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信息化管理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指导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图书馆运营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综合各种文献信息,从而提高图书馆整体的综合实力。这为我国提高整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做出了不可限量的贡献。另外,图书馆能够在信息化的趋势下,有效的将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搜集,还能够为夯实我国科研力量提供必备的参考依据。近几年,我国正在文化繁荣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时代的鞭策下,能够顺应国家的发展规划,在这种趋势的指导下,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师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还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为打造更强更有力更肥沃的科研土壤奠定基础。
二、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在资源共享以及服务方面也都进行了各种更新和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1、资源浪费现象凸显在我国,部分高校每年都花费巨额费用来购买图书,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有些图书被阅读次数微之甚少,甚至有些图书从来都没有被借阅过。随着科技产品的高速发展,高校里大部分师生都拥有自己的网络终端和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样就很少有人去图书馆借阅和查询,好多资料和图书可以从网上直接获得。这就使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导致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高校图书馆也适时的投入资金,引进互联网技术,购买专业的图书馆管理软件、自动借书、还书器等,组建自己的图书管理系统。但是,这些软件和设备的使用以及管理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而在高校中,这类职位多数都是由原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来操作,他们由于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从而使图书管理系统得不到最大程度发挥和使用,并且使电子资源与实际资源不同步,导致共享的反应速度慢,这就使系统提供的借阅率产生断档,有些新书或资料在系统中得不到最及时的展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2、高校图书馆检索功能比较初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通常遇到问题时大部分都会通过网络搜索来解决,但通过这些方式得出的答案通常都比较片面。因此,同学门就需要更加全面和权威的答案,这些问题在图书管理都能解决,可见高校图书馆的检索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图书检索功能是图书馆服务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原有的图书检索系统是通过书目来检索图书,统计书目相关的详细信息,进行人工逐条录入,并且都人为录入借书还书记录,这样做费时费力,并且效率比较差,从而导致新进图书和资料更新速度慢,达不到资源的及时共享,这种检索方式对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来说是比较初级的。如果还沿用原有的检索功能,就无法满足现有的客户需求,更无法提升图书馆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所以必须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检索功能。3、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储备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口问题,特别是缺少具有现代化软硬件操作和使用水平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在职业技能上有多出色的表现,但是实际上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作为提升文化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急需大量的人才为之服务。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虚假文献的辨别、网站数据的统计以及电脑硬件的处理和维护等等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操作,如果图书馆仍然沿用原有的工作人员和工作模式,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时展,也无法有效发挥图书馆的基础作用。
三、如何提高信息化管理模式
如果能够切实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将图书馆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模式发展,就能够实现我国图书管理工作的一次质的飞跃。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能更好的实现图书馆的惠民价值。
1、加大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横向开发力度
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需要首先从“信息”入手。从信息的采集到录入以及这几个方面都需要在范围和模式上进行横向的再度开发。第一,在信息采集方面要做到广且深,由于图书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采集工作对于图书管管理而言是重中之重。如果采集工作不到位,图书馆资源就不丰富,就不能为学习、生活以及科研提供更实用、更有价值的资料。目前的采集工作主要是有需求就有采购,在预见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缺乏个性化的发展以及核心领域的探索,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前瞻性领域的图书资源采集方面常常处于滞后状态。所以,一定要对现有的图书管理模式进行再度更新和改变,加强采集工作的效率。第二,在信息录入方面要做到清晰、准确。可以采用高科技的手段有效的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备份,形成完备的数据库空间,完善图书馆信息系统;另外,对于一些纸质图书,图书管理员依然需要将其进行录入然后备份到电脑系统中,这个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强的耐心,需要工作人员特别热爱图书管理工作。录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字与图片的清晰度和完整度。一般来说,图书录入工作需要两到多人共同完成,且需要将其列为主要的工作任务分时间、分周期进行。第三,在信息方面要做到清楚、真实。图书馆的信息系统要可以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使读者通过系统能够将感想、建议等能够与系统管理员进行沟通。比如:读者在阅读图书时,如若对图书的文字或专业等级产生质疑,可以在登陆页面账户中心进行留言,这样方便图书管理者对客户需求进行有效的把握,也会对反馈情况进行整理,这样能够更便于优化图书管理的电脑系统。
2、加大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纵向开发力度
图书馆信息化不仅要在录入等表面上做足功课,更应该在信息系统的纵向能力解析上进行深度的优化。第一,要优化检索功能。众所周知,图书馆书海茫茫,如若能够提供简便而又准确的检索系统就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所以实际上要想更好的落实图书管信息化的模式,就需要在检索模式上加大开发力度。一方面可以采用傻瓜式的检索模式,读者可以通过输入一个句子就能找到所需的材料,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关键词、字等搜索模式,在专业分类上,文献档次上等都做出更细致的分类和设计。最终能够实现检索的高效率,使用的更便捷。第二,要优化共享方式。要想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的模式,更需要将本校图书馆系统与其他学校进行有效结合,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大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本校的资源储备量,更有利于宣传本校的教学模式和藏书信息,有利于提高本校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所以,需要将本馆的很多信息予以公开,同时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部分信息也作为馆藏资料之一。
3、加大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人力智能水平
丰富的人力资本是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广和发展的基础。所以需要不断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能水平,以更好的推动图书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动态管理的服务理念,保持与高校信息化服务发展的要求同步,图书馆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特点,制定全新的规章制度,同时引入绩效管理机制,促使管理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水平,以提高服务工作的质量。第二,提高图书馆服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图书馆部门领导要适时展开职业道德培训,让管理人员以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一项服务管理工作,推动信息化模式的优化发展。第三,引进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现代科学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处理水平的综合型人才,将引进的人才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配合信息化服务模式的推广,为信息化服务管理注入全新的动力。
作者:叶燕丽 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现状探讨
一、学生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轻视学生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创新发展高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年长的高校管理者对于网络和信息化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本身没有掌握信息化的能力,不会使用计算机;二是认为学生通过手写的方式学习知识才能印象深刻。教育学生要以传统的教育模式才有效果,信息化教育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一部分只懂得电脑基础的教师认为,学生无须深入了解信息化的深刻含义,自己的基本电脑知识足矣。
2.专业人才队伍扩展不足
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之后,需要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当前学生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专业人才队伍扩展不足。专业人才在整个网络环境管理和维护过程中,要确保网络运行的速度,定期检查网络是否通畅和系统是否有缺陷,发现问题后,需要及时并快速排查引发问题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如果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者的知识只局限于硬件的保障,无法解决网络系统存在的多样化问题,则需要引进更多信息化专业人才加入系统管理队伍中,具备操作能力和网络问题排查能力的同时,也要具备网络软件开发的能力,便于解决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的软件漏洞,并与学校原有的系统管理者相互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有利于管理学生在系统平台上留下的多样化信息。
3.与学生互动信息平台较少
现在许多高校只是利用信息平台搜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各种数据的传输,而网络平台的交流甚少。其中,有小部分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工作者为了限制学生在信息平台的交流,关闭留言系统,误导学生认为信息平台只是用来浏览信息,让管理工作者认为只要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信息就完成自己的工作,疏忽了网络信息化平台还需要交流。不管是哪种信息化管理模式,管理工作者都要以与学生互动为主,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各项信息,便于以后的教育管理。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要利用信息化平台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高度重视与学生互动信息平台较少的问题,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效率。
二、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意见
大部分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校园网的基础上的,在校园网络上搜集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数据和日常信息。系统被分为子系统和主系统,通过两者的数据连接,获取高校学生的各项资料。在整个系统建立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忽视了很多问题,导致在管理学生信息系统上非常吃力,无法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希望能够帮各高校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畏艰难,敢于创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是总理提出的教育目标,建立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新系统是在高校管理系统中尤为重要的举措。大部分信息化管理工作者还未打破旧的管理模式,一味地遵循传统的管理系统,无法让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最优化。所以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不畏艰难、敢于创新,当然观念也要跟上创新,才能冲破传统管理系统的束缚,让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平稳地发展。
2.增加学生信息互动平台
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逐步趋于稳定发展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的互动,增加学生信息互动平台。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全方位的学生互动平台。信息化平台是建立在网络通畅基础上的,高校网络覆盖越全面,越能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作用,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学校各个区域设置网络,降低对网络加入的限制,允许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留言。
3.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
高校在建立新的信息化平台过程中,注重培养本校信息化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引进新的信息化教育人才机制,让拥有专业知识且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信息技术人员加入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当中,增强高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教育实力,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质量。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科研活动中,为高校科研活动提供新颖独特的建议,提高本校信息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
作者:李洋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略论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信息与人才是当前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最主要的优势要素,而信息与人才之间则存在着内在统一的密切关联。图书馆是培养人才的文化摇篮,作为高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先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图书馆的支持与帮助。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是高校现代化变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同时也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包括图书馆的采、分、编、典、流、检以及咨询等多个工作环节,都可以运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业务操作与管理的自动化。相比于传统管理方式,“藏书日趋多样、系统,检索服务日趋电子化,馆内机械化,传递信息网络化,都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最显著的区别。”信息化管理有着强大的技术优势,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还可以解放图书馆管理者的双手,促进馆员信息素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在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化建设观念的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信息化人才的匮乏、资源共享模式尚未建立以及服务渠道单一狭窄等方面,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严重阻碍。
(一)信息化建设观念滞后
从当前来看,我国许多高校的领导者与决策者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对于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图书馆信息化改革的观念十分淡薄,相比于高校的基础教育教学来说,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始终无法全面融入高校工作议程之中,高校管理者参与和倡导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还有一部分管理者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停留在口头上,或是走走形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制作粗糙、功能单一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便草草了事,安于现状,致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迟迟无法进一步发展,而馆员更是缺少服务与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严重滞后。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硬件基础设施是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支持与前提条件。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信息化硬件设施比较落后,软件应用优化较慢,更新能力水平较低,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简单,部分整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动阶段,而高校其他层面如课堂教学、后勤管理、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却十分齐全,这也反映出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边缘化地位。硬件设施建设的不足直接造成了高校图书馆管理软件的不完善,硬件、软件以及管理需求无法实现协调一致,造成了盲目发展的局面。更使得图书馆的重复工作、无效工作大量存在,使得许多数据库主题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大,出现了数据标准化程
度低、规模不足以及内容单一等问题。
(三)信息化人才的匮乏
信息化人才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人是管理的主体,是最具价值的管理“软件”。图书馆工作繁冗琐碎,管理者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资料管理任务,要想胜任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信息应用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设备,掌握一定的数据信息整理、归类以及分析能力,熟悉各种信息库数据和加工书目,更要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素养。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人才还十分匮乏,人才的短缺是造成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资源共享模式尚未建立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许多高校的图书馆有着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各具特色,在馆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之专业设置的不同以及利益协调问题,导致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难以充分实现,部分高校对于信息共享建设持消极态度,这些客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互通,更极大地限制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五)服务渠道单一狭窄
现代图书馆管理强调的是服务渠道的多元化,当前,“高校图书馆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变革,要从对看得见的图书和阅览室的管理,逐渐过渡到对看不见的海量电子资源的管理。”[3]而通过电子资源管理平台则能够进一步拓宽服务的渠道,增强读者的个性化体验,有效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但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化比例较低,网络资源可提供的服务非常少,可以联网的馆藏资源多数属于馆藏书目,这就造成了服务渠道的单一和狭窄,读者无法在图书馆实体之外获取馆藏信息,图书馆更是缺少呼叫中心或虚拟咨询台等沟通渠道,直接造成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落后。
三、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到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响应时代号召、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转变观念,重点提高对于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校际之间馆藏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从而为广大师生以及社会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必须要快速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于新时期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重点在图书馆服务意识方面有所创新,紧密围绕和把握高校师生以及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要深刻认识在信息时代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意义,加强对于“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原则的深刻理解,使高校上下的领导者与管理者树立前面的创新意识与信息化意识,加强横向交流与协作,将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融入到信息化建设之中,真正改变信息化建设走形式、喊口号的局面,奠定扎实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的建设能力往往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必须要重点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所需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要保证基本馆藏增长的必要经费,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应与图书和期刊价格上涨的幅度相适应,以满足读者对于最新知识的需要。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综合需求,推进图书馆管理的数字化与自动化,搭建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平台,科学规划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进程,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加大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必要投入,从而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中,要想依托信息化平台与读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因此,高校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完善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重点吸纳一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青年管理人员的加入,使这批熟悉电脑操作以及软件开发利用的新生力量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其次,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将在职管理人员培养成为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管理人员成为信息化管理的专家和向导;最后,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图书馆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薪酬机制,有效调动管理人员的学习热情,从而确保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实现。
(四)推动校际之间馆藏资源的时时共享
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合能够促进馆藏资源的共享,不仅对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使得各个高校的信息资源得以拓展和壮大。第一,要进一步成立各高校图书馆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以及跨馆际的协调机构,使校际联合能够拥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保证;第二,可尝试运用合作开发、独立开发以及校际联盟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和共享高校的馆藏资源。与此同时合理确定各个高校的既定利益,从而有效激发各高校图书馆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第三,“作为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辅助方式,即时通讯工具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造机遇、提供新平台,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新型化模式。”必须要依托即时通讯工具,实现信息的时时共享,不仅可以向读者提供高效优质的集中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读者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五)进一步拓宽图书馆服务渠道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产品主要有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刊物信息查询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等等,高校要重点加强这部分现有功能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挖掘这些信息产品的潜在价值。在此基础上,要拓宽图书馆的服务渠道,加强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和区域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开辟读者信息反馈平台,广泛征集校内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服务入口获取需要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平台,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用信息化手段弥补现有管理流程的不足和漏洞,为读者提供安全、稳定、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握信息时代的发展形势,及时地补充和开辟最新的服务渠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为读者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从而解决读者的后顾之忧。
四、总结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根据当前管理的现状,提高对于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深入把握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的方向,提高服务意识,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与信息化管理水平。
作者:张琦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第四篇: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探析
1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在进步,而作为经济体一部分的高校也随之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改革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伴随而来的是资金投入不断增大,核算范围与财会业务翻倍增长,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财务审核的监管难度,财务管理的工作强度加大,但对财务管理的精准度要求却越来越高。(2)信息化办公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工作者对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传播的速度。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教、科、研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高校财务信息管理是有效实现高校信息资源整合、搞高教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3)高校管理模式不断的与时俱进,旧模式与新形势下的协同管理制度难融合,非信息化的高校财务管理已难以满足繁杂的管理需求,因此,作为数字信息化校园组成部分,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已显得迫在眉睫。
2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在信息化方面的不足
2.1预算管理信息化方面的问题
高校财务的预算是财务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加速,高校财务预算信息化从技术上及环境上得到改善与提高,建设步伐随之加快。高校与普通的企事业单位不同,它是非营利机构,其预算的目标是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有限的资金完成各项事业计划,而不像其它机构追求业务收入支出的盈余。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信息孤岛和财务信息滞后等多种问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普遍重视预算事后控制,对于预算的执行效果和执行力度管理存在一定不足。在数字化校园支持下,基于数字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高校财务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和高度共享,进而转变预算监管方法和视角,从重视事后控制变为注重事前与事中控制,决策层实时动态监管各阶段的资金留向。学校资源的存量和使用状况可以满足数字化处理的需求,为编制财务预算提供了前得条件。在数字化环境下,为提高财务预算监管,促使高效稳健发展,铺平数字化校园中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建设之路,需要有效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完善预算管理机制,促使监督管理职能更趋透明,将这些方面从本质上予以改善。
2.2高校财务信息化安全管理问题
安全保障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前提,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最大的隐患还是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旦高校财务网络系统的权限管理不当,财务人员没有合理的岗位分离与岗位储备、信息备份,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如果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网络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而带来财务数据丢失、损坏,不遵守信息安全规则,网络安全管理意识匮乏等安全风险。(2)数据安全风险。在校园数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保密性要求与公开性特征同在,且不可调和。一方面,财务信息属于机密;另一方面,财务信息依靠网络进行传递,隶属网络的一切数据都是可以被访问。信息安全风险涉及财务信息泄密、被篡改或删除,造成整个财务系统瘫痪、不能正常运行、数据丢失、被更改等,造成巨大损失。(3)病毒入侵。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不足和软硬件保障维护跟不上,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不足,如操作系统没有使用正版,盗版操作系统没有及时的漏洞升级修补;不同版本、同一版本不同财务软件间模块功能缺乏兼容,或存在兼容漏洞;财务计算机与外网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带来财务管理系统感染病毒的概率增加,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和数据安全形成威胁。
2.3财务信息化人员素质不高
信息化要求工作人员要熟练账务财务知识,且应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从事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需要懂会计、财务、统计及管理数据进行分析,目前高校财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财务管理技术上,停留和满足于财务电算化的技术状态,对信息化技术掌握缺乏系统,无法满足财务信息化基本要求,不适应高校信息化需求。
2.4财务信息系统对高校财务决策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步伐一致,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特征是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代替会计手工来完成。第二阶段特征是财务软件的进一步集成化、网络化。在这一阶段,一定程度上集成了预算管理、财务报表、资产管理等,并统一通过网络化的方式进行分布式财务信息化处理。第三阶段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组织内部财务管理信息,整合重组财务的业务流程,将财务组织的资源与业务合为一体,为决策者提供手段与支撑。在这一阶段对决策的支持特征尤其明显,特别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应用广泛。遗憾的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应用主要处在第二个阶段,几乎很少能为决策提供支持,高校领导不能及时掌握各方面资金与资源利用情况,需要做出财务决策时,财务管理对决策支持力度匮乏,提供的数据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3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机制改革措施建议
对于上文中提出的有关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3.1强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编制水平,为财务决策提供支持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信息流间的交互共享可使财务预算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的动态控制,高校应尽快建立起相互制约与监督、严格执行预算的资金管理有效机制。制定预算的部门及员工,应加强预算意识,提升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尽可能基于预算管理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使预算资金得以充分使用,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达到,制定出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同时,资源量及使用情况,在信息、数字化校园里,均可以数字化的形式体现,这对预算编制部门、人员在做年度预算时,不仅可以极好的考虑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调配,也能够以此为基础,合理的确定出各部门的物资需要、安排预算,决策部门通过动态监控,可以实时了解资金的使用。信息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就是资源数字化,使得校园物资的购建全过程都实现了数字化,这就让决策部门及决策者容易获得下阶段各项业务活动对资源的准确需求及资源所能产生效益,并以此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分配,既是下阶段预算制定的前提,又是预算是否得以成功实现的关键。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不但做到了准确掌控各环节的动态,而且通过按照先预算、后开支,先审后支、先批后付的程序原则,有效的避免了由于人为操作而产生的障碍带来的损失。
3.2加强制度规范管理和技术支持,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化数据安全
目前,各高校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么考虑解决:(1)制定出相对完善、安全的网络访问策略、采取多级访问,逐级分配权限,合理规划网络、定时对数据进行备份、定期查杀病毒等。(2)加强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对财务从业员工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培训、信息、数据安全意识教育。(3)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工作网络安全制度,确保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从而建立规范业务流程与管理模式,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落到实处。
3.3构建协同型财务信息化管理团队
财务从业人员既是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实施和监督的行为主体,又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直接设计与参与者,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直接由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执行力决定。另外,时代在进步,高校的管理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随之而存在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就有了新的要求,一支满足高校财力管理,具有较强协调创新能力、极强的洞察、分析、执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运而生。
3.4加大决策支持力度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核心是财务决策支持,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数字、现代化将会是纸上谈兵。高校财务信息决策支持是基于高校中的预算、核算、决算、薪酬、资产、学费等财务系统提供的完善数据,采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高级商务智能技术,形成一套高效率决策支持工具。财务从业人员通过对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简单操作,从大量的财务数据得到所需数据,并以相应的报表、图表显示统计结果,为各级领导提供财务决策。
4结论
校园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网络技术、高校管理制度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制度和技术方面都需要改进。基于协同管理的视角,在组织制度和人员三个层面的协同管理创新对发展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符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作者:赖晶贞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第五篇: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研究
一、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业务人员在管理账目、整理报表、信息采集、管理高校财务档案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使财务档案存储方便、安全性较高、储存空间较大,运用计算机电子化与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档案管理效率。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结。
(一)完善财务档案管理电子化进程
加快财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首先,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建立效率较高、储蓄完备的信息化财务档案数据库,运用网络数据库充足的空间,将以往纸质的财务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合理有序的转变为电子化文件。其次,为了保证财务档案数据信息在转变成电子文件时的准确性,它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全面的了解档案管理流程与计算机电子化技术,从而促使数据库在保存信息时的精确性,促使数据库系统稳定运行。
(二)完善网络信息化设施建设
网络设施建设平台和计算机硬件设施是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成果,计算机本身所具备的逻辑与推理功能,可以为工作人员在处理财务信息时带来一定的方便快捷,减少工作误差,因此完善网络信息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加快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方便业务人员解决财务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重纸质档案,轻电子档案
财务档案管理中必须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步归档。但是部分高校财务档案的管理仍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财务信息资源习惯以纸质介质保管,电子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财务数据文件没有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及时备份和归档,造成财务信息资源的散失和毁损。
(二)重行为习惯,轻制度规范
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因而他们不具备财务方面的知识结构、档案管理水平较低、对档案管理软件的运用能力不够,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习惯进行日常财务档案的管理,没有将电子档案纳入其管理的范畴,对财务档案信息载体中的电子文档、程序文件等无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重后续管理,轻前期基础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前期工作是否及时、真实和完整直接决定财务档案管理的质量。有些高校因为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足,只注重前期的基础整理管理工作而护士后期的财务档案移交的管理工作,过程控制意识淡薄,认为原始财务凭证的整理、归档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不重视对日常财务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归档、传递和控制等,财务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四)重保管,轻利用
管理好财务档案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财务档案。通过对财务数据信息的分析,可以把握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了解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教学科研状况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有些高校对财务档案重保管轻利用。财务档案的管理只停留在收集、整理和归档等问题上却忽视了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缺少对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服务的功能,开发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三、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我们在对过去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尝试的是由排遣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其工作人员专业能力补强,大多都是由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是后勤人员来对财务档案进行整理,并在档案整理工作中并没有全面的发挥财务档案的效用。由此,财务档案管理在高校的利用率较低,不能全面的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转变传统的财务档案管理方式对现代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财务档案管理理念,不断的推进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发展。
(二)高度重视,文档一体
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行政活动的重点内容需要引起高校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作为高校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的内容。逐步加大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能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抓住重点,搞好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并时刻保持财务档案的意思,对卫星城的档案文件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与程序积极的加以完善。
(三)确立标准,执行规范
确保财务档案工作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在现代化的信息环境下。如果高校财务档案信息的标准不一致,那么对高校的各项数据的采集以及加工和后期的资源共享都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各高校的教育部门建立核心的规范,涉及到高校的各项财务管理方面,完全能够满足各个院校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为各个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相互交流以及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强化法制,保障安全
建设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律,需要抓好学校财务的立法规章制度。根据学校财务档案的需求,对高校的财务档案进行及时的公布与归档和利用,并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确保高校的财务档案能够更加规范化,为我校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四、结语高校的财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根据高校的每个部门经济的配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方向。身为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为高校的财务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尽自己所能,确定未来高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不断的为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理想方向而努力。
作者:陈娟娟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第六篇: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分析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深入
在档案管理体制的设置上,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前身都是中专学校,因此基本上还都延续了之前的一级管理模式。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相比于传统人工模式来说,计算机的使用无疑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将对传统档案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流程进行的彻底改变和提升,也有的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
(二)数据标准不统一,资源共享度不高
在行政体系设置上,很多高职院校也延续了过去旧有的行政体系设置方案,教学、档案、人事、图书馆等部门大多数还是各管各的,还没能从学校层面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这也直接导致了学校部门之间没有遵循统一标准的信息编码、数据宇典和数据接口。这种情况也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带来了很多影响,很多内容和数据只能重新输入,增加了无所谓的工作量,而且部分内容信心来源不够可够,缺乏相关的佐证材料,资源的共享度不是很高。
(三)现行档案管理软件功能单一
档案管理因为近十余年来的缺乏重视,导致虽然我们在提倡信息化建设,但是可以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却并不多,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功能都比较单一,仅仅包括个人信息查询,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本单位内部的数据,难以实现对档案管理的规划与分析工作。
(四)档案人员素质偏低,创新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属于单位编制人员,很多员工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学校中负责档案管理工作,虽然拥有大量的档案管理经验,但是面对当前的信息化等新的档案工作方式不能完全掌握,部分人员的思想也停留在过去,难以做到与时俱进,这也限制了他们如今的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在新引进的员工中,统计发现学历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缺乏足够的经验,也缺乏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难以稳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给学校的档案管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高职院校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创新管理模式,再造业务流程
现代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信息流通畅的封闭式系统,而是与行业企业和相关部门机构保持信息流通畅的开放系统。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以信息流动为对象的档案管理模式便无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科研要求。因此,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就必须深化档案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同时,当传统的档案流程已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要求,必须对档案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所谓档案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传统的档案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重新设计和再造,把所有的环节重新打散,根据优化运行的原则再次拼接在一起,实现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在本过程中,要充分调研,科学筹划,确保再造后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二)确保网络安全,保持信息畅通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就其整体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化工程,其中包含着各种敏感信息,所以必须要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专业化系统,解决有可能造成的档案信息泄露或涂改以及丢失等安全问题。在技术上,我们可以从解决物理安全问题、合理规划网络和制定网络安全访问策略、建立病毒防护体系、实行多级访问控制、采用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等方而来考虑;在管理上,我们要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并严格落实,对档案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意识教育。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而切实建立起保证档案数据安全的“防火墙”,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和信息的畅通。
(三)加强软件开发
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努力学习信息化编程技术,为软件提供更多的实用性功能。当然,大多数人在软件开发方面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档案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计算机等系部进行联合软件开发。另外,如果没有这样的实力或人才,也可以选购市场上功能相对较全,设置更加人性化的档案管理软件,并熟练掌握其应用,对于提升信息化水平也有实际意义。
(四)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档案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思想培训、业务能力培训,加强相应的能力建设,使其工作更加放心、可靠。除要具备传统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能力的培养,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只有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有足够的能力处理日常和各种突发情况,是学校的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考立君 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