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一、创新新校区学生管理体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办学常态,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存在着校园新、远离老校区、边建设边办学、组织机构和办学设施只能逐步完善等情况。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根据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是全国高校新区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实际而重要的问题。重庆理工大学早在2005年就已经启动了两校区办学模式,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两江校区应运而生,而两江校区距离主体花溪校区空间距离达60余公里,因而新校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自己的特点。

(一)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新生在新校区的学生管理模式大多包含两种:一是依据学生专业系别进行学生工作的管理,各学院抽派辅导员新校区从事学生工作,作为学院学生工作的延伸的学生工作模式;二是以住宿区域为单位建立社区辅导员学生工作模式,分校区设有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统筹指导新校区学生工作的开展。两江校区与主校区距离较远,学院学生工作的延伸的学生工作模式的在交流指导上的困难较大;以住宿区域为单位建立社区辅导员学生工作模式,有可能割裂原有专业、学科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两江校区创新学生工作的模式:在两江校区党委的指导下,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两江校区学生工作,选聘两江校区辅导员、花溪校区相关学院抽调辅导员、青年教师为专职辅导员。根据所带学生学科性质不同,专职辅导员划分为4个学工组:工学部、信息学部、社会科学部、文理学部,每组6人分工协调,对所辖班级学生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同时按照所带学生住宿区域划分,全体辅导员办公地点进驻所带学生公寓。根据学生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两江校区设4个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学生党团工作中心。4个学工组专职辅导员对应4个学生事务管理中心的相关事务,辅导员分工协作牵头完成两江校区的此项工作,实现与花溪校区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的对接。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学工组(团总支)+学生事务管理中心+辅导员”学生工作模式有利于辅导员明确权责,协调分工,相互配合,有效地推动了整个校区学生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工作办公室建在学生社区,学生活动进社区,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工作真正融入学生

初入大学,新生在大学学习、生活、心理的多个方面的适应性问题,迫切需要从事学生工作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两江校区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所带学生住宿区域划分,全体辅导员办公地点进驻所带学生公寓,拉近了新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便于辅导员老师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疑惑。辅导员办公地点进社区,带动学生党建、团建工作、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咨询进社区。在学生公寓底层设学生党团活动室、学生社团活动室、学习发展成长成才咨询交流室,开展党员学习交流活动、主题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习交流和教授答疑活动。在学生公寓设置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室,便于学生办理和咨询贷款、资助、保险报销、学生证办理等方面的学生日常事务。在学生公寓设置心理咨询访谈工作室,积极与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联系,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危机排查面谈工作,针对一年级新生在学习习惯、生活适应性、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性问题、心理困惑,选聘已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专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疏导消极情绪,调节心理压力,提高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在学生公寓设置学生工作进社区组织机构图,便于学生了解相关辅导员信息,辅导员负责的事务模块,办公室地点和联系方式,促使学生工作真正融入学生,满足学生需要,做到学生工作“贴近学生,服务同学”。

(三)整合校区资源,结合新生成长成才特点,搭建大一学生教师、优秀朋辈与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建设优良学风形成。

鉴于两校区距离较远,新校区学生难于与高年级学生沟通交流,传统“以老带新”的教育形式难以能发挥效果,学长的榜样作用减弱;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都跨校区上课,工作较为忙碌,师生课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的情况。两江校区根据大一新生这一共性,针对大一成长特点和学习特点活动,成立两江校区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打造了教授导学室、学习方法坊、答疑辅导园、两江精英计划、两江讲坛、外语俱乐部等特色助学项目,搭建大一学生与教师、优秀朋辈与学习、交流的平台。例如:答疑辅导园结合一年级学习的公共基础课开展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在内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答疑,注重夯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能力;两江讲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学者;精英学子;优秀校友;校外各界知名人士、成功人士等开展励志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建立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畅通安全稳定信息渠道,常态化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机制,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保障校区的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常抓不懈的重点。新校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上不便利,施工区域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新生安初入大学,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生活阅历较浅,容易轻信他人造成财务、人生的伤害。新校区重视通过寝室、班级、学工组设立安全信息联络员,坚持逐级晚汇报,建立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畅通安全稳定信息渠道,结合辅导员值班制度,加强学生的管理,确保学生安全稳定。新校区重视安全防范知识宣传,结合关键节点和真实案例,坚持不懈开展各类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宣讲会,建立常态化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机制。通过学生公寓消防疏散演习,增强紧急状态下疏散逃生能力,开展防电信诈骗大型宣讲活动,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识别判断能力,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明晰学生对新校区建设和发展中建议意见,两江校区开展持续学生信息反馈制度,每周收集一次166个班对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后勤与保卫工作的意见反馈,及时回复解决,化解学生中的困惑和矛盾,维护校区的安全稳定。

(五)发掘新生中的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干部成长,加强新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新生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经过严酷高考的选拔,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遍较高,汇集到同一所大学,新生群体中有很多优质资源等待我们开发。

1、选拔新生志愿者,以新迎新,创新迎新工作新模式。

根据录取信息,提前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新生做为志愿者,通知他们提前到校报到参加培训,熟悉校园和迎新工作流程。这部分新生将作为骨干力量,协助完成新生的报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新生志愿者们聪明伶俐,任劳任怨,踏实肯干,顺利完成了迎新工作,展现了自身良好的素质和潜力,也为我们挖掘和培养学生干部奠定了基础。事后统计数据显示,参加迎新工作的志愿者们80%以上的人成为班级和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骨干。

2、组建学生社团,配备指导老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为了充分发挥新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大一学生的饱满热情和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校区及时成立了学生会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年以来,两江校区共成立了9个学生社团、1个学生自律委员会、1个校区学生会、4个学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开展活动热情认真,协助校区组织了歌手大赛、新年晚会等大型活动,一大批学生干部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3、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大赛,选拔两江精英

为了引导大一新生科学的规划大学生活,合理的规划学业生涯,两江校区开展了第一届新生学业生涯规划大赛,成功启动两江精英计划,选拔200名优秀学生为两江精英计划学员,制定两江精英培养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精英的培养工作,为精英学员提供经费、场地、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促进精英成长成才。

二、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校区间空间距离遥远,沟通交流不便

两江校区与主校区空间距离的拉大,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体现在两校区学生组织社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沟通交流上。学生组织社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参与大学生活、锻炼自身才干、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新校区由于新生年级所在,缺少高年级的学生一起建设和参与,学生组织社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运转都稍显单薄,较难形成完善的运作系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和稳定广泛的参与群体。也可能因为地点偏远、活动重复率高等方面导致发展空间和规模受限,新校区与主校区间学生干部的培养和输送稳定性上存在较大挑战。两江校区与主校区空间距离的拉大带来周边环境和学生勤工助学服务模式的迥异,新校区采用大物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采用主校区的较为成熟的勤工助学模式,新校区勤工助学制度在探索中,实验室、图书室等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同时部分新生对勤工助学岗位需求较为迫切,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社会兼职的情况较为明显,有些兼职往返时间在3小时以上,存在多方面不安定因素多,甚至会掩藏突如其来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也给学生工作的重要挑战。

(二)新校区专业文化氛围薄弱

新校区大一学生所学大多为基础课程,专业课开设较少,新校区在新生普遍基础教育上投入较大,专业文化氛围相对薄弱。新校区没有高年级或研究生研究和学科创新实践的氛围,同专业高年级与新生的交流限于网络,信任感降低。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建于主校区,新生耳濡目染的熏陶较浅,因距离较远,往返两个校区进行工程训练条件不成熟,部分工科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调整到大二进行,难以形成良好的专业氛围。进行大类招生的专业,学生将在大一结束前需要进行专业分流或选择专业方向,给专业分流和专业方向选择带来不利影响。

(三)校区间学籍异动学生管理混乱

我校实行3-6年弹性学籍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学籍预警制度,延长学制学生和成绩优异准备预修的部分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在主校区和新校区之间完成管理的交接,由于空间距离的遥远,会直接导致两校区之间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管理衔接出现中空的现象,带来了学生管理的隐患。新校区与主校区在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上、校区周边环境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这部分学生所学科目与新到班级不尽相同,适应新校区的欢迎和生活学习模式、融入新集体需要适应的时间,这也是两校区远距离办学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重要挑战。

(四)学生搬迁带来的两次适应问题

在我校现行管理体制下,每年的大一新生都会在两江校区学习生活一年,然后整体搬迁至花溪校区继续学习。新校区边建设边办学的模式下,活动场地和设施一时难以全部到位,需要依托学生组织,以活动为载体,以教育为目的,通过开展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学生活动,减少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提高适应大学生活的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新校区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本信息网络,使学生更直接明了的了解学校布局等信息,从而实现更好更快的适应新环境;编订学生工作手册,并借助新媒体转变辅导员工作机制和模式,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配置,使辅导员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各学院密切配合,加强专业教育和引导,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从而实现学生在新校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作者:殷昱伟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