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主体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主体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创新,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高校内部的管理工作就是近些年大家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在高校内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主体性问题不断显露,而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就目前来说,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一直都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这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全面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中笔者通过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学生;主体;发展;管理;改革

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是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帮助高校调节、控制与学生的各种关系和行为,还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也有重要帮助。在表现形式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仅包括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各种规定、条例、章程,还包括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规则。而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学生,通过学生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可以在职业、社会、情感、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这也是高校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管理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校园的各项规定进行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内容对学生有很大的约束。这些规定中使用了许多“严禁”“禁止”等命令,要求学生必须遵守校园规定,这就导致一些高校学生虽然可能会做出某些创新行为,并且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会受学校各项规定和制度的约束,甚至被一些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是不务正业。此外在这种刻板、机械、固化的管理方式下,学生不仅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还会导致自身的创新性和创意性逐渐消失[1]。另外如果高校的管理制度过于严格,那么也会让学生们引起很强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不尊重校园制度和规定,并逃避学校的管理和追查,这样不仅会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和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校园管理工作地位的影响

高校内部开展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作为直接的管理者,学生作为被管理者,这种管理关系直接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管理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管理压力下,让学生们在高校中的生活和学习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也会受到严重的挤压,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主体发展,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说这种校园管理理念,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地位受到影响。

(三)高校管理人员意识的错误

长期以来,高校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主要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学生作为客体的教育管理模式[2]。这种支配学生教育实践行为的方式,也决定着教育实践理念,同时扭曲和异化教育中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且高校教师也会认为学校管理是对学生的改造,从而使学生成为标准化的衍生产品。现代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基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支配者,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被支配者,长久以来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基本都是被控制和被改造的对象。这种教学管理思想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不仅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而且还受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导致学生淡漠主体意识,这种教学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现代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组织程序模糊化

组织程序模糊化是目前高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其中主要体现的内容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越来越模糊,因为高校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并没有固定的交流地点,导致学生们只能在上课期间可以见到教师,而学生们生活、学习、情感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并不能及时联系到教师,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教,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会逐渐淡化[3]。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调查研究,高校中大约有40%的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依然不知道自己该课程教师的名字。此外教师对于班级来说,它是班级管理、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主要负责人,而教师和学生之间陌生的关系很容易影响教师管理工作的实施。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高校管理责任和规定也设置得十分不明确,因为在高校中基本都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工作,课程教师只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课程辅导,虽然说学校相关部门也会对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管理,但是管理责任和制度十分混乱。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管理责任就会在管理层面不断推诿,这样推脱的环境下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

(一)改革创新高校管理体制

在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学生往往都处于被动的管理状态,只能听从学校和教师提出的管理制度,所以说这种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会严重缺失,并且难以满足学生独立的人格发展。根据高校学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需要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并且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这种交流互动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让每一名学生将自身的真实想法反映给高校管理人员,同时利用这种管理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创新性作用。此外还可以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所需要的东西,同时利用互动交流的方式,让管理工作和内容更加高效。例如学生在开展某些活动时,往往得不到高校管理人员的支持,甚至会遭到教师的驱赶。当学生代表将这种情况反映给管理人员后,进行充分沟通交流,相信任何高校都会支持学生开展活动,而且学校在充分了解摆摊情况后,会给学生划定专门的活动场所,通过学校的支持和协助,学生们不仅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还能丰富课余生活并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4]。学生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还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使自己更加配合管理工作。

(二)确定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时,首先需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且纠正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和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管理形式。因此必须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可以从正确的师生关系中对新的管理模式改革理念与核心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利用正确的管理方式和步骤开展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此外,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还需要充分调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让学生本源状况的回归,并且将教育管理工作应用到实际的高校管理活动中[5]。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平衡发展,还能实现高效开展学习管理工作。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到初期阶段,要想实现学生管理,一定会受到阻碍,因为不管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要想适应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保持两者的平等,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开展,确保师生关系的平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而且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也会逐渐消除对教师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并让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对话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样不仅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制性管理上,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通过建立优秀的学校文化,可以为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让学生可以进行更好的发展,因为一个优秀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所以说在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学校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保证学生成长为有素质、有道德、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在营造学校文化环境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可以在比赛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获得更多知识内容。另外,高校还可以采用多文化建设模式,比如引进一些西方优秀的管理方案,让学生们可以在这种强制管理模式中逐渐养成自觉习惯。例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和社会企业开展高校实训工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学习和提升,最终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某高校的校风良好,学习氛围浓郁,那么学生们自然而然也会受到这些文化氛围的影响,并获得更多良好的学习品质。相反,如果校风浮躁、社会气息强烈,学生则会在校园中形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种充满正气、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环境,通过对学生文化、习惯、氛围、环境等多方面的熏陶,让学生可以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完善自我意识和能力,最终促成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建立。

(四)为学生们提供自我管理空间

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中,基本都以学校管理人员为主,并没有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行为进行充分考量。而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平台,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必须给予学生们更多自我管理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开展管理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尊重了高校教育发展的主体,还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因为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据高校学生发展要求来实施,而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还能给学生们提供更多自我管理的机会。此外高校管理人员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沟通让学生体会自我管理的意义,并自动地参与到各种管理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高校还需要对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拓展学生管理的结构和形式,让学生的行为管理、习惯管理,逐渐向心理管理、就业管理等方面转变,比如高校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就业咨询的服务,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自我的机会,还能通过这种专业化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回归本质

为了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回归本质,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管理、决策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增加决策者、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能让决策者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做到符合学生愿望、合理决策等做法。因为学生作为主体活动中的一员,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到管理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将自己的想法一一传递给教师们,这样才能实现双赢活动的实施。所以说在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要清晰认识到实践管理活动的意义,并将这种实践活动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教学体系中。比如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为学生们开设意见箱,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随时随地地传达给教师们,还可以利用邮箱、微信、微博等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传递意见的平台,而且通过这种互联网和学生管理活动的结合,可以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更高,同时也能给学生们带来更高的兴趣。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使学生们可以充分感受自主发展、自主提升的意义,这对于高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助益。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家对于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教育事业的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因此大家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将学生主体发展作为高校管理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可以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化、平等化。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传统管理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校园管理工作地位的影响、高校管理人员意识的错误、组织程序模糊化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改革创新高校管理体制、确定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加强学校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们提供自我管理空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回归本质等改革路径进行阐述,希望给高校教师带来一些启迪和帮助。

作者:路晨玥 单位:郑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