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模式效果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模式效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模式效果

摘要:目的对建立在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网络基础上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分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系统启用前、后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进行比较。结果新管理模式启用前(2008-2011年)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分别为90.71%、59.83%、75.06%;启用后(2012-2015年)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分别为100.00%、89.65%、94.59%。启用前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0、260.59、162.77,均P<0.01),启用后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均有所提高。结论建立在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网络基础上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实时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数据,解决流动儿童管理难的问题,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流动儿童;管理模式;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而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率较低,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因此流动儿童的管理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据浙江宁波镇海区2016年人口统计,本地人口23.53万,流动人口24.64万,多个镇(街道)流动人口多于常住人口,针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中的难点,浙江省宁波镇海区于2011年6月启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工作。2012年,镇海区6个镇(街道)正式开始运行建立在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网络[1]基础上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新系统,使得流动儿童本底资料不清、人口流动频繁、人群依从性差等[2]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减轻了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开展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提供了新途经。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镇海区免疫规划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和宁波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在宁波镇海区居住满3个月的0~7周岁的流动儿童(户籍不在本地且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7周岁以下儿童的原则进行判断[3])。

1.2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在系统启用前(2008-2011年)、后(2012-2015年)各4年,每年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在宁波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中找出该儿童的详细接种信息。收集系统启用前、后各4年的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资料。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流动儿童的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等。率的比较分析用χ2检验,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接种及时率随时间变化趋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镇海区的6个镇(街道)中各选取4个流动儿童居住集中的村(社区)进行调查。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和2015年分别随机抽取了494、394、110、197、195、587、149和141名流动儿童(共计2267名)进行调查。系统启用前(2008-2011年)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分别为90.71%、59.83%、75.06%;系统启用后(2012-2015年)分别为100.00%、89.65%、94.59%。系统启用前后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0、260.59、162.77,均P<0.001)。同时2008-2015年不同时间的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经趋势χ2检验分析,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均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χ2趋势=133.24、294.65、207.70,均P<0.001).

3讨论

流动儿童管理是免疫规划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4],流动儿童免疫接种一直是影响免疫覆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提高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是我国儿童免疫预防工作的最终目标[5]。镇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自主研发的免疫规划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将该系统与浙江省的儿童免疫信息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了两个系统之间数据的实时交换,将辖区内公共卫生联络员对流动儿童的摸底工作与免疫规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对流动儿童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该模式使得流动儿童家长和接种门诊的沟通更加紧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的接种态度。因此,该区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从系统启用前的90%左右提高到100%、流动儿童麻疹和乙肝首针接种及时率从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辖区内流动儿童的接种率提高了,进而辖区内免疫规划工作的质量也得到提升。麻疹发病率评价是免疫规划工作的一项敏感指标,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对维持该区麻疹低发病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6]。新的管理模式对降低麻疹等疫苗针对性传染病的发病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7]。这与马培珍[8]报道的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自实施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以来,取得的效果显著,流动儿童接种率显著提高,流动儿童各疫苗接种率上升到90%以上一致。因此,要保证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质量,必须要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的详细的本底质量,这样才能更好提高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镇海区的流动儿童管理模式,即通过政府主导,架构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动儿童管理难的难题。以三级公共卫生管理网络为基础,以镇海区免疫规划动态管理系统为媒介,实时交换社区和接种门诊掌握的常住儿童(包括流动儿童)的信息,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力度,及时掌握辖区流动儿童的变动情况[9],实现针对流动儿童的实时、准确管理,解决一直困扰免疫规划工作者的流动儿童本底资料不清,流动频繁、依从性差等问题,掌握精确的流动儿童信息,包括数量、流动轨迹、流动频率以及与免疫信息化平台数据符合情况等,实现流动儿童的实时网格化管理,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效率。通过镇海区的三级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可以摸底调查获得详细的流动儿童资料,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提高了流动儿童父母对预防接种的重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预防接种人员的信任,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率[10]。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监管优势,进一步挖掘利用区域信息数据,提升免疫规划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区域免疫预防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闫克栋 吴永 陆静珠 单位:宁波市镇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