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管理中分众教育管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有助于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对同一属性的学生群体进行分组集体辅导,有助于激发同一群体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促进同学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例如学生评奖评优过程中,通过集体面试的形式,让同学领略优秀学生不同的优秀,了解别的同学进步和特长以及特色性的做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优秀的学生更加全面。这样的活动还可以聘请学生评委,辅导员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习、生活上比较松散的学生,让他们来担任评委的同时,更是让他们真实体会到自己跟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这样的教育模式比单纯的说教来得更为有效,更加深刻。
2.分众式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分众辅导活动中,由于是小众活动,人数比较合适,辅导员可以依次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这样每位同学都需要梳理自己的一些做法并提炼、总结、发言。这一过程本身就对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方面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善表达、不爱抛头露面的学生,一般的学生活动中,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去表达自己,长此以往,善于表现的学生的锻炼机会越来越多,越是需要锻炼的学生却越来越不敢于表达。分众式交流模式则提供了一种较为轻松的行为锻炼方式,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便于发现个别问题。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在学业、生活方面的表现不算为人瞩目,但也没有严重的过失和掉队,属于默默无闻的中间段。这部分学生为数不少,但往往得不到辅导员的关注。分众辅导活动让这些平时显示度不高的学生有了可以或者不得不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被遗忘的角落走进辅导员的眼帘,便于辅导员了解更多的学生,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
二、分众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分众理念在传播学中是为了使传播更加有效,研究的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受众属性的划分是研究重点;将分众理念引入学生管理,是为了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重点。
1.分众理念是一种教育观念。分众理念的运用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教育观念。学生管理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一般是年级大会或者一对一的交谈两种方式,因为辅导员分身乏术,一些分组的学生活动一般以学生干部组织为主,辅导员参与的比例不高。将分众理念引入学生管理的重点在于利用或者创造分众的机会,进行小班化的教育引导工作,其在观念上的创新应该远比形式上的创新要来得深远。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学生群体活动,充分利用一些例行的分众机会,如学生团组织生活、班会等,错开各个小组的时段,亲自参与其中,积极引导,将学生活动和教育管理工作巧妙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分众形式应强调交互性。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需要召开年级大会、班会等,由于人数众多,一般以辅导员传达通知、灌输说教为主,分众形式的教育管理活动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小众化的交流,应着重发挥这一优势,强调活动的交互性。活动时应充分鼓励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便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也对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与单纯的灌输相比,这样的形式内容更丰富,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印象更为深刻,更能激发老师和学生的思考,更便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状况。
3.实践分析。笔者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依次编号,统计一学年中一般教育模式和分众教育模式下师生见面交流的次数,以此来对比分析两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覆盖面。两种教育模式下都会进行的年级大会、团组织生活等活动不列入统计。一般教育模式中以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进行教育管理,师生交流的机会设定为: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学生干部等,学生管理工作者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分众模式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管理者有意识的分组开展小班化的交流,通过分专业师生见面会、女生私话、奖学金公开述职、创业兴趣小组、创新项目成员、班干部培训、党员学习班、有不及格科目学生座谈等,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
经过比较分析,在传统的一对一教育模式中,老师与学生见面交流197次,与老师交流机会超过3次的仅有10人,59.7%(123名)的学生与老师有1~2次交流的机会,有71人与老师没有交流的机会。可见,与老师交流较多的学生集中在两头,即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中间部分的较大比例的学生处于管理盲区。在分众管理模式下,经过一学年,师生交流达599人次,100%的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都在2次以上,有效避免了管理盲区;与老师交流2-3次的学生总数160人,占总人数的77.7%,多数学生与老师交流频繁,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三、辩证看待分众教育
万事优劣皆相对,分众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应注意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1.分众是集中式教育管理的一种方式,不能完全替代一对一的师生交流方式,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教育管理者采取的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方式。本文之所以对二者进行分别比较和分析,旨在彰显分众模式的优势,从而启发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充分发挥其效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辟各种小众教育机会,推动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向个性化的发展。
2.相比较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分众化模式便于老师发现个别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好分寸,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一些不便于公众展开的话题应适时打住,转入一对一的模式进行个别探讨。
3.分众模式在面对学业、心理困难和贫困生时要慎重,比如学业困难学生,在集中辅导时不适宜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这样极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反面作用,如果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充分肯定学业困难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从改进学习方法和合理支配时间方面给予引导,其教育效果将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确定属性时,心理困难和贫困生不可作为属性划分,这部分应将他们融入在其他属性的小众中,集中辅导时淡化他们的心理困难和贫困生属性,一对一交流时重点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
四、总结
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种方式,分众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弥补管理人数过多造成的管理效能下降情况,沟通和交流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方式,无论是学生的思政教育,还是教学活动,都应尽量创造小众机会,提高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业、生活、发展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关注。
作者:刘慧 周璐莹 姚静 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