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对森林经营过程中,人们多重视木材的收益,却忽视了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长此以往,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增加了治理与管理的难度。因此,加强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十分必要。本文将对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对其管理原则及管理目标进行阐述。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可持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不再将目光聚集在如何获得更多的利益上,而是开始关注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均生活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但传统的森林经营管理多与工业经济相适应,忽略了森林的间接经济收益,不仅使森林出现病虫灾害,还导致地力下降。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促使人们不断改革,加强对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进而使森林生态系统能持续发挥出作用,达到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特性
水源涵养林以其效益为基本的评价指标,在进行生态管理过程中,仍需重视涵养水源效益,并促进涵养水源效益的不断提升。第一,森林树冠层、地被物层、林地土壤层是水源涵养功能的三个层面,在生态系统管理模式中,同样以该三个层面为主,应实现林冠层的截留、地被物层的持的持水与土壤层的持水,进而保障这三个层次的水源涵养效益最大化。此外,树干、枝叶、土壤乃至枯枝落叶均能对大气降水等进行截留与储蓄,还能重新分配与调节大气降水。想要实现水源涵养林各层次最大效益的发挥,则需结合水源涵养林三个层次的作用机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采取措施进行改善。举例说明,若外界条件相同,同样的降水、同样的温度及同样的湿度,影响水源效益的影响因素就包括水源涵养林的林分类型、密度与结构等。如果处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情况,则应以自然理论管理模式为指导,加强对树种优选、实现混交林的配置。上述做法均可提高水源涵养的效益。
2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
2.1实现水源涵养林整体性
就生态系统而言,整体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因此,管理者在进行管理过程中,需结合所有生物体、非生物体以及生态过程。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等级结构进行重视,不论对于何种生态问题,均从系统等级序列中确定生物联系,也从中寻求解决方案;二是确定生态边界与规模;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有这样才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格局,才能保持生态系统完整;四是需仿效自然干扰机制实现生态系统完整性。
2.2实现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考虑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以此作为先决条件。此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从生态学角度看,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维持其各项结构及功能。从经济学角度看,也只有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满足人类需求[1]。
2.3人类积极参与原则
人类也属于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一部分,且人类在其中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是管理措施的制定者,需要结合生态系统的变化对管理措施进行修改,进而促使生态系统朝好的方向发展。
3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3.1涵养水源
水源涵养林可对降水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地下水,这样即使在旱季,也能预防河水断流。在森林区域,土壤与生物也吸收大量降水,还可在多雨季节减少地表径流量,在降雨透过林冠层后,会进入枯枝落叶层,通过足量的水分吸收并饱和,水分会进一步的渗漏并达到土壤内,在重力作用下,部分土壤表面的水会开始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但这与地面上的水流存在差异,因受到枝叶的阻挡,其流速会减慢,流量也相对较少。另一部分的水则会被蓄积,在干旱期注入河川内,使河川内的水能均匀分配,避免河水枯竭。
3.2保持水土
在地下,树木根系可与土壤牢牢的盘结以达到固土作用。此外,通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的作用,可对一部分的降水进行截留,使进入林地的雨量及雨强减少,雨滴对于地面土壤的击溅力也会降低,避免土壤被过分的侵蚀。尤其在枯枝落叶层,除了吸收大量的水分外,还能对地表径流的流动进行干扰,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3.3净化水质
通过森林的过滤与吸附,可使大气降水得到净化。大气降水中会携带多种物质,当进入树冠层后,首先会经过树叶截留,雨水内的杂质会减少一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树冠层对降水净化能力并不相同,部分被截留的雨水可能会吸附树木上的杂质,加上植物本身分泌物的淋溶作用,还可能增加雨水内的一些杂质。在经过树冠层后,雨水会达到林地,此时部分雨水可被地被物层与土壤截留,另一部分雨水则会渗漏至土壤内,成为地下水。同样,这类水也会出现两种相反作用。如果雨水量过大,则可超过地被物层以及土壤层的自净能力。如果未超过其自净能力,雨水杂质则会被一些微生物进行分解,而土壤颗粒又可吸入一些金属元素等。
4结语
构建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时,需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水源涵养林发挥效益的三个层次出发,制定出最适宜的管理模式。如进行适应性管理、树种优选、合理配置森林结构等。通过上述管理措施可实现水源涵养林的生态管理,以促进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化,为后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勤.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5.
作者:李晓峰 单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