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用档案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信用档案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信用档案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

在多年的试点总结和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各地和各行业积极响应,制定了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将制定《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列入2015年年度工作要点,并将实践此实施意见列入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纲要。高校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信用研究和信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关系到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高校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一、高校信用档案建立的必要性

(一)高校社会职能不断扩大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发展、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对社会越来越开放,高校的信用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高校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被划分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高校的运行将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高校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市场竞争当中。作为高校运行经费重要来源的科研经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校友等社会人士的捐助越来越受高校信用状况的影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间接费用的核定要与项目依托单位的信用等级挂钩。因此高校的信用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高校信用档案也变得尤其紧迫。

(二)高校国际化持续深入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人力和物力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新常态,高校国际化成为时代潮流。“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高校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间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国际协同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留学生管理等各个领域。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资金的使用、知识产权的维护、合作项目的合同和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等都需要信用档案作为基础来支持,建立完善的高校国际合作信用档案和信用档案工作体系是高校国际化合作健康和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

(三)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经费分配、招生选拔、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科研创新、产学研合作、专利成果转化和各类检查评估等方面时常会出现信用问题,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影响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影响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建立信用档案是高校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育教学和科研体制、内部质量控制、绩效考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管理等制度建设的可靠途径和重要抓手。

二、高校信用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信用档案规范化不足

在高校信用档案归档范围方面,目前实行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中没有专门针对信用档案,高校信用档案管理无章可循,造成各高校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建立信用档案。高校收集的信用档案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助学贷款、学习诚信、就业诚信和高校教师科研诚信等方面;各高校信用档案建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高校还把恋爱诚信纳入诚信档案,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信用档案。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的单位信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也只能通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来查询高校的部分信用信息。虽然前期广东、河南、内蒙、辽宁等地区已经率先在信用档案基础上对高校等事业单位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高校与其他事业单位公益性质不尽相同、经济来源不同等因素,高校信用档案内容的规范化也无先例可循。此外,在信用档案的收集整理上,有的高校采用自己建立的信用档案数据库、有的高校与第三方征信机构签约建立信用档案,信用档案收集也缺乏规划化操作规程,造成信用档案鉴定、分类、保管和利用上出现很多困难。

(二)信用信息来源单一,信用信息系统分散

在国家层面,目前虽然有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等信用档案信息平台,对大学生助学贷款和各类国家考试失信的情况进行信用档案管理,但与高校信用档案相关的绝大多数信用档案平台管理仍存在各块各自为政,信用信息采集不全、信用信息共享不够等问题。具体体现:在校内,信用信息档案管理没有法规和制度安排,校内学生、教务、人事、财务、组织、科技、后勤等主要信用档案管理部门和二级院系分工不清,信用信息共享不畅,各部门和二级单位对师生信用信息缺乏有效管理,信用档案采集存在不全面、不及时和不准确等问题;在校外,师生和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生活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需要教育、金融、人事、财税、审计、法制、科技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与支持,然而这些部门不仅对高校信用档案缺乏全面及时的收集,而且其部门之间以及与高校之间缺乏信用信息联动机制。

(三)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不够健全

多年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潮中,高校对师生失信惩戒多有探讨,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2016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第二十条和五十二条新增了建立对学生失信行为约束与惩戒机制的规定。而该新规定却缺乏对大学生守信激励制度的规定。总体而已,作为信用体系运行核心机制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高校推进缓慢,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而且高校作为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对师生失信行为强调道德和思想教育为主,建设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内生动力不足。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及与高校业务相关的政府部门对高校招生、教学、科研、人事、经费管理、外事、经济往来、绩效考核、政府采购等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信用奖惩条例或制度,高校师生失信成本太低,守信更得不到相应的鼓励,这不仅不利于高校信用档案体系建设,也不利于人才的诚信教育和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亟需探讨建立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和生活等过程中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高校师生信用意识有待加强,信用档案管理队伍缺乏

经过多年的信用教育,大学生信用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但师生的信用意识仍较薄弱,如有调查报告显示:因忘记还款日期和主观上不愿还款原因造成的不重视按时信用还款的上海大学生达47%,甚至有近一半的受访学生对逾期不还款而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了解不够。国际化大都市的大学生信用意识都如此薄弱,这与我国高校信用教育不足不无关系。高校存在信用教育和信用档案管理人才缺乏、信用课程较少、高校教师信用意识不高、高校信用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师生的信用意识的提高,高校师生信用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此外,信用档案是一类专门档案,与一般档案有所区别,存在一定的专业性。目前,高校信用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主要通过信用档案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兼职完成,这些兼职管理人员既非档案专业人员也缺乏信用基本知识,这非常不利于信用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

三、高校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推进高校信用档案规范化

为更好地服务“双一流”建设,高校信用档案管理要以高校的四大功能为起点,在现有的《办法》《纲要》等规章制度和规划基础上,与教育主管部门并联合相关部门一起制定规范化的高校信用档案“收-存-管-用”的条例和规章制度。首先,根据高校的四大功能探索确定高校信用档案的管理主体和归档范围,对高校和师生的信用档案信息内容、保管期限、格式和收集责任部门等进行规范。其次,对大学生在学前后、高校教师职务内外的信用档案进行规范,理清学生与学校之间、教师和学校之间信用的关联关系。最后,对信用档案管理平台进行规范。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不仅适用于纸质而且也适用于电子化的高校信用档案管理平台。对信用档案管理平台的搭建、运行管理和使用办法进行规范,以维护高校信用档案信息的真实、准确及可靠,为高校信用档案信息的利用和高校信用评级等提供扎实的数据信息基础。

2.搭建统一信用档案信息平台

结合全国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统一的高校信用档案体系平台建设。首先,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用中国”平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全国范围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并积极参与由科技部主导的统一科研信用管理体系等与高校信用相关的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积累适用于高校特点的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经验,做好高校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其次,在考试诚信档案和助学贷款信用系统等现有平台基础上,根据各类信用档案平台建设实践经验建立相应制度,整合各类高校信用档案相关平台,建立基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高校师生身份证号码,高校事业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的高校统一信用档案信息平台,以便于高校信用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鉴定和利用,为构建高校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促进高校和社会信用水平的提升。

3.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针对在高校守信行为得不到太多表彰和肯定、失信行为受到的惩罚不重的现实情况,首先要在高校和教育系统中树立守信先进典型师生和高校,通报批评一批恶性失信、影响恶劣的师生和高校,逐渐在高校和教育系统中建立起守信不仅受人尊敬还有好处、失信最终害己的浓厚氛围。在高校信用档案利用渠道更加顺畅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国家最新诚信建设相关文件精神,逐步探索建立适用于高校和师生个人的诚实守信和严重失信行为登记制度、师生个人及高校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触发反馈机制、校内外跨部门协同和联动机制、师生个人及高校的信用档案公示制度、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制度、信用红黑名单公示制度、高校及师生个人信用激励和惩戒措施清单采集公示制度、师生个人和高校信用修复制度、师生个人和高校信用权益保护制度和跟踪问效制度等机制措施。

4.建强高校信用档案专业队伍

信用专业建设及信用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信用档案体系构建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信用专业及信用档案人才极度缺乏,难以满足信用事业的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是社会各类专业人才的孕育基地,理应担当起培养信用专业建设及信用档案专业人才队伍的重担。有条件的信用教育联盟高校要适应“双一流”建设的新情况,开拓国际视野,办好办强信用管理专业。通过开设信用知识课程、开展信用管理及信用档案职业培训、加强信用管理学科的国际交流、开展信用相关课题研究等举措,积极拓展信用管理学科教学科研平台,为信用专业及信用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校内外实践平台、为高校和社会培养充足的信用档案专业管理人才。没有条件的高校不仅可以通过开设信用知识选修课和信用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师生进行信用基础知识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开展信用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信用评议会(讨论会)、信用主题活动(如班会、征文、演讲、党团日等)和信用文化节等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提高高校师生的信用意识,在高校中营造出浓厚的信用文化氛围,使高校信用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及业务水平在浓厚的校园信用文化氛围中得到提高,促进高校信用档案管理水平和高校整体信用水平的提升。

作者:魏振毅 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