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学生管理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社交学生管理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社交学生管理创新

一、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学生管理渊源及特点

1.渊源。

全面利用网络来展开学生管理工作时间并不长,最早利用网络来实行学生管理工作是在本科生中。由于学校的学生结构并不相同,所以展开这一工作有很大的难度。运用互联网来进行学生管理,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利用互联网来搜索需要的各种课题信息资源与数据。在本世纪初,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开始建立了校内网络、论坛或者BBS等社交平台,而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学校则很难实现这一点。所以运用互联网来实现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还集中在学生的自治、自育,也就是说这一行为是自发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QQ、微信、陌陌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逐渐被广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移动终端的网络服务功能也日益强大,不但有社交必须的群组功能,而且能够在线传输文件、实现资源共享,而手机终端的普及率提高,使网络社交平台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学校也因此把网络社交平台引入到了学生管理工作中。

2.特点。

第一,管理层次多元化。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模式就是自上而下,单向管理。这样的管理就是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发生关系,但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扩大,不仅有现实社会空间,还有虚拟网络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也必然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管理工作者也不能仅仅局限与学生校园生活的管理,还需要对学生的网络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健康发展。第二,管理手段多样化和交互。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管理方式往往很单一,并且趋于模式化。学校管理者大多都是把自己观念中认为较好的模式强加于学生,这样管理效果自然不佳,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学生管理者就可以拓展管理方式,逐渐建立网络管理平台,运用网络来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管理,这样能够更快速地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三,管理过程的复杂化。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学生管理工作正在逐渐步入正轨,可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得管理工作过于复杂化。学校的管理工作者在运用网络社交平台时,首先必须把网络体系中对学生有害的消极信息隔离掉,因为网络体系数据十分庞大,这一工作非常艰巨。此外,在虚拟的网络之中,学生还可以虚拟身份,甚至还有虚拟情感,这样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很难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自然也无法及时地设计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由此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把现实管理与网络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网络社交平台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

1.时效性。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主要源于学生的教学安排比较密集,学生大部时间都在课堂上,这样管理者和学生缺乏交流,而沉重的课业负担也使得学生缺乏较强的集体凝聚力,甚至还会出现同班数年没有说过一句话,甚至不知道对方名字的现象,这种情况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另外,信息交流若是按照传统书面传递的形式,时效性较差,通过电话联系又浪费时间和话费,通过学生干部直接通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这些方式都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则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2.跨时空性。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的距离变小,而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更使人们的交流方便快捷。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社交平台,处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实现即时交流。无论是在路上、火车上,还是在餐厅、宿舍,都能够实现即时对话,这样的方式特别适合生活分散、喜欢自由且有较大流动性的学生群体。

3.主体性。

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学生在这一虚拟空间里就能够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多个层面。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所以有比较强的主体性。在这里,他们强调个人意志,能够充分地表达个性。学生的这种自由表达发挥,正好可以帮助管理者因地制宜,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力,因材施教。从另一个角度看,管理者还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并予以及时地辅导与帮助,这样的管理也更具人性化。

(二)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理念受到冲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信息化手段。网络的快速发展,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给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能够及时地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时事资讯,能够接受到各种新鲜的理念。但是网络社交平台也有着消极方面,一些不良信息甚至错误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也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传递给学生,而大部分学生面对繁复的局势与错综的社会现象,有时很难正确辨识,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从一定意义上看,还会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造成冲击,影响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2.学生产生心理危机。

据有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心理危机现象,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辨识能力都不高,自然也无法很好地将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学习中,再加上网络信息数据庞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3.学生沉溺于网络社交平台。

网络世界精彩多变,有些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控,这对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部分学生还染上了网瘾,为了上网旷课、逃学,甚至撒谎、偷盗,走向了犯罪道路。这样的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还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创新的策略

1.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打造新时期的德育堡垒。

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学生管理工作者有了一个新的德育教育阵地。首先,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学校声音的无障碍播放,这样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社会误解;其次,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舆论话语权,这样学生可以成为学校的主体,感觉到个人价值的存在,而不会再有那种被管教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管理重点就是沟通,利用沟通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互联网,学生能够自由地交流,有效地解除误解,消除与管理者之间的隔膜。

2.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转变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属于监管型的、保姆型的,而当前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的管理模式则转化为朋友型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平等,拉近了管理者与学生的距离。从本质上看,学生渴望能够与管理者平等地进行交流,这给了管理者模式转变的良机。此外,网络社交平台还具有快速性、便捷性,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工作的投入成本,创新管理工作。

3.使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新媒介。

在传统的教育中,讲究的是师道尊严,学生对老师充满敬畏,根本无法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也无法当面向老师倾诉心扉。而网络因为具有强大的隐秘性,还可以避免面对面时的紧张、顾虑等,学生可以通过博客、飞信、QQ、微信等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法。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很好地利用好这一平台,及时关注学生在平台上的信息更新,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等,并给予引导与帮助,这样不但反馈迅捷,并且更加接近真实,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通过网络平台,学生管理者可以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用一种更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4.加强和谐校园的创建,增强现实空间对学生的吸引力。

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校园,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性规律以及教育规律的绿色生态系统,科学性、人文性、民主性以及开放性是其四大特征。对于和谐校园来说,学生的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学生能够满足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一些想法,但是有可能与现实生活脱节,创建和谐校园就是要营造一个优秀的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施展才华,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感到幸福,这样学生就不会仅仅在虚拟空间中表现自我,而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大胆、开放,健康地成长。

5.学校学生管理服务的创新。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逐步构建起立体化的服务体系,这样可以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创新。第一,管理服务手段要实现多渠道化和多主体化。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互联网、手机、家校、生生、师生等多种管理渠道,让管理者、家长、学生等成为管理的主体,既有线上联系,也有线下活动,真正实现立体化管理。这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也能够实现多样化管理服务。第二,以网路信息化为基础的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能够及时地为管理工作者提供信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学校管理工作者应该加强网络管理服务与沟通,让学生更加认同学校的管理工作。另外,通过网络来实现沟通服务,速度更快,效果更好。第三,结合激励机制与目的导向,实现新的引导方法。大多数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在管理服务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采取激励机制与目的导向机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并积极参与其中,提高我们的管理服务效果。客观来说,引导方法只要得当,学生就一定会表现出积极活力,从而对集体产生认同感,并逐渐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所以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内需出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并对其进行激励,从而帮助学生时刻充满正能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第四,管理服务的内容要从实际出发,把学习、生活、就业等结合起来。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内容特别广泛,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包括学生的就业,只有多样化的服务渠道,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管理、认同管理,真正提高管理效果。

四、结语

总之,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当前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能够创新学生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提高管理的效率。但是在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使网络社交平台更好地为学生管理服务。

作者:宋玉 单位:合肥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