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载体,在记录信息的符号、保存方式、信息传播方式、检索方式、目标人群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别,它们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应用的时间也不相同。这就造成了目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复杂化。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积极适应现代信息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服务理念发展的需要,发挥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优势,从而为读者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载体;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资源利用
1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环境
在古代藏书楼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文献资源载体类型比较单一,图书是主要的文献资源类型。在近代图书馆出现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生产和服务机构大量增加,信息资源数量迅速增大,其载体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除了纸质的文献资源外,还产生了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等非纸质的信息资源。
1.1纸质型文献
纸质文献是指以纸张为载体材料,以手写、印刷、打印或复印等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信息、知识记录的一种类型。[1]纸质文献的优点是便于携带,可直接翻阅,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其收藏占用的空间大,难以长期保存,且不便及时更新内容,也不利于信息的检索和传递。从古代文明的产生、纸张的出现、文化的传承及图书馆的萌芽出现以来,纸质文献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相映衬,成为传递信息和知识的主要载体。工业革命以后,新的信息资源载体不断涌现,非纸质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加,特别是数字信息资源得以快速发展,但纸质文献并没有因此而消亡,仍然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采集的主要对象。根据《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一共出版印刷型书籍44.8万种,81.9亿册(张);共出版期刊9966种,总印数31.0亿册;共出版报纸1912种,总印数463.9亿份。[2]由此说明,纸质型信息资源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另外,随着新型载体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目前,有30%以上的读者使用数字化期刊、网络期刊数据库来获取信息,而且还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据统计,有65%~75%的专业信息源于纸质型期刊,检索系统有9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纸质型期刊。[3]调查结果表明,在职专业人员的日常学习中,其主要的学习资料也来源于纸质文献,学术界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技术和科研成果,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学术期刊这一载体进行报道。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纸质读物阅读仍是近六成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4]综上所述,纸质文献是满足读者信息需求最直接、最基础,提供服务形式最简单的资源,仍然是图书馆最根本的现实馆藏。
1.2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各种缩微资料的总称,它是利用摄影的原理与方法将纸质文献原件上的文字和图像缩小或把计算机上存储的数字信息转换以后,记录在感光材料上,并经过一系列冲洗加工工艺而获得的缩微复制品。[1]它是一种信息存储密度极高的信息资源,人们通常需要借助专门的阅读设备才能进行阅读。它的优点是体积小、便于收藏和长期保存、检索迅速、复制传递方便、不易变质及提取轻便。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从1936年开始使用缩微品,而它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则是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内大范围的文献抢救工作中,才得以充分的显现。缩微技术应用于珍稀文献和目录卡片的缩微、复制,将古籍善本原件摄制成缩微品。利用缩微文献,读者可以在不接触原件的情况下而睹其原貌,这为珍稀文献的保存与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公共图书馆的缩微文献制作和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步入成熟阶段。截至2016年1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共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164,550种,总拍摄量为6,991万拍。[5]为了充实信息资源馆藏,目前,我国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母片库及缩微品阅览室。
1.3视听型文献
视听文献是以电磁波为信息符号,用摄影、录音技术将图像和声音记录在电磁材料载体上的一种文献资料。视听文献不仅能将图像和声音信号记录存储下来反复播放,而且还能运用编辑特技和播放技术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果。根据人的感官接受方式,视听型文献资料可分为视觉资料、听觉资料和音像资料三种类型。视听型文献资料突破了纸张文字记录的传统形式,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制作、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对器材的依赖性强,成本比其他类型的文献高。视听文献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视听文献在生产、制作方面有了较快发展。现在,它已成为图书馆及读者收藏使用的主要信息资源类型。
1.4电子型信息资源
电子型信息资源是指各种以磁性和光学材料为信息载体,以数字代码和文字图像为信息符号,以编码和程序设计为信息组织手段,通过电子计算机存储和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又称机读型信息资源。[1]电子型信息资源具有存储容量大、检索方便、成本低、能远距离传播等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源不具备的特点。除了一些具有制品形式、可以独立存在的电子型信息资源外,还有不具有制品形式、仅存在于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被称为虚拟信息资源。非网络的电子型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其主要载体形式是磁盘和光盘。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所包含的电子型信息资源,还包括自建的各类数字资源数据库。在文献载体的发展历程中,从纸质文献发展到数字资源,是人类信息处理、存储、传播技术发展的成果,它是对人类自身交流功能的延伸与扩展。目前,形成了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平分天下的局面,并且数字资源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利用方式
信息资源利用行为就是人类有目的性、有选择性地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个人和组织信息需要的行为。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资源利用的过程。所以,有观点认为,信息资源利用就是信息服务。
2.1检索方式
信息检索是指从有序的信息集合中查取信息情报的过程。我国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实体文献,基本都实现了用公共检索目录系统(OPAC)进行检索的方式。OPAC系统的基本功能有: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包括题名、作者、分类号、主题词、ISBN/ISSN等信息,能够显示特定书刊和资料准确的信息状态(借还情况、收藏处所)。但是,OPAC只能实现书目检索,不能实现全文检索功能。馆藏电子图书和期刊的检索,虽然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信息资源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检索工具,但需要在指定的IP地址使用,一般的信息资源类型也需要登录和下载阅读器才能使用。而数据库基本上实现了全文检索,并且可以在线阅览,大大提升了借阅的便捷性。
2.2服务方式
信息资源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及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上。信息资源的最终端消费方式就是公共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服务方式。纸质文献能提供最传统的借阅服务,如流通、外借、阅览以及复制服务等。此类传统的阵地服务适用人群广泛,服务门槛较低,但受空间限制,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不够,信息知识传播速度慢,服务对象单一;缩微文献能提供阅览及复制服务,但因为有阅读设备的条件限制,无法外借和流通,用户群体和服务方式更加单一,信息知识内容更新和传播速度慢;视听型文献除可以提供大众的借阅服务外,还能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官享受,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讲座、教学、会议、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大型读者活动,对于信息知识的传播产生多向性发散的效果;数字资源借阅和检索便利,能提供跨时空借阅流通服务,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同时,检索和查找方便,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快,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其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如面对科研人员的科技查新服务、专题咨询服务;面对党政机关的立法决策服务、信息监测和分析服务;面对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信息监测、整理、分析和评估的专业参考咨询服务等。
3发展规划原则
3.1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兼顾多方利益,处理好多种载体之间的平衡关系。统筹兼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强调全面发展。每一种信息资源都具有增加载体优势和用户群体,在建设和利用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必须涵盖所有的资源种类。二是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每种载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各种资源内容和数量上的差异,所以在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要突出用户需求量大的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载体的特色,呈现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服务理念。统筹兼顾的目的是平衡好有限馆藏空间、有限资金分配、有限人力支出、不同群体需求等多方限制条件下的资源运营。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呈现出完整、完善、健康、发展的结构体系,各种信息资源之间能够互利互补地使用,提供最好的服务质量。
3.2与时俱进
首先,要体现时代性。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已从以往的单一文献需求转变为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是信息时代这个大环境下的规划和选择,要体现信息社会的特性,主动适应信息社会信息发展的需求。其次,要把握时展的规律。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掌握了发展规律,才能适时调整应对策略。用户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多种载体信息资源的应用比例也会此消彼长、不断变化,适时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动向,准确调整信息资源建设的应对策略,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最后,就是要富有创造性。公共图书馆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业务,要在探索中求生存和发展,要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3.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发展。其本质就是必须遵循公平性、可持续性及共同性。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一是当代人的共有,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公共图书馆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信息需求,特别是要保障信息弱势群体的权利。二是代际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公共图书馆要保障后代人公平利用信息资源的权利,要做好信息资源的传承工作,为后代人能利用过去和现在的信息资源做好保障措施。可持续性,就是不能超出资源的承载能力。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在经费、人力等能力范围内进行,不能超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在本馆信息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开展服务,不能过度服务,不能造成资源不可逆转的损耗。共同性,是指公共图书馆要争取有配合的共同行动,这是由公共图书馆整体相互依存的特性决定的。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共同开展业务联合,才能节省资源、避免盲目建设,形成长远合作、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4多种载体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服务路径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用户获取所需信息知识的过程。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强化双方的和谐互动关系,提高彼此间的认同度和合作度,帮助用户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促进用户自身素养的提高,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内在价值获得最大化地提升。
4.1以加强资源用户信息素养为助力,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涵盖多种信息源)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和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数字化时代下的信息素养不再只是某种单一的素养,而是传统素养(图书馆素养、研究素养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媒体素养等多种基本素养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整体素养的深层次延伸。”[6]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大学推广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形成共识。随着数字资源在各类图书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素养教育对公共图书馆用户的普及越来越具有必要性。
4.1.1多层次教育内容
信息检索是指从信息资源的集合中查找出所需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对用户来说,掌握各类型信息资源的检索对象和检索途径,特别是熟练运用日益增长的各类数据库资源,将会大大提高信息获取的基本能力。因此,公共图书馆对用户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应包括图书借阅、馆藏资源使用和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以及电子资源的使用、网上免费(OA)资源的获取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公共图书馆除了开展对用户使用各种资源、数据库产品的培训外,更应该注重基本信息技能的培养。比如快速确定信息源、明确检索的主题概念等等。培训内容应包括常用检索工具的检索技巧、深度利用,专业学科资源的查找与获取方法等。培训方式可采用特制指南、视频教学、专题讲座等。同时,开展图书馆知识教育和信息道德、信息法规教育,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恪守信息道德的自觉性。[7]
4.1.2多媒体培训方式
公共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可以与多种媒体传播方式相结合,开展现场培训、网络培训、移动数据端培训。其中,开展现场培训,主要采取开设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专题活动等方式。现场培训的优点是方法和手段生动、具体,互动性强,能够现场操作。网络培训主要通过制作培训课件、视频,提供给用户在线或者下载观看,或聚合各类资源平台所提供的在线课程链接。图书馆移动网站和APP的普及与文献数据库移动应用的发展,使依托移动数据端的信息获取成为了可能。通过制作简短信息素养教育视频,提供给移动客户端使用,或利用二维码链接教学视频等,都是可以尝试推广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4.2以发挥各种特色资源为核心竞争力,建立多元化、立体化服务模式
为用户服务是图书馆永恒不变的主题,坚持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把服务作为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贯穿图书馆工作的主线。公共图书馆应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努力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
4.2.1推广多元化资源阅读服务
在当前多种资源、多种媒体存在的时代,传统纸质阅读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优点和前景,必须得到重视。对开展系列主题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引导,推动大众阅读。对突出学科主题的实体馆藏进行阅读引导,打造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是由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一种全新的超文本阅读模式。“2016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8]数字化阅读的推广,必然会给全民阅读的推广带来积极影响,从而推动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深入发展。“将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升级换代,加入Web2.0的技术和理念”,实现和图书馆馆藏互联的阅读引导模式。将OPAC系统链接到互联网上的阅读内容,实现和In-ternet双向互联的阅读引导模式。“采用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将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各馆文献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平台的阅读引导模式。借助手机、平板电脑、MP4等便携式阅读终端,进行有线下载或无线接收多种信息形式的内容,最终实现移动图书馆阅读引导模式[9]。
4.2.2基于数字资源的现代信息服务
多种载体信息资源环境下,信息服务工作重心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信息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和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静态的、封闭的、单向的传统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已经转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双向的、交互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被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所取代。随着公共图书馆商业数字资源、自建数据库资源量的不断增长,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加大数据资源的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建立超大型元数据仓储,结合大数据特点和资源现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突出特色,通过异构数字资源的融合、聚类和重组使资源从数据层的揭示与展现转向信息层、知识层的深度服务。其次是将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给读者,依托融合的物联网、移动通信网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接收”[10]“大众式的信息服务方式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信息服务机构将在文献、作者、机构等信息资源之间建立关联。利用资源导航,提高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利用关联揭示(如参考资料等),为用户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提供途径;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生动地展现信息资源的内部关系。”[11]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运用计算机分布技术实现的信息智能推送服务,如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信息智能定制服务,基于智能化检索的智能服务,运用智能过滤技术的专业化信息智能定题服务,基于SNS等2.0技术的个性化参考咨询服务等。
4.2.3基于其他实体资源特色的用户服务
依托于馆藏实体特色资源进行用户教育,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实现社会文化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提供免费开放的用户参观、讲座、培训、展览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到馆参观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用户培训方式之一,图书馆员通过讲解的方式,使到馆用户对图书馆的馆舍布局、服务概况、馆情馆史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老馆舍,可以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参观接待活动。讲座活动是指公共图书馆邀请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到馆为公众进行面对面的讲演和互动,为用户提供拓展视野、获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的学习交流平台。公共图书馆是理想的固定公共场所,能够为讲座活动长期、稳定、高质量地开展提供良好环境。公共图书馆的培训服务,除现场和线上培训外,还可以依托图书馆所藏视听资料进行培训。视听资料的展播,能够对用户进行生动、形象、系统的知识传播教育,这种方式更适合老龄人、儿童和盲人等特殊用户群体。展览服务是图书馆文献宣传的一种方式,也是用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共图书馆的展览服务主要是以文献展览服务为主,一般是依托图书馆的馆藏珍贵文献来开展。图书馆将馆藏中有特色的文献、珍本或某一特定主题的文献集中起来,进行公开展示和陈列。
5结语
由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载体在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目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复杂化。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积极适应现代信息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服务理念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优势,为读者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优质服务,从而推进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兹恒.信息媒体及其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登[J].中国出版,2016,(8):6.
[3]蔡莉静,鄂丽君.现代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4]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4-19)[2017-09-22].
[5]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文献抢救工作录[EB/OL].(2016-12-27)[2017-10-25].
[6]王鹤.关联主义视域下的青少年信息素养研究[J].人民论坛,2016,(4):144-146.
[7]章忠平.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基于读者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40-42.
[8]杨丹丹.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创新研究——以辽宁省图书馆“数字文化驿站”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6):97-99.
[9]周天?,陈贞谕.图书馆多元化阅读推广模式的融合和发展[J].图书馆研究,2015,(1):51-53.
[10]徐升华,王琪.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6,(4):59-621.
[11]汤珊红.借鉴国外经验构建面向用户的科技信息服务创新体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442-46.
作者:许莉 单位:湖南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