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战略发展理念的重要部分,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方式,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革。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为高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从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与现存的问题出发,研究了新形势下的高校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管理;大数据技术;现代网络技术
一、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科学管理方式相结合,通过构建办公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多个功能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以进行自动化的信息管理。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能够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还能使各职能部门间共享数据、对信息快速响应,提升管理水平[1]。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通过高校信息化建设整合优秀教育与人力资源,并对其最大限度的调配与利用,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这样便捷、高效的管理水平及优秀的资源配置能够让高等学校更专注于学生的培养与科研工作中,进而增强教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2]:1.部分高校管理层对信息化的理解未达成共识;2.信息化建设重点在硬件上,缺乏对技术的重视;3.对信息化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4.信息化管理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1.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数据的数量不断增长,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在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数据,而现行管理信息系统中能够涉及到的不过九牛一毛,一方面造成了信息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数据的深度挖掘不足。在大数据时代若放任这些数据的囤积,就是无形中浪费了巨大的信息价值,因此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中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高校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提供技术保障[3],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实现系统内数据的传输、共享与采集;同时,对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最后,做好数据安全保障工作,维护好个人隐私[4]。也需要广大教职工与管理人员提高大数据意识。能够从多角度、多因素对学生状况进行分析,能够提供精准服务,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以指导学生的成长。提升管理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使评价更加科学、使决策更加科学。
2.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
以云计算、大数据及实时协同分工网络等互联网技术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整合、使用与共享资源,构建“互联网+”校园。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与数据不仅能够通过网络连接的方式传播,同时能够在云端进行存储、传输与处理,更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的价值。同时,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打破校园的传统界限,实现信息的校内外互相连通。学校既是信息的供给方也是信息的接收方,通过信息传播扩大信息的价值,通过信息接受吸纳优秀资源使自身受益。
3.运用现代视频音频技术进行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
相较于文字,视频音频更加的形象与直观。而音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云存储技术的出现更是为音视频文件的存储与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空间。目前我国高校内的多媒体建设与校园网络覆盖较为完善,这为运用音视频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而个人电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更是为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MOOC等开放式网络课程网站与视频直播技术的兴起,更是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方式。
4.大力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入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配置上都已具备相应的规模。但面对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革新,一方面要购置、更新设备,如数据存储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及校园内多媒体等硬件资源;另一方面更要加大相关人力资源的投入,建设出一支拥有技术能力、熟知管理流程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增强自身的“软实力”。
三、结语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高效管理及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而在新形势下,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构建完善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提出了在高校信息化管理中应用大数据等现代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加大信息化管理资源的投入等方法,以克服高校信息化管理现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海玲.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
[2]孙幸成.高校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0.
[3]李勇军,彭琳,等.大数据治理在高校信息化管理中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4]王鑫家.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支撑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
作者:牛辰昊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