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10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1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来促进管理工作的创新

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被90后霸占,尤其是95后大学生的加入,这些大学生由于受网络技术的影响,现已成为网络的主要用户,因为这些大学生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就已经与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这些95后大学生的视野相对来说是比较开阔的,而且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也是第一时间知晓,因此高校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工作创新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而且在高校教育的推进中,不管是课堂上的讲解还是最基本的工作,都是与网络技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说运用网络技术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其实是一种保障,网络技术以其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但是互联网的不易控制也决定了网络的双面性,我们在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工作的时候给我们的管理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越来越严峻,基于这种情况,我国的高等院校要对管理工作进行一个创新性的建设,首先就要培养出一个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团队,因为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才在整个高校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团队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利益。其次,我们的各大高校还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管理工作系统,学校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对学校内学生的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个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根据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解并帮助其解决,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此外,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去使用网络,并在学校建立一个信息实时监控系统,一旦有学生进入到了不良网站,监控系统就会自动阻止。除此之外,针对95后学生自控能力弱等缺点,高校可以定期地开展一些网络心理讲座,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实现管理工作上的创新。

2以学生宿舍管理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高校宿舍作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场所之一,对宿舍进行管理也占据了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其自身的创造性是非常明显的,我们高校在管理学生宿舍的时候,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校宿舍的相关软硬件设施都要进行管理,以此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一般情况下,对高校的宿舍管理工作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也是占据着基础性位置的,可以说学生宿舍工作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创新的时候,要先对学生宿舍工作进行合理的创新,创新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制定合适的宿舍工作机制,并及时实施,因为每一个高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我们在对学生宿舍工作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宿舍的管理特点去创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机制,比如说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了解学生在宿舍中的住宿情况、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其次,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们都知道宿舍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住宿的地方,因此对宿舍一定要有管理意识,学生在对自身宿舍进行创新性管理的时候,可以通过比拼的形式来实现创新,比如说进行寝室扫除比拼,评选出卫生最优寝室和卫生最差寝室,由最差卫生寝室来给最优卫生寝室奖品,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在寝室中的主人翁意识。由于现在的高校学生都是95后,这些学生从小生活自理能力就较差,基于这一情况,我们的宿舍阿姨和辅导员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个生活常识上的培训,不断地引导学生对宿舍生活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力求将学生自己的宿舍创建成为一个自我服务的场所。最后,开展有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像之前我们提到的寝室扫除大比拼是属于卫生方面的,而寝室文化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因为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寝室内部的成员都是相互不认识的,彼此还都比较陌生,通过寝室文化节等一系列寝室活动,可以让学生迅速的熟悉起来,而且还为宿舍与宿舍之间创建了一种健康的和谐的寝室环境,所以我们在对学生宿舍进行创新性管理工作的时候,主要关注的还是对大学生宿舍行为的管理,避免学生出现破坏性行为,但是在实际的宿舍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磕磕绊绊出现,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问题就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处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性管理。

3以班级管理方式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发展

大学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而大学生在大学时也是非常渴望得到自由,想要到社会当中去,所以说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管理的时候,辅导教师决不能以一个领导的身份去命令学生去完成什么任务或者是对学生灌输固定的思想,辅导教师要想办法缩短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以班级组织作为辅导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桥梁,辅导教师可以在每一个班级创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组织机构,并且在这一组织机构中设定详细的管理工作教育细则,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统一化。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班级干部的引导作用,当辅导教师不在班级的时候,班级干部就拥有了最大的权利,他可以对班级的各项活动进行分工和调配,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来提高班级的管理成效,与此同时,每一个班级还要选举班委会,辅导教师对各个班级的班委会都会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像对班委会成员权限的划分、班级组织活动的规划内容等都会进行分配,而且当辅导教师在详细的了解各个班级的实际状况滞后,还可以制定适合班级发展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这样一来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管理工作创新性建设与班委会的配合是离不开的,我们在对95后大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地发挥班级委员会的组织作用,通过班委会自身的亲身实践,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各个班级的具体管理情况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也可以大胆地启用新生,让新生也有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地培养自己,真正的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4结论

95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建设其实是一项复杂又烦琐的过程,不仅要处理好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学生宿舍管理、网络管理方面的问题。此外,还要去高校的辅导教师要建立好各个班级的班委会,制定适应班级发展的相关制度规范,虽然说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使我国高校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王尊博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药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路径探析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是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所谓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对管理的主体、行为、权限以及管理监督的协调,以保障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管理秩序的一个实践过程。其目的是从法律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均在法律的调节范围内,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分明,便于规范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市场经济负效应也使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行为在部分学生身上有所表现,这有悖于我们的培养目标。只有逐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才能弥补传统说教式、自律式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难度增大导致高校规章制度违法。

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连续不断的扩招,导致我国高等学校生源素质不断地下降,致使我国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逐年增加。因此,我国不少高校都提出了“从严治校、严教严管”的学生管理指导方针,并据此制定出了许多学生管理相应办法:如“考试作弊开除”、“将学位证和英语四级挂钩”、“男女同居开除”等。这些学校的管理办法虽然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但是却置法律于不顾,置学生的尊严和权力于不顾。这些高校自己制定的土办法普遍地轻视,甚至无视了学生的权利。

2.侵犯学生受教育权。

宪法赋予公民受教育权,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学校侵犯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一是在高校入学方面,普遍都存在着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现象。在考生体检方面存在着不必要的限制。如对有残疾的考生不予录取或是录取之后取消入学资格等。二是在退学方面,普遍存在违法地对学生进行处分,尤为严重的是学校在开除学生学籍方面违法现象较多。如2004年9月,成都某所高校一对男女同学就因为在教室之中拥抱接吻,并被监控器录了下来,该校以“非法性行为”勒令他们退学。

3.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

大学生享有要求校方对自己的品行和学业进行公正评价的权利,在完成相应的学业后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但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存在着违反教育法,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作不实评价的情况。如2013年6月,江西某高校要求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之后才能参加论文答辩,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典型案例,也再次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受教育权与就业率孰轻孰重?如何保障学生公正评价权?《教育法》第22条和《高教法》第58条中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的发放条件与“学术水平”、“成绩合格”、“修满相应学分”有关,并无其他的前置条件,与违纪行为的相关性不大。

4.侵犯学生参与权。

在校大学生应享有学校发展状况以及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发展情况的知情权利,高校管理也应当设立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与学校的平等协商制度,让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培养民主意识,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维护权利的能力。长久以来,高校在规章条例的讨论、制定、修订、完善等步骤中,并没有主动号召学生广泛参与,学生群体对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公共决策事务、教学管理事务的参与权没有得到重视。

5.违反程序性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56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人的陈述和申辩。”第58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因此,高校学生对自己的处分拥有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以及诉讼权。但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在学生管理中显然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程序性权利的维护。如各高校在学生违纪处理的条例中对违纪处理的程序内容措辞概括而模糊,操作性极差;在进行处分的过程中,不重调查,只是高校管理者意志的单方面体现,不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学生申诉不能有效地行使,由于相关部门相互推诿,学生申诉无门,学生诉讼权也得不到保障。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路径

1.加大对高校学生管理双方的法制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前提保障在于学生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因此,构建高水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对管理者进行法制教育,对师生进行法学理论方面的专业培训成为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路径的重中之重。在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识与民主管理思想基础上,使管理者具备平等、公正、法制观念,自觉依法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法定权利,从而形成法治育人环境。另外,外聘部分专职司法人员,设立大学生法律咨询组织,与相关司法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进一步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2.建立规范的法制管理程序,完善各项管理救济机制。

部分高校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其主因是内部管理人员沿袭传统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以学校党政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行政、立法等机关相互配合的有效预防侵犯学生权益的法律机制。在学生管理工作程序中要将法制融入其中,实现规范的管理。“无救济则无权利”,司法救济对于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合理而完善的救济途径是保证高校管理活动合法性的必备条件。但目前由于客观条件的欠缺和管理者与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学生的救济性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要尽快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二是建立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三是实行限期办结制度,四是建立学生服务承诺机制,五是建立校内听证制度,六是建立校内申诉制度,七是疏导、协调各种机制。

3.正确处理人文关怀与法制管理关系,探寻最佳学生管理途径。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引导和组织师生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它在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也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我们称之为“人文管理”。“高校是人文教育圣地,是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体现这个精神”。法制管理应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有价值、有人格、有尊严的生命个体,而不能抑制学生的主体性,成为绳索、囚牢和心灵的“屠宰场”。人文管理则更注重被管理对象和对象的主体性,更关注个体的情感满足和发展需要,着重激发被管理者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管理的实质就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法制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忽略人文管理,仅仅依靠法制管理,就会造成法理无情、唯重结果的错觉;而淡化法制管理,一味迁就人情,则会助长不正之风,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德法共行、刚柔并济,在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治理乃至一个学校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作者:苏晓哲 单位:新乡学院社科部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探究

1.引言

现阶段,我国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全面推进。例如,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全面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高校后勤的市场化运作和服务保障能力,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逐步推进;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满足国际教育学术的需求,我国高校普遍推广学分制及二级学院等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在这样的高校改革背景下,加之学校外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学生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体系出现多元化、多变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使得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其落后的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难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为此,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构建出一套符合我国当前国家建设和时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新体制。

2.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冲击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使得我国各种人群的社会关系、利益联系和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从而衍生出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学生接触思想和价值传播的途径多样化,从而使当下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选择性、差异化和独立性,这就使得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

(2)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督促传统学生管理体制的创新。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使社会连成一个更加紧密和便捷的有机整体,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革新。一方面,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例如,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学生多方面内容的统一协调管理,简化了管理流程,降低了管理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接触到各种不良思想传播的可能性增大,增加了学生不良发展的几率性,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在这方面出现漏洞。

(3)经济全球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挑战。

全球化趋势下,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剧,国内高校要不断推进与国际顶尖高校的合作,建设国际一流的顶尖高校,就必须在创新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中融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成为新型高等教育的有效载体。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呼唤学生管理新体制的转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减轻了财政的教育成本压力,同时进一步开拓了我国的市场,建立了一种新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放开高校后勤市场,按照市场化的经济规律运作,使得社会上的资本、人力和技术等经济生产要素可以进驻高校,实现高校后勤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同时创造了更大的经济利益。显然,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运作模式势必同缴纳费用的受服务对象也就是学生在服务的要求和满意度等方面产生新的矛盾。

3.以人为本,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1)转变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充分明确并全面保障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2)依法治校,实现科学规范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指定本校的体系完整、便于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明确高校管理部门、学生主体、后勤工作单位和社会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应该享有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从而有效地协调各个主体间的关系,实现依法治校。

(3)细化明确部门权责,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一方面要健全学生管理的工作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加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另一方面要适当放权,发挥基层作用。既要赋予学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更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

(4)培育优秀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

良好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在于优秀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队伍。因此,在新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下,要实现学生管理模式的良性转变就必须培育一支优秀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也就是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通过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确立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能够跟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进行紧密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和需要出发,进行有效管理,形成管理部门和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

4.结语

高等学校担负着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提高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而良好的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标志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新的高等教育变革的潮流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建立责权清晰、协调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不断为加快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曹瑞吉 单位:三亚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其对策

一、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纷纷采用了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平台为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这是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成果。然而,高校信息化管理普遍针对科研、财务、网站、图书馆等方面,对于学生管理方面却不够重视,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敦不知,学生管理在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扩招导致的学生数量增加,给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学生管理工作,将会影响高校工作效率,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国际化高校建设的主要措施,还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这样才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

二、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程度偏低,大多数沿用传统模式,尽管有的高校把学生管理信息化放在首位,但是缺乏认识。比如:某些高校以为管理部门装配电脑就是信息化管理,认为信息化系统的作用是办公自动化和提高工作效率,忽视了信息系统在推动知识与信息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主要是为了简化学生工作流程、共享信息资源等等,而低下的学生管理信息化程度严重影响了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

2.2信息共享水平偏低

在信息时代,信息共享水平偏低影响工作,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不足的明显特征。高校信息共享主要在业务部门的内部业务之间,满足内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流转需求,实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方式。但是,从现有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来看,他们都有着独立的业务部门,大多数部门只管自己内部资源,使得学生管理信息出现了孤岛现象;许多院校缺乏统一的规划,部门与部门之间互不相干,各信息系统数据不一致,资源严重分离,不利于挖掘数据,这一切导致了整个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共享水平偏低。

2.3信息化人才队伍落后

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还存在信息化人才队伍落后的问题,抑制了现代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的推进。当然,要想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拥有一群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然而,绝大多数高校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管理才,二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遇到技术难题时,高校往往求助于软件开发企业,严重脱离本校实际需求,忽视了本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只重视硬件投资,严重忽视了应用系统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难题的策略

3.1注重信息平台的构建

高校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以生为本”,注重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具体地讲,高校院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地构建学生管理的信息化,特别是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确保师生、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与此同时,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还应切实考虑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合理制订管理规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在信息平台上主动表达个人意志,努力实现师生双方在育人方面的有效统一,破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难题。

3.2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

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各个信息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大多由各部门、各系统分散地引进来,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有力地整合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以学工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环境,科学地构建新的信息系统管理方案;重视全校学生信息大系统的建设,不断优化全校信息资源的学生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形成整体信息资源共享,一切都要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利用资源,这样才会大大提升高校整体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3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增强学生管理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当然,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管理员的信息化能力,必须定期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新知识,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以便更好地为本校学生管理工作服务。首先,高校需要培养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锻炼他们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其次,高校应当加强教职工的信息化培训,让他们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再次,作为培训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结合不同职位及其信息化需求进行培训,突出重点;最后,高校还要专项培训应用系统的使用者和推广者,只有获得证书的人员方可上岗。一句话,通过定期的信息化培训,全体管理人员才能有效运用各种信息系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网络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可低估的,它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管理的复杂程度。因此,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作为未来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相关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尽快将学生管理提升到信息化、高效化、科学化的层面,真正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者:刘晓晶 单位:韩国湖南大学校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探析

1发挥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前提是自身要有较强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生骨干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服众能力。通俗理解起来就是要在各项工作中做到技高一筹,由于工作的需要,学生骨干要求要比一般学生更加周到的考虑问题,因此学生骨干的素质能力也会提高更快。其他学生意识到自己骨干还有差距,就会自觉的向骨干看齐,从而就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而这一思想转变的过程,关键在学生骨干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负责带领全班人员完成各项工作,同时还要主动运用自己的积极影响力来促进本班学生的各项工作,促进其他学生的成长进步,不断激励其他学生向优秀学生看齐。骨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自觉培养积极影响力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形成积极的影响力,学生骨干还要加深对工作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强调高校要以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为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学生骨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标杆和榜样,是学生与管理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学生骨干决不能轻视自己的工作,要不断增强主动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自觉地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

2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力的保障是要按照野三化冶的标准规范各项工作

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力,关键是要按照“三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标准规范各项工作。骨干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他们能吃苦耐劳、迎难而上、表现积极。但他们在指导其他学生工作时往往会显得经验不够丰富,工作起来时常会“事倍功半”。为克服经验上的不足,首先,学生骨干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使一切工作都依照制度开展;其次,在工作过程中要落实程序化,如果工作程序混乱,骨干应该努力将这种混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当然也可以积极向上级汇报寻找帮助解决。即以实现程序化为目标,强调照章办事的重要性,增强落实规章制度的主动性。

3发挥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重点就是要形成学生骨干的示范力

综合示范力是个性倾向、人格品质、道德素养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综合体现。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社会理想、职业信念、性格、气质、工作能力等。学生骨干的示范力,就是指学生骨干在日常工作、训练、学习中敢于做旗帜、勇于做标杆的标兵意识。体现好骨干的示范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增强“传”的本领。如果自己素质不过硬,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敢于在工作中高喊“看我的”、“跟我来”。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中传给其他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进行传经验、教方法。其次,要耐心的“帮”。要注意利用以老帮新、以会代训等形式一招一式的帮,当他们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失误时,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吸取教训,使他们明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办。而不是动辄训斥、数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第三,要认真地“带”。就是对那些能力素质弱的学生,要大胆的放手使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4发挥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密切内部关系,营造团结奋进的集体氛围

管理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日常工作的开展,管理工作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工作,不是以管死、管严为目标,而是通过管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被管理中学会管理,使学生实现从不犯错误、得过且过到为集体荣誉争光的转变。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四个字:“捧”、“抓”“比”、“合”。“捧”: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长处,挖掘他们的潜力,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委以工作,使每名学生感到自己受重视,感到自己能为集体做贡献,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以点带面,激发干好工作的动力。“抓”:有奖必有惩。安排工作时要周密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检查工作时要严抓细扣,标准要高,严抓落实,出现问题,要做到纪律严明,责任落实到人,责令改正,并列入量化评比。只有这样才能使每名学生养成干工作要服从安排,完成工作要尽心尽责的习惯,从而克服工作中的懒、散、等、靠的思想。“比”:工作、学习中,仅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是不够的,这样会使一些人形成“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和个人主义思想,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一种集体观念,协作观念和团结意识。通过开展评比活动,以比、学、赶、帮、超的形式,鼓励先进,树立典范,以此把一些人的个人主义观念转变成为集体荣誉争光的自觉意识。“合”:适时组织集体活动,让每名同学参与其中,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观念,克服狭隘的集体荣誉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有争先创优意识,以校为家的意识,自觉维护集体形象的意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提高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途径是实际管理中下细功夫、深功夫、真功夫

在实施管理中,管理者要在工作方法、形式、手段上寻找新路子。

5.1克服学生骨干的“临时观念”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在其组织建设上、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上做文章。要定期检查,一方面是检查各方面工作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检验学生骨干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又锻炼了学生骨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第一任职需要”,较好地克服了“临时观念”。

5.2结合规定,创新管理

管理中,以法律法规和院校管理条例为准绳,以“量化管理”为辅助手段,这个手段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学生管学生有难度,一些学生骨干存在“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的问题,用“量化管理”的方式,是学生骨干一级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了一讲管理就难为情的现象;二是日常工作都以“量化”衡量标准做参考,这是掌握学生情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求每周有讲评,每月有总结,统一汇报,张挂排名,这样对表现好的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对表现差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

5.3教方法,树威信

每月安排一定的时间,由老师参加各部的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了解掌握情况,针对问题共同探讨,制定措施,统一思想,同时,对骨干成绩给予褒奖、肯定,对存在的问题郑重提出,责令改正。同时还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汇报会,让每名骨干在会上发言、述职、汇报工作情况,这个举措,一方面锻炼了部分骨干的写作说话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汇报工作的陈述,其他骨干也可以从中交流工作的方法,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骨干的威信,使学生们都了解学生骨干的工作情况,奠定了学生给予学生骨干开展工作时的理解和配合的基础。

5.4针对问题,适时教育,做好疏导工作

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时可导致学生的心理叛反,从而使工作停滞或造成更大的影响。此时,老师要及时靠上去,有针对性地搞好随机教育,大到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小至为人处世交朋友,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6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力的形成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两届优秀的学生会就能完成的。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注重抓学生骨干的自身形象和点滴养成,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营造积极上进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力,形成学生骨干工作主动,普通同学积极配合的良好发展氛围。

作者:王文伟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对口协议模式探究

一、对口协议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对口协议模式,在西方的教育理论当中称之为协议教育。对口协议,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就学生成才目标与成才计划达成一致性的协议,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矛盾以及冲突。对口协议是一种量体裁衣的学生管理方式,教师与学生是进行个别交流,因此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社会条件、个人性格和能力等因素,都会纳入到个性化考量的范畴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对口协议之中可以得到科学的计划,包括长期性计划和短期性计划,有助于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成长目标,进而达到成才目标。高等院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达成对口协议后,对学生执行对口协议情况进行了监督,帮助学生实现对口协议目标。通过一对一的“对口协议”模式,高等院校学生愿意向班级辅导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助于辅导员提升班级管理与学生管理上的有效性,实现为学生解惑之目标。

二、对口协议模式在执行上的关键点分析

第一方面,对口协议模式下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应该实现统一。在对口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是进行一对一个别谈话,教师与学生达成对口协议也具有差异性,但是每一个学生对口协议应该统一并支持班级的集体管理。因为高等学校中学生个人发展是在班集体中实现。所以,学生个人成才目标和成才计划也应该与班级集体管理相结合;第二方面,对口协议模式下,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家庭、经济、能力以及性格因素,特别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以及劣势,与学生达成有操作性的对口协议;第三方面,对口协议模式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高校学生差异性进行关注,从而调整对口协议的具体方向。对于大一学习阶段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全面了解班级当中各个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情况、学生爱好与特长,辅导员应积极帮助学生探索出大学发展方向,在大学生活中应该打开自己视野与胸怀,从而积极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和班集体与学校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大一阶段对口协议主要是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班级、学校各类活动,进而实现提升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对于大二以及大三学生,对口协议主要是让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鼓励学生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包括考取相关专业证书,以及英语、计算机能力证书等,提升学生多层次综合能力。而对于高校毕业班学生而言,对口协议则是让各个学生认清楚自己发展方向,参加与自己发展的相关考试,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提升班级就业比例。

三、对口模式实践形式思考

对口模式在高等院校实践过程中,基本形式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走访各个学生宿舍,同时与各个宿舍当中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掌握宿舍中学生在近期学习、生活方面的共同状况,对宿舍中出现问题提供指导意见;再者是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讲话,也就是面对面的私聊沟通,可以让学生放开自己,打开话匣子,愿意和辅导员沟通交流;第三,辅导员与几个学生进行沟通,由辅导员提出问题,然后让几个学生畅所欲言,各自表达其想法,进而在思想上取长补短。以上是对口协议模式基本实践方式,而在具体实践中,对口协议模式在学生管理方面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方面,辅导员应该将对口协议形成定期机制。每个学期开始初期,辅导员都应该对学生进行定期交流,包括辅导员和学生进行私下沟通,走访班级中各个学生的宿舍,了解学生在新学期思想上的动态,帮助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候,对接下来生活、学习等方面形成目标与计划。在学期进行中,辅导员找学生进行不定期谈话,对学生在短期计划过程中遇到问题及困难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攻坚克难,完成已经定下的计划,鼓励学生实践出真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往良性方向发展。学期即将结束之前,辅导员应该动员学生做好期末的考试准备,并且让学生注意假期安全,与学生达成假期安全和实践生活的对口协议。第二方面,辅导员实践对口协议模式时候,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学生的优势与劣势,鼓励学生往更科学的方向设计自己的发展轨道。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突出状况下,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打破对就业迷茫以及害怕的心理,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状况,找到个人出路,避免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纸上谈兵,使就业对口协议更具备可执行性。对于不同学习程度以及能力层次的高校学生,辅导员都应该有教无类,通过对口协议让学生形成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对口协议,从而往优秀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和工作中能够做到积极向上,正确对待工作和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

四、总结

在高等院校中推进对口协议模式发展,辅导员应该注重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以及生活习惯,从而能够形成科学成才理念。学生在对口协议中,应该将学习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人生理想等作为核心与重点,形成可执行目标以及计划。而对口协议模式,最终统一于高等院校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中,通过对口协议形成良好班风以及学风,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周张莉 单位:西京学院

第七篇:以学生中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一、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在提出的六项任务中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民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并且过分重视了制度的制定,但效果在具体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制定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认同感,持有一种抵制态度,认为学校束缚了学生的想法,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甚至一部分学生在接受学校处罚的同时,仍然执意追求所谓的自由与个性。与此同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更侧重学生是否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犯了哪些错误等,对学生的想法及内在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变化没有更多的重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校和管理者处于权威位置,学生必须服从管理,这使得管理者在某些方面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不够,没有更多的探析学生内心的需求。此外,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与管理更侧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应试教育。学生更多的注重获得学分,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和实践相结合,实践能力不强,使得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遇到挫折,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一蹶不振,走入极端,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同样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学生面临着学习危机。刚刚入学的学生经历高考后,在突然面对相对宽松的环境时,很多学生变得无所适从,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安排,课堂缺席,沉溺于网络游戏。在进行学年学籍处理时,有个别学生达不到应修学分,面临退学或者延长学制。学生在校期间,在完成应得学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不同的技能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缓解学生产生的焦虑与压力。其次,高校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家境贫寒的家庭,学生需要承担学费与生活费,这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忧心生活来源,他们的自尊心与独立意识较强,心理更加敏感,心理负担也较重。在各个高校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此类学生,需要通过学校集合各方力量为学生切实解决困难。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因为心理障碍导致自杀现象逐年攀升,各类犯罪案件不断增加。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薄弱,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能够找到合理的办法解决,如没有及时的心理疏导的情况下,有个别学生易走入极端。

三、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上述问题与现状表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和坎坷,如果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仍采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制定制度的同时,应注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尊重理解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与发展空间,一切为了学生,从实际出发,对部分制度进行完善与修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配合,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树立更强的服务意识。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及时了解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相应的修正,更好的为其服务。如完善学生宿舍设施,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的解决问题等。团委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生自行组织管理,发展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更为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最后,学校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咨询室,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不断健全其人格,帮助其健康发展;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四、总结

总之,随着高校的发展,对于高校管理者的要求也会更高,这是一种对其自身的调整与完善。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响应十八大教育方针的要求,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心理健康的高等教育人才。

作者:李秘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究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一)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执行依法治校,把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是实现高校良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在改革自身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多矛盾,如全国高等教育扩招,导致学生管理难度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特色化,导致高校“同因不同果”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尽可能的降低高校自身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必须将学生管理模式向法治化模式靠拢。

(三)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坚实后盾

创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而高校实施学生管理法治化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坚实后盾。近年来频频引发公众注意力的诸多高校危机事件不断冲击着和谐校园的美好愿景。校舍破坏、师生伤亡事件;学生餐厅爆炸案,校园枪击事件;女研究生自杀案,马加爵杀人事件,药家鑫事件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危机情境。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现状

与国外其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准:

(1)我国高校的法治化未能很好地与人性化、市场化、资助化和学习化相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完整,内容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可诉性差,无法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

(2)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往往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上学生维权意识薄弱,导致学生权利失衡,“人治”倾向较为突出。(3)学生救济制度尚不完善,行政处罚和规章制度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理论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秉承法治精神,在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规范校园规章制度及学生管理权力的行使程序,并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执行机制和执行监督反馈机制,树立国家上位法律作为高校学生管理法制中的权威性,不断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同时确保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根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即是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细化至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求高校正真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使学生管理更加有序化,规范化。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施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法规体系

1.国家层面上完善立法工作

(1)加强立法人员素质。

参与立法的人员应当时刻关注并掌握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动,正确认识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应当具有全局观念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盲目效仿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模式,也不能忽略我国教育的地方性差异。

(2)加强立法规范。

主要表现在规范法律法规的起草,强化立法解释,加快立法修改及补充。

(3)加快立法修改和补充。

需要对高等教育法律规范的内容进行完善,对一些不科学、不明确及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修缮,做到与时俱进。

2.高校层面上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规范,保证校规校纪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自恰性”。在落实法治化的各项原则的同时,各项规章制度要有切实的可操作性,适合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相关者的法律意识

1.提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作为学校权力的直接行使者,高校管理者应当具有较高的法律责任感,在行使权力时,不可故意违反或规避相关法律规定,同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执法主体的优越地位上,警醒自己依然处于守法主体的地位。

2.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

高校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守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需要强化学生权利的规定,在上行法律的限制下,确定学生申诉权利,并对权利的行使程序进行规范。另外,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高校在组织日常办学活动时,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渗透。最后,加强学生事务的自主管理,高校可建立特定的学生法律实践部门,给学生自主进行司法实践的自由,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建立高校学生管理法规的执行监督机制

1.立法确认高校学生管理法规执行的监督机制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坚实后盾,能够确保高校学生管理法规执法监督的顺利进行,对执法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

2.建立执法监督的反馈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法规执行的监督部门应该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并定期进行监督反馈,及时反映法规执行部门出现的问题,对管理者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制裁,真正建成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透明化管理机制。

作者:苏超 单位: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航空学院

第九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探析

1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1服务学生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空前庞大,高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便是对学生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服务学生的意识十分薄弱。很多在校的大学生都表示,平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不到学校的存在,一学期都很难与班主任见一面,更别提班主任引导学生思想,帮助学生生活了。高校的很多措施似乎都是面子工程,与学生的切实生活利益相关甚少,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薄弱,没有把学生主体放在主要的地位上,一位地追求社会的声誉和利益。

1.2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专业性。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优秀的人才队伍,科学的制度指导,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层级很低,合理性欠缺。1.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完善的机制。科学的,高效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学校有效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保证和前提条件,如果缺乏科学的制度做指导,那么开展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不可能的。此外,新的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内容有所欠缺不足。

2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内涵

2.1经济飞速发展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校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具备各种各样的社会技能,同时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市场经济繁荣的当下不仅向在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工作,思想引导工作。此外,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比如开展多元的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2.2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内容,大大提升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便捷程度,丰富了开展管理工作的形式和方法。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层次。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各种可能,学校可以有效的管理每一个学生,不是在学生犯错,出事的时候关心,管理学生,而是对在校的学生的每一天都进行高效的,合理的管理。

2.3现代高校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现代我国高校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普遍成熟的阶段,以“985工程”、“211工程”为领头羊的众多高等院校遍布我国各个省市,其相对成熟的,先进的高校管理办法带动了地方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地方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顶尖大学的成熟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办法,实现自身管理的优化升级。

3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已经发展到尊重人才,以学生为主的阶段,在新阶段,高校要持续贯彻“以学生为主”的管理工作理念,突出学生的重要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高校的,科学的学生管理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开展良性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3.2管理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切实相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要切实关心学生的自身利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为学生积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要提升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意识,要为全体在校的学生创造便利的条件,而不是只为一部分精英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3完善,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

高校要学习国内外顶尖的,优秀的大学的管理模式,借鉴优秀的学生管理制度,完善,规范本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地方高校可以以“985工程”以及“211工程”的高等院校为模板,借鉴其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量身制定符合学校发展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优化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4结束语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构筑民主希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保证,是高校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百出,不仅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学生的目标,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状况频出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学工作无法为继。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以人文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关心学生的利益,将学生的利益与学校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

作者:孔铖浩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第十篇: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1角度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从全程化和个性化出发.其中全程化是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学生进入校门之处贯穿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个性化是指,应该根据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价值取向、气质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来制定具体的教育方案和管理措施.加强对学生全程化管理有利于弥补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期行为,进而使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求.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注重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立自强、自主选择.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评价社会、评价自我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各种冲突和困难面前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工作还有一定的互补作用.高校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学业、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的学生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多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往往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科学地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将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完善和提高.

1.1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

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作为管理学生的重要目标.在学生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层次与学生管理不同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例如,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介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概况、发展前景、优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进而激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并向着优秀人才的目标努力.针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注重通过加强社会认知和自我认识的指导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的处理情感、学业、人际关系等问题,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和抗挫折的能力.针对大四年级的毕业生,他们正处于面临就业的关键阶段心理变化较为显著,这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学生求职受挫、面对就业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和调适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1.2在学生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多样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课内课外相补充、理论实践相结合,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很容易引发学生排斥和抵触心理.以具有多样性且内容丰富的学生管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难题,而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2角度二:党建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团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大学中的引领作用.一般而言,大学生党员和团队学生会成员都是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在团班工作的支持下,通过举办、组织大量的团委活动、班级工作,充分提升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组织以培养优秀党员为目的的学习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党组织吸收更多优秀大学生.在吸收学生干部入党时,学生会、系部或团委学生会党支部可以直接接收团委学生会干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而对于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也可以自任职之日起直接转入独立党支部管理.这种形式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他们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双重身分,激发他们在各学生团体活动或班级组织中的引领作用.在大学生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干部党性修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真正的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党性修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经历的自我改造、组织教育、刻苦学习、自我锻炼等途径,才能符合党性的相关要求,磨练自我坚强意志,始终保持行动上的先进性、思想上的纯洁性和政治上的坚定信念.加强对大学生干部党员党性修养的培训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坚定学生干部党员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引导他们树立服务意识.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干部党员兼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学生干部党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因此,他们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角度三:法制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随之增加,大学生的法治化管理也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给加强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的法制化管理要求学生管理者加强对学生日常事务的依法管理,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避免法律风险的产生.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学生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而发生与其他教师或学生交流过程中无意透露了学生心理、感情等方面的隐私的事件,导致学生和辅导员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还有部分学生管理者在评定学生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助学金时,无视相关资助政策要求而私自内定,导致学生获得资助的权利受到侵犯.上述案例都说明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工作方法传统、落后等问题.此外,对于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还有一些教师习惯于靠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是非而忽视收集学生违纪事实和倾听学生的申辩,教师这种错误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加深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的矛盾.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法制化管理,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培养自身法律意识.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一切工作都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及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觉通过法律条文、专业教材、网络课程、法律讲座或者进修等方式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和把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履行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使自己各项管理工作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规范.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真正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一方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切实保护学生的财产权、隐私权、名誉权、人格尊严等权利不受侵犯.其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遵循正当程序.学生管理工作者展开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按照正当程序或学校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特别是针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发放工作,辅导员要严格按照学校、国家制定的相关程序执行.在处理学生违纪违规行为时,辅导员一方面按照学校的相关处理规定采取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学生违纪违规事实证据的收集,并充分给予学生申诉的权利.

4角度四:处理突发事件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产生强烈影响力和冲击力的紧急事件.如学生斗殴、食物中毒、自杀,宿舍火灾、失窃等都属于校内突发事件.校内突发事件处理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失职,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工作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突发事件,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沉着冷静,及时赶到现场了解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通知相关家属和施救单位,针对特别严重的突发事件应该及时作出分析报告并提出应急方案.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灵活应变.事后要做及时的反思及经验教训总结,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总而言之,管理者一定要担当起上传下达信息的重任,还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做出决策判断.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管理者应该注重自身预防预警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心理安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事件发生之前,要通过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深入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将突发事件的苗头遏制在萌芽中.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做好信息沟通和心理安抚工作.一方面,深入事件现场通过与当事人和旁观者的沟通,全面了解事件发生的真相;另一方面,针对受伤害的学生要做好心理预防和干预工作,帮助他们化解消极心理,尽快摆脱由于突发事件带来的阴影.然而,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涉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从上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党建工作、法制化管理、处理突发事件四个方面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自觉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方法,最终促进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吴龙水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