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和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懂管理知识、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遇到实践教学理念更新、经费保障、实践师资、平台建设、评价机制及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建设困境,为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应用型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普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建设情况,对以上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的困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对其解决路径做一初步探析。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解决路径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将科学管理的细胞融入了国家治理的血液之中,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也同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家对公共管理领域治理能力的科学化、现代化与规范化提出要求,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各高校的紧要任务。各地方大学本就负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在新时代高校改革的发展大趋势之下,这种责任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不仅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为具体和与时俱进,同时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关键。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一)大多数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实践教育理念滞后。目前,普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及技能,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创新精神,掌握管理、经营、策划、调研、沟通等能力,能够在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或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此可知,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还是比较明确的,从过去的偏重“管理层”人才转型为“管理”和“服务”并行,在行业领域、工作范畴和人才定位方面都有所变化。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以普洱学院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总学分150分,其中实验实践学分49.5分,占总学分33%。其中必修的实践学分占到36.5分,占到总学分的24.3%,占总实践学分的73.7%。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对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课程学分数不低于总学分数的15%,普洱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是与时俱进的,也是符合国家要求,甚至在实践课程学分的设置上是高于国家要求的。但是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落到实处,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去保证相应的培养目标能够得以实施。作为地方院校所面对的执行困境也具有相似性,如高水平高职称教师的缺乏,实践教师比例较低,实验实训室几乎没有设置或设置了而使用率不高,校内实践课程形式单一,案例教学库建设困难,实践资源缺乏等等不一而足。每个高校因其学校定位和办学模式不同,在各方面的存在的困难又有所偏重。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有余,但基地建设质量有待提升。对于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为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本科教学质量,需要在教学基本条件、教学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家要求,其中实践基地就是其中一项硬性指标。基本上所有有毕业生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有数量比较充足的实践基地或者产学研合作单位,但是这些基地的使用情况是否达到预期则不得而知。根据笔者对云南省内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的调研可知,90%以上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是达到了教学的需要,但只有不到一半的高校表示,实践教学基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为实习时间较短等原因,很多实践平台并不想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或重大事项,很多实践环节成了学生为实践单位做些复印、打杂与跑腿等工作,使得实践内容沦为走形式。
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实践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目前,虽然绝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较为明确的,如普洱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人员及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育理念滞后,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实践学分的实施流于表面,或者有些课程的授课教师直接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实施。具体表现为一是认为见习、实习与假期社会调研才是实践教学的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是可有可无的。课堂实践或走形式、或直接被忽略,以传统的理论讲授来代替;二是在教育教学研讨中很少研讨实践教学形式与载体等内容;三是教学大纲及教案设计中很少或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四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被忽略。五是部分授课教师有实践教学的想法与创意,但无资源与平台支持。如行政管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对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及多门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但由于经费缺乏、平台不足及资源缺乏等使得案例教学库的建设工作始终无法有效推动。
(二)实践教学师资不足,尤其是校外实践导师流于形式。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之一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的实践导师。实践形式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实践导师也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因其在课程实践中参与比例较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尚不足以造成关键性影响,但校外实践导师的比例却是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中实践指导的主力军。在各院校行政管理的专业见习与实习中,校外导师的指导任务量及其评价体系尚处于自动自发的阶段,本应该定量的工作任务成了凭良心办事。另外还有校外实践导师进学校进课堂的机会和条件也不足,尚未形成理论教师+实践导师的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与机制。其中最大的掣肘就是校外实践导师的缺乏。
(三)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实践资源开发不够。目前几乎所有设有行政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在校外的实践基地设置上基本上都保证了数量和一定的质量,但在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上存在较大短板,尤其是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校外合作平台缺乏有力组织,实践基地建设缺乏流程监管和质量保障。校内实践平台要么缺乏,要么为了各种考核与评估的需要,形式上设置校内实验实训室,将实验实训的相关材料与数据做全,但在实际应用上存在不会用、不想用和不能用的问题。
(四)实践环节与形式流于传统,缺乏灵活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一是缺乏灵活性。在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上还沉浸在专业的自我认同和学校教学管理便利的前提中,没有对实践合作单位做充分的调研和有效沟通,及时变通,使得实践基地被动适应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只有10周的集中实习环节,较短的实践时间使得学生错失了在实践学习中的深入体验、反思与感悟。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习不长不短的时间也是较难接受,学生刚刚适应单位的工作节奏,接触到一些工作内容时就要结束实践教学。二是缺乏实用性。比较多的学校将专业实习设置在了第8学期。设置者主要是想让学生将实践与专业论文的撰写结合在一起,提升论文质量。同时考虑到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环节,为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就将最后一个学期设置为实践学期。但随着教学管理措施的改进和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大四学生的研究生面试、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考试等各类考试都在本学期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冲突。为提升就业率与升学率,只能牺牲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与内容。三是缺乏创新性。校外实践环节还停留在学生适应单位性质,实习内容和形式主要是跟着单位走,与学校所授内容存在两张皮的情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是案例讨论、调研报告等,没有与课程思政等内容结合起来。从形式与内容上缺乏吸引学生的新颖性、挑战性与有趣性。
(五)实践评价环节薄弱,实践效果难以保证。评价环节停留在集中性的结果评价,对动态性的评价与监督环节缺乏有力的考核与评价。如在集中性实习环节中的评价,过去对学生的实践效果的评价停留在实践报告的撰写与提交,但学生在实习中具体是否投入了充足的实习时间,出勤程度如何?是否深入进行实践学习,是否有深刻的学习体验与反思?校内外实习导师是否对学生的实习给予了充分的指导等等,这些都因痕迹资料的缺乏而无法评价和考量。2020年,普洱学院在学生实习环节中运用了“蘑菇钉”APP软件,对学生的实习考勤和每周学习汇报进行了实时动态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环节时间和学习反思做了有效的监督,使得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定量的客观评价学生实习效果做了有益补充,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对于导师的指导程度及学生的实践形式等监督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解决路径探析
(一)及时更新实践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课程特性开展特色实践课程。虽然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教育理念上与一线城市、省会中心城市院校存在较大差距,但基于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特性使然,大部分授课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知道的,只是迫于实施条件限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上的缺乏,使得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学习研讨和实际运用上缺乏动力和压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一是通过制度化的学习与培训机制,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人员与教师的实践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二是从学校层面重视文科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并通过制度对考核与评价机制进行保障;三是二级学院或系部制定相关的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管理办法来保障课程教学实践的质量与效果;四是以课题和教研室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研讨,在普及实践教学的同时,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等;五是由学校或院系统筹相关资源开展专题式实践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成立案例教学研究团队等形式对行政管理教学中的突出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建设,或成立科研团队,专题式研究实践教学,以科研成果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
(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简化手续,建设校外实践导师进校园、进课堂的常规机制。目前校外实践导师无法形成机制的原因有几种:一是公务系统的实践导师因其本身的工作量及工作时间无法像在校老师一样常规性的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符合学校要求的规范教学要件等材料;二是有些单位及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允许干部职工在外自由兼职;三是校外人员虽然实践经验充沛,但却缺乏高校教师的规范化的教学形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一是与政府、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与合作单位建立良好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只有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推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二是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实践导师培养培训计划,提升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与合作单位深度沟通,建设一批能力强、水平高,负责任的实践教师导师库,并对导师库中的实践教师进行定期更新。四是做好校外导师的指导标准及待遇问题。以普洱学院为例,因学校制度及经费不足等原因,校外导师进课堂的费用和校内教师待遇相同。一般请来的校外导师都是在当地某个领域里影响力较大的行业骨干或领军人物,较低的待遇会让他们产生不受重视的感觉,损害了导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对进一步大量引进校外导师造成不利影响。
(三)统筹校内外实践平台资源,实现实践效果从量到质的提升。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专业特色、规划和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建设数量适当的校内外实践平台,满足本专业实践需要,消除盲目追求数量的心态,减少人力、经费与相关资源的浪费;二是专业内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实践教学事宜,实行专人负责制,以求所有的实践设想能够有人保障落到实处,并进行后期的状态跟踪与评价;三是遴选一批有质量的校外实践导师。在目前各高校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各实践基地基本上都会派出水平高、负责任的业务骨干负责学生的实践,但个人能力强和会教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实践导师标准,实践基地或合作单位才能够按图索骥的为学生找校外导师或培养相关人员;四是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色密切结合,杜绝形式主义;五是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的各种措施,提升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六是经费保障。以普洱学院为例,目前校外专业见习、实习是有专门经费,但校内实践经费存在无专门的专业建设经费尤其是课堂实践经费。而大多数的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也存在实践经费不足的情况。
(四)做好合作单位与实践基地的调研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一是从实用性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时间。首先就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入手,调整实践课程与见习、实习时间。在保证实践质量的前提下,将实践环节尽量能够集中,同时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尽量错开。这样既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又能保障该专业的升学率、就业率等考核指标不受影响。二是适当延长实践时间。部分地方院校在设置实践时长时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中对实习时间的最低标准设置,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集中实践环节学习内容不够的问题。实践基地也因为学生的实践时间较短,学不到多少东西,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辅助他们做更多的有效性工作,从心理上就存在着带学生随便学学的态度。一般集中实习环节应不少于一个学期才较为恰当。三是根据实践效果及时调整校内课堂教学内容,对专业实践形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无论是在课堂实践环节还是集中实践环节都要做好调研和质量监控工作,对实践效果及时评价,并将反馈结果进行分析与研讨,及时将正向效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尽力修正负向效果的不利影响。
(五)结合实践教学开展实际,制定富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环节起着推动整个环节良性运转的关键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的促进整个环节进行自我修正完善,不断向更好方向发展;脱离实际或者形同虚设的评价机制对是个事务的运转要么不起任何作用、要么起着破坏性作用,最终导致整个环节失灵。目前各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中之所以存在诸多大家有目共睹的问题,但却很少有改进的动力和措施,主要原因在于评价环节的失灵。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改进:一是从学校到专业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这套评价机制不仅要对实践教学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要做相应的评价观测点,还要对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评价做质的区分,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将评价效果与学生的学分、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学院的经费等相挂钩。只有触及利益系统才会推动事物的发展,不然评价只能流于形式。三是评价结果要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有些教师或单位善于做材料,越是量化的考核标准反而越有利于这些单位的考核。应将量化考核与该专业的特色做法、某课程的创新性做法等结合起来考核,鼓励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做有益探索,鼓励教师在课程实践教学中进行创新,进而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四是注意考核评价的形式问题,杜绝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因考核而考核,为了考核而做大量材料既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教师教学时间、精力的极大削弱,更是对专业建设不负责。
综上所述,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虽然面对的困境各有不同,但在理念更新、经费保障、实践师资、平台建设、评价机制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是具有共通性的。为使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智力和人才支持等作用,使得更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各个领域里充分实现其专业价值,有必要在校内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统筹实践教学资源,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故此,各地方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善是提升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关键,对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充分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应对之策,因校而异制定相应的解决路径,提升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田钰燕,刘克汉.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梧州学院为例[J].南方论坛,2016(6).
[2]陈晴.行政管理专业科研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8(4).
[3]柳春慈.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作者:庄桂花 段砚 单位:普洱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