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分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第一,管理力度不到位。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管理力度的缺乏,也使得管理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具体来说,某些院校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不上心,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的关心较少,进而导致制度效能无法切实发挥。
第二,高校管理人员素质能力较差。高校管理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对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并不懂管理,在工作中只停留在表面,整体的素质水平也较差,根本无法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2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主要对策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高校管理效率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学校一定要健全管理对策,发挥其巨大功效。
2.1加强沟通,建立学校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良好的关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重要前提,高校管理人员实施的管理对策要与学生的实际诉求相一致,避免千篇一律的照搬照抄。对此,校方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明确了解他们的内在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管理,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而保证工作与管理有机结合。
2.2制定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作基础,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是如此。为了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高素质人才,并确保管理效率,各大高校一定要完善建立内部的管理细则。第一,高校管理者要明细制度章程,不仅要制定管理的大规章,还要细化具体的管理事项。例如,在具体的制度中不仅要规定管理内容,还要明细管理标准标准、惩罚措施等等,确保责任制的落实;第二,健全评比规章。有效的评估是确保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高校管理者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明细考核标准和考评日期,并建立评估档案,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3明确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的准确制定是衡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工作的行为准则。所以,各大高校要首先明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工作实施的情况制定短期战略、长期战略等等。另外,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定要做到从大局出发,在目标的树立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育目标要为社会服务。此外,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管理内容不能过于随意,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方针,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4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管理
以往的高校管理工作大多单一枯燥,在管理过程中只知道一味的批评,不注重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为了改变管理现状,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校方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实施管理。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开展大型讲座等等,从思想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想要提升管理效率,改变以往管理内容中存在的缺陷,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各大高校一定要坚持管理方法的创新,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并开展多种方式进行工作,从思想上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发挥教育的巨大功效。
作者:季昌勇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人性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人性化管理理念和经验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学历、能力均相对教师较低,即使有适合的、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但其担任该岗位的时间都不持久,多数在当几年辅导员之后便申请调离该岗位,而接任辅导员的又往往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工作经验少、年纪较轻,教育学或管理专业出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大多数高校对于直接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来说,存在着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水平落后、管理经验少、年纪轻等现象。而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仅需要管理者们有着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求管理者们具有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能够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迅速的找到融进学生生活的切入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管理,这些对当代高校管理者素质的要求都是年纪轻、经验少、管理水平低等的辅导员队伍所不能够实现的,这便不利于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管理。
(二)人性化管理的推进遭遇传统制度的障碍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适应时展的新的管理理念,但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传统的强制式的管理制度仍在实施,因此,人性化管理的推行往往遭遇到高校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和限制,不能得以很好的推进。具体表现在,如今大部分高校虽然提倡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但是这些提倡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执行的很少,尤其是很多高校仍在延用实行的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传统的管理制度使得高校中形成“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不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形式。在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中,学生们的行为处处受到限制和管制,不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和个性。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主张张扬个性,敢于对抗传统思想,因此,在长期传统管理制度的控制下,很多学生们同学校管理者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使得学生们越来越抵触学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甚至出现偏激行为,更谈不上同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们进行心理沟通。而人性化管理方式的推广,其关键的环节便是走进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同管理者们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隐性矛盾使得学生们不愿对管理者敞开心扉,对学生思想心理不了解的管理者们便无法推行人性化管理。
此外,传统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很多过于粗暴、过于硬性的条款,这些条款看似严格要求学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过于残酷的处理了某些学生行为,如考试作弊取消学位证书、旷课累积多少节劝退等,这些制度在严格束缚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的同时,也给予违纪学生过于残酷的打击,在一些存在侥幸心理实施考试作弊或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长期旷课的学生们看来,这种打击让他们脆弱的心理无法承受,周围同学和老师的目光更是让他们难看,由此导致学生们走向极端的事件不在少数。在对待这些严重违规违纪的学生行为上,人性化管理方式主张若没有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或严重影响,高校管理制度中应多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更加人性化谅解学生,鼓励和支持他们改过自新,重新获得学生和老师们的爱戴,这也便导致了人性化理念同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
(三)学生管理的法制观念及“以生为主”的意识淡薄
在目前我国高校中,学生在“管”的传统制度下活动,其各种行为都受着学校传统管理模式的约束,这种约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们生活在安全、稳定、秩序井然的大环境里,但是某些较为不当的管理也侵犯了学生个人的隐私和人身自由,与高校一直主张的“以生为本”的观念相悖,具体例如大部分高校会不定期的到学生宿舍搜查大功率电器,在搜查的过程中会让学生们打开个人衣柜私自翻找,甚至有的高校严禁学生带饭到宿舍,因此在用餐时间宿舍楼门口会有宿管科人员监督学生进入宿舍,为了排除学生有带饭进去宿舍的情况,宿管科人员往往会检查学生随着带着的较大的背包或看起来慢慢的手提包,这些强行要求检查学生个人物品的管理行为都严重侵害了学生们的个人权益,虽然这些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们的人身安全,但也引起了学生对管理人员的反感和抵触,加大了当代大学生们本有的叛逆心理,因此类强行检查事件引起学生同管理人员发生争吵的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这些强制性管理的传统行为不但是违法的,而且违背了目前高校主张的“以生为主”、“为生服务”的思想理念,在高校管理者希望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他们没有去了解学生们的真正需求,没有去了解学生们违规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学生会使用大功率用电器,为什么学生想自己带饭或在宿舍做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找到导致学生屡次违规的原因并从原因出发,解决和改善导致学生违规的这些原因,并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违规的危害性,那么这种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的人性化行为便将不去受到学生们的抵触。据高校的相关调查表明,认为高校管理者们严重侵犯了学生合法权益的占19.2%,比较严重的占26.8%,不严重的占54%,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们大多数是从权利的角度去对待学生,而没有从“以生为主”的服务角度去看待学生管理工作,他们只是注重个人的管理权力,而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力,这便使得高校中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得不到推行。
二、推行高校人性化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工作者素质,确立“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管理理念
1998年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其宣言中就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宣言十几年以来,我国众多高校都在研究“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提倡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务,同时,许多高校尤其是众多民办高校纷纷打出了把“以生为本”作为办学宗旨的招生口号,但是就近几年在高校内进行的学生调查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只是把“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停留在了口号上,而没有真正改变内部管理者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要彻底改变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推行人性化管理,便要首先从改变学生管理者们的思想观念出发,确保他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确保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确保他们树立“管理育人”的价值理念,切实的为学生服务,建立一系列符合高校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寓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人性化学生管理模式。此外,高校还应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待遇,吸引一批有着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如辅导员)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者应主动提高其级别,并亦可提高其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方面,在提高级别方面我国很多高校都有此规定,但却很少得到落实,使得许多有经验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大量流失。
(二)用关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
人性化管理模式提倡管理者唤醒管理对象的自我意识和能动性,进行主动化的活动,在对高校进行人性化管理中也应是如此,高校学生管理者们应该抛弃权力意识和强制性约束的思想,转而在管理中唤醒学生们自我的主体意识,用关爱而不是制度去走近学生,融入学生,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和心理,让学生们在接受制度约束的过程中自动的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客观的了解,从而在不断自我反省和改正的基础上自觉的遵守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关爱学生,将心比心的用真诚去打动学生,不仅能够从思想上引导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还能够使得学生积极配合管理者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从而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体现学生意识,更加人性化。
(三)高校应建立柔性管理机制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传统式管理制度,其内容不需要全部抛弃,但是其中过于武断、过于强制化的内容应进行改革,转而建立一套从学生们需要出发的、较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即一套较为柔性的管理机制。柔性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出发点和目的均是学生的根本利益、需求和发展,符合学生们的个性和自我意识,与传统的刚性管理制度不同的是,柔性管理制度在对学生们严格要求的同时加入了人性化的成分,如在处理学生严重违规时,用给予改正的机会代替果断且严厉的处罚;在对待一些以往用强制性手段处理的问题上,用关怀、沟通及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尽量减少因强制管理致使学生们产生的抵触心理。实现这种柔性管理机制,不仅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们改变“权力”观念,以生为本,采取引导、鞭策的方式同学生们进行沟通,让学生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还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及情感教育,让学生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认识到自我规范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的违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并在情感教育中学会热爱自己的校园、自己的老师及同学,唤醒他们的精神力量,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内心对学校管理的抵触和叛逆性格,自觉的配合高校管理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校园的和谐。
作者:李晓璇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1.目标管理明确了方向,可以激发学生努力的意愿。目标管理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管理者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模式,转变为蕴含着管理者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而自觉进入到管理体系中的新模式。管理者和大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增加了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认同感,充分调动了大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其努力的意愿。
2.目标管理设置了高度,可以激发学生向上的潜力。目标的设立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成为学生学习、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在管理目标的引导下,配合管理者来完成各项教育管理任务。目标管理将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使学生可以有条理地的分步骤的完成,避免了因目标过大而造成的习惯性放弃。目标的分解和综合,发挥的作用也大于单一目标的激励效果,学生在逐个目标的实现中潜力也得到了激发,也保证了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3.目标管理强调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是多赢的选择。学生的目标可以说是子系统目标,要围着管理系统的目标来建立和开展行动。子系统在统一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个体和集体目标双实现。通过管理的协调和干预,避免了学生行动的盲目性,学生们在完成各自目标的同时,也为共同的目标互相配合、精诚合作,最终形成多赢的局面。目标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现了对管理者和学生的激励、监督、引导、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个人目标的实现来实现总的目标;一方面又实现了组织内部的协调、配合。高校的管理制度被分解和具体化,确实调动了管理者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二、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科学确立学生管理的具体目标
目标管理的一个关键要求是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这就要求目标管理的全员参与(学生作为执行者要参与到目标确立工作中),使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上,把学生吸引到目标管理进程中来。
1.目标要明确(最好可以量化)。目标明确,便与考核。目标明确了,实施起来才有针对性。比如说目标定为学好英语,这个目标定得毫无实际意义。因为好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准确的描述出来。而期末英语考试80分,这个目标就很明确,并且量化后方便考核,是否实现一目了然。明确的目标也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目标的难度要适当。目标的制订要难易结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目标的制订要从实际出发,不可太高,所谓的挟泰山以超北海”;亦不可太低,实现起来“易如反掌”。太高使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容易丧失信心,失去动力;太低则索然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拼搏精神。因此一个难度适当的目标是必要的。
3.目标要有层次、有连续性。即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部分(门)目标要具有统一性,总目标是建立在基础目标之上的;要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中的一个阶段。如优秀团委的目标是建立在各优秀团支部的目标之上的,各团支部要有争取校级荣誉的短期目标,还要有争取省市级荣誉的长期目标。
4.目标要有时限。每一个目标都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这样才符合目标管理的要求。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就无所谓能否实现了。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的、民主的、自我控制式的管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自我管理能力。仅靠学生管理人员面对所有的学生事务很难使管理富有成效。因此,要培养并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的作用,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
(二)注重抓好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
在目标管理理论中,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之为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目标管理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明晰各管理目标的职责。在目标的实施计划中,应该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职权和责任,明确每个目标的负责人,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职责明晰的岗位责任避免了相互推诿,“踢皮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权责一致,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2.发挥各层管理者的作用。各层级的目标管理者要互信、互助,上级管理者应充分放权,这样既可以从繁琐的常规性事务中抽身出来处理核心问题,又可以激发各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基层学生管理人员应在职责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促进目标管理的实施。
3.强化检查、监督工作。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信息反馈网,密切关注目标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尤其注意其是否偏离了目标体系。监督反馈网络的建立保证了管理的及时性。对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可以自检、互检、抽检等。各级管理目标的执行者要互相监督,共同努力把目标管理方案落实下去。
(三)配套完善考评与奖惩制度
一套严格完整的考评与奖惩制度,是目标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考评与奖惩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保证目标完成的质量。
1.制定公平、合理的考评标准。公平性是考评标准的首要意义,是目标管理实施中,有效性和激励性的保障。失去了公平,考评就失去了意义,也无法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难以完成目标。考评的尺度要统一,要有量化指标,可操作性强。考评要区分出层次和等级,参评人员公平、公正,过程和结果都使人信服。
2.要处理好考评与激励的关系。考评严明是为了赏罚分明,考评的结果直接决定着被考评人(部门)的赏罚。首先要兑现当初的承诺,优秀者要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不合格者也应当进行适度的批评教育和惩罚。考评也不能唯结果论,要避免机械性照搬制度。一些特殊状况要特殊对待,对于不合者来说,最终的是找准出现问题的地方和原因,而不是处罚本身。比如学生管理中时有存在的“问题班”,即便没有完成目标,也应当看到其是否有进步,该鼓励的地方应当给予鼓励。
3.考评要体现出制度化的特点。考评随着目标管理而存在,考评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而做出调整。考建立起反馈机制,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复杂性,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考评是一个周期的结束,同时意味着一个新的周期的开始。要不断完善制度,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效果。
作者:郭峰 单位:中州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