学生家庭也要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对不符合困难标准的,要及时终止受助资格,虚报材料的,要按学校相关政策进行处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开展前和开展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丧失自己的道德底线,符合条件的学生不要顾及面子而拒绝申请,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不要为了获助而挤掉其他有需要同学的机会。对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要实时合理的关注,要建立受助学生高消费限制和监督机制,保证资助用于学生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要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刻苦学习,拒绝浪费的优秀品质。

2.多渠道开展资助育人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恩图报、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要通过不同的资助方式,开展多渠道的育人教育活动。对获得励志奖学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和综合能力优势,开展励志宣讲和帮扶,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要合理利用奖学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对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要对国家的助学金政策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宣讲,鼓励同学们发奋学习,不辜负国家和社会的期盼;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国家助学贷款是他们出入社会的第一张信用凭证和考验,要他们诚信贷款,按合同约定及时归还贷款,做诚实守信的守法公民;对获得减免、补助的学生,要牢记国家、学校的鼓励和信任,要用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用知识改变命运;对获得勤工助学机会的学生,要加大对他们在各个岗位的培养和锻炼,注重对他们的个人工作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立自强,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提升自己。对各类资助,要避免“假困难”学生获助,消除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要鼓励学生感恩回报,读书期间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国家和学校,毕业工作后,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要通过捐助、捐赠、志愿者服务等来服务社会,让国家的资助成为一个良好的循环,永远代代相传下去。

四、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廉洁教育观引导

高校学生干部是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高,表现较突出,综合素质相对过硬的大学生队伍,从班干部、系干部、院干部、校干部,学生干部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作为联系学生和老师的纽带,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协助者,一言一行不仅引导和影响着其他学生,还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看法;同时他们毕业后将走向社会,一部分学生干部最终还将走向国家公务员岗位,他们的廉洁品质又影响着社会、国家的廉洁性。因此做好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从学生干部管理中进行正确的廉洁教育观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1.规范学生干部选拔环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学生干部管理中的首要环节,学生干部的素质决定他们的工作成效和影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学生票选最高的不公正环节,以往的学生干部选拔往往是选举走形式,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为更好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在学生干部推选中,高校可以采取直选的方式,将选拔大学生干部的岗位、条件、要求、程序等定期向全体学生公布,对学生参选不设门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表达意愿,自己选择岗位,参加班级、院系、学校的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的干部岗位竞选,做到机会均等、公平竞争。选拔制度除公开、公平、公正之外,还应将服务意识、公共精神、个人品质、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列为首选,兼顾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干部直选,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之间的“裙带关系”等不良风气,引导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以尊重、平等为前提,牢记“服务学生”的理念,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依章办事,珍惜机会,提升素质和能力。

2.建立三位一体的学生干部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生干部的考核是衡量学生干部工作的直接依据,要实行谁选举,对谁负责的考核体系,加大普通学生对相关干部的考核比重,培养学生干部对普通学生负责的意识,弱化他们的官本位思想。在学生干部考核环节,要建立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主管学生干部的老师是学生干部工作的指导者,他们对学生干部的平常工作和表现是对学生干部的评价依据之一;同部门的学生干部彼此熟悉,对各自的工作开展情况和为人处世等都比较了解,他们对学生干部的考核是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学生干部是不同学生群体直选的干部,要改变过去学生干部只对老师负责的情况,谁选举,对谁负责,因此要加大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考核比重,使学生干部真正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正视学生干部的合理诉求,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学生干部是普通学生,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他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有一定的合理利益诉求,学校在评优评奖环节中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但要避免引导学生功利化、拟官场化的不良风气。高校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标准,在评优评奖环节适当的增加学生干部的分数;在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评比中,要制度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确保评优条件和过程能真实的反映学生干部的成效和能力,确保公开、公正、透明、民主,对不廉洁行为实行零容忍,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有不廉洁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及时处理,且一律不得任用和评优。对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要加强平常工作的监督,除了日常老师的监督、群众监督之外,凡是与学生经费相关的,与学生重大利益相关的活动、项目,要有专门的独立的学生监督小组,有专门的监督制度,监督小组直接隶属于老师直辖管理,培养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监督小组单独行使监督权,保证活动、项目的公开、公平、公正,以规范学生干部“权力”的运行,杜绝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廉洁意识的树立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大学生廉洁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虚无缥缈的说教管教中,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管理制度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制度执行的过程是否公开、公正、公平;老师的成绩考核是否标准统一;学生干部是否廉洁为学生服务等等,学生管理的每一面处处展现给大学生对于廉洁的最直观、直接的印象和概念。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廉洁教育功能,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和最必要的路径。

作者:肖小琼 李小玲 单位:成都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余玉花,刘梦慈,杨礼.大学生公正观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2]欧旭理,罗方禄.高校奖学金评定中的马太效应分析及其规避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3]薛鹏.高校学生纪律处分撤销制度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下现代转变

摘要:

为了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创新管理的办法与手段,以便提高大学生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本文结合实际的管理经验,在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及实际的管理需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与办法。然而,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降低了管理效率。再加上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从而使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因此,本文从学生工作的管理出发,对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进行分析、探讨。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1管理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校管理的重点依然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其他功能被忽略,严重影响了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不仅积极性差,而且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另外,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据相关资料显示,大部分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制定了管理条例,然后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如果学生违反了条例中的规定,就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在机械化的管理方式下,只能培养出单一素质的学生。这些管理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1.2高校管理趋于行政化,导致校园文化缺失

校园文化是学生普遍认可、具有共性的价值理念。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采用领导级别管理方式,导致“官本位”角色突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符合。在这种情况下,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很大障碍。与此同时,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弱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并且形成“官本位”惯性思维。表现为:很多学生对校园文化没有认同感,反而与校领导有着深厚的“感情”。

1.3管理人才缺乏

当前,很多高校逐渐提高了对学生管理的重视度,并且投入了大量管理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高校管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才缺乏;同时,很多高校人事制度比较混乱,在选用管理人才方面任人唯亲。这些管理人员不仅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而且没有经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在管理的过程中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致使管理水平低下。

2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特点

2.1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社会利益分配多样化、社会组织形态多样化、社会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以上因素给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困扰,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勤部门社会化等因素,大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从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挑战。

2.2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性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来以年级、班级为主的单元化管理模式被打破。同时,高校在行政、教学、后勤等管理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使管理方式更加多样化,并且提高了管理的水平。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下,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以上变化,给传统的教育体制、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断转变观念,创新管理的手段与方式,才能使管理的效果得到提升。

3新型学生管理观念——“人本主义”

3.1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含义

实践证明,将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该理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仅仅以机械化的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不仅效果不高,而且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逆反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底。

3.2具体实施的办法

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所以,高校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为关怀。比如:当学生违犯校规,校纪后,应该以教育为主,采用平等的对话方式,耐心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这种管理可以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人为本”,要求挑选与学生关系亲近的管理人员。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积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推荐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管理人员。或者可以将这些人员选任为高校辅导员。另外,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年龄、认知方面具有很多共性,因此高校可以推荐本校的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管理者,从而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案。“以人为本”,还要积极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精神食粮,是每个高校建设的重点项目。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从而将管理工作寓于文化建设中。在此基础上,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在管理中的作用,最终不断提升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效率。

4结语

教育是人才发展的根本。学生管理又是教育的重点工作。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多元化等因素,都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象,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特点,然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纳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最终使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不断增强。希望本文可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杜军莲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现代交际,2015,(06).

[2]宋健.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神州,2014,(02).

[3]段妍君.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8)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道德激励运用实践

【摘要】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场所,是高素质教育的发源地,在各高等院校中,学生是否具有高等素质、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丰富的专业知识都决定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仍然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因此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就使高校如何在学生管理中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利用道德激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加以分析,以此说明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道德激励;运用;实践

现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对道德的培养和关注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所看重的标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所谓“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所以,对道德的培养也成为高等院校着重践行的一种教学内容。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道德激励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中。

一、何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

(一)国家执政理念的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其中包括“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指导思想。而以人为本正是道德激励本质的延伸,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1]。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高校对学生管理中,加强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正是体现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科学方法。

(二)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

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的培养和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也成为教改委对各院校提出新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关注度,而且为社会所需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自身的人性化需求。

在高校的管理机制中,注重的都是如何规范学生、约束学生、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日前的高校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校方与家长产生矛盾的现象,甚至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制度。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的管理方法,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以更加体现出高校的人本化和人性化。

二、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的困难

(一)腐朽思想阻碍道德激励的实施。

在目前的各高校中,特别是针对师资力量强的高校来说,进校难、学习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现代社会日益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长过度溺爱。在高校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思想到处可见,学生比的不再是成绩,而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对道德的激励和培养变得难上加难[2]。

(二)道德激励形式化严重。

现如今,很多的高校仍然是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教学的主导,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是走走形式,并不认真对待。有些高校把道德激励、道德培养时常挂在嘴边却大多流于形式。很多高校认为道德要从小培养,因此在高校中并不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为作用不大。

(三)道德激励不能深入人心。

学生作为高校管理中道德激励的主要载体,是高校实现道德激励的重要对象。可是现如今各种社会负面因素越来越多,“碰瓷”、“扶老人反被诬陷”、“送钱送礼”等使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呈现下滑趋势。另外,高校是各种学生聚集的地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高校学生对待道德的意识淡薄,没有从根本上想去接受优良品质的熏陶,使道德激励在最容易深入人心的阶段被弃之不顾。

三、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教学

(一)整治高校不良学习环境。

在高校中,校方应及时铲除校园中的腐朽思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就要求领导从自身做起,杜绝贪污受贿。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在实施道德激励过程中,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搞特殊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完善教师自身道德标准。

教师作为道德激励的重要角色,在道德激励中发挥着本质作用。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低下,那么很难正确教导学生。因此完善教师自身的道德标准也是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首要目标。

(三)树立学生道德模范榜样。

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教导出什么样的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标准,教师在道德激励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学生干部、模范榜样,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楷模而不是从书本中利用英雄模范。这样在学生模范中学习道德,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激励的认识和学习。

(四)建立道德有效评价机制。

表扬,是对人最好的肯定。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效的道德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学习的有力保障和最好的激励方法。在过去的教师评价中,形式化严重,教师只是草草给出几句评语,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作为给予肯定或者教导[3]。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首先在对学生评价上就要体现出道德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高校中,都是体现人文精神、完善自身践行能力的高标准。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对道德激励的教学成为各家长、高校乃至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只有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才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才能成为当代社会中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勇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绍萍.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东方教育,2015(1):284-285.

[2]管震.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4-14,15.

[3]陶媛.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界,2015(19):23-23.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大学生校园期间的主要监护人,新时期高校如何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为国家、社会和民族抚育出栋梁之才,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职业规划;心理关怀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亟需重视的几大问题

1.学业与就业。

学业与就业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繁重、枯燥的高中生活进入到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难以监管、求学目标又不同于高中那般具体明确,许多高校学生感到迷茫、困惑,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降低,形成大量的“逃课族”,严重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和培养效果。同学业息息相关的是就业问题。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2015年高校毕业人数达到749万人,同不断攀升的毕业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益严峻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毕业即失业”是很多高校生面临的真实窘境。空前的就业压力使得不少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甚至衍生出“毕业疯狂夜”等具有破坏力的负面事物,成为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

2.社交与情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低头族”、“拇指族”的兴起,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的依赖性显著增强,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不能自拔,而现实社交能力却不断下降。社交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茶壶煮饺子”式的人在当前追求速度、竞争更为激烈的社会只能是寸步难行,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四川广元某小伙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竟饿昏在街头的事例就引人深思。社交能力贫弱的背后凸显的是大学生情商不高,而这也反映在大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上的不足。大学生心智并未完全成熟,自控力与耐挫度偏弱,感性、冲动、盲目、不冷静,在处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问题上容易产生极端化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甚至作出具有危害性的行动,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3.生理与心理。

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令人堪忧,在耐力方面甚至不敌中学生。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的原因有多方面,缺乏锻炼、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的关注和引导缺失也是一个方面。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令人忧心的同时,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心理卫生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网瘾、抑郁、强迫症等。而据另一份来自广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28.6%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震惊之余令人忧心。大学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缓解,极有可能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严重危害,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

4.安全与犯罪。

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高校学生安全问题的讨论和重视。由于大学生往往被视作有文化、高素质的代表,又是成年人,社会、高校甚至包括学生自己都认为已经掌握了日常生活安全防范能力,疏失了学习和警惕,使得大学生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如大学生约见网友被骗钱财、陷入传销、轻信他人为之担保结果负债累累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此外,大学生生活的群体性特征,也放大了安全隐患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学校管理稍有疏失,就可能引发群体性安全事故。与此相对的是,大学生犯罪比例却在节节攀升,大学生犯罪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盗窃、诈骗、、抢劫、吸毒、吸毒贩毒、走私等。大学生亟待高校正确引导和规范。

二、新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措施

1.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清晰而向上的目标是催人奋进、不断往前的内在动力。当前大学生之所以会感到迷茫、困惑和不安,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人生缺乏长远而科学的规划,被动接受和应付学校的教育。由于缺乏规划和目标管理,一些大学生将时间都投入到不必要的网络游戏、娱乐活动等上,或是陷入没有目标、漫无目的的空虚中,徒增烦恼和压力。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首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长远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规划,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加强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正确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入手,结合父母、亲朋的意见及市场的需求,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结果入手层层倒推分解,明确自己在大学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

2.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进同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家的归属感和团体意识。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开明、博爱、自由、民主的氛围之上的,学校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的主体,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以一种施舍和怜悯的姿态出现的。在校园内部倡导和建立起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允许和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事务,在涉及到学生利益的重大活动、项目上,充分聆听和吸取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在增加学生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的同时,拉近高校同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和引导组织成立学生自治团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怀。注重宣传的方式和技巧,摒弃那种说教式、灌输式的宣传教育,更多地借助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等宣传方法来传播校园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要求,注重领导、教师的言行示范,充分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娱活动,增强教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营造家的氛围和归属感。

3.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及时推送校园通知、企业招聘信息、安全注意事项等,提供更加人性化、贴心的服务。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和工具,增强学生的管理与安全防范。如可以构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信息、学习成绩、健康与卫生等信息进行梳理和归档,并通过大数据挖掘和跟踪分析机制来及时研判管理风险,并作出相应的改善举措。比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生理与心理档案,并作出跟踪统计分析,帮助学生制订出合理的健康管理计划和心理辅导方案。同时,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内部推广和使用一卡通,方便学生管理和生活需要。在安全管理上,可以通过敷设门禁、监控、消防报警等安全管理设施,提高校园管理的安全等级。

4.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是增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对高校领导班子的选拔与能力建设。要通过多种渠道如社会招聘、竞争上岗、交流任职等方式,选拔思想开阔、品德优秀、能力出众的领导担任高校掌舵人,并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和能力建设,引导其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高校发展议事日程。加强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不容轻忽。高校应当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吸收和引进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充实一线管理队伍。注重对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建设,后勤管理与服务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感受和评价,也是最容易酿成问题和事故的地方。高校需要严格管理后勤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三、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高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创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霍玉璨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猛.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03).

[2]师新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5).

[3]刘维权.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周刊.2015(29).

[4]党燕鹏.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

第六篇: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

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利于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高校生管理的重要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模式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各高校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高校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体现出了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及价值取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坚持了教育发展以人为主的理念,通过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和沟通,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校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实际的管理时,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得高校管理目标无法实现。

(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部分高校一味重视自身的发展,虽然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的管理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造成学生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并且高校缺少对学生自我管理以及教育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校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缺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但是部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对学生严格的管理,造成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教师不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管理内容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措施

(一)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各高校能够在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及时发现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并解决,尊重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

(二)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例如:某高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以学生个人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的调整了学校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该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王丽莎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春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8).

[2]蒋维昱.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科技经济市场,2014(10).

[3]赵国年,赵云虎,乌力吉.构建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第七篇: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将原本的说教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加灵活的手段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并提出了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权利意识也明显提升,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更具个性,这些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如何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所有高校学生管理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特征

首先,这种管理方式将学生作为中心,管理中不再将重点放在“怎样管”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怎样引导”以及这种引导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上,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个性特点,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引导计划,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其次,该种管理方法强调保留学生的个性,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出现障碍的最大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太鲜明,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管理工作就要消除这种个性,因为对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管理工作有难度并不是学生个性特点变化导致的,而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够灵活导致的,如果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式,那我们不得不说是高校教育的失败,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其个性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为社会培养出具备更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最后是注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个性发展,还要重视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型”人才[1]。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彰显出高校的内涵、代表高校特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高校的感情,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除了自然景观以外,所有学习、运动的地点要具有实用性,做到用环境来培育人;其次是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学习、娱乐的地点要合理布局,不能相互影响;最后比较重要的就是要营造一种人文环境,因为人文环境在对人的教育中发挥了一种不可代替的隐性作用,学校可以组建各类社团,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2]。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突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外因都属于条件,而内因才是真正的动力,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味强调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只能说调动了外因,学生的行为可能在制度的约束下变得规范,但是这种规范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只有将学生的主观因素调动起来,使其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学生管理工作才算真正发挥价值。由于大学期间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如果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这些时间,没有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就说明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会”和“学生处”等组织,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明显,通过组织、参加一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组织和参加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加强对同学的情感交流,提升其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另外,虽然重视人治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制度建设,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毕竟不足,因此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偏差,因此要将制度作为准绳,将“法治”与“人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三)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完善学生管理部门的心理疏导机制,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管理教师一定要敏锐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疏导,避免问题扩大。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询部门要对全体学生开放,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从测评结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另外,对于所有参与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教师要对其个人信息予以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乃至高校本身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将学生作为管理中的中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内心,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作者:齐卫彦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师,2015,10(12)07:201-202.

[2]朱以财.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15)2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