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生管理论文(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前言
高职教育在不断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应当符合当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高职院校还采取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将在一定程度阻碍学校的发展。为了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需要探索新型的学生管理理念,运用新型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管理进行重新的思考。本文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同时探索学生管理理念的新思路。
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观念理解比较落后,还停留在唯学历论英雄上,不重视职业教育,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部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管理没有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开展工作,而只是单纯的把学生作为一个管理的对象,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和服务,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后,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所有学生的管理通常采取统一的管理方式,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多样性,这样的管理方式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阻碍学校的发展。
三、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思路
上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进行思考,探索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三者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通常扮演者多种角色,不仅是学习者还是创造者。作为一个学生首先需要学好本专业、充分掌握基本知识,拓宽知识面,同时还要锻炼能力,提升自身的素养;创造者是指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他们可以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持正确的学生管理理念,树立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三者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1.1重视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是管理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要关注情况特殊的学生群体,比如学生由于家庭原因而自卑,或者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等,学校一定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问题,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另外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1.2重视学生服务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思想观念,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需要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工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借助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帮助其减轻经济的负担,同时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兼职岗位,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助,减轻经济压力。
1.3重视个性化管理
因为传统教育的遗留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针对这个问题,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当结合“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把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融合,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最终形成一种个性化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充分的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一切管理工作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开进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化发展。
2.1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
以往的学生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僵硬,一般是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然后以这种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根本就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不重视学生的情绪,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把制度管理和感情管理相融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2基于“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因此学校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思想,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维持学校的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
2.3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兴趣爱好,具有独立的人格,高职院校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肯定学生的想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思想观念,把学生看作是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单纯的管理对象,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新型人才。
四、总结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管理理念,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熊健 单位: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生管理精细化管理浅析
一、构建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加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随着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改变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掌握学生的工作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是促进学生工作的不断细化,而细化能够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升学生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促进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
高职学生工作的精细化,是将学生的需求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以通过制定多层次的管理策略,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这一方面对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工作者增强业务能力,包括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学生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充实学生队伍,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三)促进学生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的提高
高职学生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使学生工作者站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的视角,分析高职学生工作的现状,其是否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式、科学的管理人员结构以及科学的管理途径和方法等,这些手段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否在目标设定、措施实施、效果反馈、评价分析等方面做到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二、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发展、早期教育经历以及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影响,学生个体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工作者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了解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社会区域文化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从而以学生为中线,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将学生群体细化为不同的类别,将学生的需求细化为不同的层次,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细化,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精细化管理模式是改变传统层级管理的“管理与被管理”,“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实现人本管理的“服务与被服务”的管理理念转变,进而实现管理模式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更好地促进学生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运用信息技术探索学生工作的新规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扩展着学生的沟通模式,学生已经由传统的信件、电话、聊天向着微信、微博、视频、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交流,作为学生工作者也需要及时地更新学生工作的管理手段,采用当下流行的沟通和管理手段,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例如,在传统的借阅读书流程中,学生需要到图书室排队由管理人员进行登记,而如今学生工作者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借阅和归还流程,图书借阅时间不再受到约束,图书资源库的信息资料,学生也可以借助电子反馈实现查找,而不需要在图书馆逐本查找。学生工作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性的需求,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以保证学生能够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学习器材,包括图书、教学辅助设备、学习空间等,节约学生的时间,增加学生工作的效率。
(三)抓好细节工作,注重育人过程
学生工作的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包含着许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细致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国的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和就业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随大流的倾向,因此在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指导教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不断引进职业规划的讲座视频等内容,以团队的形式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确立、实施状况进行指导和监督。二是指出学生错误的艺术性。高职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这一代学生的自信心更强,思想也更加活跃,但是相应的自尊心也更强,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往往会造成一些无法预料的后果。笔者在此引进“三明治策略”,即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坚持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无论要批评的内容是什么,首先要找出学生的长处进行赞美,然后婉转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在批评结束后要再次对学生进行赞美,这样以情说事,使得学生的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三、总结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关注学生需求的层次和特征,通过对学生工作的细化建立更加切合学生需求的管理模式。
作者:康广宏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一、学生管理工作实施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高职生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一些有思想、有主见、有差异性的年轻人。由于这些人视野开阔,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吸收新知识能力强,不愿意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人文关怀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管理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别,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信息化时代具有创新性、多样性和个体性等特征,能够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非常关注自我发展和自由成长,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社会也需要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也要积极转变,实施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工作,加强主体意识,关注自我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对学生实行权威管理。管理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与控制,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这种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丧失了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降低了管理效率。这就需要顺应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实施人文关怀,尊重高职生的自我意识与创造意识,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
1.管理理念缺乏人文关怀。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少考虑学生的社会与心理需求,仍把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垂直式的管理机构,管理者服务于学校,代表学校管理学生,在考虑与处理问题时,首先以学校的利益为首要出发点。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重约束轻沟通,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理念。
2.管理者人文素养缺失。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许多管理者很少通过参加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匮乏,在管理方法与技巧上缺乏经验,难以与学生沟通。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文知识,难以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管理者无法用人文素养的基本准则去教育与引导学生,也无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
3.工作方式过于简单化。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及创新性。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管理者过分注重对学生的规范与约束,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感化。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常常重共性和整体性,忽视个性差异与创造性,重视传统经验,对于学生管理多采用指令性要求,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习惯于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简单化的工作方式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
4.制度柔性化不足。
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具有教育性与引导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但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为了突出规章制度的权威性,采用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过分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面,忽视了“柔”性面,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5.工作环境妨碍人文关怀。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方式,忽视对学生意志品格、道德情操、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教育,这就造成了重成绩轻德育的氛围。同时,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教育、管理、服务三者有机配合。但是,当前的学生管理体系,无法有效落实三者功能,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人文环境,妨碍了人文关怀的进一步深入实施。
三、实施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提倡人文关怀,坚持以学生为本。
提倡人文关怀,坚持以学生为本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高职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由于他们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并且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立足于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一切以教育学生和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立能够统筹并且能够独立协调指挥院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处理中心,由最高领导负责指挥,步调一致地做好学生工作。在学生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学生进行全面服务,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三者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综合素质,确保高职院校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2.倡导以德治校,加强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倡导以德治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加强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通过党团活动、校内网络等形式,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搞好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气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见解的学生,但是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成熟且容易情绪化,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只能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搞好民主管理。在具体的管理中,管理者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权威管理,强化服务性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加强学生情感管理,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同时,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不可缺少的学生管理手段。由于高职生大多没经历过挫折,心理承受力差,再加上学业、就业以及感情等因素,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此,在高职院校内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教师担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针对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外,由于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但对父母具有较大的心理依赖,因此,学院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5.构建连贯的教育指导体系,展开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高职生的就业状况对于学生发展和学院招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院作应形成一个持续的、连贯的教育指导体系,注重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毕业生初次就业,缺乏对社会和自我发展的了解与定位,管理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促进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四、总结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以德治校,才能实现人文关怀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使高职院校和谐发展。
作者:张?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第四篇:柔性管理下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一、高职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管理起源于西方哲学思想,是与刚性管理相对的一种管理理念。柔性管理产生时间相对较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人格化管理研究基础上形成。柔性管理强调非强制式管理,尊重人的心理活动发展规律,使人产生自发行为管理。这与我国古代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等思想有相似性。站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讲,柔性管理的面向对象是高职高专的大学生,有着自己较为强力的主观意识、行为意识、群体意识,如果单纯依靠外力进行刚性管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反抗,但在柔性管理理念下,学生工作者尊重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将被动管理改为主动管理,不仅管理效果更好,也实现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想提升,增加了其兴趣范围和执行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如果能够把心理教育、行为引导、环境管理等融入其中,则可以极大的改变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提升学生工作的成果。简单来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柔性管理的中旨所在。
二、高职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人本管理理念,很多国家都在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现,可以说,这是全世界在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作为大学生而言,其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建立,但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变化,他们充满了锐气,充满了自由思想,课外自身价值得到外界的肯定,这一切都导致单纯的灌输教育和被动管理难以获得其从心底里的认可,只有让他们感觉到被尊重,被需要,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行为意识,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工作。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可以广泛接收到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之下,他们更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行为意识等产生基本的判断,单纯的粗暴式压制只会让学生越来越不积极,越来越不配合,只有将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学生才愿意敞开自己的内心,接受引导或者再教育。从这一点来说,柔性管理也是最为符合当前社会时代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的必然选择。三、柔性管理的实现方法
(一)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认识,改变守旧的强制化学生管理观念。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从中职院校升级而来,很多教师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管理思想,将学生处于被管教的范围,遇到问题就是各种惩罚措施,要么就是叫家长,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这样做的结果是部分学生身上有一定的成效,克制自己的行为,但也有很多学生更加不服从管理,甚至变本加厉,成为学生工作中的刺头,难以管理。另外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性,采用一刀切式的管理办法,容易激化矛盾。比如有的学生可能是单亲家庭长大,行为上与其他同学稍有差异,如果只是单纯的训斥,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端正误区,给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
(二)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在柔性管理模式下,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也要进行改变,从而发挥柔性管理的优势。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柔性管理工作方法,让教师明白如何去做,如何在平时的工作中把引导、教育、激励等结合在一起,发挥柔性管理的效果。其次要树立共同的目标,把教师的目标和学生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地位,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自我管理团队,学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
(三)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代表了学校学生工作的高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固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就笔者了解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依然较为单调,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也有的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上能够做到包容创新,形成比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对本校的校园文化认可程度非常高,在工作中也总是能首先考虑到学校和班级的利益,整个学校的气氛都是积极向上的,实现了学校的稳步快速发展。所以,构建健康而和谐的校园文化非常有必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推陈出新,走到基层,了解学生对文化的追求和认识,实现积极引导与兼收并蓄,而不是一味的划定范围。只有形成这样共同的认识,才能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四)优化管理评价体系
在高职学生工作中优化管理评价体系,对提高管理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而言,无论是愈加多样化的学生个体,还是社会发展对多规格、多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都强烈要求摒弃以往的优秀学生品行评价的标准模式,构建新的与柔性管理相一致的多元、开放、动态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看,要从以他评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自评为主以及自评与他评的结合;从评价对象看,要从“唯智育”评价转向对学生及其基本素质的综合评价,从侧重知识和技能评价转向侧重认知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阐述柔性管理的内涵及在高职学生工作中实践的必要性,提出了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达成的方法。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蔡国栋 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学生管理及道德修养启示
一、高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和理论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新时期发展的需要。高职学校教育是对学生之前教育的补充,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个人施加影响,形成符合需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有效促进社会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高职学校开展教育的内容仅仅围绕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及道德观进行教育,由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对理论环境的关注度不断的提升,顺应时展需要,在高职学校的教育中贯彻价值观教育也成为了重要内容之一。高职学生教育中渗透和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在高职学生的教育课堂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职学生进行理论理论的传授,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意识,培养高职学生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高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高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而言,高职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场域的必然要求,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不违背。换言之,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助于社会基本内涵特点和内涵的转向。而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之于构建和谐社会内容则应紧紧围绕和谐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对学习者之前时代教育的补充,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对一定社会(群体)或个人形成能力的某种文化影响,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文化观念和学术规范,从而有效的促进社会国际化的发展。
(二)高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求与现状
首先,和谐社会构建有助于推动高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内容更新。重新认识当下和谐生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人类的行为,才能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我国教材的时代性。其次,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为学生群教育和谐化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谐社会理念下的高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加深对和谐生存的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和提高学生群的行为素养和科学意识,更好促进学生群价值观,能够更早的将意识落实到学生日常活动中,并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群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道德修养的启示
(一)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提高实践范式转换
从理论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应当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去建构学科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逻辑、话语主题和话语素材都应当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高职教学要以学生所关心的、思考着的生活问题来构建话语逻辑,努力寻找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遇合点。一方面,要突破既往工具理性的主导话语逻辑,让学生最为熟知的生活逻辑落实到学科话语逻辑中去。也即,现实与道德内蕴于生命哲学话语主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要经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实现生活话语到学术话语的转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受众的特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不仅是汲取到生活世界个别方面,而应深入生活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资源,提升学科话语内涵层次,得到学生最大效度认同。
(二)强化生命价值意义生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实践话语多在学校文化场域,通过对国民思想的引导语改造实践起到意识形态宣传的关键性作用,继而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换言之,在我国的政治文化空间中,学校与教师话语的范式转换对社会的总体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加强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的逻辑结构系统化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事业的规范性。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事业中教师话语的逻辑性,不仅是保障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事业的规范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广大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三)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意识形态吸引力
意识形态主要指一定社会结构中用以引导公众言行的思想体系。我国德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强化了教师话语的政治性。倘若一味地迁就结论性的话语表达,必然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功能性缺失。因此,我国的教学话语必须实现结论性语言转换学术语言。为此,既要厘清话语的脉络与意义,又要提供话语逻辑理路。要重视共性话语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德育教学中是否考虑过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术话语是不是西方主导意识的载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为了保持自身的话语权不至于丧失,必须真正把握标志性话语,并冷静分析西方主导话语的意义生成过程。
作者:何宇鸣 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的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大多没有将学生置于一个与教师(管理者)平等的地位上,忽略学生的主观感受与情感诉求。这就使得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更为严重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使得学生的逆反心理更为严重,表面上成为了一个“乖学生”,但是内心对这样的管理模式极为抗拒和反感。
(二)管理模式单一
传统的高职院校在进行管理时,管理模式十分单一,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教师为指导,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管理。虽然,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创建前期有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高职教育的管理。这是因为,在高职教育中,大多以寝室为一个整体,除了上专业课,班级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不强,这就使得班长等班干部的管理缺乏一定的效力。
(三)管理手段和方法滞后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一般采取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如选取一定的学生干部组建学生队伍,管理学生的出勤、就寝、签到等多项繁杂的工作。但是能够进入学生会或者其他学生管理机构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学校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的培养,且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学生管理使得学校内部秩序井然是极为不科学的。而且,传统管理手段中的很重要一项就是教师管理,但是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管理不过来,管理效果自然就不好。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方式
(一)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是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一方面,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践行到学生的管理中去。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将学生置于与管理者一样的位置,要以情感教育逐渐代替传统的批判教育,要以正面鼓励为主而不是说教批评;其次,要研究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诉求,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学生的抵触反抗心理。同时,教师和管理者要懂得换位思考,高压的管理政策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注重学生管理的运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从而能够为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明白管理的不易,进而更加服从管理。
(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学校的管理模式也要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进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以班级为整体,班干部与教师共同管理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易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形成固化。因此,学生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的时候就要对这一管理模式进行革除,引进现代企业的人员管理模式,实行车间制、厂长制的管理模式,如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厂长”,每一个室长作为“车间主任”,班长为领队的管理结构,使得班级的各个成员都能被有效的管理。
(三)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高职院校的扩招给学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形势,要想使管理更加高效、更加便捷,就需要将管理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用便利的计算机网络媒体帮助完成一些繁杂的管理工作。以学生上课考勤为例,传统的点名耗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如果引进先进的技术对学生的指纹信息进行录入,在上进教室时用指纹“签到”就可以迅速了解到学生的出勤情况。此外,在管理中,要注重情感的运用,要以情感为纽带,发挥情感教育情感管理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越来越注重个性发展,法治思想越来越健全的当代,对学生进行打骂式管理明显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管理中要以“鼓励”为主,提升学生的信息,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管理的效果与实效。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项艰巨且重大的工程,但是,为了管理效果地提升,管理作用的发挥,高职院校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管理方案。创新学生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学校中运用起来,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为企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利用网络媒体等计算机技术,创新学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解决高校中教师与学生严重不对称的管理问题。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学生的质量,使学生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加快管理模式的创新。
作者:于亚宁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问题探究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程序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由于学校自身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程序所导致的。许多学校为了严肃考风考纪,在处罚考试作弊违纪学生时,往往给出的处理决定是取消毕业证。这样的处理方式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这样做是否剥夺了学生的权利;二是这样处理的过程是否合乎法律的规定。许多这样类似的案例,其中学生当事人将学校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判学生胜诉。这些事实,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内部管理秩序的混乱,管理权责的不明确,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缺乏规范性。我国法治近两年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国家也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仍在继续完善的过程中,于2005年国家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并赋予学生有申诉的权利,同事废除了许多原来规定中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文。并在第55条中明确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这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去执行,能否得到确实的效果,还需拭目以待。
二、管理者法治观念不强,学生权利被忽视
从古至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在我国教育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教师对学生的任何管教,学生都要服从,不可冒犯教师的尊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权利被忽视,甚至被侵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部分教育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在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人会这样认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指学校的管理要遵循法律,再由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老师和学生。更有人对法律的功能认识片面,主观认为法律是管那些犯罪的人的,制定制度的时候为依据,实际操作的时候不遵循。因此,学校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都是围绕学生生管理工作开展,都是以学校和学校管理者为主体,并且依据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权利被忽视和侵害。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提出“大学生禁止谈恋爱”、“大学生禁止在校园内牵手、接吻”等管理规定,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嘲讽,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避免出现一些因情感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机事件,但是通过这样的明文规定限制学生的正当情感行为,忽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正常的心理发展规律,显然是不合适的,是学校管理者对法律规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恰当的应用。
三、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辅导员是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也是管理工作开展的人员基础。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业务能力水平、自身修养等方面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就目前的状况看,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主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员不稳定。很多辅导员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细节琐碎、学生不好管理、自己的工作不被理解、社会地位不高、前途渺茫,还有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干什么都是挣钱谋生而已。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并没有树立牢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并没有在辅导员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到成就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校领导是否重视辅导员工作,是否在工资福利上倾向辅导员群体,辅导员自身是否能够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己新业务素质,社会对高职辅导员的接纳与认可等。二是专业知识匮乏。当年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存在学历不高的现象,招聘辅导员的门槛稍低于教师,大部分辅导员都是本科生、还有部分是大专生,研究生博士生较少。而且这其中很多导员本身并非学习思想政治专业,缺乏管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些学校又不重视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没有正规的业务学习以及心理知识的学习,使很多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或者处理方法不得当,带来消极后果。在现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辅导员队伍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作经验,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说服力。
四、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效率较低
我国当前的高职学生管理体制可以用“两处一委一中心”来概括,即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来实行管理职能,任务下达给各个分院或者系部,再由分院系部下发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再到学生。这样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权责不明确、工作交叉性大,力量不集中、效率较低等。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面。第一是辅导员数量不足,工作不到位。现如今,“人管人”的方式依然是我国高职学生管理的基本方式,因此,学校以及各部门下发的所有关于学生的通知、信息以及对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都是由辅导员传递到每位学生的,如果一个辅导员带几十个学生还好,可以逐一传达,现在是一个辅导员带一百多甚至几百个学生,根本没法逐个通知,多数工作就变成由每个班级的班长、团支书负责传达。很多时候就会出现纰漏。第二是管理思想陈旧且方式落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的认为学生管理就是“管住”学生不要出事,因此制定严格的规定、以及像“七个一律”、“六个不准”等相关学生守则来达到管理目的。例如,类似于在校园里一律不许谈恋爱的规定,则是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无视社会现实的荒诞规定。这些规定导致学生的厌烦和反对,并且引发学生摆脱管理束缚的念头,并出现一些隐匿行为。在对学生管理方面少不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照搬书本”的层面上,找学生念念一些领导讲话,国家文件就算思想教育了,使学生也不重视自己思想修养的提高,往往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徒劳无功的。第三是职责混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从原则上讲,学生和教师是学校各部门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但是在很多学校中只要是学生的事情就由学工处负责,所以一切跟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要找学工处,比如:学生需要体检了,校医院会找学工处;学生要迁移户口了保卫部门会找学工处……学工处就成了一个工作复杂繁重的部门,事情越来越多,头绪复杂。学工处面对这些工作只能下发到各个学院或系部,系部接到工作就会安排辅导员具体负责,所以无论大事小情辅导员都要去管,就成了学生的“杂务工”。这种情况下,一旦有问题出现,大家就有可能相互指责推诿,不负责任。
五、评价体系僵化,人才培养异化
目前,高职院校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僵化、死板、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等问题。在对学生的奖惩方面,学校采取的衡量方式比较刻板,一般都是条条框框的制度,或者各种评分,这种评价体系也导致学生过分追求评分,而忽略了学习的根本任务。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按照学校评价体系评出来的“优秀毕业学生”到了用人单位,却不被认可,往往认为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差、技能不熟练、团队意识差,缺乏吃苦敬业精神,相反,一些在学校中不爱学习,经常受到学校的批评、小惩的不听话学生,反而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受到单位的认可与好评。这些都是僵化的学生评价体系造成的。这样的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目的片面。在评价学生过程当中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教育,往往通过评奖学金、三好学生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好学生就受到更优越的待遇,坏学生就会受到惩罚,和以后很难改变的看法和评价,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二是评价内容单一。在高职院校的学生评价中,成绩的评价占有最大的比重,因为成绩是最直观的,可以通过数字来分辨高低的评价方法,因此就忽略了学生能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水平的评价,因为这些素质方面的评价不好量化,也没有成绩评价那么直观。但是现实往往就是,在学校靠成绩评定的优秀学生,恰恰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欠缺,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工作。三是评价方法机械。纸笔测验是现行使用最多的评价方法,答试卷来考核学生的方法已经沿用许久,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要求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创新改革。纸笔测验只能更多的检测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不能考察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素质评价采取定量的方法,素质分满分100分,其中包括心理素质、道德水平、合作能力等等,最后就由辅导员自行打分,或者学生之间相互打分,那这种评价就肯定不客观,掺杂情感因素,并不能很好的客观的给一个学生做出综合评价。这种评价太形式化,也起不到激励学生的积极作用。
六、班级组织松散,师生关系紧张
在高职院校当中,很多学生都很难在自己的班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家虽然在一个班级,但是仅仅是上课的时候坐在一起,下课就各自离开回到寝室,因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小,很多同学一年下来都还叫不出自己同学的名字,班级组织一些活动更是难上加难,很多同学不愿意参加,大家都互相推脱,使班级没有凝聚力和团结力。另外,顺应现在教育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很多学校也对教师搞目标管理、目标考核、定岗定编等,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教师除了教学之外的压力,教师要填写各种考核表格、应对各项考核任务,以至无暇顾及学生,往往是上课夹包匆匆来,下课夹包匆匆走,很少和学生沟通交流。但是学生和教师其实都有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心理需求,而这种需求在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下是无法完全得到满足的。
作者:蔡培培 徐永慧 刘亚芬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新媒体工具的应用
一、新媒体工具的定义与特征
传统媒体是指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等载体信息,以达到信息传播与交流的目的,新媒体工具则是相较传统媒体工具而言,在互联网特别是手机互联网兴起的时代,通过互联网、手机网络、无线通信,运用微信、微博、QQ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互动的目的。新媒体工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及时性,即信息一旦传播,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进行反馈;其二,互动性,即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就信息内容进行相关互动;其三,多样性,即传播者与受众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图片、视频、动画等传播形式多样化选择;其四,分享性,即运用新媒体工具可实现信息关联着之间的分享,更加便捷有效传播信息。
二、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出生于90年代中期,属于人们常说的“90后”互联网一代,这一代学生的成长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时期,他们具有以往学生在该阶段心理共同点的同时,也有新的变化与特点。其一,标新立异,追逐新潮。在网络、视频、手机、QQ、微信、网络社区等新媒体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同时,也影响了年轻学生的性格发展,他们本身具有对外在环境的好奇心,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其二,思考问题片面、简单。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这些信息传播的过程容易影响年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该年龄段学生生活阅历浅,思考问题不够全面,行为认知方式简单片面;其三,虚拟性。在各种网络新媒体工具构造的网络空间,容易造成学生群体心理的虚拟性,他们习惯于把网络社会的规则投射于现实生活中,从而影响现实社会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这种虚拟性的心理特点是“90后”一代区别于其他代际的鲜明特点。
三、新媒体工具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选择与应用
1.微信、微博、QQ工具选择
近年来微信、微博已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我们要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等通信工具,设立公众号,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关注,寓教于乐,传播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2.博客、贴吧工具选择
相较微信、微博信息的短、平、快特征,博客、贴吧具有信息时效的长效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我们要经常关注贴吧、博客,鼓励辅导员、学生社团干部建立博客,关注贴吧信息,在分享长效丰富信息的同时,通过博客贴吧与学生沟通交流。
3.新媒体工具在学生班级管理与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学生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关心学生学习与生活,及时对学生诉求做出回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做好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在学生班级中建立微信、微博群,学校班级最新动态,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学生社团的管理中,鼓励学生社团干部利用社交媒体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学校与学生相关的各种信息动态。在社团内部建立多层次、多面向的交流平台,方便学生组织交流与沟通。
四、新媒体工具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的要求
1.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动性
面对新的交流与沟通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需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面对网络资讯时代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力与判断力,在海量信息中能正确选择与信息,增强学校与管理者的公信力,提高工作效率。
2.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技能性
相较传统学生管理方式,面对新形势,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管理者需要提升自身网络运用技能,熟练运用各类社交工具,创新方式方法,便捷与管理对象的交流和沟通,使工作效果更突出。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利用便捷新兴的网络技术,在学生基本信息收集、学生课外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兴趣特点、学生热点关注领域,学生专业发展前沿,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着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3.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公开性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对“90后”互联网一代的学生群体,运用新媒体工具,在管理工作中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使决策过程更高效民主。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性、公开性,激发了管理对象的参与热情,在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决策的落实,使工作落实更顺利,效果更明显。
五、结束语
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更趋专业性,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迫使我们学习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在便捷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架设桥梁,为教学工作服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高发洋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