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学生管理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学生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学生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义

学生管理多指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为学生课外活动、学生服务、教学辅助、生活辅助等方面。我国于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所称的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其毕业前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这也反映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内涵。作者认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人才而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相关工作,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可用之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的意义

教育改革进行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积极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合新形势,这是摆在学生管理工作一线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促使一线管理人员积极探索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趋势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式,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谐校园构建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人口密度较大、受教育人口比例偏低的发展中国家,制度改革是必须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教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师资水平及学生人数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创新,但远未能平行于社会发展和文化需求,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管理从实质上说,就是学校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化、国际化的特点,以及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促使着学生管理工作要尽快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挑战,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努力。

(二)要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高职院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年创新高,但在扩招背后凸显出学生不能及时就业的问题日益严重,其中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结构的不平衡性占较大比重。当今大学生都是独立自主、性格多样,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增强,以适合当代社会需求。因此,创新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影响着社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和谐校园构建,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工作方法改进、机构设置创新等,但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者专业素质匮乏等问题导致目前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及学生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时代变化

传统管理模式具有可借鉴方面,但不能完全照搬,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在具体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职责不明,作为宏观管理部门的学工处掌握着管理中心,而系部一线学生管理者要根据上级指示开展工作,管理重心未能有效下移。在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未形成有效配合机制,管理者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管理角色,严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停留在管好学生、听从安排的无效机制中,以满足管理者的管理目的。对于学生并不能以朋友的身份去指导,而是以控制、严管的方法来压制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管理者沿用行政式的教育管理方法,平时与学生很少沟通思想,消极被动的解决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应该尽快转变思想,以人为本,去到学生中服务于学生,积极给学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

(二)学生管理者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的辅导员人数与所带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为1∶120~1∶150。各高校招生扩展的同时,在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变化,但由于体制限制,从事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比例并无调整,这就导致辅导员负责班级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无法在时间与精力上给予学生细致的照顾,与学生交流时间变少,无法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疏导,只能依赖学生干部管理学生,对于学生的信服力减少。高校学生管理涉及方面多,内容繁杂,学院各部门涉及学生事务的工作最终将归结于辅导员处,致使管理工作表面化、粗略化,重于形式,难以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提升。

(三)管理模式不统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办学重点放在招生及就业率上,而缺乏对学生管理的重视,在学院职能部门中主要为学工处及团委,而两个部门分属两条不同的管理模式,但统一归结于辅导员落实,这就造成辅导员工作的滞后性和分散性,并且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即可,对于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从长远角度为学生考虑,帮助其成长成才,未能形成全方位育人理念。再者,部分部门领导为了突出业绩,在高校沿用中学管理模式,未能真正适合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抵触情绪严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能实现融合,这成为管理工作中的鸿沟。

(四)管理者工作缺乏时效性

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涉及各部门的学生事务中,事无巨细,什么都必须要处理,忙于对接各行政职能部门,疲于应付任务,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及寻求积极有效的管理新规律。在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是让学生完成每个行政职能部门的任务,满足不了学生的各项需求,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是高考的失利者,但他们在大学期间开展各项课外活动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这正是需要辅导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肯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信任度降低,这也滋生了各种潜在危险。而学院层面的管理者更多的是运用行政化、机械化、模式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学生,不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发现学生动态,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故意违反学院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五)学生三观变化难以适应传统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告诉发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中职、职业高中等,区别于本科院校生源单一性,教育层次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学习水平、就业目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态度不同。同时由于高职学生较多的是高考的失败者,出现自卑心理、自制力差的问题,在校期间旷课、迟到、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较为严重。较大部分学生认为既然就读于高职院校,毕业后就业主要靠的是技术,因此忽视了学习课本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普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适合学生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了思想上的积极引导,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寄托,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传统的管理模式一味的“严管、压制”,导致学生在三观变化的同时对现有模式产生了抵抗心理,这就导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创新管理工作体系,完善各项制度

高职院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要结合学校办学规模、各系专业发展前景、区域特色以及学生综合需求等实际情况,切勿由管理者单方面根据其他院校或以前经验“量身定做”。管理工作体系的创新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学院内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要符合大环境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摆脱传统科层制原则。所谓的科层制是指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也是一种管理方式。科层制在高职院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缺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性;其次,权力权责不明,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院级学生管理机构中学工处、团委不能过分权力集中,应作为指导部门但不参与具体管理工作,注意院系间、学生管理部门与学生间、管理者与学生间的关系,做到权责分明,避免管理重叠和空白。

(二)创新管理工作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及时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以全新的管理方法创新工作模式,体现理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投身于学生管理事业中。在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行政管理与教育疏导的平衡至关重要,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民主、高效、科学的服务原则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成长成才,必须将“管学生、制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管理者应以疏导为主,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学生必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以更好地准备面向社会必要的处事能力和经验。要将高校服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提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开发学生自我教育内在潜能,提高自控能力,实施自我管理,唤醒他们的责任感,突出主体地位。

(三)合理安排学生管理人员

高校管理人员的设置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例1:200设置。高职院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辅导员数量上一直不能满足正常比例下的学生需求,这就导致很多工作都是由学生干部、班主任老师代为处理,数量的不足必然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缺失。再者,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较于普通高校更为复杂和艰巨,但高职院校学生也有其独特的优点,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辅导员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充满自信和希望。其次,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辅导员要通过专家授课、在线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提升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五、结语

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操作方法,结合我国教育特色以及大学生普遍实际情况,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管理氛围。

作者:夏雨溪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