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校企双方。从根本上来说,有利于学生,而学生管理是实现合作双方共同目标的关键。校企合作带来了学生管理的新的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协作,需要校企双方以学生为中心,引入政府等力量,完善并制度化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对策
教育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竞争激烈,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处于社会发展第一线,其人才培养的规格更加必须要贴近社会现实,必须适合社会所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学生是教育的产品,是教育的重心。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而校企合作做到了顺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各参与方是学生、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受益者,学生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高职教育的转型需要学生管理的转型、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能否真正从“压缩型本科教育”成功向校企合作的转型,取决于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是否成功转型升级。
一、何谓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一)校企合作重心、中心都是学生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其诉求重点在于学生的成长。1.利用两种教育资源(环境)。利用学校(校园)和企业(社会)两种迥异的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2.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3.教学方式多样化。课堂教学、专业实践高度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4.教学规格总要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优势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就业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将学生直接推向了职场,直接进到了就业第一线。校企合作的优势也正是在于这里的“第一线”。1.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2.校企合作适应了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一在其“高”,二在其“职”,“高”,当然首先指的是高等教育之“高”,更应该指的是学生眼界之“高”,视野之“广”,这当然需要走出校园,走进职场;“职”,则更强调学生向社会人的发展转变。3.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多赢”模式。学生是最大的获益者。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带来的学生管理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推行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管理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矛盾,甚至已经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甚至带来了新的学生管理问题。
(一)办学主体之间对学生管理分工不甚清晰造成学生管理在某些环节上的缺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校企合作双方都可以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管理事务。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会提供经费给合作学校,也就是说,学校在经费上往往要受限于企业的投入。在现实的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成本控制,所以对学校的资金等投入受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方不可能在学生管理上投入很大,调研也发现,学生在企业实践间,学生管理队伍配备严重不足,资金投入不够,这自然造成学生管理效率低下。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学生管理诸多环节上的漏洞。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三线以下城市的多数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一般很难跨区域,只能在本地解决,对于三线以下城市校企双方的合作来说,这是很大的局限性。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变化之快,许多高校和企业都有需要进一步适应的过程,校企合作办学下的多种模式都处于完善健全过程中。校企合作需要适应新形势的专业性管理人才,校企双方需要形成合力,但是形成合力的制度不完整、不健全:存在许多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真空区”,很多临时性,却又是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没有制度化,缺乏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现有制度的执行也缺乏应有的刚性及弹性。
(三)学生的思想教育投入不足。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各有所需,共同目标是培养出更有时间能力和创造性的学生,于是在教育教学上,更关注学生技能的提高,但无论校企哪一方都没把重点放在学生在从学生转向“社会人”,从校园走向职场过程中心理和思想的变化。相比较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三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年龄阶段,相对于本科生,其的素质能力相对较弱,思想更容易收外界影响,产生异常波动。而高职学生自身个体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其集体自我管理能力也不足,集体无法对个体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如果学校和企业不能建立机制化的外部心理支持体系,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最终也会影响到校企合作本身以及校企双方利益。
三、校企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对策
校企合作前提下相对完全的学校单方管理,更为复杂,需要统筹考虑,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学生管理格局,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
(一)引入政府力量,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校企双方有共同利益诉求,于是形成合作,但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具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甚至有所冲突,形成内耗,所有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是必然的。因此,引入权威第三方———政府介入是必要的。从企业这一方来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是资源的投入方,对企业来说,这是直接成本,另外还要付出机会成本,投入的效益往往需要到合作的后期,甚至可能要到合作之后的若干年才能显现出来,总是如此,企业就会逐渐降低对于校企合作的热情,最终损害双方,根本上学生是最大的受害者,这就需要通过政府专项补助投入来弥补企业的损失,由政府来统筹双方优势资源,协调解决校企矛盾,包括学生管理的矛盾,监督企业在学院的各项投入和学校对于各项资金的运用,保护学生的利益。校企双方来看,校方的优质资源在于人,企业方的优质资源在于物,通过政府的统合,完善学生管理队伍,可以以学校配备辅导员为主,企业给予相应资源资助。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相关规章制度,有效规范学生行为。校企合作办学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但也得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一般规律,遵循的一般规律,在其基础上讲求针对性和灵活性。需要将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首先,无论是在学校期间,还是在企业期间,应注意管理的延续性,管理人员队伍应基本稳定,对于学生的要求的高度和强度必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对于校企双方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职责的分工合作应予明确。在校期间,学生管理应以学校为主,在企业期间,应以企业为主,另一方予以协助。无论哪一方都需要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尤其是企业方,需要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校企结合、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是学生管理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学生管理队伍要对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及时总结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新做法,将其制度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双方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化操作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
(三)重视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建设。高职教育指向明确,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以学生对于社会、企业的适应能力是校企合作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双方都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并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将来要在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人员必须要理解社会的现状形成的来龙去脉,能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面对的问题,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树立并坚定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应更新学生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学生管理更应强调“服务”,校企在管理和服务中教育学生。强调服务意识,是说要尊重学生,尽量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知识、能力掌握上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这就需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一般来说,校企合作讲学生管理,学生自我管理非常重要,补充和完善校企双方的工作。实践中,校企合作还在不断磨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这就要校企双方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建设好团学干部队伍。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是简单的校园内部的学生自我管理,要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企业文化,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参加企业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职业人”意识,自律,律人。研究和探讨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合作办学学院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越发展,就应更加倒逼高职教育的改革,高职教育学生的培养模式更显出多元化、市场化的特点。高职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上,更应该强调服务社会,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管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校企双方、政府、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关注、介入并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企合作背景下,政府、家庭都责无旁贷,无法袖手旁观。
参考文献:
[1]金文涛.高校学生管理的传统与现论基础[J].教育研究,2011(18).
[2]周利玲.基于“校企合作”共同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新平台[J].人力资源开发,2011(27).
作者:杨景波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