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需求下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宏观和微观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信用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金融行业、工商企业以及个人信用领域的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述了信用管理学生培养的相关建议,包括从培养目标上与传统学科金融学等相区别;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已有教材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更新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逐渐从货币经济转向了信用经济,信用经济已成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信用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管理失败的案例却时有发生,如:层出不穷的恶性大学生校园贷款、以及“P2P网贷平台”爆雷事件等。这些信用问题的发生不仅给投资者、借款人、以及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危害了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体系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尽管现阶段市场对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度较高,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设立却起步较晚。目前,全国设有“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很少(仅25所),且多为近些年建立。然而,信用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由于信用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尽管市场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在学生中认可度很低。因此,在市场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如此巨大的背景下,如何定位对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增加专业的特色,提升专业吸引力,值得探究。
二、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信用管理专业与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缺乏比较优势,专业对学生吸引力低。目前,我国各高校信用管理办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培养目标的区分度还有待提高。以南京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为例,2016年该校信用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质,系统掌握信用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胜任信用中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相关工作,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然而,这一培养目标与金融学专业的区分度不大。另外,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诸多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均面临着专业对学生吸引力较弱的问题。南京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自2014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规模为50人,在学生学习一年后如果专业排名满足相关要求可申请转专业至更心仪的专业。在这一政策的背景下,大量优质学生从信用管理专业转出至热门专业如金融、会计等。本文统计了南京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历年的转专业数据,相关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信用管理专业每年转专业人数较多,2018年和2019年的转专业人数均超过了20人,2019年专业转出人数占比达50%。
(二)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现阶段,我国各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突出问题在于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具体来说,全国设有“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与信用管理专业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一定程度上为各大高校引进信用管理专业师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信用管理系现阶段共有专职教师10人,虽然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然而真正在本科、研究生或者博士期间从事信用管理、信用评级方面研究的极少,大多数均是从金融学、金融工程等相关的研究方向中转入。从不同研究方向转入的信用管理专业师资对该专业本身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少,适应专业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加强自身学习,教学上手速度慢,也难以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
(三)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根据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信用管理专业主干课应包括《信用管理学》《征信理论与实务》《企业信用管理》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等。然而,这些主干课程中大量课程可选教材有限,仅一两本与这些课程高度相关,并且这些教材修订频率极低,并没有引入符合当前现状的案例,甚至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也较为陈旧,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例如,《信用风险度量方法》课程目前市面上的可选教材较少,仅魏丽等主编的《信用风险度量》(2015版)与该课程高度匹配,然而该教材的最新修订日期为2015年,显然难以适用于2021年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另外,该教材涉及到的内容从理论程度上讲也不够深入,覆盖面较少,难以满足信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人才需求。
(四)培养过程理论不够深入,实践性不足。从课程设置来看,现阶段高校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一是高校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均以基础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现信用管理专业内涵特点的专业课程较少,专业特色不突出,难以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二是目前绝大数课程均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知识相对枯燥,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很多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与金融学专业的识别度低,而且很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大而泛化,难以符合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三是课程设置中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和实践课程占比很少。
三、信用管理学生培养的相关建议
(一)从培养目标上与传统学科金融学、金融工程等相区别。从本质来说,现代信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建模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智能决策系统,涉及经济学,金融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这一学科定位与传统的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等具有显著区别。因此,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代表的一般财经类高校应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于符合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系统掌握信用数据分析,信用风险识别、度量和管理等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够满足信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单位人才需求,或从事学术研究的复合应用型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信用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掌握全面系统的信用和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目标,聚焦微观信用管理的专业特色,充分挖掘、建设体现信用管理专业内涵特点的专业课程,认真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增加信用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及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比例,加大与金融学专业的区分度,形成专业自身特色。本文在广泛调研和研讨论证的基础上,认为在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体现信用管理专业特色的必修课程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及Python、R大数据语言等定量分析方法、工具类课程比例,进一步聚焦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管理的培养。
(三)根据已有教材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目前,国内适用于本科教学的优质“信用管理”教材奇缺,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在参考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尝试编写出版具有一定特色的“信用管理”研究型教材。新兴学科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是重要的基础,应严格把好“三关”,突出信用管理人才的专业性和特色:一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对“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教材受众;二是重视理论、实践、应用三者协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题;三是教材内容和形式力求多样化,如融入一些配合课外教学活动的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内容,使教材适用于开放性教学组织。
(四)教学方式的更新。信用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认为在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本文以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理论为例进行探究,由于该部分的现代信用风险衡量模型非常复杂难懂,单纯的填鸭式教学会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理论篇的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可以采取列举并评价案例的方式讲授。例如,对于现代的信用风险衡量方法中的CreditMetrics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进行信用风险计量,可以通过对某BBB级债券信用风险的衡量来演示,首先,估计其信用转移矩阵,其次,估计其违约回收率,然后,利用每个级别的贴现率对该债券市值进行估值,最后,根据违约概率和市值可以计算出该债券的标准差,利用VAR法就可以计算出该债券的信用风险。通过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应该如何利用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的计量。
四、结语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21年,我国已步入了全面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依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以浙江省、苏州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相继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被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在这一形势下,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应优化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需要,助力信用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黄佳琳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