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专业设置不科学和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而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立足于基本知识体系维度、应用维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维度等三个维度,并具体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来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日益的深入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结合教育部新的高校本科专业体系和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未来必须破解的难题。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培养公共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行政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成为近期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以梧州学院为例,在总结当前我国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地方院校经济社会发展并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院校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缺陷

根据2012年教育部新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专业之一(其他专业还有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专业设置的日益科学,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其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目前,梧州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城乡社区组织从事管理工作,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可见,其主要取向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党政机关的“官员”或“领导”、“高级”等“官僚型”人才培养,而不是大众化的“事务型”人才培养,而后者才是吸纳公共管理人才就业的主力军[2]。这凸显出我院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其二,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我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专业教师虽然都来自公共管理领域的硕士或博士,但是由于教师们所毕业学校公共管理教育取向不同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比如,来自以政治学取向较为浓厚高校的教师可能会偏重政治学方面课程的设置,而具有纯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则下意识建议多设置一些管理性的课程,并没有全面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因素。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偏重一些基础理论课程,而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较少。其三,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2007年,我院设置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了体现专业特色,设置了电子政务方向。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方向)的特色;二是教学过程没有体现专业特性。虽然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例如,《市政学》总共是51学时,其中34学时是用于理论教学,17学时是用于实践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开展;三是在能力考核方面,主要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试题的主要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考核方式的创新,对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等应用能力的考核还是不够;四是就业教育缺乏方向感,在为学生做就业教育时没有突出专业性特点,没有明确就业的领域和岗位教育,导致学生没有目的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最后导致竞争度较低的基层公务员没人考,较高层级公务员竞争不过别人的尴尬局面,甚至会出现我院行政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三个学科的毕业生共同竞争同一部门同一个岗位的现象。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框架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知识的维度,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其实是以通识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和某一领域操作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从这意义上,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通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二是从地方性的维度,地方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部分知识应来自地方,其技能的获得亦源自地方,其去向应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与其他人才培养一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由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构成的模式。知识、地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维度有机构成了一个有关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基本知识维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其实来自各个学科。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构成了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而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专业的侧重点将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从整体上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是具有通识性和普适性的,其适用性是可以跨行政区域甚至是国界的。比如,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主要来自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具体形成了诸如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等体现专业性特点的知识,并有机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其次,地方性的维度。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其实质是在完成了学生基本知识体系基础上在实践层面上的提升和升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受到地方环境的制约和形塑。一是应用型人才所习得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地域性知识往往成为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应用型人才所习得的技能亦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学生习得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同时地方经济社会为学生习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从某种程度上也塑造着学生所习得技能的内容和特点;三是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去向是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最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3]。从这意义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要素构成的体系。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由知识、地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维度有机构成的。这一有关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建框架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三、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适应公共管理领域技能型人才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样式。因此,本文以上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为指导,并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方面着手,试图构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面向地方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学校的定位为基础,学校的定位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参考学校的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梧州学院在综合考虑广西高等教育规划、梧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和梧州学院所面临的内外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力争用十年的时间,建成一所立足梧州,辐射两广,服务西江经济带,面向东南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梧州大学”的定位。从这意义上,梧州学院的定位,由此确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定位必须以梧州为基础,辐射两广和北部湾经济区;二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向是基层,主要为基层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农村社会培养公共领域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三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在明确了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定位、流向和培养定位之后,设计出切合可行、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确立“基础+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二是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实践领域,可将实践教学分为以校园为载体、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和以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三种方式,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这三种实践方式为基础,学生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未来就业取向和能力特点选择不同的实践方式。首先,就以校园为载体的实践而言,鼓励公共管理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校级和系级团委和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公共管理的基本技能;其次,针对有研究兴趣倾向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向学校申请科研项目,在主持或参与科研活动中学会基本的科研基本素质培养;最后,就业实习基地是在学生在校园实践和科研项目实践中积累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未来职业选择的一个学习平台,旨在为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提供技能培训。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两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4],也是适应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客观需要。

(三)“三段式”的培养方案。

根据以能力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教学体系和以“基础+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5]。学科基础培养阶段主要进行基础教育,例如设置一些美学、伦理学等通识课程,通过认知、技能、情操意志等方面的学习,为专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提供基本的知识贮备和理论基础;专业方向培养阶段主要是解决“专业针对性、理论应用性”的问题,旨在突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应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方案的“两段式”模式,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有自己专业的特点。首先,在专业方向上,应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向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基层单位,主动适应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建设,强调突出专业的方向性和应用性;其次,要以应用能力为根本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块”化设置方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比如城市管理课程模块、社区管理课程模块、农村社会行政管理课程模块、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社会保障课程模块等等。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化设置应特别注意平衡基础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最基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具有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样的专业设置,可较好地解决厚基础教育与强专业能力培养的矛盾[6]。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还应在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及未来就业取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另外,学生还可以同时选择多个课程模块,并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实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导师制,这样即可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同时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五)创新教学方式。

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7]和“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原则,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创新驱动教学发展,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合理分配理论课学时和实践课学时,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避免实践课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应将教学课堂由教室内转换到课程实习基地,并建立常态化的课程实习机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设置相应的创新系列课程,如农村公共管理系列课程、城市社区管理系列课程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取实践创新学分[8]。

四、结语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正确回应了国家和广西的有关政策,立足于梧州学院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未来,符合时展的潮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强调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偏向人才培养的“工具性”而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性”,致使学生散失了对公共领域的公共性价值理念、公共服务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理性认识[9]。如何平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具性”和“价值性”是本文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田钰燕 刘克汉 单位:梧州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人为本’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号:2013JGZ158)和梧州学院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梧州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号:WYJG2014B0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学(电子政务方向)[EB/OL].

[2][9]邱成岭,安俊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新情境下学生就业前景分析视角[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109.

[3]谭和平: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135.

[4]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6.

[5]宋思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2.

[6]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J],2009(1):68.

[7]宋振方,张昆朋,吕延庆:《Web数据库应用与开发》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福建电脑,2007(6):215.

[8]张日新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