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适用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一环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近年来有了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尤其得到了增强,反映在司法实践中就是学生与高校之间的诉讼案件增多,诸如刘燕文诉北大案、女博士状告母校案、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等频频发生。这一方面说明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逐步渗透到高校当中,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管理中存在诸多法律困境。下面以刘燕文诉北大案来简单说明目前存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刘燕文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1月经过三道论文审查,北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不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而只是授予其博士结业证书。多方询问未果后,1997年刘燕文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法院以“尚无此法律条文”为由不予受理。直到1999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才受理了此案,并按照国家教委《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第33条规定最终判决:责令北大在两个月内颁发博士毕业证书给原告,并在三个月内对是否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予以重新审查。这一案例说明以下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权性质不明导致校、生纠纷难以进入司法程序。
从法理角度而言,高校校生纠纷不断的症结在于对学校在管理学生中享有的“处分权”没有明确的法律性质的界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高等院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位学籍管理,第五十二条规定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但是对于学校的处分权是民事权利还是行政权利则无明文规定。如果将其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则在纠纷发生之时即可提起民事诉讼来定纷止争;如果将其作为是一种行政权利,亦可将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来解决。但无论是何种性质都不会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导致争讼无门,学生和校方的权益难以得到司法保障。加之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立法缺失,使学校自治权没有被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导致学生权利和校方自治权冲突不断。
2.针对高校行政管理权的立法缺失。
首先,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然而在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却存在数量稀少且内容模糊的缺点。社会不断进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却与高校的发展速度不同步,法律法规的内容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不对接,甚至严重滞后。在我国颁布的诸多法律中,涉及到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仅有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2005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几部有限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经常出现下位法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的情形,导致法律适用方面的混乱。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规定的原则性较强,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原则性规定较多,而对于管理中的具体操作规定偏少,导致法律的适用性较差,在执法过程中缺乏严格统一的解释。如《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但如何保护却没有具体规定。再次,学生的权利救济途径单一,缺乏立法保护。目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尚未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学生权利的救济方式和程序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虽然有所涉及但也存在欠缺。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第五十九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这些有关高校对学生处分的程序在法律法规中虽然有所体现,但对于违反处罚程序应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也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程序执行的不规范、不正当时有发生。
二、高校管理理念以及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高等学校中的管理模式一直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服从关系,或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根据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高等院校为独立的教育机构公法人,享有“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这一方面为高校自主办校、自主培养创造了便利条件,一方面也为学生管理在法律方面纠纷埋下了隐患。因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很复杂,单从教育角度看,高校是教育机构即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二者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但是从管理角度看,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学生应遵守校规校纪,二者又构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正是因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存在复杂性,导致很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出现偏差,过于强调管理职能而忽视法制建设和法律意识,造成了法律纠纷的不断发生。姜尚在《太公家教》中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尊敬师长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无疑是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就应该片面地放大管理而忽视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高校学生接触到信息增多,思想更加多元,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来说,追求个性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学生无条件甚至牺牲部分个人的利益绝对服从学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高校经过近几年的扩招,学生增多,管理复杂,为了方便管理,更加强调整齐划一,拘泥于固有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不仅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而且也影响到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学生在社会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的情况下,出于维权而状告高校的案件就屡屡发生。高校的管理理念影响制度的制定。在传统的以学校的片面发展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权利不够重视。而且为了便于管理,规章制度往往从严、从重,甚至与相关的法律相抵触,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违规违纪的处分过于严重,超出了法律授权的范围,使得学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有的学校还将患病或残疾的学生拒之高校门外,这都构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一些学校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管理中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例如广东肇庆某中专在学生出操时,突击检查学生宿舍,从学生的床上、床下的及未上锁的抽屉里、壁柜中搜出并没收了刀具、打火机等“违规”物品。在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原则的背景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也应成为高校制定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法律适用型的路径探析
1.完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及时制定新法,修订旧法。法律的局限性之一就是滞后性。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化,高校学生管理中难免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就需要立法机关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旧法、制定新法,保持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其次,要进一步增强法律内容的正当性,坚持权利义务的对等。授予高校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高校的义务,规定学生义务的同时也要明确其权利。例如对于学生怎样的行为要受到何等程度的处分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有统一的规定,这样既可保证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及管理中有法可依,避免滥用权力,也可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与此同时,还可以考虑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之中,让高校行政管理权在行政法的范围合理行使。实体正义固然重要,程序正义在保障学生合法权利上也必不可少。程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恣意的限制和对理性选择的保证,保证决定的客观正确。重实体轻程序是在我国法治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个问题,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也同样存在。往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处罚的程序上有所欠缺。因此在完善实体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首先要健全申诉制度,为避免高校在本校规章制度制定中存在差异,学生申诉具体流程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在校内设立申诉委员会,其成员的组成要合理,以保证申诉程序的公允。另外,要建立仲裁制度,仲裁制度具有程序简便、费用低、办案效率高的优点,是世界教育纠纷的基本解决途径,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推崇和效仿。通过法律法规对仲裁活动进行规范,明确仲裁的受案范围、基本流程、人员构成等事项,从而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遵循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2.纠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的传统理念是学校主导管理,学生被管理,其实这是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纠正的理念。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在高校中应体现为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而在现在的国家竞争中,创新性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盲目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这与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高校的发展都需要管理理念的转变和不断更新、完善。而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将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教学,而是应该强化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将法制教育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注重法律能力和法律精神的培育。
3.调整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我国高校在规章制度的调整中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丰富经验,从而形成具有国际视角而又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的规章制度很具有参考价值。美国的高校以法律为依据来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其中对于高校的管理权利及禁区都有明确规定。而对于管理权利的禁区规定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忽略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增强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如在高校内部建立监督部门,由高校的管理者与学生代表组成,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咨询部门,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大学除了基本的学生管理机构外,还可以增加顾问及心理咨询服务部、公共安全部、学生纪律管理办公室、残障学生服务中心、性暴力信息咨询中心和学生申诉办公室等。
四、总结
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使高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得到维护,学生合法权利得到保护,促进高校管理的法律适用性的提高。
作者:王嶂 于伟彪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权利保障分析
1、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必须遵循相关原则
首先,合法性原则。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必须按照合法性原则,不得违背宪法,抵触教育部相关规章。保证主体合法的同时,确保制度程度、制度形式合法。其次,参与性原则。针对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参与讨论机制,使学生参与到自身相关的制度建设中,便于集思广益,确保学生建议、意见,通过正当途径表达,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第三,民主性原则。针对高校学生管理,需吸取学生意见与意见,不断拓展文件制定过程,增加学生参与渠道,有效征集学生管理工作者、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与意见,做到集体性参与。第四,合理性原则。在确保合法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角度,从育人目标出发,主要采取教育警示为主,并非为从严治校,提高管理方便度,而随意处罚学生。第五,规范性原则。对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程度,必须做到规范,与立法程序相符合,保证文本规范。
2、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制定主体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是制定主体,因学生制定管理制度,学校是管理制度而服务,其它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严禁另外制定学生权利的管理机制。现阶段,针对高校内部管理,大多数以学校名义下发。然而,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学生管理工作涉及了诸多部门,包含财务、学生、教务、组织、团委等相关部门,通过这些部分,起草相关学生管理机制,提交给校委会会议决定、讨论通过,再由学校下发。由制度条款即可看出,学生管理制度名义上,是由学校下发,然而实际是部门制定。通过这样做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许多合理做法延伸至制度,无法避免会出现部门起草制定的脱节与矛盾。因此,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必须合理确定制定主体。
3、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必须全面把握制定依据
针对学生管理制度,必须以上位法作为法律依据,和学生权利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部门规章制度相符合。主要包含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门规章、其他相关法律等。可以说,高校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严禁抵触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防止损害学生合法权利。现阶段,针对高校管理制度制定,主要依据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4、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必须完善内容体系
立足普通高校管理规定,按照具体内容、结构体系来说,学生管理涉及领域较多,主要包含学籍管理、奖励管理、课外活动管理、校园秩序管理、处分管理等,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事务工作相关,以上工作仅属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另外还包含安全、科研、就业和学费管理。可以说,学生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管理,有效保证学生合法权利。
5、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的优化对策
首先,制定目标。按照高校学生管理的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管理目标,转变管理理念,科学调整管理目标。按照法律内在要求,提高管理目标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同时,按照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状况,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特点,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制定、法律意识培养目标途径,提高学生管理的个性化发展,防止部门规章制度的盲目模仿和千篇一律。其次,树立以人为本制度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开展针对性的学生管理,提倡人性化的制度管理。第三,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德育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需依靠法律制度管理外,还需依靠德育管理。现阶段,高校德育管理主要依靠思政教师、辅导员完成,而忽略专业教师作用。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核心,提升人艺术修养,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与提升学生人格。因此,专业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构建德育网络平台。在管理体系中,学生管理作为一项多元化、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
6、结束语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权利、义务是法律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制定学生管理机制,需摒弃学生义务为本位的传统管理理念,必须立足学生权利角度,有效保障学生合法权利。同时,促进学生管理法治化,必须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促进依法管理,防止管理工作侵害自由权益、合法权益。然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需注重百年树人理念,不能一味迎合、迁就学生不合理要求。
作者:冯智恩 单位:燕山大学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
1.学生心理问题、略有上升的趋势,年内多地高校出现在校大学生因为失恋、求职受挫、与人相处、考试失败等原因导致学生意志消沉。
2.任课教师与在校学生沟通交流逐渐减少,师者主动关怀少之又少。有些高校教师仅仅将教书作为一份机械性的工作,真心育人之情略显匮乏。
3.高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方针有利于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相反也让一部分身处学生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教师滋生惰性,深入到学生一线(如:教室和宿舍等)的次数越来越少,有的高校班主任甚至一个学期不召开一次班会,这种现象大大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面对强大的学生管理压力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日益显现,不得不察,更不得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高校自身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认为有几点措施必须尽快开展起来。
1.建立高校专任辅导员制度,所有高校应坚决执行。辅导员的教学任务不应过重,每周4个课时左右,在满足辅导员教师个人的教科研任务基础上,让高校辅导员专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专人管理,将管理的力量集中到一点上,这样管理将更有效。当然,这时候再选教师担任专任辅导员时都要严格筛选,宁缺毋滥。专任辅导员的工作量以所带的班级数量和学生人数为考核依据。
2.专任辅导员必须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高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每个行政班级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委员,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让心理监控覆盖高校每个角落。事实上,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叫阳光房、知心屋等等。但据我了解,很多高校在校生出于保护隐私或者羞于启齿等原因对心理咨询师望而却步,不敢进入咨询,这就从客观上使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所以我建议将心理学咨询师和专任辅导员合二为一,将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到学生一线去,这样学生管理的辅导员每天都能和学生在一起,能够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3.加强任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师生之情像甘露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获得任课教师的认可和欣赏是他们倍感荣幸和骄傲的一件事。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我们建立任课教师信箱,让学生能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对于大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莫大的正面推动作用。
4.减少学管教师身上的行政性事物。各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招生处,有自己的就业处,这些工作理应由相应的职能部门主抓,学管部门配合。不可本末倒置。
三、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客观形势比较严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学生管理者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弛而不息地艰苦努力。党的十八大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铿锵有力的新论断。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公民都应为之努力奋斗。高校大学生更是主力军,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道路上的中坚力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定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此用这句名言警句和所有高校教师共勉。
作者:姚亮 单位: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刚柔并济分析
一、“刚中带柔”感化学生
1.尊重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业的原因没有得到学校或家庭的重视、关心和尊重,精神压抑。进入高校后,他们接触的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积压在心里的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迫切,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认同。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在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沟通中多用带有商榷性、征询性成分的句子,委婉柔和,更具人情味;当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在充分尊重其人格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教育。先肯定优点,然后指出不足,再进行激励。这样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会增强其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2.信任学生。
信任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激励。马克思说:“只能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高职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问题行为更是经常反复。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耐心的期待与指导,要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坚定每一个学生“都能行”的教育信念,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实现发展。
3.关心学生。
拿破仑•希尔说:“情感教育是最简便而又最具实效的教育方式。”而关心是情感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管理者要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时时关注,刻刻留心。对于学习薄弱的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帮助他们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对于经济条件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渠道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学生,则多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让学生在这份温情中更加信任教师,敬服教师。
二、“柔中带刚”约束学生
1.规范制度,灵活学生管理。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学生管理的基础是行之有效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理的规范不仅有助于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依可寻,也有助于学生自主了解制度,有据可行。
2.灵活方法,学生自主管理。
林肯说:“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笔者认为高校管理中决定管理绩效高低的应是学生。首先,在人数上,学生数量越大于教师,传统“一对多”的管理不仅难度大,而且细致辐射面小,容易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其次,学生性格各异,专业差异使得同一制度执行效力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把制度二级分化,基本的规范由教师统一管理,按制度办事;细节的准则则由学生会、社团、班级支部按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从“一对多”转向“一对一”,并根据实际施行力适当修改准则,上报校方管理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三、“正德修业”激励学生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其言行影响力的强度远在一般人之上。管理者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的良好品质与行为,通过听觉和视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不但敬服,并产生一种甘愿接受影响的宝贵心境。
1.诚实正直,表里如一。
学生是教师的明镜。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因此,教师应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感染学生,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学生做表率,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师生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2.广学精读,扩展学识。
在知识爆炸时代,社会新名词层出不穷。高职学生虽然专业知识相对浅弱,但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很强。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创新,既要钻研专业技能、教育理论,又要广学天文地理、熟悉网络世界、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管理中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和行为,让学生敬佩。
3.取经探索,提高专长。
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时间堆积,经验积累的过程。管理者要在不断修正自我的同时还应取长补短,积极主动向优秀管理者取经,虚心学习科学而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专长,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
四、总结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项教师把智力、能力和精力投入工作的结果。“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像磁铁一样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师周围,唤起师生间深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严格而不苛求,宽容而不纵容,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卢斐?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探索
一、我国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职工存在的不足
1、片面注重“问题管理”模式,忽略”人性化”管理理念。
当前,部分高校只是片面注重“问题管理”模式,忽略”人性化”管理理念。导致很多基层的学生管理工作处在一个消极、敷衍了事的状态之中。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缺乏对问题的预测、预防意识,只是制定所谓条条框框来对他们进行约束。这种方法既死板又单调,缺乏高校的科学合理性,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缺乏人性化思想指导,引起学生们的抵触以及反感的情绪。等到问题出现后,才采取措施去进行解决,但是对于某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旦发生后再去解决为时已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在这种消极的管理模式下,导致学生们整体的自我监督意识以及反省意识不高。
2、基层管理定位不准确,管理工作趋于行政化。
现今,很多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来越来越繁复,在基层的教师们同时要扮演多个角色,不仅仅要扮演一位教育者,还要扮演一位管理者,同时更是一位服务者。承担多方面的工作职责,不仅要按规定完成上级指示的学生教育思想、学生建党、班级团体建设、共青团体建设等等一般的工作外,还要负责学生助学贷款、勤工奖学、评优以及学生们毕业的就业指导服务等等,工作负荷过大,导致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和地位更加凸显,渐渐削弱了教师们原本的教育者地位。
二、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基层工作管理模式
在实际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的管理理念,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人当做第一考虑要素,充分展示人性化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限度去激发学生们潜在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进一步培养他们自力、自信的美德。
1、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中,帮助基层管理工作者减轻工作负担。当前,在很多的高校中,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队伍规模大多数都偏小,在人员缺失的情况之下,如何帮助他们减轻工作负担,促使他们又更多的时间去扮演教育的角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向国外先进高效使用的基层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学习。例如:美国最大的公立学校-德州农业与机械大学。该校总共拥有四万多名的在校学生,专门负责学生事务的工作者有八百多名,学生与专制学生工作者的比例高达50:1的情况下,依然聘请了一到两千多名的学生作为学生事务管理助理,学校还要求她们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日常的注册、招生、新生入学管理和教育、宿舍制度、咨询指导、健康服务指导以及学校各个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为此,我国应该要进行有效的借鉴,向高外高校学习先进的基层学生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适本校的管理模式,并把其逐步完善,在日常管理中,把该模式真正的落到实处,提高对基层学生的整体管理水平。在模式开展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以校为家的意识,引导他们不断的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反省,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日常学生事物的管理工作当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工作中吸取更多的经验,为日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帮助了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减轻负担,把繁复的工作量化整为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高校各项工作顺利稳定的展开。
2、在实际管理融入情感管理的理念,注重沟通与交流。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庞大,行政角色和服务角色日益突出,导致原本的教育角色渐渐的隐没,失去了原本的育人本质。为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交流互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在互动中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出自己的疑虑和困惑,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让同学们在他人身上找到闪光点,以此作为借鉴,意识到自身不足,从而激发自我不断的进行自我增值和完善。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对学生们道德素质的培养,把学生们培养成为一个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能力。
现今,在很多大学生当中,都存在着心理健康疾病。他们常常感到迷惑、困顿,苦闷和压力不断堆积,没有找到合适的派遣方式,加之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长期以往,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导致抑郁症疾病的出现,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为日后顺利就业增加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例如: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室或者是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给学生们拓宽心灵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不管遇到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到咨询服务室进行咨询,向心理咨询老师讲述自己的困惑、迷茫、不满,把心理老师当做信任的倾述对象,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开心结,理顺情感,重塑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逐步培养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们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升华,保证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4、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对自我进行增值,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不管是在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还是生活辅导的能力方面,教师都应该要涉足,精通。确保高校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队伍高水准高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给学生们作出更优秀更正确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目标,在他们未来就业之路上发挥重要的指导角色。同时,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多方面的综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形象,提高教育工作管理者在学生以及在社会上的名誉和地位。
三、总结
综合上述可以知道,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一定要落实观察”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注重与学生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努力,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模式,才能促使高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展现出育人的教育本质。
作者:宋晓婷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研究
一、依法治校概念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学生制度化管理措施
高等院校为了适应法治化发展趋势,应当以信息技术管理为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既满足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需求,也减小了依法治校日常管理工作难度。高校法治工作是围绕学校积极分子开展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遵循法律法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及法律知识水平,为人生规划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1、权益维护制度。
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
2、安全管理制度。
基于依法治校新模式的教育系统是未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趋势,先进模式的引进不仅解决了各种法律难题,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基于安全制度理念下,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
3、事件应急制度。
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不得瞒报或者漏报。依法治校制度是高等院校普遍推广的教学管理体制,基于依法治校模式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应朝着最优化方向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应急事件服务系统平台,为大学生综合管理体制建设提供科技化体系。
4、学籍存档制度。
学校要健全学籍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高校一般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程序;建立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
5、依法惩治制度。
近年来,企业招聘专业岗位人才过程中,开始将法律意识、依法办事等能力作为人才评估的一项标准,作为判断大学生能否适应企业生活的标准。高等学校依法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应当经过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三、大学生法法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针对社会发展环境而言,强调个人主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水平,无论是社会实践或个人心理都必须与社会相适应。原则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是人在社会生存中体现出来的种种变化,包括心理、生理等双方面的适应性变化,是一种被改变的行为过程,最终目的是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基于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要注重社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环境。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法制化教育的开始,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开始,能够指导学生在人生发展历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家庭教育层面来说,父母教养是家庭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撑,从家庭教育角度开展一系列的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自小对社会道德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高校法制化管理工作做好的前期准备。
2、社会监督。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与父母教养流程及操作方法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符合青年大学生特色的父母教养体系。大学适应法治社会,必须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从社会舆论中懂得培养个人自身素质,提高法治意识,努力实现个人法治能力提升,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等做好充分准备。
四、总结
结论,我国长期重视高等教育机制改革,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综合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要注重“制度化”改革,利用各项制度执行学生管理改革建设,从多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
作者:李荣兵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分为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学校专门设立相关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一种管理模式则是通过学生工作直属部门进行相关管控,第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学校各个领导高层以及学校安排的辅导员进行共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笼统。而对于第二种管理模式而言,相比第一种更加专业化,在管理学生时也更加全面。这两种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共有弊端就是主要管理权力都掌握在学校手中,缺乏其他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管,致使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学校利益,而对学生利益存在一定的忽视状况,学校的管理也会因此出现片面状况,难以得到深入化方向发展,缺少应该具备的专业化以及科学化,这是一方面,对于另一方面而言,一些院校的管理部门过于冗杂、庞大,导致学校不易进行管控,进而导致管理学生的总体效率偏低,最后,一些高效管理一味重视规章制度,缺少灵活管控,导致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难以服众,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少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加之缺乏应有的管理技巧,所以,导致管理者的管理队伍不健全。
二、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学生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
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而言,其实质上即是要将过去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进行彻底抵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校管控的陈旧管理模式,经过此种转变之后,学生成为了教育管理体制下的主体,管理者们在实践工作里要以激励的、平等的手段指引并且鼓励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正面的情绪认真生活并且学习,管理者要从学生生活中的细节出发,知晓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各种需求。不但如此,管理者必须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准确地对事物进行掌握判断,让学生在高校这个“小社会”中真正学会如何更好做一名社会人,从而使学生不致未来进入社会时手足无措。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随着社会向着多元化方向不断进步,加之受到各种新型高科技并具有娱乐性质产品的制约,令大量学生常常沉浸在网上冲浪、娱乐以及各种交友活动中。在上网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外界不良信息所控制,进而促使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这时就有必要对学生采取心理干预举措。大部分正规高校所存在的心理辅导中心往往只是形式主义,缺乏责任意识让学生们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无倾诉的对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之下,容易走入极端,进而产生大量心理问题。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学生的心理情绪着手,关注学生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才能使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从容走入社会。
3.构建特色化考评机制
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将学生的各项不同指标纳入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是非常关键的。基于此,学校应该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形成一套既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科学性的考评指标。在实际进行考评过程中,要将考察充分落实到个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特长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使这套考评指标可以物尽其用。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考察过程中,不能将学生成绩作为考察的唯一指标,学习成绩固然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可是仅凭成绩就对一个学生的人品好坏做出评价是武断而片面的。学生将来必然是要与社会接触,并且走向社会的,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充分关注学生的实践素质教育,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可以确保考察的科学性以及全面性。
4.规范人性管理基本机制
作为一个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系统化整体,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相应制约。对于一般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管理者们往往是通过强硬的管理举措来使学生被动约束自身行为,这种强硬的管理模式不但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而且还易引发学生强烈的排斥情绪。因此,管理者在制定以及实施学校规章制度时,要以“人性化”作为指导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来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改正自己的行为,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并且允许学生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服从。
三、结论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的发展,构建有效的“人性化”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周到的指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包括体现人性化色彩的硬环境的创设,以及宽松、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张爽 单位:西京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认识
组织行为学主要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行为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行为管理中的独立学科。组织行为学主要是对一个环境中的所有成员的行为、环境相互作用中成员的行为等进行研究。在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应用,主要是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描述、理解、预测、控制等。行为是人们生命个体的特征,且行为由生命个体的躯体和灵魂组成,灵魂是无形的组成部分,躯体是有形的组成部分,生命个体的躯体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而行为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征,也称之为个性,行为由生命个体的性格主导。在组织行为学中,注重个体行为,可以促进组织行为目标的实现。从组织行为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其具有的特点有:
1、跨学科性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中的学术概念、原理、方法等,在进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还涉及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总的来讲组织行为学是结合诸多学科知识,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2、系统性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行为学虽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但是却不是由那些学科拼凑而成的。组织行为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其从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研究到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究,再到组织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层次。
3、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虽然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采用的有直觉判断和推断,但是得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是通过科学的推理、验算、分析得出的。所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具有科学性。
4、应用性
进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将组织行为学应用在实际的研究中,作为管理学科中的独立学科,在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实践趋向,其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预测、识别,进而使得组织成员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组织行为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途径
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较为落后,学生的文化教育作用不明显等等,这些都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和管理服务效果的提升。为了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促进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素质、技能进行培养,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经济的发展。好的高校,需要具有良好的办学质量,而学生的管理影响着办学质量,所以需要加强学生管理,构建学生管理模式,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文化修养高、综合能力高的人才。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说,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组织行为学思想的引入
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建立中,要将组织行为学的思想引入其中,组织行为学思想是当前管理领域中的一种价值观、方法,将其引入到学生管理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并积极的引导学生朝着正面、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动学生的素质、能力等得到提升,进而全面有效的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组织行为思想的引入,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更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为了改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建立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将学生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学生们的行为、特点、个性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组织行为学分析的结果,将学生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使管理工作为学生服务,促进高校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素养。
3、创新学生管理方法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死看硬管的管理方法,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个性,为此需要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学生的个性、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个性,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需求,改进学生管理方法。例如针对高校中的违纪学生,可以创新管理方法,不能单调的使用处分,这样会造成学生产生反感、抵抗、无所谓等表现,所以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依从性,让学生遵纪守法。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方法有延长实践操作时间、为班级服务等等。
4、加强校企合作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作为应用型人才院校,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度不高,而对实践操作有较高的兴趣,为此从学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出发,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适应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应用型、适应型人才。高校的学生管理质量影响其办学质量,也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模式,对高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学生的行为、个性进行分析,然后在组织行为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以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推动高校的发展。
作者:努尔力·阿不力孜 单位:石河子大学动科学院
第九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的内容
1.需要具有促进学生个人不断发展的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人才实现自我发展,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场所,对于高校而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促进学生个人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要通过管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辅导员要能够引导学生做好成长规划,要能够把学生的成才成长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能够通过管理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发展的能力,要能够通过知识管理,爱的教育,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方培养,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辅导员要具有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能力,这样的辅导员才是称职的辅导员。
2.具有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行为的能力。
对于辅导员而言,要能够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利的班级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引导学生的行为,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要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使学生改正。辅导员要重视班级管理制度建立,能够通过制度有效约束规范学生的的行为,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增加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加学生的遵守纪律意识,提高学生约束自我行为规范自我行为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成才。
3.为学生提供个体服务的能力。
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更为丰富多样,作为辅导员要能够适应这种形式的需要,不断提高自我为学生提供优质个体服务的能力,这样,辅导员才能正在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和学业上的不断发展,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学术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1.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要能够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支持,要通过制度建设,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这样,更便于辅导员依靠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高校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学生管理的具体制度,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相关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制度自觉规范自觉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一些违纪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的处罚,辅导员必须使学生清楚,这样,学生才能明确了解自己的违纪甚至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的后果,学生心中才能有所畏惧,才能促使自己依照制度法律行事。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制度,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的制度保障。
2.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
高校要发展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能力,必须要能够为辅导员提供完善的培训服务,只有引导辅导员参与培训,辅导员才能更加智慧地进行学生管理,才能通过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策略进行管理,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积极为辅导员提供培训服务,并引导辅导员进行培训,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培训机制,保障辅导员培训工作能够系统深入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的能力。
3.深化辅导员管理制度改革。
高校要能够根据学校发展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深化辅导员管理制度改革。重点要加强对辅导员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的改革。在辅导员建立制度方面,要通过职务、职级、职称三方面的改革,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能力强,业绩好的辅导员要给他们晋级的机会,要给他们优惠的待遇,以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要加大辅导员考核制度改革,能够完善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能够保证考核的透明度,增强考核的公正性,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术管理工作能力。
4.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力。
辅导员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伟大意义,要重视学生管理。能够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学习新的学生管理方法,技巧,要不断改革自己的学生管理理念,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辅导员要能够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人生的重要理想,树立学生服务观念,要能够树立良好的管理者形象,通过自己的伟大形象,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要对家长,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能够大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魅力影响学生,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学生管理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三、总结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于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每个辅导员都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学生管理工作。学校也要为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要通过制度建设,为辅导员提供系统的培训,加强考核与激励制度建设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能力,辅导员个人也需要积极学习,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生管理能力。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有效发展,辅导员的管理能力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作者:廖涛 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第十篇:高校学生管理结合SNS实现信息化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和深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更是不断因此变革。作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核心内容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其进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无疑是非常必要的。SNS(社会化网络服务)2003年于美国兴起,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博客、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均吸引了大量用户。在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应用SNS,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在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因为这种方式所特有的服务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更有实效的开展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服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结合SNS实现信息化的应用
1、校园文化建设
在当今的校园文化中,网络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很多个方面,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我们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SNS平台的建设,则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1)辅导员发挥作用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其往往是年纪轻、具有青春活力的人员,因为和同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并且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与亲和力。通过辅导员参与到校园网络的文化建设中,则能够通过SNS的应用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具体方式上,辅导员则可以在SNS上通过个人页面的更新对自己的个性、感悟等进行交流,并且通过具有人文关怀以及励志精神文章的添加为学生宣传更多的正能量。同时,辅导员也应当通过SNS的应用对学生的动态、活动以及签名等情况进行观察,以此对学生心理、思想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掌握,进而在掌握问题的同时能够及时的为其解决。
(2)建立网络文化队伍
通过SNS网络的应用,也可以建立起一套专业的文化宣传队伍,通过对队伍内成员的培养,使其能够熟悉校园SNS运行模式,并在了解学生的上网规律、掌握网络语言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校园SNS环境,以此同学生间建立起平衡的、良好的社交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在积极跟踪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将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更好的扩展与延伸。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迷茫状态,则需要及时的为其开展心理辅导,尽早的进行心理干预,并对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做好严格监控与清理。
2、思想政治教育
(1)注重宣传范围
现今的大学生非常喜欢通过网络对信息以及自我进行表达,对此,我们则可以通过对该特性利用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进行传递。对于高等学校思政人员来说,他们需要通过适当方式的应用将学生引导到院校SNS互动之中,在网络上形成较好的人际传播环境的同时,降低学生对思想教育所具有的防范心理以及抵触情绪。与此同时,也应当能够从学生群体中选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与政治觉悟的同学,通过其在网络中舆论导向作用的发挥更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加强师生交流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也需要对SNS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新阵地。教师可以通过在SNS平台上根据社会上热点的思政事件进行分析,以此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针对该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与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对相关思政教育信息、工作经验进行共享,以便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3)重视引导教育通过SNS所特有的分享方式与传播方式,同传统网络传媒方式相比更能够产生小群体文化。有很多基于共同背景或兴趣爱好的学生,SNS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群组功能,群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查看公共主页或接受公共主页的推送内容,这为群组成员提供了直观而且便捷的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则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在思政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的政治素养。
3、学习交流平台
(1)网络协作
网络协作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Web2.0应用,是可以多人共同协作的一种方式。对此,高校可以根据此种特点在SNS中建立起协作机制,当某人需要别人帮助时,就可以通过在SNS中网络协作需求的请求其好友提供帮助。在该平台中,每个人都能对内容进行维护与修改,并对自身的意见进行发表。通过这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提出问题—共同协作方式的模式下更好的培养学生们之间的协作精神以及专业知识水平。
(2)建立网络课堂
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对于基础性较强或者专业性较强的部分重点课程都在开展精品化课程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SNS平台来建立以精品化课程为划分的网络学习空间,以教师为主导,围绕课程的相关内容组织课程活动。在此种方式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根据主题活动进行一定的介绍、铺垫之后,则可以为小组提出阶段以及整体性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使不同小组成员在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空间内进行经验的交流以及知识的探讨,并最终获得相关知识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可以说,通过SNS平台的建立,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积极的管理方式,对于高校来说,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而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为其在日常生活、思想政治以及专业学习等多个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晔 章根红 董伟伟 尹红婷 单位: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