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行政管理反思(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作为一种“理想化”组织结构,科层制通过事务管理与学术治理分离,构建缜密的权利义务体系,帮助高校对业务活动和人员行为实施有效管理。然而,高校科层制组织存在的分权分层结构、权力赋予逻辑及职能条块分割等问题,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出现决策主观性、管理目的异化、协作效率低下等弊端。运用“大数据”技术,变革管理思想,构建“大数据治理”架构并再造管理流程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可以有效化解科层制组织结构给高校行政管理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层制;行政管理;大数据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密不可分,每次新技术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使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变化。2015年,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标志着我国即将迎来“大数据”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大数据”这一“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迅速渗透到高等教育各项业务活动中,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正逐渐呈现出新规律、新特性。[1]作为高等学校开展教育、研究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基础与根本保障,行政管理不仅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大数据”等新技术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变革与机遇,研究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高校行政管理机制,实现“大数据”与行政管理的深度融合,不仅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创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也至关重要。[2]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与组织结构模式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科层制组织结构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特殊场所和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其教育、研究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高度依赖学校众多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如何通过行政管理工作整合、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使学校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出最大效益,保障学校所担负的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广义的高校行政管理是行政组织依据高等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律,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手段,调节学校各类关系和资源,以显著改善学校教育和科研问题,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3]而高校在实现自身建设与发展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均可以归结为管理问题,需要行政管理组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管理方法改进、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再造等措施加以消弭,以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保障学校既定发展目标的达成。狭义的高校行政管理则是学校行政部门对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校务管理。行政组织是静态的行政组织结构与动态的行政管理活动的统一,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模式,是行政管理活动的载体。作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职能多元、社会联系紧密的现代社会组织,我国高校为应对日渐复杂的管理事务,提高管理效益,普遍采用科层制管理组织结构对学校管理活动和人员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4],并已成为学校运行基础框架的基本要素。[5]科层制(Bureaucracy)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rxWeber)于20世纪初提出,是“一种分级、分部门、分职责的组织管理制度”[6]。在科层制组织内部,根据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原则,构成一种由低到高、权力逐级集中的“金字塔”型权利义务体系,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依据管理权限和责任排列于该组织的不同层级之上,以构建一种“理想化”的组织结构。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组织结构的主流范式是分权型科层结构,通过横向分化设立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学院,对预算、财务、人事、设备、基建、后勤、对外联系等事务管理实现行政管理与学术治理分离,并由拥有专业知识的行政职员专门管理以实现组织效率最大化;通过垂直分化设立院与系、处与科等层级,构建起等级分层、制度约束、以职务序列安排等级的缜密的权利义务体系,实现组织内部的合作与控制,为学校行政管理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职能配置和权力行使,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运作。
(二)高校科层制行政组织结构的弊端
作为管理活动的载体,行政组织结构必然影响着管理工作的实施。高校行政组织采用科层制结构,一方面,科层制以效率最高化为组织结构的构建原则,以权力合法化为组织的运行基础,使其在保障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的“秩序、理性、可行与稳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直面科层制结构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制约、学校建设与发展需求间潜在的矛盾。[7]众多研究表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科研与综合学科不断发展、管理与决策日趋复杂,科层组织结构内在的局限性对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显现。(1)分权分层结构异化管理目的问题。高校科层制的垂直分化与横向分化使组织呈现为金字塔型权利义务结构,并通过严格划分个人在组织中所据地位的层级来维系权力的等级制度,以保证来自高层的管理指令及时传达到底层。而对来自下层的反馈信息,无论是在速度、数量还是准确性上都存在问题。[8]科层制这种权力等级结构使高校行政管理决策具有自上而下逐级落实的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权力的横向专业分化使其服务学校教育和研究的总体目标需要被分解为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其管理的本质可能在这种逐级分解过程中被简单地异化为“量化指标”,甚至因渗入本单位的利益诉求而导致管理目的与手段倒置,无法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9]同时,科层制这种上下级间“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义务体系使得管理流程体现为上级指示与监督下级、下级执行上级指示,这种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容易导致行政权力过于集中。作为高校行政管理客体的高校师生,虽然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立性,其教育和研究活动亦属于智力密集劳动,但这种对行政权力的过度依赖,不仅隐含着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倾向保守的弊端,而且会挫伤学校师生员工,甚至是管理者自身参与管理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学校教学与学术研究按其自身规律发展。(2)权力赋予逻辑暗含主观偏好问题。科层制行政组织各部门依据“政策法规”所赋予的权力进行“法治”管理,这些“政策法规”不仅包括国家及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涉及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自行制定并颁发的行政管理条例和规定。这种管理者借助管理条例与规定而赋予自身行使权力的逻辑,使得资源配置的决策取决于管理者的主观意愿成为可能,也意味着科层制管理仍然依赖于管理者的个人经验与主观偏好。[10]高等学校作为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机构,成为知识创新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其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联系紧密,不仅是复杂而具体的实践活动,而且往往缺乏经验与规律可以遵循。科层制的权力赋予逻辑,难免使其进退失据:“遵章办事”使高校科层制管理者在面对技术进步、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挑战等日益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时因无章可循而力不从心;自行制定管理条例和规定并付诸实施,则难免渗入管理者的性格、经验、能力,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CognitiveBias)等主观因素,并由此可能造成个人独断与决策失误。(3)职能条块分割存在效率低下问题。为赋予无论是依据业务职能横向分化,还是根据行政权力纵向分层所衍生的内部组织的管理权威,科层制通过公文以书面形式对各种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科层制这种功能清晰划分、规章制定缜密,以构建不可逾越权力义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在强化部门与个体遵章办事、排除人为因素的同时,也将各级组织及其成员割裂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导致科层组织内部在横向维度上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机制。科层制组织通过设置不同管理机构,以协调各方面有序开展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分化逻辑,势必导致高校行政组织机构设置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张而日渐庞大与复杂。而高校教育与研究活动业务复杂、形式多样,缺乏标准流程与模式,科层制匮乏的协作机制必然加剧部门间沟通、协调与合作的繁琐程度,使管理流程日趋复杂,组织效率随之降低,难以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甚至因为权力界定不清晰而彼此推诿,妨碍管理工作的开展。[11]
(三)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
尽管存在各种不足,科层制“专业分工”“等级分层”“权责限制”“规章管理”等组织特征仍然使其成为当前大规模组织机构无可替代的组织结构形式。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具体的实践活动,其对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依赖,需要管理人员的构成“转变到更多地依靠专职的永久人员,而较少依靠兼职的一般性人员”[12]。现代高校作为大型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体,其教育和研究活动形式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推动,演化得异常复杂,所产生的大量管理事务,更依赖专业事务机构进行管理。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科层组织结构被延用至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会因循现有组织结构形式开展管理工作。[13]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科层组织结构的内在问题而导致管理机构呈现出的目标形式化、决策主观化、协作低效化等官僚主义倾向,也是造成当前高校管理组织规模日趋臃肿庞杂、管理过程难以驾驭、资源配置优化困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14]行政管理科学化,是在行政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措施,通过将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全过程,以优化行政管理机制,使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引入对高校科层制行政组织进行优化,将其在承担引导、规范和调节学校教育、研究等活动的管理功能,及维护、保障和促进师生权益的服务功能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管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加以集中、总结,进而提炼成为标准化的制度规范与科学知识。通过优化权利义务体系,制定更为科学的管理目标,编制更为系统的实施方案,以防止管理目的在分权型科层组织的分解过程中被异化;通过岗位制度规范与科学知识培训,快速提升员工的能力,弥补管理者个人经验的不足,降低科层制存在的主观偏好问题;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在权力主客体之间建立不涉及任何利益的“第三方”沟通渠道,提升高校行政组织因权力分化而降低的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是现代高校在面对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不断拓展,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日渐繁杂,却又缺乏更有效的组织结构形式替代科层制组织模式的局面下,规避在高校实际工作运转中存在的上述弊端和问题,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需求的有效途径。[15]
二、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
(一)高校“大数据”与行政管理
“大数据”是对海量数据及相关分析、处理与应用技术的统称,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所谓高校“大数据”,是指高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收集、积累的教育、研究及社会服务活动所产生的校内数据及根据学校建设发展需要获取的校外数据的集合。高校“大数据”不仅来源广泛,涉及国家、地区、学校、师生个体等诸多社会层面,而且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全过程。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的逐步拓展,“大数据”与高等教育结合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将在高等教育、科研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6],同时也将为高校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一条可行途径。作为“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或手段”[17],高校行政管理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高等教育各类业务活动数据,研究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可以“有效利用各类有限资源,争取最大程度地实现管理目标”。[18]从而在遵循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为学校教育、研究等业务活动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和服务,确保在达成学校既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相关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在现有管理模式下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对加速高校教育改革步伐,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人类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的变革。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具有很强实践性的高校行政管理进行改革时,需要充分认识高校行政管理所面对问题的专业性、复杂性、多样性。通过深入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高校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实现管理思想与管理形式的革命性变革;通过构建结构清晰、功能合理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管理框架,实现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转变;通过再造管理流程,从制度上巩固改革成果,实现管理效率的真正提升。也只有将“大数据”理论研究成果与教育管理的现状相结合,探索科学的行政管理的改革路径,才能使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进程处于平稳、可控状态,以最大限度保障学校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树立“大数据思维”的行政管理思想
“大数据思维”全新的“万物皆数据,万物皆可数据化”现实世界刻画理论,为人类“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观察、分析社会行为,“发现现实的联系”,消除“臆造的人为的联系”[19]提供了可能,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的理论基础。(1)万物皆数据。数据(Data)是刻画客观事物的属性、状态及相互关系的物理符号及这些符号的组合。“数是万物的始基”,数据构成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20]与传统“小”数据因采集存在主观假设而具有片面性,因而主要用于客观现象与自然规律的刻画不同,“大数据”凭借其多源、海量、异构等特性,可以对研究对象及其属性作出更为全面、客观的刻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以“数据”认知客观世界,揭示事物本质的全新方法。(2)万物皆可数据化。数据是事物属性及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抽象,世间一切关系皆可用数据表征,而数据化则是将研究对象的特征抽象为量化表示形式的过程。随着新型数据感知技术与采集设备的广泛使用,特别是不同于传统的非结构化数据技术的运用,“大数据”可以充分、实时的感知、提取并记录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特征,使得包括人类行为及人际关系在内的现实世界复杂的状态、现象皆可被数据表征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以“大数据思维”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的理论基础,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项业务中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评估、挖掘与预测,可实现基于数据分析与理性决策的行政管理科学化。一方面,通过数据采集、存储、转换和映射,全面构建学校各项业务的数据视图,为从不同维度表征各类业务活动状态奠定数据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数据感知、认知与决策支持有机结合,对这些来自不同渠道、长期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深度挖掘与量化模型演算,帮助管理者厘清教育要素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为管理者基于客观知识的理性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有效弥补科层管理组织存在的依赖既往经验和直觉的决策主观性问题,提升管理者的行政业务能力。最后将管理行为数据化、程序化,通过OA协作办公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基于数据的管理流程,以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实施方案规避科层管理组织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化问题,保障学校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化解科层管理体制效率低下问题。
(三)构建“大数据治理”的数据协作架构
在“大数据思维”下,数据已成为维系高校运行的一种全新“物质”资源,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制度、标准和规范,以构建“大数据治理”协作架构。(1)构建“大数据”基础平台。高校分权型科层行政组织各部门与单位有着不同业务职能和利益诉求,各自掌握着迥异的数据资源,导致现阶段我国高校数据采集与使用普遍未能走出部门化、碎片化的局限。因此,高校需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要求,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借鉴资产管理理论从组织、技术和流程上加以全方位管理,实现对包括行政管理在内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数据支撑。为此,学校需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通过“大数据治理”在全校范围内整合各业务信息系统,广泛采集、安全存储、深度挖掘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数据,消除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构建“大数据”基础设施,为高校管理者从不同数据视图全面审视学校各项业务活动状态和质量提供数据保障。(2)提升“大数据”质量与管理水平。管理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多维分析涉及众多管理对象,需要相关机构各部门、人员协作完成,有赖于健全的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和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因此,需要统一数据编码格式、接口标准和操作权限,从技术上化解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为数据资源的横向协作共建与共享奠定技术基础,推进各级职能部门间的数据转换与跨部门整合,进而借助多元化管理主体间的数据共享与交互操作进一步增进科层组织内部的横向协作,实现管理过程的协同化。“大数据治理”既是规范与整合各级职能部门、院、系、下属单位向学校管理数据仓库输入数据的过程,也是学校管理部门在整合、加工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为各级职能部门、院、系、下属单位提供数据服务的过程。通过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构建以融合、共享、服务为导向的基础数据仓库,减少数据重复建设,消除数据冗余,避免多头管理产生的数据不一致问题,实现各级组织间相关数据的共享,达到集中管理、数据共享的目的。(3)推进大数据的全方位应用。对“大数据”的使用是未来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从传统行政手段管理迈向“大数据治理”,需要高校在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整合后的数据深度挖掘、多维分析,运用数学建模、人工智能等科学计算理论,对管理活动的行为逻辑、演化趋势和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和模拟,使管理实践成为可计算、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科学治理,进而实现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自动化,推动学校管理由科层制的经验治理向智能的“大数据治理”转型。为此,学校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改进和完善OA协同办公系统等现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使其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和量化分析学校海量、客观、真实的数据,帮助管理者直观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事务、后勤服务等项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漏洞与不足,进而根据学校既定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将分析结果应用于管理各环节,实现管理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治理,推动学校治理的数据化、科学化、理性化。
(四)再造“大数据驱动”的管理流程
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变革,必然引起管理流程的改变。“大数据驱动”的行政管理流程是一个从数据采集、存储、清洗与整合,到数据分析、建模以发现问题,再到管理方案设计、抉择与实施,并终结于管理过程审查与评价,以数据传递为路径的完整闭环。(1)数据采集与整合。从学校各业务信息处理系统或其他相关数据源采集诸如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办学资源、交流合作等业务活动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清洗整合,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并从冗余、遗失甚至矛盾的相关数据中发现可能隐藏的信息。鉴于高校数据庞大、多样与异质的特点,多源异构数据需要经过“抽取-转换-装载(Extract-Transform-Load,ETL)”处理使之成为统一、集中、稳定的数据并加载于数据仓库中,为后续管理环境分析、问题探究及解决方案的寻求提供数据基础。(2)问题发现与分析。通过对来自于各类不同数据源的海量数据进行广泛挖掘和深度分析,并结合可视化分析技术及量化模型测算与验证,为管理者提供清晰、直观的问题阐述,帮助管理者从多维度分析影响学校发展的相关指标,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确定其需要实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实现管理目标的需求设计和制定多种可能的管理行动方案备选,再通过运筹学等优化理论对采用这些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推演,并根据适当的标准对上述备选方案进行排序,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系统、科学的决策支持。(3)方案抉择与实施。管理者通过理性计算,即比较方案实施的得失,从上述备选方案中选择效益最大化的方案加以实施。该方案的具体实施交由传统科层管理组织通过OA协同办公系统等业务管理系统的一系列数据操作加以实现。例如行政管理的任务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消息管理、会议管理、配置管理等办公业务活动。(4)过程审查与评价。在冗长而复杂的管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及时获取相关活动的技术参数等数据的动态变化,从中发现管理活动的质量特征信息以及隐含的演化规律和问题,并对管理行为发生异常的可能性和范围进行预测,为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状态及时实施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并通过管理方案的效果审查与评价,为下一个阶段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提供帮助信息。
三、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是未来高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步渗透到高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大数据”为基础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的显著特征,也正成为推动高校变革与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尚未有理想的组织结构模式替代科层制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现有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将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是调适和弥合科层制模式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郭伟 余亚华 单位:江汉大学
第二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制度探讨
摘要:江西现有民办高等学校有31所,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这一个群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激励制度不健全、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福利待遇差等问题。本文从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制度
近年来,在有关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民办高校的发展步入正轨,促使民办教育工作趋于稳定,为其从业人员提供了保障。为了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成就感以及荣誉感,民办高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行政管理队伍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制度现状及问题
1.激励制度不完善,晋升空间有限
目前,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发展感觉很迷茫,工作晋升困难。当其参与专业性的职称评比时,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行政管理人员的职务异动情况分析得出,民办高校的职务岗位呈现的是金字塔形式,基层工作人员难有晋升的机会。而且民办高校有部分的管理职位聘请的是公办高校退休人员,进一步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机会。因此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缺乏存在感,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2.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福利待遇差
从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费收入,加强教学科研的投入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心,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奖励则相对较少。民办高校对教学人员主要采取的是分学期考核机制,而对其行政人员一般是分年度进行考核。相应的考核指标也比较简单,更缺乏日常工作过程的考核,尤其是工作总量与强度难于在考核中得到体现。
3.消极怠工情绪扩散,工作效率低下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江西民办高校的管理组织结构通常采用“校、院部”两级模式。针对行政管理工作方面而言,院部长直接对接的是科长,接下来由科长再去和各位科员进行工作协作与配合。这种管理模式,优势在于工作职责明确,业务分工明晰,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劣势在于跨部门沟通困难,岗位协作存在障碍,容易滋生各自为政的现象,进而忽略学校整体管理工作的统一性和全局性。
4.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培训体系滞后
从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招聘引进途径调查分析得出,引进的行政管理人员一部分来源于毕业留校生和一些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其行业社会背景差异大,缺乏一些系统性和专业化的管理培训及深造的机会。由此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民办高校建设步伐不一致。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制度优化策略
1.完善激励制度,扩展晋升途径
现阶段,有关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的培训缺乏,科研水平薄弱,升职空间狭窄,岗位流动性大,不利于其职业发展,与学校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不相符。因此,要先从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发展规划入手,把员工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规划相关联。定期为他们提供业务培训,以促进管理专业化,从而增强其科研水平,扩展其职位晋升渠道,与学校长远发展大计融为一体。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优化薪酬体系提高福利待遇
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可以从考核其实质性的工作入手,构建一套完善合理的绩效考核体制。首先,要建立管理人员的基本状况和重点工作内容方面的数据库并定期更新维护及分析。其次,要完善绩效考核体制并加强对考评结果的合理运用。最后,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者的工资、提拔、培训机会等方面挂钩。唯有提高工资水平,优化薪酬结构,完善具有激励导向的薪酬体制,适当拉开收入分配间的差距,才能有效地激励行政管理人员。
3.引入岗位竞争机制,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行政管理工作因其服务性和事务性的特点显得极其繁琐,长期从事某一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容易滋生职业怠倦情绪。一是要构建竞聘工作机制,设置合理科学的岗位;二是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完善考核程序并设置岗位聘任期限;三是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竞聘人员进行择优录取,以增强其对岗位的责任感及危机感意识。只有充分借助绩效考核的杠杆评价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完善培训体制,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当前,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投入较大。伴随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和分类登记实施,对行政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以行提升政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提供保障。
三、总结
面对时展的新要求,民办高校有必要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结合民办高校的特色以及岗位实际情况,量化考核指标、明确行为准则、薪酬与表现挂钩、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培训机制,从而建立一套卓有成效、注重服务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小兵,王家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4(25):166.
[2]韩晴.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张武明.我省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N].江西日报,2016-11-02(A02).
[4]张瑜,段其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441-442.
作者:马智勇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第三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提高途径
摘要:伴随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更,对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新时期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如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层次以及提升工作效率的全新方式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新途径
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在各个高校中有效的实现教学任务与对学生的培养的目标,设立其专门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学校中的行政工作以及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充分的展现出行政管理部门所具备的各项职能,全面做好高校中行政管理的工作,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高校中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为学校中各级领导、教职工以及学生和教师提供平时生活的一种辅助类服务工作,保证了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当前高校中的行政管理部门是对外关系与对内交流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同时也是高校中所有相关管理部门相互间沟通的桥梁。伴随当前我国社会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优势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其中对行政工作的管理层次以及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综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行政管理工作还肩负着对学校内部活动开展的一个监督性作用。所以说,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及其工作效率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中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缺少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
当前高校当中实施行政管理工作越来越趋向于机关化,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校实现“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宗旨被不断的淡化。高校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基本都是在当地政府已经制定出了对应的管理模式的情况下来实施的,主要表现为管理的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和过于程序化,通过这种方式的行政管理不能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
2.职能部门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性意识比较浅薄
当前一些高校当中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本身的职能服务工作缺少正确的认知程度,对行政方面的服务意识非常的浅薄,基本都是单纯的遵循高校中已经制定好的规章制度来实施相关工作,并没有将学校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当做服务类对象,严重缺少相应的管理性意识和对工作严重缺少创新性思维。
3.缺少系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激励制度
当前很多高校中的行政管理制度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到现在为止一直不能实施有效的修改和完善,对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通常都是表现的非常随意,日常管理行政工作显得无章可循,使得学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非常的低下。另外,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奖惩机制发展的不完善,对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奖励程度不够,进而降低了行政工作人员对这种工作的积极性。
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新途径
1.建立起完整的行政工作责任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校内部各个不同部门相互间的职能范畴,充分实现岗位分配和岗位人员相互间的有效调配。充分明确行政部门中不同岗位的主要责任范围和实施能力的标准,同时将有效的竞争机制引入其中,并且向每个岗位的相关工作人员阐明其工作内容的重点,并且对其综合能力实施严格的考核与评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2.提升“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在高校中的行政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需要保证师生本身所展现出的社会价值,不但要尊重工作人员为学校和社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更需要保证他们的工作过程顺利无阻。高校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在校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并且还要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所以说,在实施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正确的“服务”态度和意识,对学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实施有效的调节,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对行政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在管理中,学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用人考核制度,需要本着公开招聘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政管人员评测机制,建立起详细的人员选拔制度,依照实际岗位的需求对在职人员实施有效的编制,避免出现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无章可循的现象,以此来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
四、结语
通过对如何提升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分析,在学校中需要设立其专门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中的行政工作以及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充分的展现出行政管理部门所具备的各项职能,全面做好高校中行政管理的工作,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贺家元.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分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3,(9).
[2]张逸然.关于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几点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
[3]韩少平.关于提升高校院系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5,(7).
作者:黄宝珍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