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反思(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技术逐步渗入传统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行业的思维模式,也拓宽了其发展思路。当代高校是国家新一代人才培养和思想引领的前沿阵地,急需重视“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创新,拓宽并创新更加高效的学生管理路径。本文笔者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基础,在此之上剖析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日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儿科学;新生儿疾病;留学生;教学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充分渗透社会生活。而伴随着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上“互联网+”战略计划的提出,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发生转变。这种改变同样也作用于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学生管理工作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因此高校管理者探析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进行创新现实意义重大。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作为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互联网+”具有一系列特征,如:开放性、多样性、互动性等,这无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一)机遇:“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
1.丰富工作素材、加速信息分享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形形色色的社会信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不同场所产生即时的交互。科技的发展为信息传递与分享提供了足够的加速度。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和传递信息,不仅协调了信息资源的充沛利用、提升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为高校管理者与在校大学生建设了一个新型的沟通桥梁,对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影响重大。
2.增强管理亲和力、创设管理方式
“互联网+”技术使沟通方式由单一传输逐渐转变至双方的互动性。科技孕育出一系列新颖的社交通讯工具,为高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双方交流拓宽了新渠道。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的频率,为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模式上创设了新的途径。强调互动与平等、开放与多样的新型互动方式,拉近了师生主客距离,同时也逐步消弭了二者的心理距离。高校管理者选择新型且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管理工作,充分提升了高校管理者管理工作的亲和力,同时也极大地弱化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难度。
(二)挑战:“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新要求
互联网环境为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的发展提供并创制了全新的途径,大大拓宽了高校管理学生的工作渠道,提升了其工作效率。而作为双刃剑,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也在冲击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开放互动的互联网环境影响学生三观的树立
互联网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的“小社会”,拥有信息开放与共享、文化包容且多元的独特特征。此种互联网环境在给学生带来充分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观念的树立和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加深了当代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其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自由孕育,针对同一事件的观点“百花齐放”,其背后的价值观千篇不一,高校学生在涉猎信息时,会本能地接受和反思众多思想。当前高校已有不少在校大学生被错误思想观念所影响。作为年轻的一代,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属于塑造和初成型的阶段,由于在校相对封闭,且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此时需要尽量避免因接触互联网上过激观念、垃圾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保证学生接触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需要强化主流思想和意识的建构及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当代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其次,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元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领域,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这加大了高校管理者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的难度,导致高校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效果大大降低,也无法随时且准确地掌握整体和单个高校学生的具体思想动态,这是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管理者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挑战。
2.开放多样的互联网环境冲击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
开放多样是“互联网+”环境的显著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通讯手段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逐渐显示出甚多弊病,如在管理学生的体制和模式上不够灵活,各环节冗杂不协调。而在其过程中呈现出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即师生间的信息与沟通滞后,严重影响高校管理者对学生近态的掌握。这些问题都阻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传统的师生互动与管理者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传统时代的师生互动模式仅依赖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单向的师生互动模式使学生基本居于被束缚被安排的地位,而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自我个性极为突出,自我封闭和保护意识也占据主要性格地位,显然传统的管理学生方式和师生互动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转变创新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收效——好与坏,无疑都对高校一切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互联网环境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系列的新型通讯工具和手段,使得此工作逐渐变得简洁、有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及时关注互联网发展,熟悉互联网理论,并从实际出发,寻求互联网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契合点,对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进行创新。笔者就新形势下路径创新举措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工作理念是开展和实施工作计划安排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管理需要以不断更新的管理理念作为支撑。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和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高校管理者在认识到这一转变的必要性时,必须尝试构建学生青睐并认可的管理理念。新形势下,建构“以生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管理者以学生为第一出发点,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个人化的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个性化创造性的培养。
(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针对高校学生管理构建创新的工作理念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航标,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原有高校管理者管理模式自上而下部门冗杂、各部门信息交互速度慢,导致管理者工作日常效率极为低下,显然在“互联网+”模式下,原有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升级成新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1.依托平台资源共享,构建网络管理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形形色色的网络平台孕育而生。众多网络管理平台的存在为学生管理工作创建了众多可以发掘并依托的平台,依托平台对资源进行共享,对师生间信息的交互传递、事后反馈提供了一定的平台。高校学生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从QQ群、微信和微博等新一代通讯工具出发,以此作为工具手段,对各种类型的资源进行共享和有机整合,促进提升学生管理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整体系统的规范化与系统化。通过运用新通讯手段和学生管理平台系统App,对高校学生信息进行维护,在掌握学生最新动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汇总,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师生互动日常管理中,使用QQ群、微信群开展线上讨论学习,在线上的虚拟环境下,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言。运用平台系统中,学校可以随时掌握即时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做到平台服务于学生,学生受益于平台。同时在处理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对后期相关工作的管理作有效的提升。
2.满足学生多变需求,重塑管理组织结构
现代高校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层级较多,学生在与管理者沟通接触的过程中,管理效率和成效往往极差,这样的管理组织结构不利于“以生为本”的管理宗旨建设,为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现代高校教育强调以生为本,高校管理工作更应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满足高校学生多变的个性化需求,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通过对高校管理部门和层级合并、撤销和重组,对高校管理工作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实现管理部门与互联网新通讯手段完美对接,形成学校—互联网—学生的管理模式,从而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3.紧抓思政教育课堂,打造师生双向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阵地,管理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反馈,进而采取最快的速度对学生的困扰和问题予以最快的解决。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学业、心理、情感和与人交往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者可以运用学校官网、学院论坛、微信和微博公众账号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坛,及时公布、与教学引导相关的咨询和动态。开设思政专线,针对学生思想问题保证实时沟通与无障碍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学生教育专栏,提供专业的信息和行情,共享学习资源,促进形成良好学风。互联网环境下本着“以生为本”双向互动的管理模式,由管理者的单向规范行为变为双方的互动沟通交流,强化双方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提升并完善“教与学”双方信息传递和交互机制,同时着重构建反馈机制。紧抓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双向沟通的管理模式,在肯定了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弱化了学校管理者与学生间不同的关系地位,进一步拉近师生间关系,也优化了高校管理工作。“互联网+”环境下,将互联网技术及新通讯手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充分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将先进的互联网理论与工具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胡劭颖.“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89-93.
[3]赵洁.“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2017(24):103.
[4]李勃.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89-92.
[5]王盼盼.基于“互联网+”新形势的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改革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89-92.
作者:李静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第二篇:高校转型书院制学生管理现状
摘要:基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立足现有特色———书院制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分析书院制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实施的现状及推进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过程中的优劣,并提出改进书院制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及预期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转型;书院制;学生管理;分析
一、构建书院制学生管理育人模式的现状
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要求,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宏观指导下建立了书院制的学生管理体制,书院依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和技能培训及其他类六个方面开展和实施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计划与目标,成为学校以生为本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通用能力,承担着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大职责。
二、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工作理念不断创新
学校将各大书院作为学生发展中心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责任单位,把各大书院的工作明确定位为丰富和拓展学生第二、三课堂,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通用能力,并能够很好地融合在第一课堂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通用能力、素质培养中,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得以体现。以促进同辈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狩猎场理念”的育人原则和“小社会、大课堂”的全面育人理念;突出符合中国化的本土色彩与时代化、国际化的现展诉求为特点的书院制,全面构建运行机制顺畅、服务体系健全、生活德育强化、学业指导多元、师生互动密切、成长环境舒适的书院育人机制,从而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二)机构设置趋向完善
书院制彻底打破以专业班级集中居住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从一进校开始就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班两套交叉体系进行管理。学生活动、住宿以行政班为主体,上课以专业班为主体。加强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与交流,促进同辈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全部辅导员进驻书院,进驻学生宿舍楼栋,促使辅导员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此外,在书院学生工作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和以导师为主体共同育人的学生工作体系的融合,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
(三)人才培养模式趋向合理
学校基于“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并以此为依据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各大书院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根据书院所在学生年级特点、不同专业特点以及所在书院的文化沉淀和文化品牌的打造,注重学生的近景性发展和远景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分层分类的培养,采取“关注过程、弱化考试、勤能补拙、强可替弱”办法,注重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加强导师进书院的专业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加强改进书院制学生管理教育模式的反思
(一)强化书院管理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与导师的合力作用
目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书院制从“形”上已经基本完成构建,但依然不完善,书院书记以及辅导员工作量大,事务繁多,秉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忙于解决好事务管理,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出现解决好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分离的问题,不利于突出教育、管理、服务、引导融为一体的育人功能。为此,学校建立了书院导师的激励制度。首先在书院导师队伍的选拔上,需要有较深厚的学养和修养,有热情和时间投入学生管理中。其次导师进书院、进楼栋,在书院内组织开展专业指导、学术讲座和沙龙交流等,以营造浓厚的书院文化氛围,同时对导师有物质和精神双重的激励。同时,创建书院QQ群和书院微博微信平台,通过积极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书院的内涵式建设。
(二)引导学生团队自治管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书院制模式下,各书院积极践行“三自”育人理念,分别建立了书院学生党支部、书院团总支学生会、书院自我管理委员会、书院辅导员助理团队等学生自治组织,在书院辅导员兼学生组织指导老师双重身份具体负责书院的党团工作的建设、楼栋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生涯指导、日常安全维稳等工作。各书院实现党团建设进书院,党支部负责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民主生活等学生党建工作,并配合支持书院各项文化建设工作活动,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三)加强书院文化的稳定性,充分形成特色书院文化
首先,各书院需要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顶层设计,确定本书院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确定书院简介、书院院训口号、形象标识、书院院歌等。其次,要跟进软环境建设,在书院环境、书院公寓、书院楼道、寝室美化等各个环节。另外,以书院为单位开展修身养德、文体身心、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等系列教育活动促进书院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四、推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教育模式的预期成效
(一)书院制学生管理教育模式能够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
书院制学生管理育人模式便于学校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切实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第一,通过引进“三自”教育,将书院打造成为锻炼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的主要阵地。第二,通过特色文化进楼栋,各书院结合学生楼栋文化特点和党团、青年学生特点,突出主题,抓住契机,开展精品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第三,辅导员进书院办公,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使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间,对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并将其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而有效降低学生各类问题和安全事件的发生率。第四,通过导师进楼栋,便于导师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或心灵访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知识竞赛等。
(二)书院制学生管理教育模式凸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天府学院以“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可自由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为特色的招生模式下,学校针对学生管理建立“书院制”模式,实现了以“楼栋”为实体的学生住宿“书院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行政班、教学班”学生矩阵管理模式。学生活动、住宿以行政班为主体,上课以专业班建制开设。对学生的培养做到近景性发展和远景性发展相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选修或必修如挑战杯大赛、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法制系列活动等,很好地践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书院制学生管理教育模式强化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学校秉承“以书院生活为平台,以日常管理为纽带,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的模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首先,根据书院制管理模式,在“学校—书院—班级”纵向管理为主导的基础上,实行“书院—楼栋—寝室”横向服务为补充,形成相互作用的网状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打破了常规班级、年级和专业的界线,更拓展了学生工作的覆盖面,形成了合理育人的良好局面。其次,通过在书院式的各楼栋设置“学生党支部”,可以及时准确把握情况,既不会挫伤学生使用先进技术的主动性,又积极尝试开拓楼栋文化建设领域,充分利用媒体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以及先进人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同时,各书院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分布状况和特点,相继建立各有特色的学生党员活动,如“党员在我心”、“党员示范岗”、“党员活动日”等。此外,通过“党员亮身份”制度,明确、丰富了党员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对原有学生党建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书院制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永林.建设新型书院文化:西安交大集中研究型大学优势,培养一流本科生纪实之三[N].光明日报,2007-11-19(7).
[2]成宗达.“书院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作者:常荣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执行力提升途径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落实高校育人策略的重要实践者,提高辅导员的执行力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稳健发展。本文深入研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执行力的科学理论内涵、剖析执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执行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管理;执行力
辅导员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并始终贯穿于高校育人工作,客观面对并充分挖掘辅导员在执行学生管理条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执行力提升途径。以此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实现高校全面育人的工作目标。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推进力量。
一、执行力的概念界定与辅导员执行力意义的探索
1.“执行”与“执行力”的理解与思考
管理学上的格瑞斯特定律指出:“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1]充分体现了执行的重要意义,简单界定:执行就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所谓“执行力”是指“执行的力度,就是贯彻、实施的力度。”执行力又可为:个人执行力即执行计划、完成任务的力度与能力;与组织执行力是指组织整体实施战略和达成目标的力度与能力。
2.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执行力的内涵与意义
“执行力”一词最早出现于企业管理领域,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探索,现阶段“执行力”一词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交叉渗透至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对于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宏观而言是指辅导员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其主要体现于在制定工作计划、执行上级决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深究其内涵,是指辅导员在执行学生管理策略前期的工作计划能力、对上级工作指示的理解领悟能力、对工作结果的预估水平;工作具体落实环节中的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工作结束后的总结评估能力等。通过执行力的提升来促进辅导员工作效率、增强辅导员团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管理成效。微观高校工作实际,是稳健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宏观高等教育发展全局,提高辅导员执行力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培育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的关键力量。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执行力现状分析
深刻分析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执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执行力缺失成因,从中寻找提升执行力的智慧。首先,部分辅导员对目标任务不明确、对管理制度不清晰。一方面表现在对学校学生管理细则中各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力差;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不能够正确理解上级的工作策略和要求也没有深刻认识工作任务的潜在价值,导致执行无力或者执行不完全。其二,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执行力欠缺。辅导员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多样,上至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宣传教育,下至对学生寝室内务整理的指导督促,其工作范围涉及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方面,工作交涉对象涉及高校各个部门。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要求其有相当的专业能力,部分能力的缺失会造成学生管理工作执行力不足,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第三,辅导员团队结构建设缺乏,由于合作不足导致执行力效果欠缺。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层面广、相关内容多、交涉人员杂、专业要求高等系列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要求辅导员形成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谋求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辅导员团队。目前由于团队建设缺失或成员间分工不明确、交流不充分导致的合作执行力低,也是造成辅导员学生管理执行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执行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1.构建科学的决策体制、进一步优化学生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是以学生培养目标明确、战略方向清晰、辅导员执行力到位等诸多因素协调统一为基础。科学决策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基础保障它指明了高校育人方向、对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各项决策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辅导员执行力效能的高低。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结合高校学生实际情况科学民主的制定学生管理体系、不断升级优化学生管理制度与细则。
2.提升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实现执行力飞跃
执行最终是人去实现的,因此执行力的提升也要从自身能力提升出发。首先知识与技能是完成任务必备的两大基础[2],可以向通过辅导员知识和技能的改善提升执行力。其次,客观认识职业道德与执行力间关系,职业操守好的人办事认真,尽职尽责;反之,办事马虎,得过且过。因此,要想提升辅导员执行力,必须改善辅导员的职业操守。最后,通过执行者非智力因素的改善提升执行力。科学家们经过各种测验和考察,证明了情商比智商对人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讲,“执行力=80%的情商+20%的智商”。因此,要想提升辅导员执行力,必须提高辅导员执行情商:即改善工作心理,使其工作心态乐观积极、职业信念坚实牢固、具有追求卓越的激情等。
3.加强辅导员团队凝聚力建设,提高组织执行力
工作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辅导员个人有高效的执行力,同时更需要有强大的组织执行力,因此需要细化团队中的各成员的责任与分工、加强组织成员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执行力。首先,需要各辅导员具有主动意识和自主精神,主动承担相应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第二,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每一名辅导员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以及“整体观念”灌输“1+1>2”的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同一个策略、实现同一个目标,共同分享荣誉也要共同分担责任与风险。第三,培养团队成员独立思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拒绝成员机械性的照搬照抄领导指示,鼓励团队成员独立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辅导员团队的组织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杨毅敏.浅谈高校管理中的执行文化[J].中国电力教育,2007,(7):24-26
[2]张翔.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共青团执行力建设[J].青春岁月,2011,(10).
作者:王飞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