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现代化人才培养教育目标要求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应构建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课程学习状况、思想价值观念等的把握,才能有效实现学生管理、素质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基于此,本文从社会、高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教育管理中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的沟通交流问题,提出多种和谐关系构建、情感沟通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师生双方的对话合作、尊重理解与和谐共存。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专业课程教育、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对学科教育教学成果、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等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学科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传统“灌输式”教育观念、“命令式”教育方法等,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管理的工作要求,并导致教师、学生之间出现一系列矛盾或冲突。因而以学生为教育工作主体,围绕学生喜好、学习及生活状况展开人性化管理,加强师生的理念互通、互动交流,将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发展,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高校师生关系属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包含社会伦理、法律、心理、教学等层面的关系,也反映出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其所具有的地位、工作态度。首先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着教学于学习的关系,教师为专业课程教育、学生管理的主体,而学生则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工作。其次,师生之间还具有社会伦理的关系,多数教师不仅会向学生讲授基础专业理论知识,还会对其传达相应的思想道德理念、行为规范等文化内容,来完成对学生日常行为、义务道德活动的管理。最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情感关系,这一关系超越了原有“受教育”“被受教”的角色界限,加深师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的情感沟通,构建起师生和谐融洽、互相理解的情感关联,从而对后续学生教育管理活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新时代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通常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2018年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教师要围绕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仁爱之心等四有,不断优化自身素质,提升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所以在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诚信友爱的师生关系,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服务意识塑造、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锻炼,不仅可以形成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有助于平等、民主、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达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2)提升高校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的质量。在高校学生教学、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及各专业学科教师担负着重要职责,师生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学校教育关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及专业技能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因而高校师生互相尊重理解、诚信信任、和谐亲密的关系,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专业知识学习、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提升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的质量。(3)有利于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的调节与形成。当下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不断变化与修正的阶段,因而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将使得教师、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或管理中,其心理情绪始终处在轻松愉悦的状态。特别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的环境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处理,将重塑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其更为正确的认识社会、自我与日常生活,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道德情操。
二、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程式化管理观念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通常将自身作为行政政策、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因此其具有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绝对话语权,学生往往处于被支配、被驱使的地位。这一过于行政化的管理理念,使得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教师主要依照自身的教学习惯、管理方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等作出规划管理,而很少顾及学生个体的主观需求,以及其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教师等主体,多数扮演者教员、勤务员、信息传达员的角色,所以在课堂或课下情境的师生交往,通常呈现出非常功利化的特征,教师只会按要求完成自身行政分内的事务,而较少对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关心,学生也对教师行政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产生抵触,甚至会公然对抗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此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利益化、庸俗化的状况。因而教师对学生的疏于关心、固化管理,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现淡化、对立,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行政管理任务的达成。
(二)高校德育教育滞后导致师生关系的协调困难
不同专业学科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承担着专业课程教学的职责,另一方面也担负有德育教育的思想道德引导责任。但从当下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师更注重于基础学科理论、日常生活技能的“讲授式”教育,忽视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素质的“引导式”教育管理,以至于造成正确师生关系、师生价值观念建设的失当问题。如当下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的思想价值观念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德育教学内容传达的滞后,由于专业学科涉及到的德育内容较少,且高校德育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方式固化,缺乏具有亲和力的实际案例、课堂互动,所以学生很难接受教师传达的思想价值观,也很难在师生信息互通中达到双方关系的协调,因此造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价值观失当、行为失范等问题。
(三)高校无节制扩招使得师生关系出现矛盾激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张,传统“小班教学及管理”的师生协同互动模式,逐渐被大班学生管理所取代,教师面临的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因而无形之中导致师生关系的淡化、疏远。高校辅导员、学科教师及学工教师等主体,一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教学、日常行政事务处理、学生任务分配方面,而没有过多精力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素养,由此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细节和情感,逐渐变得程式化、形式化、任务倾向化,最终造成师生关系出现矛盾激化。如在高校不同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出于工作任务的繁重,往往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理论、校内活动信息、考研信息、就业信息等的传达,轻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工作指导,这就使学生在学科、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起师生交流、专业学习的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将带来一系列的学生心理状况、师生沟通矛盾的问题。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交流与管理理念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管理中,教师处于支配与控制地位,而学生则在课程学习、日常校园活动等的参与过程中,只具有被支配与配合的权利。这一情况下,高校领导、辅导员及教师群体,需要转变传统的师生互动交流、教育管理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及管理理念,将学生放在专业知识传达、行政服务的重要位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日常行政事务的积极性,使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系列的课程教学、考研及就业服务工作。如多数普通高校理事会、教育部门等机构,在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过程中,通常秉持着全面素质培养的发展理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引导,将教师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服务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实际、生活水平及学习状况,为其搭建适宜的服务平台,深化教师、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互动交流,切实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困境,以真正保证对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二)注重统一化、差异化学生管理目标的协调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日常事务管理,一般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进行相应课程教学内容、事务管理权限的组织设计,这一管理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造成教师、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矛盾冲突。所以面对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张、管理事务不断增多的外在形势,教师应更加注重统一管理原则、个例状况的协调,在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要求下,承认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与帮助每一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日常生活需求,通过强化交流与沟通来保障学生群体的正当权益、发展利益,以逐步增强学生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服从感。如在高校学生考研、就业等活动的管理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向学生阐明考研或就业中存在的经济利益、利害关系,再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个人专业优势等,自主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职业发展规划,之后再对学生做出专业化的帮扶与指导。这一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流程,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展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管理,才能有效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个体专业素养的最大化、全面化发展。
(三)探索多元化交流方式以增进师生和谐亲密度
随着互联网信息交流模式的更新换代,微博、微信、QQ等即时新媒体平台作为全新的交互方式,开始进入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人员管理之中。面对高校逐渐增多的招生人数,教师要创新传统的师生互动交流方式,除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外,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微博、微信、QQ等软件,或者通过高校自有的门户网站平台,与成百上千名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学习或工作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如开设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不定时向学生相关的行政信息、教学信息、校园活动信息,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加深双方在面对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时的心理情感认同,这样才能转变“程式化管理”为“柔性管理”,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约束与管理能力,从而最终提高校内学生专业课程教育、行政事务管理的水平。
四、结语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多元化互动交流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习惯进行引导与管理,来完成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课程教师等主体,需在校内人员管理制度约束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大学生学习状况、思想与心理状态,与其展开开放的互动交流与人性化管理,促成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切实提升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学生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娄淑华,李淑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14.
[2]屈丫,张万一.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农机,2017(10):195-196.
[3]郑臻,屈艺,母得志.强化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10.
[4]熊楚卉.民办高校教师与90后大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8(3):172-174.
[5]孙朝娟,孟洁然.浅析构建新型良性的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18(13):74-75.
作者:梁少萍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