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许多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践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推动育人工作形成新格局。然而,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又面临教育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队伍水平亟待提高、管理内容和形式不够科学等挑战。因此,该文提出民办高校从树立管理新理念、完善导师导生制、优化管理队伍、创立品牌社区和搭建网络平台等方面入手,构建与学分制相匹配且具有民办高校自身特色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学分制;学生管理;管理模式
19世纪初,学分制正式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它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为适应中国的教育发展实际,国内高校的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等教学管理体制(该文指完全学分制,以下简称学分制)。现阶段,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已被我国高校广泛认同并迅速推行,众多民办高校也着手实行学分制,如北京、浙江、江苏、陕西等地民办院校,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鉴于学分制“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教学条件、管理方法手段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表明党和政府对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因此,持续推进学分制下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找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子,才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1应用型民办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分析
1.1有利于践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从学分制本质上看,它尊重学生个性,具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主体认定功能,为培养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如此,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与学校教育需求统一起来,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课程,塑造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构建新时期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新体系。同时,这种弹性学制为学生修双学位、参与第二课堂提供更多机会,又为学生的创业体验创造了条件,“创新学分”的设置使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充分挖掘和展现自身潜能,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大大提升[5]。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下,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和关注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的,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符合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1.2有助于形成“三全”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随着时代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制度深化改革,教学手段、方法不断更新,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远程网络教育的兴起,均加快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可见,学分制在中国具有时代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也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民办高校推行学分制,有助于深化自身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在教育目的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近年来,学分制在各大民办高校的推广和应用,极大提高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中,高校的教育管理活动、思政相关课程现已全部纳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民办高校在知识传播和教育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建构全新的教学和工作新理念,不断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新观念,实现各个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形成体系的德育价值观,在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上都不断地提高育人工作的水平,积极建构民办高校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1.3有利于创新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方式
学分制有一定必修课,更有大量选修课,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职业规划选课,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文理结合优化。学分制下教学计划富有弹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这利于民办高校多规格、有特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选修一些课程,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选择自己喜爱的课,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减少选修课的数量或延长学习年限,重点抓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用的课程。在学分制的教育背景下,打破了不同部门的壁垒,最大限度整合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资源,为学生探索求知、创新思维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管理更加现代化,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加灵活,利于培养各类人才,促进了民办高校教学活动开展和其管理模式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
2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办院校实施学分制作为因材施教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关键因素得到不断发展,但由于学分制打破了多年来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和计划,许多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推行学分制过程中不仅遇到了与其他研究型公办院校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一些民办高校所特有的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上面临不小的冲击。
2.1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以往的学生工作理念是学校“包下来、管到底”,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也习惯于依赖教师,多数民办高校对学生实行直接的、统一的、甚至是强制的纪律规范的管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安排。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思政教育、日常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及其良好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均通过班级、院系、学校的集体活动而实现。而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主要特征,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学习进程、学习地点和方式等,原有的学生管理就丧失了必要的载体和空间,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也成为以学生“求学”为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培养模式也由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向个性化、多元化、复合型方向发展。传统的学生工作价值观不符合“以人为本”教育新理念,因而必然面临变革。
2.2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在学年制教育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通常是依靠“学校—院系—班级”的途径进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活动轨迹相对统一,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分明。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以班级为主要建制,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统一的、行政式的硬性管理,其中辅导员或班主任是开展工作的主要力量。而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界线,行政班级名存实亡,班级组织作用明显弱化,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难以全面到位,管理工作机制遭到巨大冲击。而且,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需要的教育、服务更具有独特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有待强化,这使得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约束力明显下降,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的目的。针对上述情况,民办高校亟须探索出一套全新的、适合自己的管理机制,改变过去单纯的硬性安排与强制命令,由校规管制、制度管人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转变,以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管理工作、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
2.3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对比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办学历史的原因,学校存在专科、本科、研究生或毕业留校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工作者,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且学科专业背景庞杂职业匹配较差,导致辅导员整体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偏低。从目前民办高校的生源来看,学生的基础相对较薄弱且程度参差不齐,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部分学生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由于自身约束力较弱,不少学生会利用选课制所给予的一定自由度,就易避难,直接将学分作为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导致凑学分的现象严重。另外,由于班集体功能的弱化,学生的思想矛盾、人际关系、心理困惑、法律援助等个人问题明显增多,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需要有人及时指导协助,必须要有专业性较高的人员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然而从相关调查来看,50%的辅导员以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在能力素质方面,还没有做好胜任新型管理模式的准备。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展活动的表层工作,而应升华为学生个性塑造层面上的深层次教育,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4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内容和形式不够科学
现行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业管理、思想教育管理、安全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根据前期调研显示,其中日常事务管理部分占比最大,高达70%多,诸多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除了纪律行为、宿舍内务等管理外,还有很多需要上传下达的信息和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类报表。辅导员评价和引导学生主要通过其综合素质测评和奖惩来具体实施。采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后,学校主要通过选课的形式和弹性学制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的管理,使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呈现出开放性、多样化的特征,且学生管理的内容与形式失去了操作的载体,导致学生可能会在学业选课、心理困惑、人生目标等方面需及时指导;涉及学生评奖评优、贫困补助等各类标准、办法均需要重新设计、制订;就业工作、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也都更需要重视与加强。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学分制下辅导员或班主任监管的效率和作用明显降低,班委的日常工作也较难开展,使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大大地增加。
3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可以看到,学分制既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民办高校工作,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因此,民办高校要想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认真研究与其相适应的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和途径已迫在眉睫。
3.1树立“人性化、模块化、制度化”的管理新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是民办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党中央多次提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人性化管理。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态度及行为特征的引导与关注,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实施人文关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同时,分模块进行管理,按照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要求,根据模块或社区管理的形式、特点,收集、整理、修订规章制度,明确各导师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建立和健全学生会工作机制。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越是需要发挥制度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的与学分制相匹配的学业、活动、创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通过引导、激励和约束等途径,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突出和完善服务,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以新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形成多重导师导生制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民办高校可借鉴国内外大学特色经验,实行学生管理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适度分离,健全院校两级的管理模式,以院为主,以社区(宿舍)为阵地,以学生组织为载体,以学区为基层组织的学生教育管理运行体制,构建多重导师导生管理工作新途径,实行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具体来说,可将导师按其专业背景、职业能力划分为思政导师、学业导师和社区导师3类,其中思政导师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和奖助补贷等日常事务,指导学生开展党团活动;学业导师协助学生选择专业、选课和职业规划,带领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综合实践,可从专业教师中任命;社区导师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安全和社团组织、个性拓展等开展各类教育管理活动。学生应在进校之初便安排3位导师,按照年级、专业匹配导师,思政和社区导师可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管理学生,学业导师按照专业或课程班级来匹配,相对应的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或干部担任导生(或称班助),协助导师们对学生进行管理,联络上下级进行信息的传达和活动安排,可选举班委或团支委,制订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完成原有行政班级的管理职能。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有效管理,应以学生社区为基地建立相应的社区管理部、成才服务部、就业指导中心,开通勤工助学、学习指导服务、心理咨询、紧急救援等渠道,纵向调理横向深入,细化到每一个学生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指导,有效地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3.3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新队伍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绝大多数是按学年制要求形成的,数量和结构上均不能满足学分制需求,也无法实现多导师制的分配格局。为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以较高素质的师资管理队伍作为动力。这就要求民办院校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及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建议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中分步走:先对已有的学生管理队伍进行摸底测试整合,按照自身优势和管理经验匹配相应导师头衔;重新制定薪酬绩效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单位设定基础工作量,不同责任区域应有不同的绩效机制;同时组织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岗位技能竞赛、参加各类进修与培训、经验交流和主题沙龙活动,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此外,还要通过文件筐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面试环节聘用专业相关的人才,弥补管理队伍短缺问题。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学分制模式下均属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学分制下更应加强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过程管理与监督,创设积极健康、科学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提高,因此打造一支既具有过硬思想教育水平,又具有较强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高素质专业化工作队伍尤显重要。
3.4创立特色品牌社区学生管理的新载体
实施学分制之后,行政班级作用大大弱化,这样学生社区特别是学生宿舍俨然变成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应用型民办高校不妨引进书院制,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社区,把学生社区变成学生工作管理的新阵地,分区域分组织来建设和管理。学生工作管理者可以把活动室、办公室设立在学生社区,入住学生公寓并在学生社区办公,可以以一个宿舍或几个宿舍为单位建立“班团”组织,通过规范日常生活、理论学习、活动开展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社区的育人功能。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不受学生所在系别、专业和年级的限制,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专业追求、感情共鸣为引力,具有一定的内聚性。学分制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应充分利用宿舍和学生组织这两大新工作载体,借鉴书院制模式,创立创新有特色的品牌社区和活动,由院(系)确定活动的主题,通过通知、广告、网络等多种形式“组织”、吸引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主题活动,并以此建立学生管理单元,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可配合进行一些思想、就业、成长成才教育等工作,顺势打造和宣传学校和各学院的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的特色管理和发展之路。
3.5搭建智能化、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新平台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办公网络化已成为潮流趋势,目前国内相当多的民办高校已开通了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但学生管理者在网上办公还未成系统化。实行学分制后,应尽快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与网络资源管理,畅通学生信息交流渠道。学生管理通过网络来实现其管理功能,具体可以通过自媒体、制作主题活动与网络交流平台来实现,以专业、社团或社区等为基本单位制作管理平台,通过学生加入、参与网上活动和管理,尤其是思想教育与交流。内容可涉及:活动计划、课程设置、讨论区、通知及活动图片等,并及时更新信息与活动情况,学生通过登录网络即可了解信息,也可以参加网上活动,进行网上团校、党校的学习等,学生管理者可在网上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或建立自己的主页,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网络管理一般可采取院(系)监控、导师管理、学生积极参与三者相互结合的网络形式来实施网络学生管理各项职能。通过网络有效地实现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看法和所关心的问题,让管理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真实的一面,管理者实现网上办公,也便于传递知识和信息,实现学校职能部门、各院系、大学生自身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4]。
4结语
学分制改革是一把双刃剑,要一分为二的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它对民办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要看到它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在研究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础上,尽量消除不良影响,同时也要积极把握机遇,以便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伴随着应用型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一项亟待转变的系统工程。因此,应用型民办高校必须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速改革步伐,建立新型的多样化培养模式,探索学分制条件下适合自身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与途径,形成品牌特色,促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育人工作新格局,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友仕,高飞.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8(23):83-88.
[2]邓剑刚.学分制下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6(32)130-131.
[3]姜宝华,徐兴林,潘萧羽.基于完全学分制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70-72.
[4]陈王明.民办高校实行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94-95.
作者:李圆圆 徐兴林 李灵艳 张艳 谭春波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