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区团建工作模式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社区团建工作模式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社区团建工作模式创新

摘要:高等学校书院制改革,为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团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在书院制框架下探索新的社区团建工作模式,主要是从社区团组织结构创新、丰富社区团组织活动、优化社区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将书院制的育人理念与社区团建工作模式有机耦合,从而实现社区团建活动蓬勃发展、团员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

关键词:书院制;社区团建;思想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需求的多元化愈发明显,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大部分高校开始进行书院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高校团建工作作为书院制推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院制框架下,将团建工作引入书院制框架下的学生社区,实践新的团建工作模式,对于发挥共青团工作思想、实践、创新、服务育人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书院制的内涵及特点

书院制是在对我国古代书院这种学术教育组织或者机构学习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书院制一般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空间,以通识教育和非课程实践教育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实践、文化活动,实现同一专业不同背景或者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思想、专业的相关交流和渗透,达到培养学生“三自”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最终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1]。从书院制建设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全人教育的目标出发,不难发现书院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独特性。书院可以根据教育者和学生对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文化的不同理解和建设,形成不同特色的教育模式。二是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书院,书院的管理相对自主,书院的硬件以及活动开展相对自主。书院制改革作为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理论上能够弥补现行体制的诸多不足。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书院制的评价体系可以较好与完全学分制融合。书院制培养理念能够满足时下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高校共青团工作根本目标是协助高校党组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传统的学生团组织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式需要。因此,在分析高校社区团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书院制理念引入社区,践行学生社区团建工作新模式,实现团建和书院制的长期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二、学生社区团建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组织,是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以及党的接班人的重要职责。高校共青团作为重要的育人阵地,是服务青年、管理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形式,高校共青团工作承担着组织并开展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共青团活动的职责。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团建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亟待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1.团的组织设置比较落后

目前高校共青团团建工作内在动力不足,组织运作落后于新时期高校团建工作发展的要求。组织结构比较老化,形式单一,管理模式偏向行政化,缺乏效率和次序,重视专业学习和技能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和良好健全人格的统一,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日渐凸显,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与期待。

2.团的基层组织活力不足

高校团的基层组织的活力,决定着共青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高校的学生管理因为不同专业和上课不同时等原因形成了“教学班”和“番号班”,依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设置的团组织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展活动十分困难[3]。目前,高校共青团基层团组织由于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守旧、活动载体有限等原因,共青团基层组织活力明显不足,团员青年的归属感不强。

3.团的工作方法和内容亟待创新

高校共青团工作机制相对滞后,更多的是在延续传统方式开展工作,覆盖面较窄,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载体,网络手段表面化,创新工作能力不强。面对信息多元化背景下“00后”青年学生个性思想突出,更易于接受网络信息等新型媒体资源,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对共青团开展活动的内容、主题、形式等需求越来越高等特点,按照传统方式开展共青团工作学生接受程度有限,工作创新不足,工作成效有待提高。

三、书院制框架下学生社区团建工作新模式

党的、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都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该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以“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为主方向,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①。因此,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应该大胆创新,坚持“学生在哪里,育人阵地就在哪里”的理念,将书院制和学生社区团建工作有机结合,从组织架构、组织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完善体制机制,使书院制新颖灵活的形式和更有凝聚力的建构方式融入共青团工作,进一步创新团建形式,丰富团的基层组织活力,增加团员青年的归属感。

1.推进书院制社区团组织结构创新,建立多层次多方协同工作机制

第一,要求基层团组织进入书院社区办公,实行“内设社团工作部+工作项目办”的团建工作机构模式,根据现有工作职责,设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学生社团,开设团委办公室、组织宣传部、素质拓展部、科技创新创业部、志愿服务部、学生社团发展中心、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成立第二课堂工作项目办、“青年之声”项目办、社会实践项目办、志愿服务项目办等。基层团组织老师和基层团组织学生负责人与学生同吃同住,第一时间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类别,实行分类引导。第二,将团建工作的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的组织设置模式与书院制社区的宿舍楼、楼层、寝室的生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专业、年级、班级的限制,建立分类青年学生档案,推进青年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等职责向书院转移,使得团支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现团建的生活化。

2.丰富书院制社区团组织活动,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政育人工作体系

第一,要分类引导,搭建平台,丰富团组织活动,用兴趣爱好吸引青年。针对班级团支部,重在规范引导和活动创新;针对新型团支部、社团团支部,重在搭建平台;针对团小组,重在活动覆盖。要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着力引导青年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构建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精神需求的学生的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我的青春故事、学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等主题教育活动。第二,要重视第二课堂建设,拓宽育人路径。要激活基层团组织活力,通过问卷调研和讨论等形式掌握团员青年的活动兴趣,根据团员不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开展书院微课堂、书院寝室美化大赛、书院讲坛、书院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获取更多专业课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围绕学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创新创业、志愿公益、社会实践等普遍需求,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教学,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以服务学习和志愿服务为主线,进一步构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全校统筹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覆盖率及实践教学质量,拓展全程育人路径。

3.优化书院制社区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

第一,重视书院制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社区文化的育人作用。书院制社区文化是书院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力量,书院制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借力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借力校地文化共建。在书院制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社区和宿舍两个阵地,要做好前瞻性的教育引导工作,用长远发展的目标引导社区文化发展,倡导推进“一院一品”工程,全面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建设平安、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和学生生活社区文化。在社区建立团学工作室、楼管员值班室、团学活动室、接待办事大厅等办公用房,建设团员之家、阅读角、健身中心、研习室等公共活动区域,促使学生增强交流、培养的兴趣,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第二,借力校地文化建设,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作用。学校所在地方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及文化资源,社区文化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校友、老社团成员等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从社会资源角度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借力地方社会资源,地方知名文人雅士、老校友可以在专业性问题上给予指导,推动社区的专业化发展,拓宽团员青年的视野和思维模式;从文化资源角度来看,社区建设可以借力地方文化,活动举行范围不局限于校园内,从而拓宽社区活动范围,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社区团建管理人员只需做到正确引导与严格把关,严守意识形态阵地,既能使社区团建工作得到发展,又要避免不良社会思想可能对青年学生产生的影响[4]。第三,推进社区“网上共青团”建设,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加快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共青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打造微信、QQ、网站等新媒体阵地集群。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研发和推广优秀文化产品。统筹建设好网络工作队伍,促进各级团学组织网络平台规范运行。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团组织对青年的网上联系、网上引导、网上动员、网上服务,提升网上共青团对青年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倩.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5-12.

[2]何婉文,李俊丰.书院制团建的长效机制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44-48.

[3]李守刚.完全学分制、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团建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10-112.

[4]付阳,蒋邢飞.浅析书院制下的学生社团管理———以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为例[J].教研资料,2016(6):590.

作者:赵璐璐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