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综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把学生发展放在管理首位
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感悟他们内心的实际想法从而更好地通过活动来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再次是尊重学生的选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中,老师的“唯我独尊”,对学生权利存在的无视是一个严重的管理错误。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要求给与学生个人选择权利,包括学习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因为学生对课程和生活方式等的自由选择,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和能力方向等方面。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关注到学生的个人选择,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并从旁给以适当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发挥教育者的管理地位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管理都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人们普遍地了解为教育者拥有对学生行为管理的权利。但是实际上教师只能被动地去管理,并没有实质权利与发言权,这导致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严从而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们的管理地位亟需发挥,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学生管理人。一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设立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其内在潜力。二是完善教师体系。随着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发展培养也应该受到重视,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师进行多方位培训,并且对教师体系进行完善,以不断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二、进行专业化和法制化相结合模式管理
随着我国对教育力度的加强,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我国目前阶段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的专业管理知识也只是局限于所管理学校的范畴之内。面对我国高等学校扩招的趋势来看,高校学生人数必定会不断上升,但是学生人数增多了而拥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并没有随之增加,长期下去必定会导致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崩溃。因此,从专业化知识入手抓管理人员是大势所趋。一是从选拔管理人员方面入手:要求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的人才能最终录用为学生管理人员,二是加强在任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培养来加强他们的能力。三是建立相晋升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专业化知识加强的同时也要加强法制建设,目前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分散不统一,不严谨等不足。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对与高校学生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进行完善,为高校依法管理打下法律基础也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模式开放化
封闭式管理是我国高校一直以来沿用的管理方式,这种传统不开化的管理方式就像把学生困于一个“鸟笼”之中,不但限制了学生的个人自由和学生个性发展,还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充满着创新气息的社会,在各行各业纷纷改革以适应时展的潮流下,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进行适当创新,进行开放式管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再者,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管理。
四、建立健全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高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教育机制,高校学生是来自我国四面八方的学子,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占了高校学生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特别是师范院校,农村学生更是高达60%以上。但是随着我经济的繁荣发展,高校的收费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致使很多农村学生难以支付所需费用,学费欠缴现象也愈演愈激烈。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各高校可以建立勤工助学部门,通过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对无法缴费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资助,或者通过勤工助学渠道提供给他们相关工作,以解决他们的日常花销,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的压力不断地打压着学生。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就业指导服务咨询部,对就业迷茫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走出压力误区,培养先就业再择业意识。
五、总结
总之,不管是从时展对教育的要求角度出发,还是从我国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当前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落后已经是不可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了。通过科学规范化的手段来建立一个良好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作者:王文勇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第二篇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
完全学分制是完全不同于以学年为基础的传统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体制下,原有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格局被打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一种以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学时数量来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定少量的必修课和大量选修课,并且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和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所以,完全学分制也是选课制、弹性学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二)完全学分制的主要特点
从本质上来看,完全学分制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在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1.完全学分制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实施完全学分制,高校不再“一刀切”安排学生的学习,而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挑选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这样,既便于学生从自身能力、志趣等方面出发,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又能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和安排学习课程,制定发展规划,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
2.学生的学习变为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在学籍管理制度、学业规划等方面变得更加灵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制定学习规划,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种教学管理制度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毕业成为可能,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差或由于经济原因等受到影响的学生可视自身情况放慢学习进度,延长修业年限。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离校打工,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这种弹性的教学制度,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为学生的创业体验创造了条件。
3.学校内部管理变得更加科学、高效。实行完全学分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对高校的教师与教学设施等资源也能够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学生选课也引入了一种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各种特长,调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校的机关部门、学生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的工作意识也将由“教育+管理”为主向“指导+服务”为主转变,使学校的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和高效率。
二、完全学分制对传统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对学生工作体系的影响
以往学年制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是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辅导员是主要力量,班级为主要建制,教室为主要阵地,学生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将给传统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实行完全学分制以后,学生进校不分班和年级,仅按教学班授课,学生的离散性和流动性增强。学校需要围绕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专门化的后勤服务。
(二)对学生日常管理的影响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流动性增大,“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状况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提出了挑战。第一,教学管理信息难以及时全面传达。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选择课程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分散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上课,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集中开会传达信息,即使能够集中开会,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信息的实效性和多种信息传达的需求。第二,课堂管理失去有效监督。课堂考勤、学生上课状态等如何保障和监督都需要考虑。第三,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联系受到冲击。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时空受到选课制带来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奖惩的措施受到严重冲击,师生之间呈现非紧密状态,对辅导员工作提出很大挑战。高校现行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以专业为单位按年级组成行政班级,这样的基层组织单位成员相对稳定,住宿也相对集中。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修业年限,传统的年级、班级概念将不复存在,即使是按照课程组成的课程班级,也因为学生流动性大使学生荣誉出现组织观念淡薄、集体荣誉感淡化等问题,这使学校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受到极大挑战。
(三)对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影响
传统学生工作集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于一体,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需求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对学生管理的内容也提出新的要求:面对选课制,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规划大学生涯、确定专业和发展方向等方面需要及时的咨询指导;面对弹性学制,学生在选修、重修、先修等教务管理,以及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服务保障。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内容由“教育、管理”为主向“指导、服务”为重点转变,这就要求建立大教育、大管理的全员育人观念和教育管理体系。
(四)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影响
现行管理体制下,每个学年或学期末都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一般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测评成绩进行排名,以此作为学生入党、奖助学金及荣誉称号等评定的重要参照依据。完全学分制下,班级概念淡化,学生选择课程也不一致,这就使学生之间成绩的可比性下降,同学之间不尽了解使得班委会、测评小组等做出的民主评价不够全面,因而带来对学生评价的困难。
三、构建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实行完全学分制,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还是学生工作模式和方法都要更新。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建立新的服务指导型学生工作体系
由学校主导横纵结合的“条块结合”体系取代以往“学校抓学院、学院抓班级”的纵向直线管理。把原来由学院、班级实现的职能提升到学校层面进行,实行大部制建制,加强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总体来说即建立集服务、指导及管理于一体的学生工作部,依托一个综合性信息平台,设立若干个服务指导中心。学生工作部,总体负责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类事务,下设若干服务指导中心。数字化学生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及时向学生提供各种教育和管理信息。学生工作部下设若干中心包括:学生思想品行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学生德育与品行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学生事务中心,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包括学生的入学与注册,奖励与处分;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对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生活服务中心,为学生的住宿及日常生活服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贫困生奖、助、贷等资助及勤工俭学服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培养、成功心理训练及心理问题咨询指导等;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对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及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指导,及时就业信息。
(二)建立多元化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与传统较为平面、单一的学生管理模式不同,完全学分制下应建立多元化、立体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生管理上在学生入学后先进行行政编班,在此基础上为弥补因学生上课分散造成的管理不便,增设课程班级、公寓社区和学生社团,与行政班级共同构成学生管理的基础单元,即建立“行政班级+课程班级+公寓社区+社团”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生在这四种组织机构及环境下实现多元身份的有机结合。
1.保留传统行政班级,使其作为学生管理的基础单元。行政班级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是有效的组织单位和管理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有必要保留行政班级。新生入学后,在没有选课和参加社团等组织,也没有开始宿舍生活的情况下,要对学生进行编制上的规划,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行政班级。在行政班级的建制内,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行政班级也是每个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内身份归属、档案建立、学籍异动、毕业资格审查等涉及到学生管理最根本层面的基础单元。
2.设立课程班级,组建课程班班委会和团支部。课程班级是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产物,其特点相对于行政班级来说是在某一个选课周期中某一门课的课堂上,该班的成员相对固定,课程结束后,学生又分散去往不同的课堂。每学期学初,学生选课完毕后,本学期之内其成员相对固定。以课程班级为单位组建的班委会,重点负责保障班级的课堂监督和学习质量工作,并及时向专业导师和辅导员提供有关信息。课程班级的班委会要辅助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完成本班的课堂出勤、听讲态度以及学习质量等工作,并及时将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及时通报给导师和辅导员,以此弥补由选课造成学生不固定而给学校在学生管理和学生表现情况掌握上带来的欠缺。课程班级的团支部负责为推优入党、评奖评优提供意见。
3.进行公寓社区建设。学生公寓社区建设是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按照“属地原则”,在宿舍楼、楼层、宿舍设立党、团、学组织,宿舍区呈块状以学院为单位划分区域,在宿舍区设立活动室、办公室,改变“宿舍是旅舍”的局面,使教育、活动、学习进宿舍。公寓社区建设在国内外一些高校已经有所尝试或开始施行,如国内高校的“书院制”,国外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在公寓社区内设置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定期组织特色主题活动,使其成为教师与学生亲密接触、文化培育和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社区,充分发挥宿舍在全面育人中的功能。
4.完善并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学生社团作为由共同志趣和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相对固定的学生组织,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下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团队训练以及实践锻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社团在进行一定“转型”的情况下,依然是承担学生自我管理和学校教育任务的重要阵地。这种转型包括:扩展社团活动内容,不仅有文体类社团,更要加强科研学习型社团建设;克服传统社团在管理上的“松散性”,强化组织纪律性;设立社团党、团支部,发挥学生社团思想教育阵地作用,为组织发展、评奖评优提供考核意见。
(三)更新学生工作内容,加强服务指导
实现由“教育、管理”为主向“指导、服务”为重点转变。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主要以教育管理为主,依托传统的学校———院系———年级———班级纵向层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由于选课的多样性,分散在不同的课堂,活动范围难以集中。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依托新的“服务指导型”学生工作体系,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学习指导与生活服务。
1.加强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指导。弹性学制下,学生学习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学习年限上相比于学年制教育管理制度下的4年学习,学生可提前毕业,也可能因为自主创业或者勤工助学而休学一段时间延迟毕业。同时完全学分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但是,一些学生在选课时也会出现避难趋易、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等问题。这就要求导师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成才以及选课指导。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在进入高校学习后,许多学生习惯了以往高中阶段“被安排”的学习方式,而完全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他们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学习困难等原因造成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困扰,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指导。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学生修业年限的不一致以及传统行政班级的弱化,可能给学生就业指导、信息传达、毕业派遣等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就业工作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信息传达。
4.加强学生社团指导和公寓社区建设。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社团和公寓社区成为学生主要活动组织单元之一,学校在社团活动指导尤其是理论型社团建设方面要着重加强,同时,公寓社区管理和文化建设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新型学生评价体系
完全学分制下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标准。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应考虑以下几点:变一次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既注重总结性评价,又注重形成性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完善学生德育学分考核和综合素质评价。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课程选择比较分散,建立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改变为以基本学分为参评资格,以各学科成绩加权平均绩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学生的素质拓展、创新能力和其在社区的表现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在进行学生评优、评奖等相关工作时,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为依据,积极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导师发展性评价报告等多种评价机制。
四、总结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与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全学分制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能够更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管理工作也应以此为契机,尊重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成长成才与个性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及时适应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加优质、全面的合格人才起到服务和保障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蕊 单位:渤海大学学生品行成长研究所
第三篇
一、树立群众观点,促进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要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制度建设,并努力使之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几乎都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宣传标语,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行政化的倾向仍比较严重,在实践中经常会脱离学生。例如,个别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或制度改革时,不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或者认可改革,而且也不做任何思想教育工作,学生非常反感,并产生抵触情绪,改革也无法顺利开展,更谈不上取得成绩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我们也应当将制定的方针、政策、决策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如制定某项学生管理制度时,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制度建设,多开展由学生参与的研讨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制度产生亲近感,增强执行政策制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证明,师生的理解程度决定落实力度,师生对制度越熟悉、越理解,执行起来越容易、越有效。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使学生真正回归到教育的主体上来,一切以学生为本,才能使高校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克服行政化倾向。
二、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强化学生工作监督管理机制
腐败问题是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全党和全国蔓延开来,必将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开展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清除党内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树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对于高校来说,学生工作中有许多决定学生利益的权力,比如说:选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奖学金、助学金、学习交流机会等,这些名额的产生,有时就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的意愿决定,他们根本不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保证,没有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竞选,滋生腐败问题,如果学校高层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可真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套行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予以制约,否则可能导致滥用私权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学校重要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要对照检查国家教育路线、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监督民主集中制及学生领导班子议事过程中的落实情况,凡涉及有关学生重大决策、学生重要干部任免、学生活动的经费安排和经费的使用情况,必须由学校党委会讨论通过,而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加强对学生领导干部的监督指导,指导学生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认真自省,针对问题党员大家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因为他们还是学生,应以教育为主,要共同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情况应及时公布,以查整改的落实情况。检查学生干部在个人的重大事项中的党性认识、阶段学习报告、群众评议、民主谈话记录等各项党员制度的落实情况。其次是加强对重大活动和重要事宜权力行使的监督。强化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认真检查学生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执行情况,针对候选人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推荐学生干部要充分发扬民主,把受到学生拥护的同学作为发展对象,而不能由辅导员指派学生干部,这样会极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但不利于开展学生工作,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管理干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考察干部要全面深入了解德、能、勤、绩等多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任用学生干部必须如实记录拟任人选的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的情况,按规定进行表决和公示。要将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彻底展开,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进而达到真正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可以说高校对学生工作队伍的监督考察职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以学生为本,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管理学生的日常工作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关心学生的思想活动、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转变落后的学生管理理念,把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成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的关系,让他们主动地去管理自己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处理自身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提高了执行力,又让学生乐意接受。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首先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理念,摒弃以往只重管理、忽视服务的理念。以往有很多大学管理者没有服务意识,他们觉得教师理所当然高高在上,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教师,教师所做的决定不需要通过学生的认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对学生工作从严管理,这种理念确实对于学校的安全稳定起到过很大的作用,但不去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样下去必然会激发矛盾。例如:我在和学生沟通中了解到,在竞选班干上,本来通过个人演讲和大家的民主投票已经确定好了所有班干的名单,而有些学生辅导员认为有些班干不适合或者不合理,并不给学生合理解释,而是直接更换了班干名单,把自己觉得能胜任的学生拉上去,这样做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严重挫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在执行一项决议之前必须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管理部门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多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和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对学生工作或学校发展的建议和要求,同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必要时给予他们心理辅导。
其次,要让学生有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也不足,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充实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保障。作为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法制活动让大学生全面提高法律意识,比如,听法律专家讲座,开展以某些法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交流会等,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效果更佳,印象更深刻。针对学生的处分决定,要做到程序透明、证据充足、定性准确,处分要合情合理,学生对学校的处理决定有陈述、申辩和申诉的权利,学校要有明确的制度予以保证。我校每周都有领导接待日,在接待日当天,值班领导都欢迎广大学生直接向学校领导反映问题,学校领导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给从事具体学生工作的教师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也让广大学生群体备受鼓舞。
2.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光靠学生管理部分是不够的,在工作中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管理中来,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为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迈出重要的一步。以往,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部门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学生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就是赤裸裸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够到位和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学生管理者应改变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在行使管理职责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的模式中来。这种模式并不是完全让学生管理学生,放任自由,不管不问,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更多起到监督、指导和调节的作用,这样不仅节省了资源,又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舞,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使大批学生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责任感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他们本身既然也是管理者就不会“知法犯法”,必须以身作则,而这些学生管理者本身又是来自学生,他们容易发现自身或其他同学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便于管理,这种优势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没有的,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我院在这方面有个很好的实例,在优秀研究生中选聘了一名学生辅导员,协助学院管理学生工作,通过一年的实践,他和学生相处得非常融洽,因为他来自学生,所以凡事都会以一名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他也会融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去,比如说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学生跟他相处不但完全没有压力,而且更愿意跟他谈知心话,学生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既能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值得大家借鉴和推广。
3.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首先应注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他们才愿意去接纳教师,才愿意倾听教师的教诲,只有让他们觉得教师讲得有道理,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敬佩教师,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学生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而是朋友关系。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为人师者应深切体会这一点,用心接纳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聪明、驽钝、诚实、虚伪、勇敢、怯懦、温顺、叛逆,他都是一个真实的个体,需要被接纳和认可,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正确引导学生,有宽广的胸襟去包容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教无类”。同时还要注意到大学生男女同学的生理和情感差别,特别是情感差别,女生比男生情感细腻,遇事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疑心重,依赖性强,在处理具体学生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对待。其次,学生管理者在平时就应加强心理学和教学学的研究,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交流,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同样重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和利害关系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不能采取强硬的方式,让学生无可奈何的接受,否则即便他们表面上接受了,内心却是十分不服气,这样做根本无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工作就会很难开展。
四、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的今天,我们要以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学生工作监督管理机制,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思路,创新教育理念,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向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张春强 何雁 黄慧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