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出国留学的学生党员也越来越多。由于相关政策滞后、出国学生党员入党时间较短、党性观念相对较弱等原因,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困难。针对出国学生党员的特点,分析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沟通联系难、考察鉴定难、预备期处理难及党员自觉性不够等问题,提出通过搭建专业队伍、加强行前教育、做好归国交流、用好网上学习、完善政策衔接等对策,以期优化和完善对出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1],呈现出国留学本科生越来越多,留学低龄化等特点。在出国留学人员中,包括为数不少学生党员,如何加强对出国学生党员的管理,尤其是做好其在留学期间及回国后的教育管理,确保学成归来能够将学识用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出国学生党员特点
(一)综合素质高。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发展党员要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方针,高校党委按照要求严格把好政治关。以北京为例,高校系统每年发展新党员3万人左右(含教师),在校生数基本维持在58万人左右,毕业生数稳定在15万人左右,发展党员比例约为1:20[2]。按照大学中自然班每班30人计算,平均每年每班一般发展1人,能够在大学期间成为党员的学生,无疑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二)入党时间短。近年来,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出台后,发展党员的程序与流程更加严格、规范。对于大学生而言,学制一般为4年,大部分学生是在进入大学后提交入党申请书,从申请到确定为积极分子,再到培养考察和组织发展,学生党员一般要到大三或大四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日益增多,大多采取“2+2、3+1”模式,存在国内学习时间不长,出国学生党员培养时间较短,以及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增加等情况[3]。很多党员甚至在预备期就已经出国留学,真正参与党组织活动的时间较短,在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上有待进一步巩固,党性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可塑空间大。出国留学学生党员在大学时期虽已初步形成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生活在环境相对简单的大学校园,社会经历和阅历较少。同时,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经历党和国家的艰苦奋斗过程,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多来自于书本,很少经历重大事件或时期的考验,可塑空间较大。出国后,他们在接受西方教育时,会直接感受中西文化的反差,许多新鲜的观念和思想将会呈现,冲击其原有的价值体系[4]。
(四)回国人数多。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内在就业、创业、生活等方便的优势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更愿意回到国内发展,其中就包括为数不少的学生党员。根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其中仅2018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66.21万人;2018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也达到51.94万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群体,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5]。
二、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期联系管理难。《中国共产党党章》(以下简称《党章》)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出国学生党员一般会按照要求向所在党组织申请保留组织关系,但对于如何将党员编入支部,不同单位做法不一。有的单独成立出国学生党员党支部,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管理;有的将出国学生党员编入下一届学生党支部。这些方式由于辅导员或者学生流动而产生工作交接不到位等问题,加之地域原因,存在时差等诸多因素,国外党员与国内党组织的时间协调困难,对于党支部的各项志愿服务或实践活动更是难以参加。虽然出国学生党员保留了组织关系,原则上可以不参加党支部活动,但由于缺少参与支部活动,与其他党员交流互动难等问题,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逐渐减弱,形成联系与管理的难题。
(二)党组织出具相关考察鉴定材料难。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出国留学和出境学习的高校毕业生党员,可以将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就读高校党组织,且出国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就读高校一般不超过5年。出国学生党员远在异国他乡,有的出国后联系方式变更,长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等情况,高校党组织也无法掌握,即使能够联系上的党员,联系频度与了解程度也难以与国内同一支部的党员相比。他们回国就业时,往往需要出具相关鉴定材料,原学校党组织很难对其在国外的具体情况进行鉴定和证明。
(三)出国预备党员预备期处理难。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思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凸显,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近年来,很多优秀的预备党员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推出的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或交流,如“2+2”“3+1”、“3+1+1”等项目,有的则选择毕业后出国留学,由此产生了学生党员预备期考察和期限的问题。“党章”规定,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党组织可以延长预备期,但最多不超过1年。如此计算,从成为预备党员开始,最多只有2年就必须转正。按照当前政策,出国学生党员可以保留组织关系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在《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出国留学人员中的预备党员未加入外国国籍,回国后本人提出申请,经过一年的考察后,办理转正手续[6],但究竟属于按期转正还是延期转正等仍存在问题。
(四)出国学生党员党性自觉不够。从学生党员个体层面看,虽然他们在学校期间都是优秀分子,但部分出国学生党员党性意识较为淡薄,组织观念不强。加之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想的影响,可能认为出国就是为了学习专业,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适应新语言环境、专业课学习等方面,忽视了对党的理论学习和党员身份,从而和党组织的联系逐渐减弱[7]。
三、对策
(一)搭建专业队伍,严格责任落实。在工作队伍构建上,以组织关系所在院(系)党组织为单位,建立“专职党建组织员+辅导员+校友工作负责人+学生党支部”工作队伍。专职党建组织员能够保障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国外党员人数的准确性。辅导员与学生感情最深,便于沟通联系,校友工作负责人根据学生毕业情况提前介入做好校友工作,日常联络由支部具体负责,其他老师对相关工作提供帮助。此外,国际交流部门以留学国家或国外大学为单位,组建出国党员交流群,并在学生党员中选定1名政治立场坚定、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负责组织联络,增强学生党员在国外的归属感。经常联系的党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证明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便于回国后恢复组织关系手续、相关证明材料开具等事宜的办理。
(二)加强行前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从学生党员申请出国交流或学习开始,学校或学院党委结合党课教育或者毕业生教育等,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再学习、再提高。重点结合网络和国外针对国内一些敏感问题或时政热点,通过一对一交流等方式,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端正认识,正确理解,敢于斗争,以实际行动成为在国外行走的“中国名片”,讲好中国故事。
(三)做好归国交流,收集案例素材。百闻不如一见,对于国外的实际情况,留学归国的学生党员亲身经历,更有发言权。同时,对于未出国学生而言,越是身边人的故事,越有说服力。学院党委可以在协助归国学生办理组织关系转接等手续时,对其进行访谈交流,及时收集在国外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汇编,为下一期出国学生提供参考,对行前教育的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
(四)用好网上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网上支部交流平台,联系国外党员,通过腾讯会议等视频直播平台组织“”。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壁垒,借助微信群、QQ群等工具,加强日常沟通联系,分享心得、交流感情。积极谋划扩大影响力,提高党员归属感,通过在网上召开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实现国内外党员学习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同步性。党组织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将学校、学院情况告知出国学生党员[8]。
(五)完善政策衔接,确保有章可循。中共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强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9]。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应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梳理相关政策,完善出台关于出国(境)党员教育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加强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出国(境)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10]。
作者:王英辉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