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探析(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探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探析(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研究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当前因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限制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学生除具有与其他同龄学生一样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因高职学生在初高中所养成的学习习惯使其文化基础较差,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强。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所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线在300分~400分之间。这部分学生因在初级教育中并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入校时对于相关专业文化课程的吸收能力较差,在专业学习中没有较好的切入点和自我学习能力,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中极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学生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常常被学校和老师看成“后进生”和“差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属于“弱势群体”,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有自卑心理,阻止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渴望程度,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由于受到现阶段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形成了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例如“上学无用论”等,对于学生入校学习专业知识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3.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因当前全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学生父母对于学生的物质支持较多,从小让学生养成了事事靠父母的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进入高职院校后,在学习专业知识、个人生活方面感到无所适从非常茫然,这时需要所在院校和老师的关心、鼓励和帮助。

4.高职院校学生习惯较差。

在初高中阶段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较低,学生的素质养成较低。例如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对于学校的管理不适应,有的学生在宿舍等公共环境的卫生习惯较差,不叠被子、不打扫教室宿舍卫生,较多学生爱吸烟、部分学生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抄作业等等。

二、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

高职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并不是淘汰选拔式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因考虑学生实际生源状况,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从入学教育设计、在校学习内容、在校生活辅助、就业帮助多个角度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帮助,通过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的改革,建立“一目标二约束三丰富四建设”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使学生成才。

1.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改革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列举高职院校成功学生案例,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努力学习。高职院校通过成立学生专业社团组织,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例如我院电子专业社团“电子创作协会”“计算机软件协会”等,是爱好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学生通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办公室,在相关实验室组织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高职院校给予专业社团一定的经费支持和专业老师帮助,提高社团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以此来带动班级其他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分院通过专业社团选拔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各类专业技术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

2.强化学生在校自我约束能力。

(1)现阶段高职学生在校上课迟到、旷课现象较多。

通过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督促学生自觉按时上课。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与本班级上课迟到或旷课学生谈心,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引导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按照“两查三看”的要求,及时查询学生上课迟到和早退,早中晚三看学生宿舍。

(2)上课期间学生玩手机现象较多。

因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较多,使课堂学习气氛较差,老师讲的累学生却不学。通过悬挂班级手机袋,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约束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现象,要求学生进教室手机即入班级统一的“手机管理口袋”,下课再从“手机袋”中拿取。采取这一措施后减少了上课“玩手机”现象。

3.丰富学生在校生活。

通过成立学生非专业兴趣社团,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养成学生遵守制度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例如学院的舞蹈协会、双节棍协会、健美操协会、轮滑协会和航模小组等非专业协会既丰富了学生在校生活,又养成了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4.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核心,通过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养成。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主要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鼓励辅导员开拓思想积极实践班级新管理方法,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通过“辅导员技能大赛”把做的较好的班级管理方法宣传到其他班级,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

作者:赵鹏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探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现状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重视,我国很多高校都在思政课课程设计上增加了实践教学部分,不少高校还在校外建立了相关的教学基地。可以说,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中的一种常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实践教学对于推进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树立和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但就目前来看,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还依然存在诸多未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正确解决这一问题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和前提。

(一)注重学校安排,忽视学生需要

自2005年以来,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全国各高职院校及具体教学单位都在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例如,部分高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内社团在户外开展学生的思政课教学,部分高校通过集体备课、网络授课等方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注重学校安排,忽视学生需要。通过对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在思政课教学方案中对实践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并不断强调要充分发动学生积极性、开展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未完全受学生的喜爱,实践教学也并未产生应有效果。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对于学生的管理还处于“一厢情愿”的决定性状态,无视学生内心的需求,片面追求实践外在的形式,忽视实践内容和实效性,造成实践教学的“虚设”。这种不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以让学生将所学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也更难真正使其“外化于行”。

(二)重视集体行动,忽视个体活动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需要注重从宏观上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施加影响,同时还应重视具有个性的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制定统一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同时要注重针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兴趣、性格等因素各异的学生开展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也不例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集体,还要注意不同个体的参与程度。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过分重视集体行动,而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化的活动。例如,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部分高校由于无法保证所有学生参加,只通过开展一些小型的集体活动来让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又如,在思政课的课内实践上,教师过多的注重班级学生整体的参与性而忽略了很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的自身需要等等。

(三)重视实践形式,忽视实质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但是,如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够深入、只注重表面和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效果,则将与思政课的目标偏离。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高校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上过分追求学生的参与度而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做了不恰当的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毫无收获。很多高校在寒暑假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过分注重宣传效果而尽可能多地安排实践教学基地,压缩学生在每个实践基地的学习、活动时间,每到一地都是先开展预设好的活动、拍照、宣传,然后草草结束赶赴下一个基地。这些只注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未让学生沉下心来做一些实实在在对自己的意志品质、思想道德等素质有益的事情,更无法产生多少实质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找到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问题,在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教育、培养了数千名才智之人,一直到明清,我国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也在推动社会发展上产生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在传统教育思维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只要教师采取其认为最好的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没学好,主要归结为学生自己学习不用工的问题,学生要自行改善。其次,我国传统教育方式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维里,接受教育活动或学习,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追求博学多才,“君子以一事不知为耻”,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最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严格纪律而轻视学生的自由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维十分注重严格的教育方式,甚至要通过惩罚等方式来使学生认真学习,直到今天,我国很多学校依然还存在过分注重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而不注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现象。这些传统教育方式的问题势必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二)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影响

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导者,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会对实践教学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思政课教师作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进行培养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多重要素质。首先,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次,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由于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产生的思想理论,如要让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就需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最后,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注重授课艺术。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部分思政课教师受其学历、学习热情的影响,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能力,这将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造成很多影响。

(三)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都是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是,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受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由于实践教学的需要,一些实践教学课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前预习书本上的知识,并查找很多相关资料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存在问题而并不能做到;又如,为保证学生安全和秩序,学校在开展部分户外实践教学活动时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规范,这些规范和约束学生也不能保证遵守等等。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关于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权、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无论是从历史的起点,还是历史的终极意义上,都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价值尺度,最彻底、最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存在。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时,只有从学生入手,处处以学生为本,才会真正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体现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人的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实践理论把实践作为人生存发展的条件、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域开展的实践活动也是不同的,这要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具有“个性化”特征。90后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体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好奇心,实践能力强,课堂参与热情较高,对新事物感兴趣,对未来发展也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但是不可否认,很多高职学生或知识基础较差,或有自卑心理,或学习能力及自主性有待提高、自我约束力欠缺。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扬长避短,开展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唤醒其内在的向上、向善的意识,从而发挥其重要价值。很多高职学生由于高中阶段不是特别优秀,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到了大学阶段,如果开展“个性化”教学,以其为本,激励其发挥潜能,就会使其更具有存在感、认同感、成就感,越来越有目标,越来越会管理自己,产生良性循环。

(二)体现教师引导作用,实现班级集体管理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理论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要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需到生产劳动中去接受教育,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这要求思政课的教育主体社会化而非仅仅是教师一个人。传统概念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更多的是被灌输、被动接受。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尤其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路径更加多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汲取知识的途径,从而实现教育主体的社会化。教师这时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筛选、过滤所收到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自觉做到去除垃圾信息,将碎片化的有用信息整合起来。在具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己特质的个体,但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仅凭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班级、小组同学间的协作极为需要。尤其是“90后”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其一重要特征。例如,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实现班级集体管理等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体现学校服务功能,实现管理人性化

人的发展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发展理论实指人及其活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发展要经历“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历程,人的发展方向应是自由全面的发展,这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人性化。具体到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安排要体现其服务功能、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管理。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促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是思政教研部工作,贯穿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关键。是否具有思政课教学改革思维,坚持以学生为本,是高职院校各部门能否做好服务的基础。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然而,受学生、思政课教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并不令人满意。如何才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性,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来,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效?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研究与创新。

作者:仇文利 陆亚玲 沈新华 杨呈胜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一、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现状

现阶段在校企合作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逐渐忽视,因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对学生技能培养较为重视,而在学生管理中对学生的想象、创新及人际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受到一定影响。因为很多高职学生基本从初中就开始入读高职院校,因此文化知识培养不够全面,尤其院校对这方面的教学有所忽视,所以很多学生的个人素质较低,是非观不够正确。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使大部分学生仅将学校当做一个消费场所,而学校也把学生当做需要管理的对象,所以学校与学生之间就有了一些对立关系,使学生非常抵触学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效果。

二、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模式现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模式。

(一)完善应急管理制度

因为有一些学生已经开始在企业实习,因此学校没办法进行直接管理,导致突发情况出现,而学校需要对其应急方案进行不断完善,争取事故发生时能立即成立应急小组,使突发事故能确保及时并完善处理,同时最大限度使学生在人身安全方面有所保障,降低因事故而出现的损失。(二)建立测评体系一般来说,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要求不太高,甚至有些学生开始放纵自己的行为,造成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而对网络游戏极感兴趣,所以学校应该建立测评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针对学生技能及成绩建立有效的测评标准,而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应给予适当奖励,以使学生的荣辱观能很好地树立,使其学习兴趣能被有效激发,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三)多元管理模式

因为有校企合作背景,所以高职学生不会只在学校进行活动,特别改变学生管理模式时,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将企业引进来,以建立一个互动性较强及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使学生有一个非常轻松舒适的管理环境,不仅如此还要了解企业管理中不能将正常职工与学生混为一谈,要对学生实习中的心理变化引起关注,对学生提出的意见积极吸收,在意见分析与探讨之后再对管理模式进行相应调整,而这种管理模式能让学生步入企业后,对企业管理模式尽快适应,而今后社会中尽快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四)弹性管理模式

一般来说,弹性化管理是将管理中的灵活性及原则性很好地统一,也就是应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让管理对象能在有所约束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自我选择及调整,使学生以最快速度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以此使动态管理要求很好地达成。而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针对学校来说,学生还没有毕业,针对实习企业来说,学生不能算正式员工,因此在实习阶段需要针对学生进行双重考核,避免管理中的“真空”现象。而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企业及岗位的学生应用灵活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以此使服务有所针对性。

(五)过程管理模式

过程化管理模式中一般是应用工具及技术策略使过程不断改进。其中包含过程策划、实施、监督及改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引起重视,尤其对实训及实习等环节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自身素质及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中学会做人做事,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以往对校内及课堂管理的重视,更深入实践教人的效果得以显著增强。

三、结语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创新工作,是非常重要及复杂的一项工作,且在创新过程当中还要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积极落实,尤其在管理模式创新上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力求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有效培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学生综合实力有效提升。

作者:贾建邦 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

随着当前高职院校不断地扩大规模,扩大规模的速度与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水平提高的速度之间有一些差距。所以高等职业学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发展,但是在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来自于校方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当前,大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中扮演的角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觉得学校建设是学校的任务,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要服从安排就行了,以至于在学生管理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思想上对学校的管理重视程度,总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于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支持、不配合,这些都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很多问题。

2.管理制度单一不完善

造成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依据的就是《学生管理条例》,但是《学生管理条例》,是学校建校之初就编写的内容,并没有根据学校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新,大部内容一成不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学生发展,在应用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起到管理的效果。而且,学生管理条例中的内容比较单一,并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发展。再者,虽然很多问题在学生管理条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施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情况下,对于学生的管理并没有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从而使条例对于学生的鞭策效果越来越差。而且,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而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基本上都以学生为主展开,忽视了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策略,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策略,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也可以转换学生的角色,使学生不是一味地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这个学校的主人,是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了,也就会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所拥有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以及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通过为学生上主题公开课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2.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要想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策略,就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有了管理制度作为参考,学生更容易明白,在校园中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多,在平时的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多。所以,要不断地完善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要不断完善奖惩条例,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得到奖励,进而鼓励其他学生。同时要对违反学生管理要求的学生进行惩罚,以警示其他学生,双管齐下,促进以人为本管理机制的发展。

3.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要有效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为学生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很重要。通过为学生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时刻谨记学校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宗旨。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的建设对于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很大。就像在干净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就会自觉维护校园卫生。所以学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建设符合学生管理宗旨的环境很重要,合适的校园环境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起到推进作用,进而促进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例如,可以在校园中张贴相关的标语,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作用等等。

三、总结

本文通过论述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的途径,列举了几种有效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途径。通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且发挥自身的主体优势,促进学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作者:马伟靳 桂龙 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1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的分析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人才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体现,是推动现代教育管理工作获得发展的重要理论,是科学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基础和核心建立起来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用于学生管理中,需要肯定学生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对学生完善人格和个性的培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在管理工作中,制定符合实际的组织管理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组织管理活动,以促进人才的有效培养。

2高职院校推行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是遵循现代学生的个性特点的。

现代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平等观念。他们的自尊心、个性化很强,自我意识突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果采用传统硬性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必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起到对学生有效管理的目的。即使学校采用强制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硬性管理,把学生管住、管牢、管死,也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消除学生的斗志,抑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硬性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才的培养的需求,与现代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符合的,因此,学校需要在学生的管理方面推行实践人性化的管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配合中,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而不应该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更不应该通过硬性制度,强制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硬性压制性管理。高职院校需要以人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够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去看待,需要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研究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工作,需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中心,开展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突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共同需求,在研究共同目标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管理目标,制定管理举措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推行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是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有效方式。

不可回避的是,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学校与学生之间还存在很多的管理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在学生管理中,学生依然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学生依然是被管理者,他们对学校的抵触情绪较大,学校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制定的一些管理措施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使学生对管理措施产生认同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重重,而缓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最好方式,降低学校管理成本的最佳方式,是构建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

(3)推行人性化学生管理是现在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风丰富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代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传统的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才的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这就决定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以人为本进行管理。以人为本进行管理需要根据被管理者的个性需求进行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在在挖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工作,需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选择,这样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这种管理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的自我价值。

3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1)管理者需要更新观念,树立人性化管理意识。

作为学生管理者,需要根据时代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者要能够积极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性化的成长环境,需要积极倡导有效践行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不断在实践中总结人性化的管理策略,以实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性发展。

(2)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是被管理的客体,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不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以人为本理念下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机制和制度的设计中,就要以学生需要为主,从学生需要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管理机制必须要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的中去,通过管理权力的合理分配,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有效管理和发展。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的思想,引导学生的参与到制度制定工作中去,充分听取学生的管理建议和意见,采用学生听证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参与制度设计的权利,在多方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真正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3)积极完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发展,必须要积极完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都有被尊重、被鼓励、被肯定的内在需求,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正是在肯定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校要通过完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真正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素养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可以从完善的目标激励机制、树立典型模仿、制定科学的激励模式,制定学生自我管理激励模式等方面努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激励方式要实现多样化发展,单一的激励模式的激励效果是有限的,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激励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学生获得完善的发展。

(4)实现管理过程的人性化。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的管理过程的人性化,注视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给学生充分的说话的权利。管理者要能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当需要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当需要对某些学生进程处罚时,也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构建以思想教育为主导的,以学生咨询、学生服务和指导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要保证学生的知晓学校管理事务的权利,采用学生参与制度,保证管理过程的学生全程参与性,以保证学生权利,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4总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进行学生管理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化解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实现现代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高职院校管理者要积极研究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现代人才的有效培养。

作者:王继鑫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核心研究

1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的分析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人才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体现,是推动现代教育管理工作获得发展的重要理论,是科学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基础和核心建立起来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用于学生管理中,需要肯定学生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对学生完善人格和个性的培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在管理工作中,制定符合实际的组织管理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组织管理活动,以促进人才的有效培养。

2高职院校推行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是遵循现代学生的个性特点的。

现代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平等观念。他们的自尊心、个性化很强,自我意识突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果采用传统硬性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必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起到对学生有效管理的目的。即使学校采用强制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硬性管理,把学生管住、管牢、管死,也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消除学生的斗志,抑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硬性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才的培养的需求,与现代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符合的,因此,学校需要在学生的管理方面推行实践人性化的管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配合中,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而不应该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更不应该通过硬性制度,强制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硬性压制性管理。高职院校需要以人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够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去看待,需要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研究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工作,需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中心,开展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突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共同需求,在研究共同目标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管理目标,制定管理举措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推行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是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有效方式。

不可回避的是,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学校与学生之间还存在很多的管理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在学生管理中,学生依然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学生依然是被管理者,他们对学校的抵触情绪较大,学校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制定的一些管理措施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使学生对管理措施产生认同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重重,而缓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最好方式,降低学校管理成本的最佳方式,是构建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

(3)推行人性化学生管理是现在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风丰富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代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传统的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才的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这就决定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以人为本进行管理。以人为本进行管理需要根据被管理者的个性需求进行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在在挖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工作,需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选择,这样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这种管理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的自我价值。

3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1)管理者需要更新观念,树立人性化管理意识。

作为学生管理者,需要根据时代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者要能够积极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性化的成长环境,需要积极倡导有效践行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不断在实践中总结人性化的管理策略,以实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性发展。

(2)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是被管理的客体,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不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以人为本理念下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机制和制度的设计中,就要以学生需要为主,从学生需要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管理机制必须要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的中去,通过管理权力的合理分配,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有效管理和发展。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的思想,引导学生的参与到制度制定工作中去,充分听取学生的管理建议和意见,采用学生听证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参与制度设计的权利,在多方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真正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3)积极完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发展,必须要积极完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都有被尊重、被鼓励、被肯定的内在需求,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正是在肯定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校要通过完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真正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素养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可以从完善的目标激励机制、树立典型模仿、制定科学的激励模式,制定学生自我管理激励模式等方面努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激励方式要实现多样化发展,单一的激励模式的激励效果是有限的,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激励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学生获得完善的发展。

(4)实现管理过程的人性化。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的管理过程的人性化,注视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给学生充分的说话的权利。管理者要能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当需要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当需要对某些学生进程处罚时,也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构建以思想教育为主导的,以学生咨询、学生服务和指导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要保证学生的知晓学校管理事务的权利,采用学生参与制度,保证管理过程的学生全程参与性,以保证学生权利,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4总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进行学生管理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化解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实现现代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高职院校管理者要积极研究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现代人才的有效培养。

作者:刘雅峰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院校关爱贫困生加强学生管理研究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生活现状方面,由于贫困生缺乏经济来源,大部分生活比较节俭,他们勤俭节约,在读期间半工半读,物质所得相对于一般学生较少,造成贫困生困难的原因有几种情况:第一,贫困山区学生,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只能依靠父母务农来维持生计,这种情况的学生大约占35%;第二,多子女家庭,家中子女众多,并且大多都在上学,父母为务农者,供养能力有限,这样的学生大约占35%;第三,下岗工人子女,父母都下岗,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只有靠社会保险或者零时工作维持生计,这样的学生大约占20%;第四,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或者一方离世独自抚养的学生,这种情况大约占10%。一方面,大部分贫困生在心理上表现还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他们具有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家庭情况比较贫困,和其他学生对比就会形成自卑消极心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十分有害。其心理特点包含几个方面,主要表现有:

(一)自卑。

贫困生家中有各种各样的负担需要他们去承受,不仅承受着生活上的压力,还承受精神上的压力。高中环境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使得他们生活变得多样,学习的范围扩大,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和接触的人群复杂,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里学习不再只是看重成绩,学生能力的衡量和评价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让原本学习环境单一的贫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进而对于这样的环境产生一种畏惧抵触心理。因此新的环境最终导致高职贫困学生产生自卑情绪。

(二)焦虑不安。

贫困生比其他学生能吃苦耐劳,物质上容易满足,很少抱怨,做事也非常尽职尽责。然而,现实的压力与自身家庭贫困的因素,又使得他们对未来充满不安与焦虑。贫困学生生活条件和其他人相差大,生活环境的不平等使他们都有想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但是现实又让他们暂时无所适从,人与人的差距并不是能够轻易改变,因此,这样的现实条件因素导致贫困生思想压力大,精神便常常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

(三)敏感内向。

贫困生在谈论到自己家庭时往往很敏感,这样的情绪会使得他们不愿与其他人交流,用封闭自己的方法来掩盖自己的自尊心。同学之间不经意的玩笑会让他们处境十分尴尬,为避免心理伤害,他们就会越加脆弱内向,不愿与人交流,长久下去这样的心理会形成恶性循环,而其他同学不理解便会视之为孤僻、不合群,最终也不愿意与之交流,贫困生情绪无法得到正确的宣泄,最终形成严重的心理缺陷。

(四)就业压力大。

现如今就业形势本不乐观,贫困生承受的压力比普通学生更大。首先,由于他们自卑的心理,在面对城市时感到无所适从,不敢自信地表现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具备工作上的实力,这些表现往往不引起招聘者的注意。其次,来到城市工作对于没有人脉、没有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的他们来说就自我感觉低人一等,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没有积极的工作目标,在工作上也表现懈怠。这两种心理加在一起会让他们内心更加无所适从,严重者会怀疑自己能力,对未来失去信心。这对于贫困生未来职业展望是一大障碍。

二、如何关爱高职贫困生加强教育管理

(一)经济资助。

对贫困生而言,经济担是心理压力的根本源头所在。充分利用政府及教育部门推行的各项资助政策十分必要。首先,可以设立贫困生助学免利息贷款、贫困生生活补助、国家助学金等让贫困生真正享受到政策的优惠。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认真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并且对于贫困生的资助还应拓宽渠道,如企业对优秀的贫困学生开设顶岗实习岗位,还可以拓宽奖励范围,让每一位贫困生真正获益。另外,学校还可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生在学习时间间隙靠自己劳动来获取生活补助。

(二)心理帮扶。

帮助贫困生,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贫困生心理压力相较于一般学生会更大,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更多。贫困生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最终诱发各种不良行为而走上极端,甚至会危害社会和他人。因此,更该关心的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职工要善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学校和老师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学生对他们的关爱。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辅导,指引他们积极地生活学习。另外,学校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如组织集体游玩活动,强调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使得贫困生真切感觉到老师同学对于他们真心的帮助,让他们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温暖。

(三)就业帮扶。

在校期间,学校可以适当开设就业岗位给学生锻炼学习,除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对学生职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能力开发。学校可以更多地与企业进行合作,让他们进入到企业学习锻炼,给他们提供机会锻炼自己也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培训与指导,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拓展就业渠道,促进他们与更多用人单位交流沟通,主动展现自己才干。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贫困生的管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也是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营造一个良好学校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平等生活,对于学校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只有在政府、社会、高校等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探索帮助贫困生走向未来之路的新方法。高职院校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这件事,这是一项教育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任务。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共同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

作者:欧铁梅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