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作为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困境。需要改变目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局面,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师资队伍建设的多渠道等途径的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高校恢复设立到今天,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政府管理实践的深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横向看,在办学规模上,从老牌高校到新建本科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纵向看,在人才培养上,基本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人才培养体系。1998年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的过程中,将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门类划归为“管理学”门类,是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重新定位。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即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1]高等教育始终以培养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目标。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质量和规格应当适应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教学改革的基本逻辑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怎样的?我们的专业教育能否培养出具备这些素质的毕业生?秉承这样的逻辑,首先要明确目前社会及人才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程度如何。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2]作为专门性人才,其专业的对口性和独特性应该比较强。然而,实际上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先天优势。由于专业教育没有准确契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不能顺利将所学转换成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对就业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其就业能力不强,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和替代化,就业前景不乐观。一直以来,党政机关似乎被视为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首选就业方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公务员队伍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对口的候选人,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公务员的角逐理应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许多院校这一专业毕业生的考录结果并不尽如人意。[3]根据中山大学所做的调查,对于目前及以后几年“最需要”或“其次需要”哪些专业,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党政部门很少,而选择中文专业、计算机专业、法律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党政部门则较多。可见,行政管理专业所适应的工作具有较大的被其他专业所取代的“可替代性”,很难成为用人单位“最需要”的专业。然而从调查结果看,对于预计未来几年内是否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回答“需要”的比例又较高。[4]这说明党政机关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抱有一定期待的,随着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以至公共部门需要具备行政管理相关知识的毕业生。
二、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究竟是什么?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须明确的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将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就业竞争优势,这势必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及学科的根基。[5]行政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单独处理一定具体行政管理事务,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门集实践性、应用性与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围绕着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这两个基本目标去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职业能力即具备行政管理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政府及公共部门的运作程序和规律,懂得公共管理人员特别是行政领导者在处理公共事务时的思路和方法,能够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行为,及熟练操作以计算机为主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能力等。但从目前的行政管理教育来看,仍旧偏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理论而轻实务。改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局面,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行之路。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严峻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行政管理专业改革的出路是什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更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使培养对象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已不是简单的学以致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学科的健康发展和生命力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决于实践教学的实际落实情况,实践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力。
1.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目前各大高校行政管理课程的开设主要包括了几大类,即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政策学类及一般技能类等,另外,一些高校会根据本校的办学优势和学科背景,自行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总体来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比较重视理论传输的综合性而忽视实际操作的应用性。虽然课程设置内容比较广泛却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种广而全的局面,虽在部分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然弊端更明显,最显著的莫过于难以塑造专业化及职业化人才,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面前缺乏优势。培养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人才,必须首先从专业的课程设置着手。在西方,行政管理被视为一门开放性极强的学科,强调多学科的渗透,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6]以此为借鉴,可以通过在低年级阶段重基础性教育与在高年级阶段重职业化教育的结合,来实现综合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低年级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使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高年级则通过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使学生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主要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考研、村官、社区、进入企业、自主创业等。为把握学生对能力掌握的实际需求,可以在入学时通过新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意向有个先期的了解,并注重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在课程设置时通过专业拓展课这一模块,针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发展拓展课的“小众化”教学。“小众化”教学属于选修课环节,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职业取向去选择感兴趣或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只有实现特色上的创新,提倡个性张扬,而绝不是整齐划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
2.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
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多以应用型为基本导向,因而强调实践环节的安排,但多数时候该环节往往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实践环节的操作各自为阵、互相割裂,成碎片化的状态。因此,对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重在其系统性的打造。所谓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即是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计划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执行及教学效果的监督等各环节的合理时空组合与严格落实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完善为保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的结构,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二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执行是重中之重,因而尤其需要加以丰富和拓展,来实现集中实践环节与分散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第一,在集中实践环节的设置上,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可以开放学校自身资源,创造学生实习的岗位。如山东农业大学行政管理系即确定了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内管理资源整合的模式。另外,可以借助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热身。积极与政府部门、社会文化团体、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谋求合作,共建规范化的、制度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一旦有了真正接触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机会,感性认识就会极大提高,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第二,在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上,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传授和知识积累为主,专业方向课及拓展课则以实践环节为主。可以在课程总学时内设置一定比例实践环节,以研讨会、专业写作、社会调研等方式完成。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通过调研、观摩、旁听、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场教学。第三,在实验室建设上,要打破“文科不需要实验”的传统观念。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涉及面广、动态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具备可操作性。虽然文科实验室建设没有理工科技术上的优势,仍可以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例如,打造案例分析实验室、公共政策分析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行政能力测试室、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接触实际工作的平台。第四,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弥补性学习。行政管理岗位的素质需求是非常综合的,通用能力和技能训练单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院系可以将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纳入成绩考核。当然,这种考核不能是简单地停留在依赖证书的评判,而是可以通过诸如,计算机操作大赛、英语阅读与口语交流测试、公文处理能力竞赛等实际操作的考核,让学生真正提升行政职业技能。
3.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应变处事、创新管理等方面具备较高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人才。但现在的教学活动很难满足这种要求,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如何跳出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的陈旧模式,采取科学的、灵活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尽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摆正心态,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施教者,而是指导者,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则由“被动地接受”到“有意识地参与”甚至是“主动地设计”。信息化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今后课堂或许会成为传输知识的最后营地。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其综合性与实践性本身就很强,相当多的课程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而初步了解,而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需要对课程精心设计与安排,加大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各类专门的实践环节的设置上,也体现在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演法、辩论赛、自我评估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不同的课程、同一门课程以至不同的章节或知识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操作的可能性采取不同的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师资队伍建设的多渠道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严格意义上讲,任何教学改革不是对学生的要求,而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专业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对称,由于多数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普遍缺少专业的实际锻炼,缺乏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需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所谓“内培”,主要是通过升造、进修、培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注重专业教师的团队建设和梯队建设。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要以服务实践作为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二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的依托,研究教学规律,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三要以科研作为教学的辅助,无论是专业方向课或拓展课还是“小众化”教学,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将实践和科研引进课堂,及时为课堂教学更新内容。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创造教师“走出去”的平台。考虑到绝大部分任课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走向教学岗位,缺乏行政管理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有意识地选派他们到政府机关或公共部门学习交流、培训调研、挂职锻炼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加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所谓“外引”,即“请进来”,一是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尤其是获得博士学位或高职称的新教师。二是鉴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可以请进更多的校外资源,开设“校外课堂”,聘任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作兼职教授,聘请政府官员、公务员来授课,邀请大公司大企业的领导或管理人员作专项讲座。
四、结语
总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也不仅是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局部调整,涉及到对动力机制、控制体系、保障措施等多重方面。如何激发教师投身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加大实践教学的制度与经费的投入等等,成为实践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唯有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标准,落实于实践教育的系统改革,才能切实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
作者:陈丽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23-24.
[2]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消解[J].南通大学学报,2007,(9):85-87.
[3]王凯.从公务员考录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46-147.
[4]李业兴,郭小聪.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2):41-43
[5]倪星.我国公共行政学教育模式反思[J].公共管理研究,2008.(6):192-196.
[6]汪春勃.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变革的几点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5,(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