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策略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信息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发生了较大改变,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不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准,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时间较晚,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据此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性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此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多借鉴依据。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开始面向信息化水平发展,开发出多样的新业态,从技术灌溉到机械加工,在实现生产一体化,农业经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对此,应进一步优化创新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建设成熟的农业发展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农业发展需求。
1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内容与意义
1.1 内容
首先是农业教育与科技的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在于人才,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效果,应进行专业的信息化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水准。由此看出,在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技术知识的教育,培养更多专业的农业发展人才。其次是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水、土壤、氧气、阳光等均属于农业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在于利用信息化技术最大层度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发展创新。最后是农业市场信息化。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引入信息技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在改进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
1.2 意义
首先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地区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强化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动态分析农村地区的经济事务情况,以此统筹农村资源,为农户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经济改革进程。其次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强化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力度,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为国家整体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将信息技术应用至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可以强化基层建设程度,提供优良的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最后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强化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力度,可以促进当地农村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针对制约因素制定更好的解决方案,激发农民参与农业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其劳动素质水平,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
2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观念落后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但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农业生产作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大多农民并不了解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更对信息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落实。
2.2 管理机制不完善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应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运营机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但当前相关部门并未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更未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科学的经济体系,发展规划与管理模式没有结合农业市场的发展形势,内部经济管理事务要求并不明确,管理流程混乱,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改革要求[1]。
2.3 生产信息较为分散
以往农民的土地比较分散,生产倾向个人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民开始进城务工,土地被大面积搁置,加之受农业生产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的经济收成连年下降。此种发展背景下,国家指出实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集中种植农村土地,此时农民经营权流转至集体,更多社会资本开始建设农村投资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但土地经营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依然执着于种植土地,部分企业由于没有统一经营模式,降低了土地生产效率。这些均偏离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土地经营出现较多问题,导致农民更加不信任集体的决策,分散了生产信息,无法保证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
2.4 相关设施配置不完善
一方面,相关部门并未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设施的配置工作,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信息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也并未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可行的扶持机制,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转化需要更多农业生产与专业科技人员,但目前行业中缺乏专业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升级效果较差,依然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5 农民的信息素养较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民并未完全理解信息建设的意义。大多信息管理的区域属于偏远地区,农民缺乏对外界的正确认知,自身文化教育水平也较低,无法全面看待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这便导致在信息化工作开展期间,农户人员配合度较差,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作为农村经济与生产建设的主体,农民自身思想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信息素养决定着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若农民缺乏科学认识,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进程,无法保证管理质量。
3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转变发展理念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应改变以往的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重点应用信息技术,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真正在农村地区发展统筹安排中纳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案。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做到因地制宜,创新应用。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培训工作,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均融入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功效。
3.2 完善管理制度
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可行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明确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目标与发展方向,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由制度层面完善改进。同时,还应全面深度各地区调查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问题鼓励当地建设配套的经济管理机制,强化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力度,明确负责部门的工作权责范围,通过规章条例的制定,严格落实与统筹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方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进度[2]。
3.3 整合信息资源
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基本完成,相关部门已经掌握农民土地的经营情况,此时应根据空间或时间因素将整个地区的农业信息发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分类建立种类齐全、容量较大的信息平台,收集并保留不同时节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利用技术算法模拟农业生产结果,为此后的农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在收集整合数据时,相关部门不能仅根据一般标准辨别,而是保证数据收集额专业性,尤其在流转经营权后,更应该专业化整理区分土地数据与经营资源。同时,相关部门应设立广泛的数据收集标准,精细化收集数据,剔除不符合当地农业现状的信息,为政府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判别农业生产需求提供依据。除此之外,应多层次收集数据,与不同地区、以往年间数据进行比较,在区别农村差异的基础上,整合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数据。之后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农业资源信息平台,录入收集的数据,通过分析比对确定农业发展趋势。
3.4 建立信息平台
政府部门应在尊重不同农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筛选实用的农业信息资源,面向广大群众,分配不同资源框架,建立农业生产信息平台。平台设计应满足沟通要求,提高农业部门与农民的交流频率。比如,可以设计特色的农业活动,由不同角度展现农业生产现状;或者利用新媒体,宣传当地农业特色口碑。同时,政府部门应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增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比如,应在农村搭建专门网络系统,完善网络空间建设,形成高效的农业信息系统,收集更多的农业信息,打造不同的经济生态。除此之外,政府机构应在给予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吸引更多企业自发投资,建设专业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将整个网络覆盖农村经济示范区域,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
3.5 强化农民教育力度
在农业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民属于重要参与者,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应强化广大群众信息与种植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优势的宣传力度,改变以往的种植观念,强化信息化应用意识。其次,农村地区领导应充分调查了解本地区农民的文化与信息素养,专门聘请专家对其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其信息素养。最后,应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当前农村少数技术人员参与的生产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对此,政府部门应以提供农业生产实践机会为契机,增加薪资待遇,吸引更多院校毕业生参与农业生产工作,培养专门收集农业信息的技术与教学人员,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问题。通过打造完整的农业知识传播体系,使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知识,保证信息平台建设的专业性,营造活跃良性的农业信息环境[3]。
4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关部门应设计完善的管理平台,并开发土地资源,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期间还应引导农民不断学习,强化农业信息平台的使用效果,保证我国农业实现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作者:孙炜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