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于大数据思维对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进行完善与优化,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管理与时展的有效对接,还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时效性,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所以,深入研究与探讨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结合个人实践研究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就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做好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与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树立与时俱进的大数据思维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高校学生管理上,如何将大数据思维应用其中,实现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的优化与完善俨然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师、家长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就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展开粗浅的探讨,以期为探索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径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思维
现如今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各个业务职能领域之中,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虽然针对大数据目前仍旧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不同的定义基本上都是源自于大数据本身的特征,即:数量性、多样性、速度性、价值性,这四个典型特征之上。其中,数量性特征主要是指大数据本身的规模十分大;多样性特征是指数据在来源、种类以及格式等诸多方面均冲破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限制范畴,使文本形式在微博、音频等领域得以延伸;速度性特征是指数据的处理快,实时数据的分析时间短;价值性特征则主要是指大数据本身的价值密度相对较低,但是商业价值高。因此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就是紧跟时展而来的一种全新数据管理方式,代表的是不断增长的数据量与数据类型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社会现象,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如若对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大数据思维主要特征则体现为一种整体性思维、容错性思维、相关性思维、智能性思维四个方面。这是因为面对数据的迅猛增长,以全体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思维相较于随机样本的小数据思维而言,具有更大的能量,即整体性。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追求的不再是思维上的绝对精准性,而是适当地对微观精准度进行忽视,对一定的错误思维方式加以包容,从而使思维方式在宏观层面具有更好的感知力与洞察力,即容错性。大数据思维本身就代表了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的双向相关思维,能够找寻出事物本身的相关性。同时大数据思维还有助于对多源异构数据的处理,能够灵活地应对数据分类、挖掘等方面的需求,也就促进了因果关系诉求向着相关关系的转变,即相关性。大数据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类似于人脑的数据分析活动,并在此之上实现对未来的预测与判断,这便是大数据思维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即智能性。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中大数据思维的支撑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服务精准性的提升。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于学习资源的不断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育,使学生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活。然而现如今不少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过于繁杂,也就造成了管理部门在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往往会以自身利益作为本位,学生问题的解决反而不够及时,且部分教职员的服务意识相对较为淡薄,以至于在缺乏有效监督、反馈平台的前提下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恰恰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站式数据资源服务平台。高校则可以利用数据资源优势,对学生们的特长、爱好、性格,消费、活动等诸多信息数据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并且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轨迹的采集,获得信息报告,再借助于后台数据统计功能,了解学生们的整体发展情况,从而针对性地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建议,进而真正实现以数据为魂的高精准学生服务工作。
(二)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的提升。利用大数据本身的总体性、相关性思维,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对问题的动态关注能力,并且根据学生们的行为特征分析,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发展动态,对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与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能。同时,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整理还能够实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机制,为学生们营造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通过多元化、人性化的信息交流机制消除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沟通障碍。而实现了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流畅沟通,那么势必也会提高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提升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只有在交流与共享过程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数据的潜在价值。因此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否具备共享与融合意识,能否对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大数据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规范化的过程管理,是获得良好管理效果的根本保障所在。所以高校在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优化过程中,应该要始终坚持大数据的总体性、容错性、相关性与智能性特点,从各个环节入手对学生信息化管理过程进行规范,以此更加精确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应用大数据思维做好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
(一)基于大数据思维对硬件设备加以完善。正是因为对硬件设备进行完善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所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硬件设备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就必须要基于大数据思维,对现有平台的信息处理能力加以提升。而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往往都是以数字化理念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开发与设计出更多的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的应用系统,利用虚拟校园对校园时空进行拓展,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此基于大数据思维构建信息化平台时,就要始终坚持总体性原则,对发展顺序加以明确,制定出符合现实需求的制度与政策,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硬件的投入,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深度挖掘。通过定期组织信息技能培训活动,提高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技能水平,并且鼓励高校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大数据使用能力,以此维护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稳步运行。
(二)基于大数据思维对信息化管理程序加以创新。在大数据思维的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做好数据的采集、分析、共享等工作,并且要确保数据的公开化、透明化,使每一个环节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都拥有相应的数据样本作为支撑,以此为学生信息化管理程序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才能够为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量。数据分析工作则是基于数据采集之上,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数据加以分析,目的在于更为有效地掌握数据,发挥数据的最大潜力。而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则是顺利完成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所在。学生们在入学之初,其所有的信息就会以标准化形式进行共享,高校则会利用各个系统中的共享信息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并且以不断更新的方式,对学生们的发展详情加以记录,这些记录的信息则会通过门户网站、校园媒体等数据信息管理后台推送至学校的管理部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三)基于大数据思维对传统目标驱动方法与大数据时代驱动方法加以整合。大数据思维在丰富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为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正因如此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推进大数据思维与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在大数据思维的指导下,做好传统目标驱动方式与大数据时代驱动方法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并且通过对监测模型、预警模型、评估模型、预测模型的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能力,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四)基于大数据思维对信息化管理决策加以转型。大数据时代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转型要求。尤其是在传统的校园管理工作中,数据的不完整性、不连贯性,以及样本思维,都使得高校的管理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片面性、主观性问题。而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无疑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管理决策不再是一成不变,也不再是以学校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作为衡量尺度,相应的学生们的实际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意愿与需求等内容均将成为影响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所在。由此营造出的管理氛围势必更加的人性化,管理决策也势必更加科学化,服务定位也会更加的精细化。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大数据思维本身就是追本溯源的一个过程,能够培养人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一种颠覆,同时也是符合时展要求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基于此,高校的管理工作者更要加强对大数据思维的树立与学习,接受更多的大数据知识,并且善于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学生管理信息化进行优化与完善,使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浩.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4).
[2]王鑫家.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支撑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
[3]王红平,唐永锋.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支撑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8.
[4]党姣,查方勇.新时期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5]高妙玲,张超.对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若干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4).
[6]赵玉洁.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
[7]倪雄师.基于大数据时代校园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0).
[8]万辉.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
作者:刘建涛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