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的完善策略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
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政治趋向以及行为模式等都产生诱惑影响,大学生面对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的碰撞和冲突不知所措。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不可自拔,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被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冲散、淹没,学生思想教育环境受到了污染,使得学校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积,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滞后,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内伤
有关部门虽然不断地出台文件,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并采取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不得不遗憾地看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辅导员使用多,培训少。辅导员本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在现实学生管理工作中却成了“服务员”,大部分精力用于日常事务,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辅导员都要管,而培训、进修又缺乏长期有效机制和制度保障,限制了辅导员思想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二是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不足;教育部规定每150~200名学生配一位专职辅导员,但是随着近几年来各高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都达不到这个条件,不少学校一个辅导员要管二三百名甚至更多的学生,有的学校还需要很多教师兼职辅导员。
3.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管理缺失,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弊端
提供学习和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也是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服务理念还没有树立完全,大多数高校并不是以师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而是注重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共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培养;注重社会发展的单方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成长需要;注重管理制度的硬性实施,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制度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合了,但是各个学校现在仍只重视制度建设,充斥着“不得”、“不准”、“严禁”等带有浓厚的禁止性和命令的话语,设置许多条条框框,在实施的过程中,通常也都是硬性的,不能很好的把握尺度,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情感性,有时甚至忽视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缺乏人性化管理,让学生有种处处被限制的感觉,这样的管理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抵触。在这样单纯依靠制度管理下,会让学生对管理人员产生反感,不主动配合管理工作,这样就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
二、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教育策略上,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市场,对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空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努力采取措施,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育的本义和真谛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个性潜能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都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心理素质稍差一点的学生,尤其需要以成功教育的思想去指导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实践。在学生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同等重要,两者不可偏废,教育以引导为主,自我教育以各类活动为主。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干部资源,营造自主创造、富有团队精神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干部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2.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文体活动当中,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出并认清干扰学生心理思想变化的原因,着重把握网络信息传播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作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利用网络,及时发现网络上的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和实时评论等,正面引导学生,不断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其次,大学校园网是教学、学习、生活及娱乐的重要场所,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当地风俗等,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板块,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从而把学生正确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强文化修养的轨道上来。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在网络中学习、做事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做到自律和自护。主要解决大学生正确分析、判断选择能力的问题。课内课外互补,网上网下对接。唱响网上交流主旋律,占领网下引导主阵地。
3.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素质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首先要扩大学生辅导员及专职学生管理干部的数量。其次要经常安排他们参加有关政治学习,并结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律,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及骨干培训作为提升辅导员素质的重要渠道,并针对辅导员工作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不断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
4.树立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和指导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首先,要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从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变成为学生“服务”和引导,消除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调动学生配合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以及被动的地位,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其次,学校要真正地放低姿态,积极有效地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要注意更多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把学生管理工作更多地放到班集体、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群体中,使管理工作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比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举办文体活动,并给予资金、场地等支持,同时也可根据时代、学业的需求来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比如学习兴趣小组等。通过这些活动,学校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增强各方面素质,管理工作自然就轻松了。
三、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全方面的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学校的部门比较多,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作者:王宏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整体素质不高,数量不足
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他们直接参与了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经常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辅导员每天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学生的事情。我国高校每年都在不断扩招,能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太多,而辅导员数量不够,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在量与质上都达不到要求。日益繁杂的工作让辅导员无法对学生实现针对性管理,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还有一些高校在辅导员不够的情况下,直接让高年级的学生管理低年级学生,或者让学生直接留校担任辅导员,学校对辅导员不加重视,待遇偏低,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少辅导员也只是把这份工作看成是暂时的,归属感不强,工作效率低。
2.现有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大学生观念相脱节
时展的太快,学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校在学生管理这块仿佛更不上时展的速度,与学生的观念有点脱节。现代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他们喜欢接触新事物,紧跟时展步伐,同时,他们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不同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惯,让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今的大学生处于一个过渡时期,逐步走向成熟,课时普遍自控能力差,不能自我约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不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出新的管理方式,还用旧的管理方式是不会出效果的,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3.随着时代的变革,学生心理问题凸显
学生越来越多,互相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好的影响,当然也有坏的影响,不少学生为了缩减开支,节约成本,减少了辅导员、老师的聘用,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反差,学生管理不当的问题时有发生。加上每年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造成学生较大的就业压力,所以一部分毕业生因为就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
二、针对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大学是开放的校园,学生们经历了3年最艰苦的高中学习后进入大学,心理上得到了很大放松,同时在大学期间,学生们认识到更多新鲜事物,有时难免变得不好控制,所以,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来管理学生,同时调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让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义务,控制自己的行为。现代高校正在不断探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也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虽然各大学校制定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但我国在法律制度方面还属于空白。此外,一些学校只考虑自身利益,制度内容会倾向学校一方,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加之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其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可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依然需要完善,需要不断进步。
2.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
面对扩招,学校管理人员要有心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挑战,做到这些的前提必须是学校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从而,学校应投入精力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相关管理人才队伍,改革现代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人员是专业的,学校应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注意其专业化,在招聘过程中也应更看重人的专业和素养。学生管理人员要对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和难处,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管理工作是繁杂的,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归属,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为了配合有效地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学校应积极推广现代化管理,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化与专业化,让管理者们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3.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强化学生自治
学生管理除了管理人员去管,还需要学生积极配合,这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自身能够体验管理工作,让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能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也参与管理。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老师是参加管理的主要人员,老师对学生进行绝对管理,学生属于从属、被动地位,所以,推行以学生自身为主,以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为辅的学生管理方式,让学生充当管理人员,提高自己的管理积极性,并逐渐形成自我管理,不仅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制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总结
总而言之,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化管理,而学生管理更是辅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他们养成正确生活习惯的关键。所以,老师和管理者们要常抓不懈,在当前形势下,认真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实施学生管理。
作者:罗雪 单位:西京学院
第三篇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工作理念
(一)要做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在本质上的突破和发展,这表明了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而是有人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他们需要的帮助是如何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体,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来反映。因此,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基础。同时,管理强调平等、尊重的原则,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要注重领导层与学生层的交流
只有领导层与学生层交流好了,关系才能融洽,工作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把管理者看成是一个“我管你,你接受”的被动关系,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抵抗情绪,对管理者的管理就不会认真、主动、积极地实行,学生工作就会停滞不前。相反,如果变成“同交流,共决定”的主动关系,大家可以平等地对话、切磋,管理与服务的效果可能就会超过已定的目标要求。因此,情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三)“以学生为本”
在学生工作活动中,是以管理与服务对象为中心实施管理与服务,不是以“管住”学生为目标,而是实现管理任务为目标。“以学生为本”意味着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以钱为本”、“取物为本”则是把经济效益、物质成果放在首位,学生就可能成为学校某些管理部门取利致富的手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必然会尊重学生,服务学生;而“以钱为本”、“取物为本”进行管理必然是“以事为中心”或“以工作为中心”,而“见物不见人”。强化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创新的“以学生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它的发展理所当然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衡量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满意度。从直观上看,高等学校的发展取决于它的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从实质上看则取决于它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服务的质量(教育教学是广义的管理)。而衡量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满意度。
二、坚持实事求是与科学创新
任何的管理办法与措施都是要依靠事实才做出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也都是依靠大量的事实推导出来的。所以说要做好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首先要以事实为依据,全面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体系。
(一)自由之雏
服务高校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新学生管理的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另一重要价值。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将促使高校学生管理行为范式的转变,改变过去一味管制的方法,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对学生法洽观念的熏陶和培育是全面而入微的,它将融于高校的校园法治文化之中,深入高校管理的细枝末节。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还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总之,推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体能力,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树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观念
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中,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理过程无不体现管理方的单方面意志,学生则处于被灌输、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境地。在高校管理者头脑中“学生应绝对服从”的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在行使学生管理权的过程中,要重视和保障学生各项权利。高校学生既是公民也是受教育者,其双重主体身份决定其权利的双重性。在校大学生既享有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受教育权,又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基本人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
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离不开良法的支持。一个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前提。我们须建立统一、规范和和谐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高校内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精神。除此之外,校内学生管理制度要体现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充分吸收学生群体的意见。其主要措施应有:一要加强培训,提高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制者的法律素质;二要规范程序,完善校内学生管理制度起草、讨论、审查和颁布的各个环节;三要积极动员和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建;四要与时俱迸,加快修改和清理陈旧的学生管理制度。
三、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要有“公益性”、“上层建筑性”
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服务贸易”,变成社会经济活动,即学生缴费买知识,教师打工卖知识。与之相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的归宿自然成了经济效益。诚然,学生上学缴费,学校提供服务,确有某种“商业存在”的意味,但并不能说明学校本质上就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教育服务仍然具有“社会公益”或“上层建筑”性质。尽管时代在变,教育任务在变,但教育的本质没有变;为教育提供服务的管理思想和方式在变化,学生管理的归宿———育人不会变。那种办学为赚钱、管理出效益的想法和做法,小则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大则说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道德的角度讲,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做法;从管理道德的角度看是违背管理伦理规范的行为。所以在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要轻知识灌输,重人格培养。那种以知识为本,以才能为本的思想,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重谋生的技巧,轻做人的养成的倾向,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稳定、发展的害群之马,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古人说过:“君子携才以为善,善无不至;小人携才以为恶,恶也无不至也”。虽然知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但是人格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
(一)争学风之先。高校学生工作,学风是关键
学风建设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高校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关系到高校社会知名度、认可度。“争学风之先”要求高校学生工作正确把握学风建设“系统性、渐进性、层次性”的特点;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机制,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为此,学校可以实行齐抓共管、教管并举、活动引领、就业引导的机制。比如举办“读书活动月”、“学雷锋,做好事”征文比赛、“廉政文化书画大赛”、“十大励志好书评选活动”、“道德讲堂”、辩论赛、演讲赛等。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校园招聘月”等多项招聘活动。以多种多样的比赛形式、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高校管理人员有责任营造一种乐观向上的氛围,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
(二)铸文化之魂。高校学生工作,文化是先导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铸文化之魂”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优良传统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广大青年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动力。从指导思想来看,要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科技人文素质的培养。从活动设计来看,要做到“寓教于乐”,注重“三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生与教师相结合,力争“三个贴近”: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从工作重点来看,要“培育精神、树立品牌、注重辐射”,使各项活动更富有激情、更富有创造性、更富有文化品味,在育人的同时,引领校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总结
总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思想,进行人本管理,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掌握管理的本质,通过教学、管理、服务诸环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和道德价值。
作者:常斐 单位:新乡医学院
第四篇
一、当下国内高校普遍面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症结
1.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境况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业绩,但随即也带来了系列的冲击与挑战,尤其在中国处于急速转型期的阶段,各种思潮与物质诱惑充斥着社会.面临这样的境况,系列的思维观念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群体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这样使得传统以强制、灌输和批评为主要管理教育的模式变得不再切合实际,同时高校生源的扩招,使得高校的管理受众骤然膨胀,急剧变化的校内外情势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必须从先前的灌输、强制理论向着引导、有机、双向、互动、隐性模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知识输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并形成相当的自我认知和内心确信;先前的大学生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是由国家安排统一分配,可以说每个上了大学的人都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靠自由竞争和实力说话,这样的情形下,由学校管理工作部门(通常是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就业引导与自主择业和创业激励就成为必要;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下,使得90后这一批出生的大学生在心理承受与心态调整方面有着与70、80后大学生十分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学生心态与心理问题的调整及其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引导以及终生职业规划的发展,就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模型化和定型化,使他们在学生工作管理从业者的引导帮助下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境况
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矩阵式的爆炸革命,使得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每天都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信息轰炸.每个人的信息获取量和咨询量在提升的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对学生的大脑形成各种正负面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低浅,辨识能力和程度有限,所以他们最容易受到不良资讯的影响,这就同时给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这一正向能量和思维传递的部门提出了相当程度的挑战.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给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新的舆论导向和影响阵地,同时给学生信息管理、奖助学金以及其他的系统信息完备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现在论坛、沟通软件、社交软件、不良资讯泛滥,学生的舆论话语权受到空前的范围扩充,很多人在不辨真假的情况下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传播不正确的、与国家意识形态和政府相悖的信息.信息量过大,资讯平台过多使得高校管理工作的平台相形见绌,虽然其宣传渠道和范围相比传统时代有所扩大,但是总体上与其他的介质、媒介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往往娱乐性、快餐型、低俗性的资讯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大众所留意和浏览,而相比于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阵地的网页、社交平台就弱小的多,这样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是极其大的.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无论是两课教师还是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从业者甚至对于学生本身来讲,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说教时要么他们觉得厌烦,教授形式缺乏新颖性,要么即使是当下听从了而在面对社会现状时,就不会转化为内心之中的认知,更别说是以正向的心态去处理问题、看待问题了.网络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匿名性与虚拟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和大众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并可能引起一些人云亦云、不明真相学生的追随.这种虚拟性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受众十分不确定而且范围极其广泛,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技术上都是力不从心,无法追踪和彻底剔除.
3.与世界接轨的全球化发展模式,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
提出了更为严格、高效的要求总体而言,我国在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可忽略的实际情形是,我国已经加入WTO,所以与世界接轨是必然趋势,在与世界对接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其中一部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经历的时间更长、系统更为完善和成熟,但是我国与西方从根本上的价值观导向相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取其合理精华的基础上,要摒弃其中与本土不符合的内容.以英美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管理理论支撑、管理实务操作、管理目标、高等教育体制、教育改革与模式甚至教育产业等都有了较为成熟的演化和提升,与之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块总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途要走.既然有差距和不足就要看到并且想办法弥补,这就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上升的空间,要与世界上较为先进国家的学生管理工作对接,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层次.同时,前文已经提及到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西方敌对国家从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化的阴谋,所以即便具体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够掉以轻心,严防他们“弱化”、“分化”的企图,在坚持我党和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和主张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经验.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制定相关举措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迈向新台阶
1.树立并落实新型管理理念
理念或者认知影响和决定行为.学生工作从业者的管理理念同样对于学生管理服务运行有着侧面程度上的影响.“以人为本”、“服务学生”这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普遍共识,学生在学校、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等等各项目类别和人员之中处于决定性的主体地位.所谓“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分解,即是“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要做到的是向学生负责,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好评,并非是行政式的向他们的上级负责.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向学生明确表示出学生的权利获得与义务履行,告知他们的利益类别和维护利益的方式.当他们受到处分时,要经过正当的程序要依据合理的规定,同时告知他们申诉、抗辩的途径方法.理念与思路不是空洞的,当一种先进的学生管理理论出现时,不要束之高阁而要真正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落实与贯彻才是王道,才是真正将学生作为学校主人翁来对待的做法.
2.管理“从心”、“从本”,从学生自我出发
传统的教育管理是被动式的、防御式的、僵化的,没有太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基本上是教育管理从业者对于学生的灌输、说教甚至训斥.没有深刻的内心认知度和认同感,再严厉的管理方式也是表象的,所以要真正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自治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到从学生本源、内心出发,从他们群体圈际出发,以他们的话语权来约束自我.角色在这种程度上的转化,是一种进步.之前的高校学生管理者基本上是班主任、思政辅导员、学工办主任以及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等等,他们一般都是行政式的而且从业者与学生群体有一定的代差,使得他们在沟通交流方面有一定的鸿沟.而学生自我管理只从他们内心出发,自己制定相关的策略和规整来约束学生群体,认可度高、执行度高.据了解,一些高校已经在相关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下设立独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和尝试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因为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为深刻的是学到了怎么样与人打交道和沟通,因为自我管理的都是相同的学生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的就“学会了怎样做人”.
3.打造、锤炼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从业队伍
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践行者是学生工作执业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和人员配备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实践效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摒弃先前的“学生管理工作谁都可以做,谁都能够做好”的错误思想,要精挑细选一批理论素质过硬、事务操作经验和阅历丰富的人员和教师队伍.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要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职业化即使他们形成人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长久机制,专业化即尽量由某一理论层面出身科班和技术能力出众的人员出任,专家化即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要有一技之长并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4.形成正向、公平、公正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
制度是有机体良性、有序运行的保障.良好的制度可以推动事业发展,激发员工热情,不良的制度可以磨损人的意志力,使人消极怠工、人浮于事.正向、公共、公正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一个制度系统,包括管理工作人员的聘任、人员考核调整、工作流程、奖惩机制等.这样的一套制度应该是严明的、正义的、科学的、规范的,是将“权利”、“责任分工”、“利益”明确划分和规整的.在这样一个权威、有序的制度牵引下,才能真正依法、依据对学生进行切实管理,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台阶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出炉”保驾护航.
作者:王丹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第五篇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
1.个性突出,缺乏团队意识
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不少学生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独特的个性有助于专业学习,也丰富了社会环境。但同时也需要看到作为社会人自我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应当是建立在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部分艺术专业的同学对个性化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却忽视了集体观念,自我约束能力差,思想过于解放,不喜受外来约束,向往所谓绝对自由,个别同学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是造成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难点。
2.知识结构不均衡
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知识不均衡的现象,不少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但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文化课程薄弱,知识结构不均衡,知识结构的单一造成不少学生眼界局限与专业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知识结构的不均衡发展也会制约学生专业的长期发展。
3具有强烈的专业认同感
多数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即有较长的专业学习经历,学生普遍对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热衷于专业,专业技能突出,对于毕业后的职业领域也有明确的目标,不少同学在专业领域颇有造诣。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对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师比较敬仰,艺术专业的师生关系多位“师徒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其他专业更密切,教师的文化修养、个人风格、生活态度等等都对学生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二、如何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
1.严格“管”、“理”
管理是“管”和“理”的合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重视对学生的“管”,不少学校存在“一管到底”的情况,经常性的忽略了“理”的作用。作为社会人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同时好的学生也绝不是靠管出来的,教育的本质不是“管”而是帮助学生“理顺关系,促进发展”。“管”是制度的约束,是学生工作中的底线,不管何种意义上的管理被管理者总是扮演被动的角色,无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迫于制度的束缚不少学生机械的接受管理,一但离开了制度的环境学生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而“理”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协助学生理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作为社会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次序。通过制度约束能够明确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通过“理”则可以帮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理清原因。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作为管理者更应该发挥“催化剂”的功效,引导学生理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理性思考问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让学生管理由解决“能做什么”向思考“该做什么”过渡,化管理于无形。
2.尊重学生个性价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社会创造力的重要保障。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只要其个性价值不违背法律、道德,作为教师应当给予尊重和支持,继而激发其更大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长期以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往往将“管”放在首位,从主观上将自己与学生放在了对立面上,强调纪律的束缚,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非管理,造成了学生管理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的观念首先要发生转变,教育的重点不是管理而是引导,要改变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固有认识,全面的认识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理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专业发展与素质提升的关系,促使他们能够自发的在社会规则内自由发展,提升创造能力。其次学工教师的形象和知识结构也要发生变化,教师要改变管理者的单一形象更具亲和力,做学生的领导者更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艺术专业的学工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专业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拓展与同学的交流面容易同学生产生共同语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提升在艺术专业学生中的向心力。
3.依托专业,艺术育人
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各方面合格的人才,学生工作的展开应当与专业紧密联系。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其本身就具备教育的功能,艺术育人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的利用好艺术专业自身的特色,开展艺术育人挖掘艺术中的真、善、美,以高雅的艺术熏陶人、启迪人、培养人,提升精神境界。艺术美育应该成为艺术专业学生工作的重要特色。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专业的优势,开展各社会实践活动,成立专业社团,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现实生活,在实践中的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团队意识。
4.密切联系专业教师全员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不承担教学的任务更肩负着育人的重担,因此专业教师也是育人的主体。艺术院校由于普遍使用“小班化”的特殊授课方式,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密切,师生之间长时间小范围的关系往往会演变成更亲近的“师徒关系”,加之艺术专业学生对知识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往往具有有强烈的崇拜感,因此专业教师的话学生更易于接受。为此艺术专业更要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在“育人”中的作用。要通过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白成功的艺术家首先是品德高尚的人,真正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安排专业教师中的党员同志担任学生入党的培养考察人。组织党员教师、骨干教师定期与学生召开交流会了解和疏导学生在学业上和思想上的问题。要激发起专业教师的育人热情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房容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