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一、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和形成

根据文献研究和访谈研究的方法,统计出文献和访谈中涉及的同学们关于高校多校区运行中学生管理的36项指标,包括双校区学生活动数量差异大、图书馆藏书差异大、与任课老师沟通不顺畅等,并以此形成《高校多校区运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调查问卷(初测)》。在初测问卷形成后,在双校区运行的西南地区某理工科高校中通过学生辅导员选取150名同学进行初测问卷的施测,并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初测问卷中,结果表明该问卷的Cronbach’s值为0.913,问卷信度很好。随后,对问卷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中的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检验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后进行因子分析(KMO样本测度值为0.827,大于0.5;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著,p=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36项指标中共得到4个因子,即校园文化氛围底蕴不足、资源协调管理不顺畅、学生心态不积极和管理机制不健全4个因子,去除无效项5项,最终形成《高校多校区运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调查问卷(正式)》。

(二)问卷的实施和调查

正式问卷再次通过学生辅导员在双校区文理科学生中进行施测,并要求辅导员在发放过程中尽可能让没有做过初测问卷的学生填写。

(三)问卷回收与结果统计

发放正式问卷350份,实际回收341份,回收率97.42%;回收问卷中11份问卷因为全部选择一样的数字或没有做完而被认为是无效数据而被剔除,问卷有效率达96.77%。采用数据分析软件PSAWStatistics软件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第二部分“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的分析讨论。

二、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提高办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高校在建立新校区过程中,突破了原有地域及空间上的局限,拓展了发展空间,新校区周边经济环境的优势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得高校能更好地加强学研合作。然而同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所有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和提炼形成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客观上创造了一种育人的基本环境。而高校采用多校区办学后,新校区文化建设往往只能从零开始,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新建校区办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主校区浓厚,且有56%的同学希望到主校区学习。这说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急需提高,但这需要时日。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文化氛围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校区缺乏文化底蕴,二是新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劣势。新校区建设时间短,没有机会接受历史的洗礼,再加之新校区又多处于偏远地区,周边人文气息本就淡薄,这些因素使得新校区的文化建设既先天不足,又缺乏后天优势。这对处于过渡期的新校区同学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二)资源协调管理不顺畅

新校区信息量少,文化氛围淡薄,校区和校际交流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地域障碍。多校区中,新、老校区之间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率不高,校区间遥远的物理距离使得各类信息往往传递不畅,导致新老校区之间很难高效地协调配合。学生难以获得老校区及其他高校的信息,这使得新校区的同学较少能接受到先进文化思潮的感化,同时,由于新校区的封闭性,使得一些不良信息通过自我复制,在校园内广泛且迅速地传播,这将对校风建设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新校区构成单一,从而造成了和高年级同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师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接触不多、了解不透、感情不深,教育工作很难到位。我们的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多校区运行中的学院同学与辅导员(学生管理者)、任课老师和学长学姐的交流时间很多不足1小时。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对彼此交流时间是不满意的。如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多校区学院管理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学生心态不积极

由于校园文化氛围相对缺失和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使得多校区运行模式下学生相较于单一校区运行的学生更易产生被排斥、受委屈、失落等复杂的心态,以及对学校、学院的低归属感和低认同感,这在调查中可以得到证明。在回答“是否喜欢这所学校或学院”时,只有8%的多校区运行中的大学生选择了都喜欢。在谈及不喜欢的原因时,66%的学生提到了拥有过上述的心态。因此,在对多校区运行的学生工作管理中,我们应更精细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四)周边环境复杂新校区多处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周边治安环境相对落后,加之交通不便利,城市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很难延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安全几乎全部需要依靠校内后勤部门进行保障,校区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需要极大地依赖校区自身功能的完备,这无疑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调查显示,学生对多校区运行管理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中,78%的同学提到了关于交通和生活的不便利这一点。的确,新校区地处偏远郊区,周边治安情况复杂,对管理带来了较大挑战。

三、完善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在高校多校区运行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中会面临的问题,相关管理者应以学生教育管理的职业化和专门化为方向,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实施“精细化、互动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畅通的学生管理运行机制。

(一)多视角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针对文化氛围不浓厚的问题,高校各学院在管理氛围的营造上,应尤其注重加强学院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院不同校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首先,在常规途径上,学院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并形成成体系、常规化的文化建设主题活动,持久地加强主、分校区间师生的联系,从而帮助分校区渗透学院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办学理念,以便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及学生对于学院的认同感。其次,在信息时代下,学院还可充分考虑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学院文化,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学院网络公众平台的打造,帮助学院在新校区求学的学生也能实时把握学院动态,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二)探索多校区高效管理新模式

针对资源协调管理不顺畅的问题,高校多校区学院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改变一个校区的管理运行模式,从多校区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以有利学生成长为目的,在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渠道不断探索、实践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在管理原则上,要注重公平性,遵循整体性,实现高效性。首先,在管理制度、管理思想、确定管理机构等方面必须公平;其次,在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各方面必须做到统一,积极树立“一个学院”的管理理念,注重“院魂”的凝聚;再次,在管理渠道、管理资源、管理方式、管理效果等方面应做到高效有序,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针对学生心态不积极的问题,高校多校区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首先,需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对高校多校区学院的学生工作来说,他们面对的学生往往内心更加敏感和脆弱,因此,学生工作者应淡化其管理职能,突出其引导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通过设身处地的关注,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考。其次,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虽多校区对学生求学带来一些不便,但学生已经成人,有能力进行自我调节,而不是一味抱怨与不接纳。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帮助学生将教育管理中的一些目标内化,从而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尤其是对分校区的学生,需要通过激励、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在双校区间建立培养人才的新格局以培养充满活力的人才。

(四)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全员育人责任制

针对新校区周边环境复杂的问题,多校区运行的高校一方面需加强新校区组织机构的建立,另一方面也需引导、教育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新校区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往往不齐全,存在责任分散的问题,导致新校区学生没有安全感,遇到问题找不到人解决。因此,多校区运行高校首先应加强新校区组织机构的建设,让新校区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关怀。其次,多校区运行高校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及自我成长教育,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成长起来,能使用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感受到安全。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绝非一人之力而可为,全员育人是其根本保障。此时,各部门需联合起来,形成联动力量,让学生随时随刻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多校区运行高校需建立细致的制度,实行全员育人责任制,落实育人责任,切实促进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

作者:刘惠 李小红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