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重大疫情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重大疫情是突发事件中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因其具有突发性与危害性相统一、潜伏性与传染性相统一、聚集性与扩散性相统一的特点,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管理体制机制、应急处置能力、思想阵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经受考验,可通过组织领导统一化、防控体系网格化、思政教育立体化、关怀措施人文化、家校联动一体化等方面去有效应对。

关键词:重大疫情;高校;学生管理

2007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疫情属于突发事件中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多地陆续发生病毒肺炎(以下简称肺炎)疫情并在国家层面启动一级响应,全国紧急进入战时状态。在此次重大疫情面前,全国高校自觉服从党中央和教育部的统一指挥,果断采取延长假期,居家防护、开展线上教学等有效措施,为防止疫情扩散、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重要保障,既经受住了来势凶猛的疫情考验,又稳步推进了教育教学工作。当前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此时深入思考高校如何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本文研究主旨所在。

一、重大疫情的内涵

《辞海》把疫情定义为: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而疫病即指传染性疾病。重大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水平。近二十年来,我国曾发生过数次重大疫情,从2003年首先在广东省发现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的非典疫情(SARS事件),到2004年和2009年分别爆发的禽流感疫情,直至2019年12月开始在中国爆发并席卷全球的肺炎。正如所指出的,“这次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疫情的特点

(一)突发性和危害性相统一

重大疫情往往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不知道何时发生、哪类疫情以及起源于在哪里、爆发于何处。重大疫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突发性的原因,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调集大量防疫和医疗物资、安排充足的病床和医护人员,否则疫情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严重侵害人类健康甚或生命,造成国家或地区正常生活秩序中断以及社会不稳定和经济严重下滑,体现出了极强的危害性。为预防和控制此次肺炎疫情,全国各省市均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工厂停工、交通管控、外贸中断、学校延迟开学等,造成各方面的损失不可估量。

(二)潜伏性与传染性相统一

重大疫情在爆发前,病毒都经历了较长的潜伏期,本次肺炎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2]。在这么长的潜伏期内,病毒携带者自身没有明显的症状,并未及时予以治疗、防护和隔离,但此时均具有不同程度传染性,和其密切接触者都有被传染的可能。这也就是疫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开始扩散,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突增的原因。

(三)聚集性和扩散性相统一

聚集和扩散是两个相对立的词语,但在重大疫情发生特点上又是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本次肺炎湖北省是重灾区,武汉市又是重中之重,这既与重大疫情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有效的管控措施和民众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手段有直接关联,也与传染病本身的传染性有关。人群的聚集增加了感染的几率,从这次肺炎发生的一些聚集性感染案例可以发现,开会、吃饭、聚会、参加各类活动等都会引起疫情的聚集性爆发。此外,历次重大疫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波及全球的特点,特别是此次肺炎,截止2020年3月16日,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超过16.94万人确诊,这正是因为病毒较长的潜伏性和较强的传染性,造成了疫情的大面积扩散。

三、重大疫情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考验

高校因具有学生学习、生活聚集的突出特点,在重大疫情发生时,无疑是病毒传播的温床,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大考验。

(一)管理体制机制的考验

重大疫情因具有极其重大的危害性,社会上的疫情发生一旦进入校园,由于学生群体的聚集,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对高校的管理体制机制从应急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各管理层级之间职责是否明确,专业或相应的人员配备是否充足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应急处置能力的考验

面对重大疫情迅速出击,采取科学积极有效的措施,可以将重大疫情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这考验了高校在重大疫情方面的应急处置能力,具体表现有:应急管理机构启动运行是否及时顺畅,领导决策是否科学精准及时有效,各层级管理人员是否靠前指挥、履职是否到位,防疫物资保障是否充足、疫情隔离场所是否具备,疫情信息沟通渠道是否通畅,疫情监控体系是否严密等。如疫情发展在假期,还涉及线上教学安排、学生行程轨迹管理、健康信息监测统计等方面。

(三)思想阵地建设的考验

重大疫情发生后,关于疫情的各类消息一时间占据了各大网站头条,同时也出现了各类谣言以及一些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的网络舆情。高校学生身心正处在发展成熟期、思维活跃、宣言个性、敢想敢为,对网络舆情鉴别力不够,因而容易受到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甚或境内外敌对势力的鼓动和蒙蔽,从而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阵地建设提出了考验。特别是此次肺炎疫情,学生居家时间长,脱离学校生活圈,长时间活跃在网络上,每日接触大量的各类信息,缺乏与同学、老师的沟通和有效的干预,容易被负面信息左右。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考验

重大疫情因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势必会对学生疫情的认知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应激性的身体症状和心理问题。校园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否具有充足有效的宣传载体、是否具有丰富的宣传资料、是否具有高效的与学生沟通交流渠道,对学生人文关怀是否到位,成为校园文化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关键。

四、高校学生管理应对重大疫情的有效举措

虽然此次肺炎爆发是在寒假期间,避开了学生在校聚集的时段,也减少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量,但是也出现了线上教学、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无论重大疫情何时发生,全面深入思考重大疫情发生时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应对举措尤为重要。

(一)组织领导统一化

重大疫情一旦发生,统一的组织领导对疫情防控和后期走向起决定性作用。武汉疫情发生后,在1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指出“加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3]。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正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政府机构严格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最终我国的疫情救治和防控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制度优势。因此,高校要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确定责任部门、责任人以及工作职责,科学设置应急处置流程、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和预防、预警、监测、处置、干预等全方位措施,落实重要责任、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完善三级包保责任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指导功能。校领导除履行职责分工外,还须包保分管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各单位对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包保并督促本单位处室、教研室、实验中心、科研机构等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各处室、教研室、实验中心、科研机构等负责人落实岗位责任,将疫情防控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办公室、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和各二级学院等疫情防控重要部门发挥前瞻作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靠前指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防控体系网格化

高校学生管理由教学管理、生活管理、身心管理、网络管理几个方面组成,其中教学管理包括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部分,生活管理包括吃住行三个方面,身心管理包括身体、思想、心理三个方面,网络管理包括学校各级各类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以及校内网络舆情管理。高校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基于三级包保责任体系,可充分借鉴本次肺炎防控网格化管理经验,对学生管理的各方面进行网格化设置,并责任到人。如教学管理中的第一课堂,网格化到每个教研室(实验中心)、班级以及每一堂课等;第二课堂要网格化到每个社团、兴趣小组、科研小组等。生活管理中的吃住行要网格化到每个食堂、校内餐饮店、超市、宿舍、隔离区等。身心管理要网格化到运动场地、校医院、应急车辆、宿舍、思政课、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网络管理要网格化到学校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网络中心、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等。每个网格要在全校应急处置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时,思考自身网格所应承担的职责,制定预案与应对措施,确定责任联系人。此外,还须充分发动学生,开展群防群控,自我管理,自我防护;组织党员师生员工承担网格职责,将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宿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杜绝疫情的传播。

(三)思政教育立体化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即便是在重大疫情来临时,仍要坚持疫情防控和结合重大疫情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不误。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体功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深挖疫情思政元素。我国在这次肺炎中的重大举措、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疫情阻击战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彰显了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的先进性。通过疫情思政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强化爱党、爱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丰富校园文化。在新时代单纯的显性教育很难有效地在各种意识形态冲突和博弈中获取话语权,隐性教育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5]。校园文化环境、学生社团环境和校内媒体环境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环境构成了隐性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运用校内电子屏、宣传展板、条幅标语等,宣传疫情防控信息和传播正能量;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疫情方面的各类活动;通过校园网开设重大疫情防控专栏,在校官方微信、“易班•今日校园”APP、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疫情防控”“‘疫’战第一线”等网络系列专题,及时传达上级防控精神和普及防控知识,真情讲述疫情防治的感人事迹,对谣言及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及时进行辟谣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获取疫情信息的同时,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四)关怀措施人文化

重大疫情的发生往往会造成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其危害性和传染性也会让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高校各层级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时,要贯彻“以生为本”育人理念,体现人文关怀。一是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进行封闭管理,设置临时疫情隔离区,为学生提供必备的防护物资和医疗设备,落实好校内隔离观察学生饮食和住宿安排;强化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健康信息上报平台,常态化监测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对在学生的各种信息搜集与储存,进行数据优化与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校园服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提出了“高校在肺炎流行期间停止集中课堂教学;合理开展防疫知识培训;鼓励戴口罩,但对在校内非医院环境中使用N95口罩进行个人防护以及强调手卫生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的建议”[6],值得广大高校借鉴。二是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重大疫情应激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历次重大疫情发生时,不少人都出现了疫情相关症状的应激反应。高校要积极组织专家编写心理抗疫手册,宣传疫情知识,发挥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三支队伍的作用,主动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在线援助服务,及时给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三是为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提供便利。及时了解和回应学生诉求,统筹安排食堂饮食,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根据疫情的不同程度,统筹做好出入校园、楼栋、宿舍管理,既要防止疫情传播也要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网络资助、提供网上就业信息。四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一些疫情相关网络活动,比如:重大疫情知识宣传、文学作品创作、音视频创作等,既宣传了疫情防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又弘扬了正能量。

(五)家校联动一体化

重大疫情期间要加强家校联动,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及时沟通学生信息,科学谋划学生在校和在家管理措施,严格落实返校和离校的各项防控要求。学校在疫情防控的允许下要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登记各类信息、并积极向家庭和社会反馈学校的政策、举措和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学生在家,要保证线上教学、学生信息采集、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确保停学不停教、信息全掌握、心理常辅导。家庭要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各项措施,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疫情期间在家的学生,要做好学生作息和学习生活监督、强化遵规守纪意识,确保学生规则意识增强、日常生活规律、学习习惯养成。社会是重大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当地政府要加强高校和家庭的属地管理,及时疫情信息、宣传防疫政策、强化疫情监管;指导高校制定疫情防控预案、设置隔离场所、提供防治药品和设备;保障正常生活物资需求、严格小区和乡村出行管理。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同向,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学生在疫情期间思想稳定、身心健康、科学防疫。

参考文献:

〔1〕同智利总统皮捏拉通电话[N].人民日报,2020-02-29(01).

〔2〕教育部应对新型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病毒肺炎防控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0.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01-26(01).

〔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徐晓宇,张丽红.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建的现实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155-158.

〔6〕张凤英,李舍予,李玲利等.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管理的华西紧急推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03):1-6.

作者:马旭明 汪峰 单位:皖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