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探究(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探究(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管理探究(10篇)

第一篇: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

1.生态学的基本认识和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

生态教育学强调重视环境的作用,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完善学生的发展,构建完善的高校教育系统。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管理工作需要从生态学的方法和角度去统筹学生与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建设更好的学生管理系统,促进高校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的管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有其明确的发展需要。同时,在高校中,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也需要用妥善的方式进行管理,让学习生活更加井然有序的进行。高校在学生管理时,要用生态的视觉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终实现管理的高效化。

2.生态学视觉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2.1构建发展的学生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在实行管理时,要坚持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管理方式是不断的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管理方式的制定是根据制度的需要而改变的。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及自身的发展规律,管理学生的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在管理制度方面,应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思想,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保持师生的交流,理解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能养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好习惯。在学生生活中,宿舍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需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在学生的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参与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相对自由的生态管理机制下,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2.2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当代学生是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的个体,它们年轻、富有朝气。大学生有参与社会实践的需要,他们乐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也在通过不断的努力提升自我的发展空间。生态化的管理学生方式体现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鼓励学生用生态的观点进行自我管理。在高校的各种学习压力和生活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立的思想和特点,也有着不同的人生职业规划,在学生管理中,要顺应这一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与交流,在不断竞争中提升自我。在学生管理中,要加强自我对生态观的思索,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某种环境下通过实践展现出来,学生通过不断的竞争,以适应不同环境的不同挑战,完善自我管理。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增强。

2.3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生态学的管理方式是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大学管理方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决定了高校管理制度的生态化发展。在学校管理中,生态化的管理理念不能只看到学校对学生的作用,还应当重视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生态化的管理系统应当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将学校与外部环境作为整体,用发展的视野看待学生的发展。从多种环境下对学生管理,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更健康的心理,更愿意体会校园生活,在知识的世界里发挥创造能力。高校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用道德和文化的氛围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熏陶,形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管理制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要坚持用生态化的评价方式,将学校、家庭、同学等多种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的问题和优势,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

3.结语

用生态学的方法管理学生,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各种环境的有机结合下,教育管理方式呈现多样化,把各种资源有效的利用于学生的管理,能够提高高校管理效率,促进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作者:贺旭华 宋岩静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现状探析

一、高校辅导员概述

高校辅导员是指在高等学校中从事德育工作,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其二,高校辅导员是进行班级管理的管理者;其三,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者。由于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接受了更多的外在讯息,自我意识更强,再加上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就面临更多的挑战,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的辅导员都偏年轻,这些年轻的辅导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更多地是不确定,认为自己的职业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辅导员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比如工作热情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等现象,从而导致高校辅导员很难对真正负起自己岗位上的职责,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理念落后。

在某些高校中,有些辅导员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采用比较严格的管理方式,没有重视学生自己主体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有些辅导员对学生之间的问题处理有失公允,以自己的私心对学生之间的问题和矛盾进行评断,并对某些学生采用苛刻的惩罚手段,这就激化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阻碍了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辅导员管理能力不强。

我国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是:辅导员必须全拉民掌握哲学、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现如今多数高校中的辅导员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或心理学等专业出身的,他们并未受到系统的专业学习,从而导致高校辅导员整体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职业素养能力较低。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复杂化。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更加难于管理,这就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功利思想越来越强烈强烈,而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谈情说爱上。这些复杂的现象多需要高校辅导员一一掌握,以便解决他们可能面对的问题,从而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辅导员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严把辅导员的聘用关。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必须以是否热爱学生管理工作为准则,选择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应聘者,从而在源头上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其次,学校应建立奖惩制度。学校对工作表现好的辅导员应进行适当的奖励,从而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工作表现比较涣散的辅导员应该进行适当的惩罚,从而提升他们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当代高校辅导员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人格,以信任为基础,在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从而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经常进行交流,从而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三)提升专业素养。

首先,学校应加大培训力度。学校应定期为辅导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其次,辅导员应自觉学习专业知识。辅导员针对自己专业知识上的短板,应不断的自主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后,辅导员应总结工作经验。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进行及时地总结工作,正是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解决策略,同时,辅导员之间也可以定期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从而丰富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首先,辅导员应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变化是有一定规律,通常情况下大一的时候他们属于适应的困惑期、大二的时候他们属于问题的多发期、大三的时候他们属于情感的冲突期、大四的时候他们属于就业的盲目期,辅导员应把握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总体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教育措施;其次,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该特别关注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动态,并进行积极的干预,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与学生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宋爽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第三篇:人性化管理下的高校学生管理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人性化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1.人性化管理经验不足

对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牢靠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活状况有详细的了解,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高校内,由辅导员直接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但是当前辅导员普遍存在整体管理水平低、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大部分辅导员往往由刚毕业的人担任,年纪较轻,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较少,人性化管理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

2.传统管理制度阻碍了人性化管理的推进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但是,在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方面,仍旧是以传统的管理制度为管理准则,将管理人员与学生直接划分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具备显著的强制性。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学习与生活中的需求不仅得不到充分满足,其个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压制,甚至由此引发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对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3.缺乏法制观念,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处在传统制度的管制之下,各项行为与活动都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虽然这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安全,其中存在的某些强制性管理手段对学生的人身自由与个人隐私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一些高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用电,会随时抽查学生宿舍,察看学生是否存在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行为,并要求学生将衣柜、抽屉等打开检查,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与合法权益。

二、强化人性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1.树立人性化管理观念

管理人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考虑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工作为出发点。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因以自身为榜样,时刻秉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到言出必行,通过自身良好的形象来影响学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同时,要确保对学生管理的公平、公正,做到对校内所有专业学生的一视同仁,支持与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一些生活贫困或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在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中。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中选举最受同学认可的管理干部,协助高校管理人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学生干部,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管理冲突。而作为学生中的管理干部,其个人言行举止及管理方式也需受到其他学生的监督,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和谐、公正的管理、学习氛围。

3.提高管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的管理对象是校内所有学生,管理中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但在实际中,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师兼任,教师既要为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又要管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况,精力有限难以顾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教师的专业领域为相关学科教学,对管理方面研究较少,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主要凭借个人主观观念与前人经验进行,难以确保管理工作的到位。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加强专业管理团队建设,提高管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优先选择专业技能强且经验丰富的人员,也可结合实际管理需求,通过其他途径引进优秀的管理教师。对于现有学生管理教师,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对本校学生的高效管理。

4.鼓励教师进行管理模式创新

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还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式与手段,做到既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高校应鼓励管理教师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管理热情,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认可教师的管理工作成果,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管理方式,进而实现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作者:谭君怡 单位:贺州市贺州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特点

高校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我国的教育法对学生在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做了规定:“从高校是一种组织系统、学生是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地位区别来看,高校与学生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即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一般由学校的章程和规则加以规范,法律规定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所以,高校与学生之间是复杂的法律关系,既有隶属型法律关系,又包括平权型法律关系。隶属型法律关系又叫纵向法律关系,可能存在于具有职务关系的上下级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依法享有管理职权的国家机构和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种被管理的主体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隶属型法律关系则指的是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平权型法律关系又叫横向法律关系,当事人各方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平权型法律关系有别于民事关系。学生依然有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高等学校有权依据规定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权利,直至学生大学毕业,双方的教育关系结束。在这种关系中,高校成为管理学生的特定主体。我国的教育法赋予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力,学校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自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这样既可以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又可以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管理,使其能够有人管理,有章程可遵循,便于调动高校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成效性。

二、高校法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法赋予了高校“依法自主办校”的特权,各校就可以自主制定各种制度来管理学生。但是,各个学校限于自身的情况、办学理念的不同,在各方面就出现了不同的问题。主要有法制观念淡薄,法治状态缺失。

(一)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缺乏

高校管理工作虽然要贯彻法制观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工作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甚少,法治意识淡薄。受传统高校工作方式的影响,认为高校工作性质的主流还是行政管理,于是工作方式就是上行下达。这就导致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把法律和政策混淆,也分不清国家和单位自身,这样的工作是非常不好的。工作者就不知道国家的具体取向,也不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就会出现唯学校领导马首是瞻,过分强调行政命令,这些是不符合高校发展需要的,也不是一名高效管理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在工作中由于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淡薄导致主次不分、层次不明,工作状况一团糟。如果出了问题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找问题,没有什么头绪可言,只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对管理工作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因此对高校工作人员普及法律知识很重要,强调法制观念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强化了,才可以帮助解决各种复杂问题,解决各种应急情况。

(二)法律运行机制和法治状态的缺失

因为法律知识的淡薄和法制观念的缺乏使得大学管理工作中的法律运行机制形同虚设,也不可能有依法治校的可能性。已经习惯传统工作方式的高校,虽然享有了教育法规定的“依法自主办校”的特权,但是并没有与法并进,也与目前的市场机制对法治的要求相违背,和国家依法行政的做法相左。因此,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类似的奇怪状态:日常工作中以行政命令为主,不可能用到法律和制度,更不可能说依法治校。当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就不得不求助于法律,这就显得很有讽刺意味。有人将此当作工作人员法制观念增强的一种表现。事实上,这是违背法治的。日常工作中将法律束之高阁,更不用谈什么法制观念,但是问题出现后就借助法律,美其名曰“依法治校”,高唱“以法律为依据”,这是对法律的玷污,因为法律只是他们工作中的工具,确切地说是维护个人利益的工具,而不是学校工作的准绳,是对高校工作的一种不负责任。这种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为了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学生管理工作,更是为了学生负责任,学校需要从长远利益考虑,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才可以不被社会淘汰。

三、建立高校法治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法治要求更加严格。各大高校的压力也在加大,依法治校的步伐加快,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需要。新形势下,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观念也与时俱进。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推动高校的法治建设进程显得非常重要。

(一)坚持德法并蓄,宽严并济的高校学生管理原则

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统一。一方面,坚持法治,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工作过程中坚持以学校的法律为准绳,做好各项工作。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要遵守纪律,违反后要受到什么惩罚。这项工作就可以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对违法同学的处理可以杀一儆百,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工作的阻力和压力。在贯彻法治的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需要德治发挥作用,耐心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自我改正和发展,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管理工作中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二)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校的前提则是有可以依据的法律制度,各大高校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完善和充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法治体系的完善、管理工作的公开与透明,既可以使学生信服,又可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目前需要做的工作:第一,国家教育部门要出台教育立法,便于指导各大高校立法、学法;第二,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删繁就简,与时俱进,增强法制的时代性,废除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第三,强化学校的立法工作,学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头戏,也是最重要的实施者,因此,加强高校的立法工作很重要。在立法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统一原则。学校制度的制定要以宪法为准绳,以法律为依据,不能相背离;第二,公平、公正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和维护好学生的正当利益,贯彻以人为本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增强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四、小结

市场经济对法治的要求更加凸显了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重要性,高校管理工作者法制化环境的构建也是符合时代需要的。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懂法、学法,才可以合理用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事事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真正把学校的发展与学校的管理置于法律的牵引下开展,一方面依法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统一,维护好学生的利益,做到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双赢。

作者:王璐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1.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观念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受传统观念的限制,研究生处在被动状态下接受文化教育,致使其思维发散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自我探究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符合社会的发展,同时抹杀了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应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学生管理观念,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同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

(2)学生管理体制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管理体制,对研究生进行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由于学生管理体制的欠缺,致使学生管理人员常出现工作怠慢的现象。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也应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订出符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学生管理体制。该体制要在培养研究生能力的基础上制订,从而促进对研究生能力的挖掘,同时引导学校进一步发展。

(3)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由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不健全,致使管理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态度极为散漫,影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高校的管理人员通常实行兼职的工作模式,导致管理工作由于人员流动过大而使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同时教育改革要求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而原来的管理人员无法符合管理要求,管理的知识面较为狭窄,从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相对落后,研究生的学习态度也不够积极。

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

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中,应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高校研究生的自主意识,并注重其个性发展。同时通过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促进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发展自身个性。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其掩藏的潜力,并且引导其走上正确的发展方向,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

(2)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

学校可通过校园的设施或者举办文化活动等为研究生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对研究生进行文化的熏陶,以便实施高校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传达学生管理制度的理念,并以此来提高研究生建设文明校园的思想,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并有效提高综合素质。例如,高校可通过对校园进行全方位的绿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研究生身处其中被文化气息所包围,从而促进其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生就业率逐年递减,无形中给研究生增添了强大的心理负担。因此,要想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创新,就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健康的心理,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他们进行减压。同时对于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研究生,学生管理人员更应对其多加关注,并时刻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在研究生出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便避免出现研究生因心理不健康而出现违法的行为的现象。

(4)实现以宿舍为单位的学生管理。

在大学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较少且比较分散,导致学生管理人员无法对研究生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实现以宿舍为单位的学生管理,要求每个宿舍选出一个代表对宿舍成员进行统一管理,保证管理秩序稳定。通过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学生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对管理的认可度,同时也可促进宿舍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如此一来,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总结

综上可知,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制度面临着观念陈旧等学生管理问题。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应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入手,培养研究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还应注重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通过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方法,维护好学生管理秩序,为研究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余璐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探讨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与传统管理模式冲突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提高,应运而生的许多新鲜事物,使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多样。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过分强调群体纪律管理,严格要求学生一言一行按照规则进行,对于不同的学生行为进行直接的批评,更有甚者出现了传统的“道德绑架”。空洞的说教模式已经引起学生反感,缺乏引导思路,缺少了尊重个性的思想,对于学生的管理没有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使得学生缺乏创新的思路、不敢于彰显个性、不愿意说真话,并且未能建立积极的人生观。

2、辅导员日渐显现职业倦怠

由于高校要求辅导员对学生日常大小事务进行对接和负责,事无巨细的管理理念,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和反感的心理,缺乏了自我成长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抓不住工作重心。琐碎繁杂的工作机制以及各个行政部门所布置的工作,导致辅导员难以集中精力专注于学生的管理及教育工作,无法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不能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等综合素质。长期以往,工作呈现表面化,工作成效低,较易引起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倦怠。

3、学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安全隐患

随着社会发展,电子产品人均使用率的提高,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都面临着安全隐患。(1)新媒体的出现,网络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也是接收信息的快捷平台,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安全隐患。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不真实信息,诱导并煽动学生,学生进行违法破坏社会治安的活动;个别爱好游戏的学生,在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沉迷游戏耽误课业及正常的大学生活等等的网络悲剧。(2)宿舍是学生的“家”,但当学生缺乏基本安全常识,那么他们的生活就存在了安全隐患。尽管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是生活的每一环节的安全教育仍需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出现危险,避灾救灾能力较低。校园的开放性导致不少社会闲散分子混进校园进行偷窃,部分同学因个人贫困或者寻求刺激而进行偷窃,学生防范意识较低,由于学生安全意识较低,不知如何保护财物,宿舍内财物丢失时有发生。(3)近年来大学生受骗案件逐渐增加,个别学生在外出乘车的时候误信黑车,出现被诈骗的情况甚至发生生命危险;个别学生利用网络交友平台聊天室谈起了网恋,更出现了骗财骗色的悲剧;不法分子利用学生勤工助学心态,进行诱导诈骗然后消失无影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传销组织利用亲属关系打开学生心理防线,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的悲剧屡见不鲜。

4、学生心理问题急需关注

由于高校扩招,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凸显于世人面前。“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事件”、以及大学生跳楼、情杀等,这些一系列恶性事件都反映出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教育中需要重视的环节。虽然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这并未成为学生意识中第一主动寻求的帮助之所,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未深入了解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安排心理专业教师进行长期帮扶观察。心理安全教育在学生眼中仅仅是一阵风的进行心理安全教育活动,最后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二、对策建议

1、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90后”已经成为高校主要教育对象,对于教育对象的改变,应该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转变从前的管理学生理念,要求把“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的理念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从学生需求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将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转变以服务学生为工作主旨,通过角色转变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接纳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而不是站在严厉教师的角度进行管理。对于学生犯错的情况,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道德规范进行渗透教育,形成良好育人方式。

2、优化工作机制,提高效率

应优化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有效、完整、规范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高校教职员工应统一工作思路,各职能部门应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明确自身职责,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而非行政化的固化思路对待学生工作。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分工明确,避免让辅导员完成繁琐的行政任务,结合党总支工作特点,统一思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影响。

3、借助新媒体更新工作模式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契机。利用新媒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的心理及安全常识,渗透大学生涯。建立老师、学生、家长三方沟通平台,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公共账号覆盖学生用户,及时最新安全及心理教育信息,运用轻松活泼的网络语言及卡通图案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避免扭曲的煽动观点,传播正能量。利用新媒体的隐性,让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沟通,再及时进行线下心理辅导,深入了解原因,并建立定期心理评估机制,对学生情况进行跟踪改善。

4、加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学生工作者需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强化业务处理能力,将终身学习的态度贯穿职业生涯。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养,增加每个学生工作者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多向优秀学生工作者学习,提高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给予辅导员相关激励及学历提高机会,增加职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能力。

三、总结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学生素质的高低。新形势下的科技、经济、社会日益变革,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应了解学生需求,顺应时展,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张慧 谢昀昀 林春雨 陈少兴 曾武 刘莎 单位:海南医学院

第七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一、狠抓学生思想教育,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步

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作为辅导员,我们就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来抓,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并且要让所有的大学生都深切地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所寄予的殷切的期盼,让他们知道如果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当代大学生肩负责任,去努力、奋斗、拼搏。想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同时必须和美育相结合,利用优秀的具有爱国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要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认识得到提高。

二、抓早抓实,将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化

安全问题始终是所有的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让学生熟悉校规校纪,明确安全对于自身及整个家庭的重要性。使他们牢记安全大于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其他,一切都要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下。相比于中学,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学生的精力又非常旺盛,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会否无意中触犯校规校纪,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所以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就带领他们学习学生手册、讲述校规校纪及学校的各类奖惩措施,使他们对学校的各种奖惩措施了然于胸,避免因无知而犯错。在平时的班会,以及每次假期前都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反复地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建立一支团结务实、责任心强、热情肯干的班委队伍,让他们成为班级的核心,他们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二执行者,实现师生互动管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是最为频繁的,交流也是最多的,同时他们之间也更容易彼此很好地融合和交流,所以要利用好学生干部,让学生管理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办事能力,又使得学生管理成效更佳,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良好的班风能促使整个班级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争取进步,对于整个班级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一个优良班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辅导员应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强班级学风和班风建设,给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关爱学生,深入学生生活,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多学生宋丙丽,新乡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常常会觉得非常无助,而且现在的孩子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生活经验不足,刚刚步入大学,没有了学习和高考的压力,没有了老师对他们的严格的管理和教育,也没有了紧张的学习和众多的功课、作业要求,他们有的是更多地可以进行自我支配的时间,有的是更加宽广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一切的问题都需要他们自己面对和做决定,他们往往会很惘然。这些新时期下所出现的问题都要求辅导员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并且帮助他们早日熟悉大学的各种生活及教学设施,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和想法,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目标和生活的支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爱心、细心、耐心。我认为只要跟他们交心、交朋友,关心、帮助他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在工作中我把学生当做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三、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也在持续不断地扩招,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前从来没有的问题,比如贫困生。现在高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多,贫困生也不断增多。贫困生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相对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优越的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大,他们思想不稳定,敏感脆弱、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也往往比较偏激,对人不容易产生信任,经常疑神疑鬼,遇事也容易走极端。同时他们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心理压力较大、自信心不足的情绪苗头。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做好他们的管理工作就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对待贫困生,我们必须更加细心,更加耐心。贫困生内心敏感,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贫困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仔细观察贫困生情绪变化,敏感地察觉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心理上产生的困惑,及时找他们交流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摆脱自卑,在精神上脱贫。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贫困生的心理解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复杂多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所以,作为他们的辅导员,我们必须有十二分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在工作中要戒骄戒躁、充满信心,要鼓励自己长期坚持,做贫困生的知心朋友,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让贫困生走出封闭的自我。

作者:宋丙丽 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

第八篇:诺丁斯关怀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管理

一、诺丁斯关怀理论概述

关怀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理论流派。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以关怀伦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针对当时美国的比较突出的学校教育问题,倡导建立以“关怀”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诺丁斯关怀理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教育理论的不同之处,彰显出独特的情感特征。

(一)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人,促使学生学会关心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培养关心型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具有关怀能力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诺丁斯认为,教育不是改变一个人命运和前途的阶梯,而是让人感受到爱和幸福。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内尔?诺丁斯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以关怀为主题进行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

关怀理论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密切相关,“教育内容服务于教育目的,在这样的关怀关系中,课程设置的整个过程都应当以关怀为核心,考虑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能力和兴趣倾向,建立符合其兴趣需要和能力发展的课程,课程计划充分考虑人类能力的多样性而制订,既有专门的课程又有致力于关心主题的课程。”关怀理论在进行教育内容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以关怀关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关心自己,关心身边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在以关怀为线索的课程体系中,以对自我的关心为起点,体现了由近及远、由自然关怀到伦理关怀的逻辑顺序,展现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三)教育方法:注重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提高学生的关怀能力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教育方法。其中,诺丁斯特别强调榜样的作用。关怀理论强调关怀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怀关系中榜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者以身作则给予受教育者关怀,通过积极的教育行为树立榜样,并通过这种过程让受教育者学会关怀他人;对话发生在我、你之间,学生是一个人,而不只是他说出的话语,教师不仅要在意学生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想。对话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对话,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充分能够了解彼此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关怀和被关怀的道德行为。实践是学生关怀他人,形成关怀能力的过程。在师生关怀关系上,学生对教师的关怀行为作出敏感性的反应,这是学生形成关怀能力、积累关怀经验的重要标志。“学生进一步的道德实践是关怀教师个人,如:尊敬教师、愿意为她分担一些课堂杂务,甚至协助她教低年级的学生。同时,她又提出关怀是需要一些基本技能的,学生必须通过践行学习关怀,诺丁斯将这个过程称为关怀实习。”提供的关怀教育实践机会,让受教育者在进行“关怀实习”,这种关怀实践行为能够使受教育者形成关怀能力,成为一个关心他人也被他人关心的幸福之人;“诺丁斯认为,学生担当多种角色(学生、朋友、身体的自我)所获得的感觉是加强或削弱其道德理想的重要力量,教师不断对他做出的反应是其形成自我形象的一个重要影响源,所以,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将一种主观的期望强加给学生,唯如此,学生才能产生力量感,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这就是对学生的认可。”认可是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真实地了解被关怀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关怀。

二、关怀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启示

关怀教育理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在理念、目的与方法等方面表现为与关怀理论的一致性,为此,把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契合,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需要以关怀为核心,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将关怀贯穿于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始终。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关怀”文化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完善的发展为根本”。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才培养应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服务对象之一,从教育含义及学生管理的服务育人观念出发,在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服务对象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细节做起,做好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关心、爱护、教育、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将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内心接受学生管理工作。营造充满关怀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受到“关怀”氛围的熏陶,感受到幸福,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关怀文化内化为学生们的一种精神追求时,高校学生管理也就取得了实效性的成果。

(二)注重“管理育人”,完善关怀内容

与人类教育活动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培养“完人”,即具有完美灵魂、完整人格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完人”,也就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而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关怀教育理论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指引。高校学生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管理中也要追求“完人”的培养目标。高校学生管理重视“管理育人”,就是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关心,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管理目标与宏观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管理育人是其结合点。因此,在学生管理中体现管理育人,不仅仅是对管理者的一种要求,更是实现学校整体育人功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重视情感管理,指引关怀方法

学生管理不仅仅是对图书的管理,而且还包括与读者的交流、沟通与对话,在此过程中蕴含着积极的情感因素。诺丁斯关怀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关怀是相互的,关怀不是一种单纯的美德,而是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关怀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情感因素特别重要。注重学生管理的情感因素就是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中建立一种关怀关系,热心为学生服务。情感管理要求一方面管理者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主动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以教师积极的情感倾向影响和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这是学生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也体现了学生管理的当展方向。

(四)倡导榜样示范,形成关怀能力

在诺丁斯关怀理论中,关怀和被关怀的关系的形成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榜样作用表现在学生管理中就是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从各方面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学生关怀能力的形成得益于教师的榜样示范,通过教师言行举止,让学生感受到被关心;在此基础上去体验、感悟,形成积极的情感倾向,并持之以恒,这样学生的关怀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是核心环节。诺丁斯关怀理论特别注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而学生在社会学习活动中形成关怀能力。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要体现出榜样作用,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对自己从事工作的热爱,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态度和能力。

作者:刘晓芳 单位:河北大学图书馆

第九篇: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主要是通过把握并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从而达到影响人们行为活动的目的。美国的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认为人们内心想要争取的条件、希望、动力等都能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沙特尔则认为,激励能够给人们带来紧张感,给人们提供达到某个特定目的的动力。激励即是激发使振作,了解行为的动机并对此进行激励,对人的行为进行引诱和指导,使其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管理制度中激励的作用就是利用人的行为动机促进其工作或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激励理论包括了激励的原理、方法、规律等,是开展一切激励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激励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高校的有效运转必须以合理的管理制度为前提。高校管理工作本质上就是高校领导为了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激励理论中的公平性、引导性等特征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欠缺的,因此应当将这些特点融合到管理制度中去,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丰富管理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管理。将激励理论引入到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三、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的具体实践

1.确立科学的行为目标

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生的一切行为都是有行为动机的,动机的缺失会导致行为丧失其特有的意义。因此必须为学生制订合理的行为目标。这不仅能给学生行为提供重要的驱动力,还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得到巨大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自我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勇敢。值得注意的是,脱离实际的目标可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作用。所以学校的管理工作者应当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2.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

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先进人物的宣传来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教师身上的优点。

3.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公平的激励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若是觉得公平公正,心情就会比较愉悦,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若是觉得不公平,就会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甚至不愿意继续这个行为。所以高校管理者必须为学生建立公正、公平的激励制度,实现激励工作的公开透明化。

四、总结

激励理论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与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受到各种鼓励,加强学生的行为效果。高校管理者应当主动掌握激励理论的原理和机制,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在现实中如何有效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提高我国高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如此,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

作者:王宁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契约理念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探析

一、契约理念:基本概念解析

契约最初出现在民事关系中,虽然对契约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契约成立的要素获得学界的一致承认,其含义是:其一表现为契约双方彼此平等相待,即契约双方的权利对等、义务对等和地位对等;其二即契约双方自愿、自由地彼此施加约束,即契约双方彼此达成同意和允诺。契约体现了不同利益个体在维护自身权利(权力)过程中的博弈、合作、协商和对话。契约保护了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体现了缔约自由的平等民主的价值取向。“契约的形式表达的是一种‘合意’,这种合意既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发生在个人与团体、个人与国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之间,只要涉及到人类关系范畴的事物和行为,都存在着一个通过契约达到合意的问题。”目前,行政管理关系的契约化,体现了管理民主化和公开化;高校学生管理引入契约理念能够更好地体现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从而保障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契约理念不仅表现在经济和心理的诸多层面,而且对于一个开明的负责任的学校领导来说,可以促进学校行为的规范化和学校治理活动的自律化;而学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及其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正是和谐校园在管理方面的重要表征。”运用契约理念的理论视角可以更好地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从而保障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学生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二、高校学生管理引入契约理念的必要性

(一)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正义性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化,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修正和拒绝。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进行改造和废除。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之命也不能逾越。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决不妥协的。”正义也是高校管理制度所追求的首要价值,在高校管理中应该贯彻正义和平等的理念,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自由、平等地参与管理活动中。“平等观念是现代契约观念的前提,也是教育法的基础。对公共组织而言,公平对待每个委托人并为其提供服务比效率更重要”。高校应该按照契约精神所强调的正义和平等去构建学生管理制度,“按照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现状,绝对的对价制度事实上已不存在,契约强调的是双方的相互依赖性”,从契约理念出发,应该把正义与平等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从而保障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大多奉行社会本位和效率至上的观点,从而忽视了学生权利和自由。当然,我国高等学校的服务意识薄弱也造成了高校学校学生主体地位的低落。引入契约理念,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享有,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与自由。“契约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由意志观念,强调自由意志观念,有利于学校尊重学生的权利与意愿,防止学校借契约的形式实施单方强制命令。这里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教育民事关系中,高校必须尊重学生的意志,不得将行政权力的强制性延伸至民事领域中来;二是在教育行政关系中,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公约、决定等规范的制定应体现民主性,保障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监督,使高校的管理真正基于社会公益。”强调自由意志观念就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体现了学生主体性,从而更有利于保障学生的权利。因此,在进行学生管理中应该保证学生自由意志的实现,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出行政行为。

(三)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引入契约理念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正如科斯(Coase)所言:“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安排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价值。”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契约理念,体现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契约是基于相对方当事人的同意而签订的,相对方当事人履行契约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具有主动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自己同意签订契约,这种行为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助于实现学校管理的效率。从另一方面,就契约的缔结和履行过程来说,双方一致处于交流和沟通之中,这样可以“可以维护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和良好的关系,减少与行政机关的摩擦,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行政效率”。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契约理念不但可以促进高校依法管理,而且也能体现管理者对学生的关心和责任;当然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运用契约理念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

运用契约理念进行学生管理无疑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发展方向之一,引入契约理念,可以从以下方面关注并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1.关注程序正义,体现教育公正

“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强者更强的社会,而应是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的社会”。在教育制度设计中应该体现社会公正,使每一个人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公正的受教育机会。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教育公正应该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注重对学生的程序保障是体现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正如美国程序法学派所说的:“把程序制度化,就是法律。”在对学生的权利保护中应该强调正当程序,体现教育法的程序正义。从契约理念出发,为抑制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应当重视和强调学校规章制度中所体现的程序正义,进一步完善对学生权利的程序保护。无论是学校规章制度还是学校规章制度的程序性规定,在制定过程中都要体现学生的知情、参与、监督和建议等权利的满足,以体现管理者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合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保障学生的权利。

2.注重“以人为本”,保障学生权利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完善的发展为根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生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权利保障。引入契约理念能够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与自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处于相对弱势一方,但是学生的权利以及他们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故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契约理念有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进而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

3.转变管理观念,突出服务意识

引入契约理念需要对大学的功能和定位问题进行重新检视,“在契约理念指导下,大学的“身份与职能”发生了转变,从以资格筛选、身份鉴定与文凭授予为“支点”的“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服务性质凸显出来,大学也就成为一个服务性机构。”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凸显服务意识。从高等院校发展来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基本职能,从教育的终极目的出发,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人类下一代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因而,高校学生管理也是服务于学生,管理者也要突出服务意识,把学生的需要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4.倡导民主管理,凸显学生自律

倡导民主管理首先体现在全体学校成员所具有的理念方面,学校民主具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民主的学校可以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容忍、相互理解等方面来实现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从而达到培养个性的目的。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学生的民主管理。学生管理必须照顾到学生的归属感和心理需求,使校学校管理的各种组织为学生服务。契约理念学生具有一种心理归属感,为学校管理的正常进行提供心理保障和文化氛围。从一定意义上说,让学生形成自律意识是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契约理念的目的之所在。为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契约理念,能够使学生管理真正成为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民主管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

作者:刘晓芳 单位:河北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