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学生管理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分制学生管理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分制学生管理策略

摘要:学分制是当前世界各个国家高校所采用的主流教学制度,尽管高校所采用的学分制方法存在差异性,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将学生作为核心,运用更加灵活的选课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学分制在我国教育实践工作中有积极的意义。可是,我国很多高校当前所采用的管理机制和学分制体系不匹配,特别是在社会变化较快以及学生思想趋于多样性的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此,本文基于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高校学分制学生管理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学生管理策略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分制;学生管理

公共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商业管理风格、市场竞争以及顾客至上,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将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核心和目标,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市场要求。所以,借鉴公共管理理念的方法以及技术,将以人为本与顾客至上的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倡导目标管理法,对学生管理形式进行创新,是解决目前学生管理问题的全新手段,同时也是满足社会与时展的客观要求。

一、相关理论概述

1.公共管理理念概念界定

第一,公共管理学是在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在公共部门中使用企业中的竞争机制以及管理方法。公共管理模式是西方特定经济条件以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体现出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规律。按照盖步勒以及格里尔所提出的观念,公共管理运动思想包含了:政府管理职能应被看作掌控人而并非是划桨人。政府服务需要将民众以及市场需求作为方向。采取民众合法授权的形式加以管理。公共管理需要充分满足时展的根本诉求,需要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灵活地应用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提升实践效果。第二,公共管理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自然人本身的核心地位,满足并且尊重公众诉求,努力为其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服务。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发挥所有人的潜质,并且寻求高质量的发展,为了实现该目标,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核心,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服务。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使用新的服务理念以及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化的服务,推动个人更好的发展。

2.学分制释义

学分制产生于十八世纪的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逐渐成型,并传入我国。我国当前多数高校都推行学分制,北京大学在1918年就已经开始采用选课制度,随着学分制优势的不断凸显,我国很多高校纷纷加入到学分制的阵营中,到二十一世纪,学分制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模式。学分制的实施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满足当前我国经济转型阶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化需求。由此可见,学分制是高校所采取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将学生获得的学分数作为评判其学习情况的根据,并且以此为依托实施相应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学分制学生管理现状

1.传统观念禁锢管理工作的开展

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了学分制,但是无论从落实情况还是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些学校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其原因在于很多学校在采取学分制的时候,并没有从学生的特征以及就业岗位需求出发,过分拘泥于表层,注重形式化,没有充分发挥实质作用,尤其是针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分制本身的内涵所在,这种缺少深刻性认知的直接后果便是后期工作不够深入,对学分制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很多高校管理人员主观认为,只要采用了选课制度,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升,这便是思想观念上的错误认知,这种观念上的落后,对学分制学生管理模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2.学生管理工作复杂程度加深

学分制实施以后,显著提升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比如有的学生要选修双学位,有的学生学分不够,还有的学生因为课程考核不达标,课程需要重修,这种繁琐的内容很容易造成混乱局面的产生。除此之外,网络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自身网络选课系统无法承受大量学生的突然涌入,最终造成系统崩溃,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教学设施的陈旧与欠缺,也会对学生学分制的获取产生不利的影响。部分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器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最终影响学分制的效果。

三、公共管理视域下高校学分制学生管理策略

1.加强师生对学分制的正确认知

需要让学生清楚,学校采取学分制是为了能够观察落实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相关要求,是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爱好以及兴趣选择相应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其在学分制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以及学校只能够充当辅助角色。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为了提升学生管理的效果,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道德情操,无论从教学还是从考核上都要贯彻落实相关制度标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成长负责。对于那些没有能够顺利通过考核,要根据相应的规定进行处理,重修与补考程序要正规,不能够因为学生恳求和其他因素就对学生网开一面。设立学分制的初衷并非是单纯为了让学生获得学分,也不是让学生产生放纵自我的借口,而是对学生行为加以规范的重要保证。

2.丰富学生管理机制和模式

在公共管理理论下,学分制学生管理模式变革可以从管理载体入手,以学生社区为管理单位,注重管理的实效性。过去,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同一个行政班中的学生因为所选课程的不同,最终被分配到了不同的教学区域内。在这种模式下,班集体的观念被极大地弱化,班主任与辅导员的作用减弱,学生管理工作过于散乱,不够集中。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采用学生社区的形式,将宿舍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全新载体。挑选合适的宿舍管理人员,选派优秀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社区的管理工作。此外,还要构建一套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机制。其内容包含了宿舍安全保卫制度、信息制度、值班制度等内容。学校不仅要为学生配备辅导员以及班主任,还要为每个宿舍配备学生导师,负责对学生学习以及科研的帮助以及指导,解决学分制度下学生管理的缺失,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地解决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贵喜.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探讨[J].才智,2018(6).

[2]杨英洵,徐钦桂.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3]焦霄黎.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4(9).

[4]陈小欢,郑夏妍.推行完全学分制过程中独立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改革探究[J].青年发展论坛,2017(6).

[5]郑万军.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基于C市3高校的调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5).

作者:卢捷生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