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学习能力较差
如上所述,北京高职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所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并且总体来看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较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目标性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素质偏低
受成长经历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个性千姿百态,在情绪管理、自我调控和心理承受等方面的能力较差,易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偏激,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日趋高发化、复杂化。此外,伴随着生源减少带来的招生压力,北京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正逐年下降,注册入学已是大势所趋(2014年已有两所学校成为试点),这意味着未来数年内北京高职院校的生源将更为多元、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待提升,无疑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模式
目前北京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普遍采用多线交叉体制,即条块结合管理体制,在具体的部门设置和职能划分上又各有特点,有所区别,从直接管理人员的构成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专职辅导员模式,二是辅导员加班主任管理模式。
(一)专职辅导员模式分析
在此类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实行坐班和值班制度,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团建设、活动组织与管理、学生深度辅导、上课考勤、宿舍卫生与安全、毕业生就业、贫困生资助以及办理各种卡证、订车票、收考级报名费等等其他服务性的工作,它的优点在于辅导员可以全面而系统地处理各项事务,对学生状态有更为整体全面地了解和把控,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正如上文分析,高职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而过于琐碎、千头万绪的日常性工作已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200名左右性格各异的管理对象分身乏术,难以做到精细化、顾及到每个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和判断他们各自的思想动态,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矛盾冲突等就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并疏导,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然后他们又像救火队员一样疲于奔命,赶赴现场处理,工作呈现被动状态,“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辅导员工作是个筐,啥活都得往里装”、“千条线,一根针”是其工作的真实写照,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极易引发职业倦怠感,影响管理实效。其次大部分专职辅导员专业背景与所带学生的专业不对口,在培养学生专业意识、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就显示出了局限性,缺少针对性。
(二)辅导员加班主任管理模式分析
此种管理模式是在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再以班级为单位配备班主任,一般由专业老师兼任,主要承担班级学风建设、专业学习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等职责,面对三十到五十左右的学生,他们的辅导和管理可以更精细,这样既能弥补辅导员在专业指导方面的不足,也有利于任课老师更深入了解学生,做好学情分析,增强情感沟通,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所以从分析来看,辅导员加班主任的模式明显优于专职辅导员管理模式,双方互相配合、齐抓共管能收到更好的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甚理想。
首先部分专业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既有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有限的原因,也有一些老师认为管理学生只是辅导员的工作,与己无关,从思想上意识上不予接纳和重视,勉强担任也是出于学校要求、职称评定等缘故不得已而为之,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低;当然也有许多老师责任心较强,愿意做好班主任工作,但却不得其法,精心设计的班会和组织的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收效不佳;此外由于班主任不实行坐班制度,北京部分高职院校还有两地办学的客观情况存在,再加上一些下企业、出国学习的老师会连续数月甚至整学期都不在学校,这样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还是辅导员,学生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也是找辅导员,导致和他们班主任逐渐疏远,最终使这种管理模式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三、改进对策
(一)更新观念,统一思想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学校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科学有效的辅导和管理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摒弃将学生事务管理看作教学工作的附庸、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思想,班主任和辅导员应树立共同愿景,在明确职责和分工的基础上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发挥所长,形成合力,才能将学生管理工作这一系统工程真正做好做实。
(二)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是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岗位分工等方面的区别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学生管理能力。从管理者自身来看,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力争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从创造性角度而不是反应性角度来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和习惯。
(三)加强考评,健全机制
健全学生工作队伍的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优化学生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和切实保障,要注意评价机制的公平性、激励性,从德、能、勤、纪、管等方面确定考核内容,并进行细化和量化,将考核结果分出相应的档次,并把其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提升晋级、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形成一支教管并重、知技并举、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工作团队。
四、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北京高职学生的突出特点及带来的管理难度,北京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正面临着逐渐加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学校推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能,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达到管好学生、做好服务、育好人才的目的,推动北京高职院校进一步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作者:邢丰丰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
第二篇
一、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艺术类专业高考制度偏重艺术专业成绩,导致艺术类考生追求专业分数而忽视文化课程,加上初高中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学风涣散。艺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承认在高中阶段不太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或者说多数艺术类高中很难把文化课程提升到和专业课程并重的高度。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十分重要,文化课程并不能对他们有太多的帮助,这就导致艺术类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问题的成因
(一)艺术类专业学习过程的影响
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就是特别讲究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早期接受的专业教学都以素描、水粉等基础课为主,这些课程不仅需要创造力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能沉得下心来独立完成任务。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独立的甚至带有一点封闭的个性。这样的负面影响就是学生的个体意识过强,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较为淡薄,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艺术类学生学习经历的影响
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前,为了应对高考,往往都长时间地参加了社会上考前补习班。这些考前班对上下课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学生也就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同时大多数的艺术类考生要面临背井离乡的单招考艺之路,一般有一年至半年的时间跟随培训班住在外地,这些培训班只关注招考成绩,几乎不会关心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住宿的条件极差,对学生行为也没有约束。这些导致了学生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较为随意,对制度管理没有明确的概念。艺术类的课程由于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因此往往以老师引导为主,授课为辅;学生练习为主,听课为辅。课堂气氛不如其他专业那么严肃,与自习课差不多。学生在上课期间也要与其他同学交流作品,互相学习借鉴,随意性较强。
(三)社会与艺术高考大环境的影响
由于艺术专业录取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一些家长怕自己孩子成绩不理想,便开始让孩子走艺考这条捷径。这些学生大都是迫于无奈,属于“半路出家”,并非自己真正的热爱艺术。一些接受系统艺术教育的学生也由于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的影响,开始放弃语数外,猛攻艺术类课程。这就导致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自己产生一种轻视的态度,自暴自弃,毫无学习的热情,而且心理上还出现了偏差,认为只有专业课重要,只挑自己认为有用的课来上,文化基础课程被忽视,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学校相关制度与专业教育的冲突
由于艺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包括其作业的完成也需要较高的条件,所以学生只有到画室等特殊地点才能完成。如果一个以工科见长的学校,其管理模式上往往也以工科学生为主,比较容易忽略小众的艺术类学生。根据学校的有关制度,学生只能选择在没有绘画条件的教室晚自习,然后回宿舍通宵达旦地赶作业,接着去做早操,再冒着迟到的危险,奔回宿舍收拾卫生。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学生很容易对学校的制度产生逆反心理。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育人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让艺术类专业学生坚信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培养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是一项长期、艰巨与复杂的任务,需要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第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在从现实出发,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第三,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创新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一个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素质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艺术类考生入学时文化课分数要求就很低,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以至人文精神匮乏。所以,要根据高职艺术类专业特点,创新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第一,开设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召开艺术理论、艺术鉴赏、美学讲座、文化讲座、人文历史讲座等,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第二,加强哲学教育,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辩证思维、判断分析等能力,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对作品的酝酿、构思和表达水平;第三,实施学分制改革方案,通过学分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达到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三)创新情感艺术教育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情感是艺术的本体,认为情感教育影响了生命的质量,而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入情感艺术,创新情感艺术教育路径,不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能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不愿遭到别人的训斥、讥讽、奚落和蔑视。对学生的欣赏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欣赏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是对学生精神上最高的褒奖。因此,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第二,选择有效的情感沟通艺术技巧。90后学生有一个特点,如果没有共同话题,那就干脆没有话题。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了解学生们想什么,喜欢什么,在学生们中间流行什么,社会上流行什么,并且要走在流行前面,从而形成共同话题,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也要利用学生喜爱的一些通讯方式,如微博、QQ、人人网,及时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自愿与老师沟通,习惯与老师沟通,喜欢与老师沟通,营造一个健康、有效的沟通环境。
(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多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有的是因为对专业学习前景的焦虑,有的是家庭对自己关心不够,心理逆反。还有一些学生因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困惑而沉迷于网络,因此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第一,要建立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建立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度,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要利用宿舍资源,创建宿舍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氛围,使宿舍成为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体育运动,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抓住这一契机,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也就是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本文来自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五)创新制度纪律教育
艺术类的学生由于长期的“放养”式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懒散的习惯,学习热情不高,容易迟到早退,生活自理能力差,自制力不强。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强纪律制度教育。第一,要制定适合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管理制度。从学生日常行为抓起,从迟到早退的小事抓起,每天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干部检查上课情况,发现有迟到早退现象,要及时予以批评,并做思想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第二,建立企业经理讲习所,邀请一些艺术行业的优秀从业者,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设计师或者设计公司的老板来校,让他们来对艺术类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他们来告诉学生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并用自己的经验,让学生们认识到职业素质好、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在社会上才能获得成功。
作者:马融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