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研究(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研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研究(5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素质指导提升

一、素质拓展教育开展的背景

一直以来,高校都是我国技术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并且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好,甚至在有的年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学生对于薪酬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于岗位的重视程度,存在频繁跳槽的情况,很难融入到集体当中来。这也在客观上说明学生存在一定的自我认知缺乏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感与忠诚度。很多学校在近几年来格外重视素质拓展教育指导,但是就当前指导工作来看,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要想满足高校自身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应当培养出一支政治思想较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学生管理队伍。

二、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素质拓展教育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来源较为复杂,再加上其他的问题,使得学校领导往往忽视对于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导致素质拓展教育指导工作并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价值。除此之外,从外部环境来看,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教学管理的工作日益规范,使得相关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工作的繁琐与复杂,使得学生管理人员的编制与配备难以得到充足保障。上述原因都会使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很多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教学管理工作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2.工作投入力度不够。

由于一些高校并不能提高对学生管理人员素质拓展教育相关工作的重视,往往将这类工作单纯看作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所以并不能在岗位津贴与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重视力度,使得这类人员心态不平衡,思想不稳定,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3.素质拓展教育指导方式落后。

在学生管理队伍当中,大部分都是勤于奉献的人员,但是还有一些管理人员依旧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缺乏管理经验与水平,只是被动落实学校的政策。还有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不愿意过多地接受现代化教育模式,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方面较为欠缺。

三、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素质拓展教育指导工作发展策略

1.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管理人员选拔方面,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吸纳更多的拥有现代化知识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管理者,并对其进行入职再教育,从而重点培养,使其能够成为教学管理当中的主干力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响应教育国际化的号召,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出国考察和培训,从而更好地吸收国外素质拓展教育的经验。

2.奖惩结合,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

在干部的管理方面,应逐渐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岗位聘任,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学校还可以定期进行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在用人机制方面,实行竞聘上岗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竞聘机制,使学生管理人员树立自我提高的意识。

3.素质拓展教育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当利用一切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运用于素质拓展教育指导工作的能力,使教育活动能够进一步走向现代化。还可以构建网络化与信息化平台,重新重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与教育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素质拓展教育方面,急需管理者革新观念,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指导模式,并结合国内外教育经验,构建相应的信息网络。而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要重视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和队伍建设,深化管理改革,为学生教育与就业奠定基础。

作者:胡先学 练波 周丹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也有了很大提高,各高校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体制和机制。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各高校对学生管理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不仅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社会提供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但是高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一)重“管理”轻“引导”的工作理念依然存在

学生是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大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重要时期,但学校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采用的理念并不完全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许多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管理结果,强调用规章制度等手段来约束学生,轻视了引导教育,对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引导不足,忽略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如果一味地利用规章制度去管理学生,就失去了管理教育工作的意义。这种理念下学生的教育培养,既不利于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辅导员与所带学生人数比例为1:200,但是许多高校并未达到相关要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辅导员数量更显不足。辅导员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服务管理。如果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过多,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对学生的心理等问题进行有效关注和疏导,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质量,不符合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更不利于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不高。高职学生管理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相关专业资格的人员。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状况来看,相关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不多,大部分辅导员都是非专业出身,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教育背景,缺乏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再次,辅导员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经历。辅导员队伍不断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有些辅导员刚刚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自身可能还没有从学生的身份中完全转变过来,他们虽然拥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却没有掌握适当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在工作中不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管理工作也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的特点导致学生管理教育工作难度增大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高校的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之前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组织纪律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不高,许多学生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再加上高职学生中贫困生人数较多,一些学生因家庭贫困,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有的甚至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打工赚钱,学习精力外移,所有这些都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高职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生源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集体观念差、自我优越感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等。同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的把控也逐渐放松,这些都给高职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应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招生的第一关,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素质,再结合在校期间的学生管理教育和全面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教育的主力军,为保障校园政治稳定、维护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必须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制度。严把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选聘热爱学生、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同时,最好要选拔具有相应思想政治素质的中共党员,以保障辅导员队伍整体的素质和质量。二是重视对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健全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制度,如辅导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三是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要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能力。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四是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数量。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要严格按照师生比1:200来配备。

(三)加强网络德育建设

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使高职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网络德育建设。首先,要建立高质量的校园网,使校园网成为传播知识和思想教育的有效阵地。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实行网络监督,屏蔽一些不健康以及具有危害性的信息,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把网络打造成学习交流的平台,辅导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以活动促进管理教育

高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很强,但是文化基础较差,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学习。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应以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促进学生的管理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活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切实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发展,个性、能力和知识协调发展。高校不仅要传授和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必须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课,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结构健全、合理、稳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管理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是影响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每所学校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效措施,保障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素质高、技术好、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任洪亮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讨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内涵和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全面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本准则,并依照其精神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和权利结构形式,使学生的管理权力能够得到正确运用并受到限制,以达到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结果有效,逐步实现学生管理民主化和法治化,最终实现高校管理工作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依法治国进程中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客观需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高校管理工作法治化是依法治校的基本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体现。因此高校广大师生必须按照法治的精神和基本原则,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积极管理学校各项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使高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法治的轨道。这样,用法律的准则来处理学生、教师、学校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使基本权利得到切实有力的保障,使基本义务得到真正的履行,继而使学校教育工作高效有效地进行,实现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在深化高校改革进程中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必然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教育管理也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一切都要依靠学校管理法制化来化解。当前,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步入了由身份到契约的转轨时期。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进校后,学校不仅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负责,而且要对其人身安全负责,有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因为个人行为造成了损害,也要学校承担责任,本来应由孩子承担的责任过失,被推到了学校身上。这样,由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职责不明确,不仅使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在财力上面也造成了损失,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因而亟需构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才有助于高校法治化建设和健康发展,并促进校务公开,依法决策,实现法治化管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需要学生管理法治化来保障。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学生是主力军,他们的法律素质不仅关系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而且还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不良影响,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逐渐流入我国,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辨别是非能力弱的学生抵挡不住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的侵蚀,出现了价值扭曲、法纪观念淡薄等问题。故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形势下,需要着重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然而仅仅凭借日常的法治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推进依法治校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二、高校对学生实行法治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法律素养缺乏

由于近十年以来高校扩招等原因造成师资紧张,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相当大比例是兼职人员,尤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专业任课教师,在管理工作中相关法律知识相对缺乏,表现出一种“人治”的现象。在现实工作中这种管理模式成为常态,就会给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有的管理者本身教学任务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处理学校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因此对其听之任之,一定程度上滋长蔓延了这种现象,并损害了其对法治的信仰。有的管理者是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对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法律理论知识知之甚少,这样就不能运用法治的精神和理念来回答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致使其依法处理问题实践能力的缺失。

(二)法治化管理发展模式欠缺

当前在我国高校的管理中,其管理模式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学校法制管理模式不统一,学校为了自身管理的方便,通常建立自己的管理规范,忽略了法律本身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往往使学生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之,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较低,自由散漫行为较重,甚至认为法律是要求公民尽义务,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会违法犯罪,因此没有专门学习法律的必要;在学习中重学轻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最终导致既不能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利,也不能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管理中就会产生一些不平等的现象,造成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致使学生管理的法治模式只能在缓慢中发展。

(三)管理者与学生群体存在矛盾与对立

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而且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关系。有的高校奖学金的发放标准模糊,缺乏监督机制,人为因素掺杂其中,暗箱操作现象时常发生;有的高校由于逐年大量扩招,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专业课教师及管理人员双双短缺、师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和结构不达标等问题非常突出。诸多因素导致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欠缺,造成学生法律意识淡漠,不能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权力。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的途径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者应当把学生管理法治化工作视作一个整体,深入细致地剖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中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使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在国家依法治校的要求上达到最佳的状态。

(一)健全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校

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理顺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与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关系,大力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立法质量,并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行使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合法、完整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自主权,使学校制定出的校规校纪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性。同时,高校学生管理立法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并对现行的学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修订,取消现行规章制度中那些不符合或者违背法律法规的部分,逐步健全对学生进行法制化管理的依据,减少甚至避免诸如笼统性、原则性的表述和规定。在赋予高校制定规章制度的自主权的同时,还要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大对高校规章制度制定过程的监督,果断地杜绝出现下级法和上级法相抵触相矛盾的现象。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高校应当把依法治校作为内部治理的核心价值和要求,作为评价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健全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把依法治校切实落实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视和规范学校章程及其他校纪校规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环境氛围,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推进学校管理法治化。转变学校陈旧的管理模式,逐渐建立高校法制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监督及第三方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各类依法治校示范活动,完善学校依法办学保障体系。

(二)完善法治机制,打造法治队伍

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学生管理规程和工作机制。高校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及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和健全决策执行和公开的效果评估制度,使学校里的执行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并使这种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其次,高校应当大力推进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健全管理体系,逐步消除学校中的行政化因素,使学术权力最终能够与行政权力分离开来,从而按照学术规律相对独立地行使学术权力。再次,高校要完善监督机制和民主管理,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各级各类教职工会议、学生代表大会等,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参与、表达及监督权。切实推进高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不仅要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具备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及知识结构,还应当掌握成熟的工作经验,具有善于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尤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有法律意识,依法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必须打造一支学法、懂法、守法、执法的学校管理队伍,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适应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学生和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力,并综合运用管理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达到学校治理和学生管理的最佳效果。

(三)加强法律教育,提升法治素养

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是我国当前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中,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提升自我维权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基础。加强高校学生法制教育,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有利于促进和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减少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培养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合格公民,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素质人才,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提出:依法治校要求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必须使它贯穿其整个学习阶段。加大法律课程教学量,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反复研讨,并且加强落实法律实践,逐步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同时依靠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以举办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以及鼓励学生参加法律工作实践等形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牢固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将法制教育序列化、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优化法治环境,构建法治校园

管理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坚实平台。因而高校应当创设一切条件服务学生,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享有合法利益,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给予适宜的成长条件,从而给大学生提供一种充满公平与有序的法制环境。从客观环境这个视角看,应当科学合理地规划,周密部署,增强对校园环境综合有效地治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从精神环境这个视角看,主要通过继承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促进高校营造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包含高校文化精神、制度体系、法治文化在内的学习型软环境。营建浓厚的法治氛围,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律学习场景,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养成法律意识的良好观念,使之成为法制观念强的高素质人才;这样,他们才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把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纳入高校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法律法规讲座活动,在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应充分发挥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平台、校园宣传栏等传播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借助座谈会、讨论会等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从而不仅可以构建法治校园,而且使高校学生能拥护法治理念、信仰法治精神、捍卫法治权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履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者:鲁雁飞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目前社会各类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1.1高校的管理模式陈旧

长久以来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还是传统的命令式,提出错误强行改正的方法。这样的管理方式治标不治本,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如何才能高效地学习,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是单纯地知道了“我不应该去做什么”,从而让学生对于前途渺茫,甚至对老师有了逆反无所谓的心里状态。其实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是大孩子了,完全拥有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改正的能力。但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只是锻炼了少数学生例如班干部的能力,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的思维,依赖性强。这些都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

1.2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教师的指。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班级管理者,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人。但在真正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只是负责了学生的日常管理,按时上课,遵守学校纪律以及正常的宿舍起居生活。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心理的变化并不关注,这样使得学生缺乏斗志,不能最大化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学生会感到学校生活单一乏味,对自己失去信心。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工作。针对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像对待小学生一样严格,事无巨细。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2.1树立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首先,管理者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权威的错误理念,变为学生为中心,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利益为上,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所面对的困难。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重要地位,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其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愿意和教师交流,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社会需要的是实践型综合人才,所以在日常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树立信心,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2.2健全学生管理制度,逐步该遍管理模式:

首先,由原来的全学院统一集中管理过渡到各系、各部门自主管理。各系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各系之间进行各项工作的竞争考评,也能提高各系的工作热情。其次,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建立干部轮流上岗考核制度,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这样既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快地融入班集体。调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协助老师发现本班平时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生活的管理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共同努力。

2.3建立一支高教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校的数量大增,学生人数大增,导致高校的教师队伍人员缺乏、整体水平不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引路人,关键人。所以要把教师队伍的教育和素质提高作为前提条件去抓,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教师队伍的搭配要合理,老带新,专兼职,高低层次相互搭配。老教师经验丰富,新教师热情十足;专职和兼职教师要一视同仁,但专职教师在一所院校中所占比例一定要大;高低层次是教师队伍中要有各方面才能之人,知识结构,学历层次,才能才艺要多样化。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的文明素养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定期进行教师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的学习,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加强在实践中磨练,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活动;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随时进行自省和经验总结,让自己不断进步。

2.4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良好健康的环境使人愈加优秀。在校园里注重用优秀的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举办“艺术节”、“英语沙龙”、“学者讲座”等社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味,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开展专业技能比赛,锻炼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能力,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和竞争意识。

3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效各项工作中至关重要,关系着高校办学的成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为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需要对高校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认识,倍加重视。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是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使高职学院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俞轶平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第五篇:新形势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管理

1概述

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社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本文结合学生自身的利益学习换位思考,进行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合理调整,从内涵、思想等多方面提升高等职业学院管理工作,并将以学生为本作为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实现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管理井然有序的开展,带动高等职业学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2.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学校学生教育以及发展进行一系列的预案安排、规则制定以及制度执行等一系列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还主要是学校管理层以及学校在校教师。同时从学生管理理念形成、校园文化建立以及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和学生日常行为引导等多个角度开展管理活动,全面推动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2.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

通过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高职院校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合理有效分配,实现学校学生管理事务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确保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一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整个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工作,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准确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形象树立的关键。二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关键手段,更是影响到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如果学生管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三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同社会沟通的桥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也是拉近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2.3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发展的主线就是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能够全面的了解当前高职院校管理活动,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缺点,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奠定基础。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研究工作,寻找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规划,探索学生管理的有效手段,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水平。

3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的现状

3.1注重制度的制定,对学生约束过多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制度制定上,但是这些制度的制定大部分都是高职院校管理者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进行制定,当然管理者制度的制定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将保护学生作为制定的第一原则。但是这些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制定工作中来,造成这些制度过于死板,阻碍和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不利于今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3.2注重技能提升,忽视学生素质培养

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还主要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还放在学生技能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关注的是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看重的是证书的获取以及自身学科成绩,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造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都相对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学生毕业后更是不能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此外,就是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生活自理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极端,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伤害。

3.3新媒体对舆论的引导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当中信息传播的主体力量,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信息交互性,这些新媒体交流平台中“意见领袖”的发言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很有可能形成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目标背道而驰的舆论热点,这些舆论信息一旦广泛传播,很容易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信息社会的开放性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都给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甚至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盲点。

3.4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单一化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严格按照高职学生管理规范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仅仅依照学生管理规范进行处理。这样单一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造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整个社会教育准确出入太大,最终出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社会家庭管理工作脱节的现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不及时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单一化的重要因素。

4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对策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计划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摒弃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转变过去学生被动的地位,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部门,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更是要在管理工作开展中提升和重视学生的地位,时刻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姿态和情绪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学生管理者更是要做好细节工作,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更是要在管理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今后对事物的把握,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做到从容应对。

4.2建立一个特色化的学生考评系统

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能够做到将学生各项指标纳入到一个公正的考评系统中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的考评系统。在进行学生考评的过程中,更是要做到学生考察的充分,针对学生自身专业、兴趣以及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考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不能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还不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人品。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将考评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上面,更多的关注学生实践素质教育,这样的考评方式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情况。

4.3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社会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加上新科学技术和娱乐设备的出现,造成很多学生都沉溺与网络和各种社交软件中,在互联网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把持不住受到影响。这时就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能够及时的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采用必要的措施,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过去,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都是形式化,造成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找不到一个好的倾诉对象,慢慢使得学生走入极端,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所以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心理情绪下手,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更快的走出阴影,勇敢的面对今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4.4规范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基本机制

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定进行学生行为的约束和制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高职院校管理者只是一味的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进行学生不对行为的制约,这种过于强硬的学生管理模式非但不会达到目的,还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排斥。所以需要学生管理者在进行学生规章制度实施时,需要用“人性化”作为指导思想,在整个学生管理过程中做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关怀学生,用语言来感化学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对并加以改正,更是要允许学生给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提意见,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获得高职院校学生的服从,更顺利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4.5强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强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也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单一化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能力和心理的提升。而在学生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辅助作用,强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授课、科研能力。鼓励高职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5小结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领导以及相关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建立一个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为今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指导。为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和积极的环境中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全面推动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孙瑜 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