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学年制以学年为单位设置课程种类和课时数,规定学生的年度学习任务,逐年递进完成专业学习。该学制具有整体性、统一性、规范性等特点,但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不同程度地忽略,学分制便应势而生,直至今天已备受关注和推崇。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的单位,以一定量的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得以有力彰显。经过试点施行到全面推广,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主要为三类:(1)部分重点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2)一般性理工科院校中,约有50%的高校实行学分制;45%的高校实行学年制;5%的高校实行学年学分制。(3)专业特点强(如军事院校、医学院校)和专科(含高职)的学校多为学年学分制或学年制加选课制。由此可知,大多数高校普遍推行的是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其典型的特征是规定了基本的修业年限为本科4年,但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学生可以在3-6年内选择提前或延后毕业,更重要的是该类型学分制有年级或班级之分。从学分制改革成效可知,学分制改革虽然增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许多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普遍欢迎,但不同类型的高校对学分制的接受程度差异性明显,加之传统学年制所形成的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和相应的资源体系等有比较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方式和模式特点,因此学分制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二、学分制改革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学分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对其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学分制改革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极富挑战性,对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产生强大冲击,为此,明确学分制改革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才能根据学分制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以增强其实效性和针对性。经研究,学分制改革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学生管理工作观念的转变
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班级管理为主体,辅导员是管理者,拥有较大的权利,而学生则是被管理者,其自主性和选择性不强。学分制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课程内容、任课老师、学习方式、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限等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选择。在学生学习选择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身份就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管理工作观念由以管理为重点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化,管理的意义不再是班级管理模式下规范性目标的实现,而是学生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人格的个性化发展。总体而言,学分制改革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观念产生了三种影响:(1)管理主导思想变化。学年制改革背景下班级管理那种“管好学生、管住学生”的管理主导思想代之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日常服务和高水平的咨询指导;(2)管理主体性地位变化。学年制条件下强调辅导员的管理地位和管理权威,而学分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宗旨,凸显学生的自主性、选择的灵活性;(3)管理目标变化。学年制以年为单位规定学生完成既定课程,四年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生涯,管理目标规范、整齐甚至单一,而学分制则是以灵活多样的课程选择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管理目标也相应需要多元化。
2.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改进
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灵活性、自主性、选择性等特点,对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强调班级学生的组织性、规范性、一致性,教育管理以班级为载体,采用的方式是班级整体管理,拥有比较明确而集中的管理时间和活动空间。而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师、课程、学习时间、学习场所等千差万别,班级观念被淡化,如果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对学生实施影响,必然会导致牛唇不对马嘴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按照学分制灵活多样的特点进行全面改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对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产生的具体影响,首先是管理工作载体发生变化。学年制条件下班级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载体,而学分制改革后,学生所选课程和教师各不相同,取消班级组织后,相对较为紧密的组织应该是寝室,从前以“同学”互称,现在以“室友”互称,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载体应该变为寝室。其次是管理手段发生变化。在班级管理为主要管理方式的情况下,班委干部和学生会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公寓成了学生管理的重要阵地,室长、楼层长等干部应该应运而生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学生社团组织也应成为学生管理的手段之一。再次是信息传达和思想交流方式发生变化,学年制条件下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是辅导员与学生思想交流的主要形式,辅之以一些诸如QQ、电子信箱等现代通讯方式,而学分制条件下面对面交流形式受到时间、空间的诸多限制,应该考虑采用更多形式、更为灵活的方式。
3.带动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
在高校实施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没有了班级的集体归属,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的自主灵活选择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资源显得格外零散,重点不突出,力量不集中,负面牵制力较大,管理的实效性相对较低。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学生管理部门的艰辛付出是不够的,仅仅依靠辅导员的艰苦实干也是不科学的。学分制背景下,必须在以辅导员为管理主体人员的前提下重新整合教学管理部门、任课老师、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研究生等资源,更加宣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加大合力,克服相互的负面牵制力,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和完善的学生管理队伍。此外,社团活动是学生在高校的重要实践平台,社团干部和学校团委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学生管理队伍的主力,他们应对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对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惑、受到的挫折给予心理上的沟通和疏导。
4.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评价标准的变化
传统学年制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以班级、年级为管理载体,评价标准是比较明确规范的,指标体系相对完善,包括奖学金评定制度、评优评先制度等。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教师、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参加社团活动的类型和方式等,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各不相同,班级、年级的集体性被取消,无论是课程分数还是个人综合素质发展都没有了统一的标准,以前那种奖学金评定制度、评优评先制度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学分制改革必然要求重新制定适应学分制特点的学生管理工作评价标准,且评价标准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和进步性,学生个人发展历程的纵向比较比一个群体中多个学生的横向比较更为科学、合理、有效。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具体的评价指标是什么、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怎样、是否更看重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评价、是否将更长远的学生毕业后从业发展情况纳入其中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是学分制改革给学生管理工作评价环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建构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通常所指的学生管理主要是高校通过一定渠道,采取可行措施,保证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要求,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理解、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品格和行为养成的活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应该建构全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该模式包括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方式和管理工作拥有的资源体系以及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等,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过程性行为,并具有自身的评价标准。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总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观念
实行学分制,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名存实亡,以班集体为组织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弱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体制的变化,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分制改革促使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管理观念,其重心应由“管理”向“服务、咨询、指导”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学校统一管理、教师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的局面。进而,学生变成主动的求学者,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增强其学习和成长的自主性、选择性,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培养出的学生才具有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需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但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有限和认知水平不高,对课程和专业选择、个人素质完善途径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需要辅导员与导师加强引导。
2.形成灵活多样、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
学分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就应具备灵活多样、有的放矢、实效性强和效率高等特点,具体内容应包括:(1)管理目标科学化。针对学分制会导致学生避难就易、懒惰涣散等现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加强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观念,实现学生自主自觉、高效率利用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管理目标。(2)管理阵地灵活化。由具有比较固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班级转向集体观念较弱的寝室、社团活动开展地,以寝室为细胞、楼层为组织,以社团活动开展地为重要平台,突出管理阵地的灵活性。(3)管理手段现代化。大力加强现代化通讯设施的使用,充分利用以QQ、飞信、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为主体的网络空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解决他们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疑难和困惑。
3.整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
学分制改变了以往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学生管理队伍的人员范围应该相应扩大,多方思考,增强管理合力,整合出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体系。首先,该资源体系仍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但辅导员应根据学分制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诸多影响,采用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法,运用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提升管理绩效。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管理队伍中的又一生力军。当前许多高校应学分制改革要求而实行的导师制,实际上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当前意义的“导师”表明教师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指导者,现在应该扩大意义范围和工作内容,教师还应该与辅导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指导、思想动态的把握和思想观念的教育,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就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学习自身专业的同时,学校还要对教师管理理论、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进行严格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管理方法,在不断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和强化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高校教学主管部门也应采用既灵活又规范的方法,把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指导工作纳入工作量的考核范畴,甚至在评优评先制度、职称评定制度中做出相关规定。另外,刚退休的教师精力还比较充沛,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更为丰富,高校应本着自愿原则,选取一些退休教师加入学生管理队伍,以丰富该队伍的人员构成。此外,优秀学生应培养成学生管理队伍的一大补充力量。优秀学生团队包括本科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对该团队人员的选拔、培养应由学校相关部门严格把关,组织力量,加强管理思路和方法的培训,将他们打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格人员甚至优秀人员。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管理工作无法脱离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这些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
学分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个体特征和独特路径,因此传统学年制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标准就显得不合时宜。为适应学分制改革发展趋势,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标准应重新思考,其宗旨是考察学生个人在校期间的发展变化,具体评价标准包括:(1)专业学习指标。重点考察学生专业课程的选课数量的增加情况,每门课程学习的变化情况和考核结果;(2)拓展学习指标。重点衡量学生非专业课程的选课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每门非专业课程学习情况和考核情况;(3)证书类课程学习指标。主要考察学生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的过级情况和教师资格证、律师资格证、导游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的获得情况;(4)社会实践活动指标。侧重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文化创意等实践活动的频率,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这些评价标准的落实需要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档案,辅导员或导师应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向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反馈信息。这就进一步形成了家庭评价,家长对子女的成长情况更加熟悉,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能够得到其家长更客观、合理的评价,因此学生家长的评价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内容之一,也应记录到学生的个人档案之中。
作者:朱锦秀 邹涛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