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新时代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其内在的逻辑,不能照搬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指出“学校—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三者有效合作互动下的协同培养是有效路径。阐明校政社合作培养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校政社合作可以给学校各个层面赋能。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模式进行了多角度探赜。对国内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亦有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校政社合作;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研究缘起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全国高校中,独立学院265所,比2017年增加32所。[2]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专门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提出的。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中传统学术型模式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受到抑制和影响,真正的行政管理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与政府内在相关,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普及化形势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校政社(学校-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合作能否以及如何有效实现从理论知识的学历本位向实践能力与行政实务能力本位的应用型转变,值得我们探赜。

二、校政社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共管理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3]当然,这个要求是面向全国高校的类培养目标,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各个区域,各个高校都可以从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定位与要求。对独立学院而言,行政管理专业主要是聚焦培养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完成这个培养目标,如果照搬照抄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4]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企业是盈利性组织,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带有公共性、公益性的组织有很大的差异。行政管理专业内在地蕴含着公共性,因此,若是与企业合作协同培养人才,虽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无异于隔靴搔痒,也丧失了行政管理本身的专业性要求。需要强调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如果只注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或是满足于蜻蜓点水的一些社会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很难满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需求的。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硬件软件都相对薄弱,师资力量与教学体系亦较滞后,在这样的基础与形势下,由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对学校进行赋能,弥补独立学院的先天不足,协同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在可行性方面,在应用型人才转型的大趋势下,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具备合作意愿。如在福建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就出台了闽教高〔2015〕39号文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不仅福建,其他省近年来也都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教发〔2015〕7号文件亦相应出台了各种接地气的政策。因此,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校政社合作对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完全可行的。

三、校政社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赜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与落地

1.定位与区隔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自己的定位与区隔。从现状来看,全国265所独立学院,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近百所,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招生从40人到100人不等,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每年招生规模基本适中,文理兼招,为50人。从全国来看,这些学生分布在全国的各个省份以及各个不同特色的高校,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除了地方区域的特色之外,共同点就是要突出行政实务与应用能力。换言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既不同于综合性重点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也不能混同于高职、专科院校培养的纯粹技能型人才,是面向政府部门、公共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培养应用型人才。2.培养目标的落地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还不能仅止于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形成共识,也都写进了文件或人才培养方案,但是怎么落地?如何真正落实?并没有太多切实的举措。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标语、方案或文本里的目标,那是很难发挥实际功能的。校政社合作的协同培养,可以使应用型人才真正落地。以我院为例,在明晰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简单喊口号表态,而是召开数次师生座谈会与调研会,开办讲座,引进相关政府官员以及社会组织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内化于心的应用型培养理念。在与政府部门官员的互动中,不少学生甚至老师都深切感觉到自己行政管理实务的欠缺。当时有个案例,总理痛批一些部委与地方文件的流转流程繁琐,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决策,无法落地出台,卡在了处长那里,等着处长们“把关”。后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发了一个通知,即著名的“国办函〔2015〕31号”。[5]其实,这就是关于文件会签的案例,但是不少学生对会签的流程也是一无所知。因此,在多次的会谈中,从专业的学生到老师,都形成应用型人才的紧迫感与氛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悬置,要真正触动师生,化压力为动力,凝聚共识,最终形成合力。

(二)校政社合作优化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1.打破路径依赖在考察了多个院校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后,我们发现,不少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仍然带有很深的旧有的行政学痕迹。行政管理专业是从行政学专业脱胎而来,行政学专业原来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增设了公共管理学科,行政学更名为行政管理,并归类到公共管理学科里。但是从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学科历史形成的惯性以及路径依赖是巨大的。经历了20多年,不少培养方案仍然是沿袭地方重点本科高校的方案,偏向于政治学,学术型色彩也较为浓厚。当然,这与授课老师的学术背景有一定的相关性,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招生大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如我院是在2006年开始招生的。当时各个院校招收的许多老师都带有政治学背景或法学背景。在各个院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人设课的现象。2.引入外脑优化课程体系校政社合作下,充分引入“外脑”“智囊”“军师”,而不是让学院教师们闭门造车。政府官员与专家们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对课程教学体系可以给出比较接地气的见解与建议。毫无疑问,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改善学生的行政管理知识结构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课程体系,并进行模块化,同时开设具备行政管理应用型特色的课程。对于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原则是在精而不在多。像一些艰深的学术性课程,则应考虑让小部分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自行掌握。在校政社合作培养模式下,诸如行政实务案例,就可以尝试引入政府部门的办公厅(室)业务领导来示范授课。3.“准公务员”角色生成在实务案例讲解中,学生相当于身临其境,扮演了“准公务员”的角色,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公文处理工作、会议服务工作、文字工作、行政事务等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有个政府部门领导就讲解了多个生动案例,提到年轻时候,领导让她复印一份文件,结果其漏印了一页;有次会议服务时事先发现领导桌牌的顺序弄错了,所幸在会前得到了及时纠正;陪同领导看望慰问退休老同志,却没有采购慰问品;某次会议时间临时提前,她逐一对照名单落实通知参会人员,却遗漏通知其中的一位参会领导;误把出差的部门领导安排为议题汇报人等。这些案例都非常典型,而且举一反三,具备很大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可让学生做到入脑入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效果很好。4.校政社协同拓展课程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亦欢迎行政管理的学生临岗实习或观摩,双方是共赢的。比如参与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调查;观摩法院法庭审判以了解行政法的实务与细节;参加行政服务中心实习,通过观摩企业注册登记的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投标过程等,深入了解行政审批流程;阅读非密范围的公文处理单,了解公文处理流转的过程等。我们知道,行政管理学生要掌握社会调查技能,而独立学院很难承担大型的社会调查项目,但是如果跟社会组织合作,比如笔者的行政管理学生的实习基地福州榕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学生就能有机会接受训练后接触到这样的调查。行政管理学生亦可以免费参与社会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班,培训班的师资都是在实务一线的各个理事长或专家。质言之,在校政社合作下,行政管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引入了外在力量进行了优化升级,不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可落地,贴近一线工作的生动实务。

(三)校政社合作搭建应用型教师成长平台

1.政社为教师赋能在关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时,还有个重要维度,即教师的应用型培养。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培养与教师培养是一体且良性互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要依靠院校教师才能落实的,那么这里的逻辑链条就是:教师能否落实?教师如何落实?谁给教师赋能?像职业院校,有“双师型”的概念,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老师,大部分中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都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如会计师,工程师等。独立学院的老师不同于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亦有别于一般的经管类或理工科专业,更多的是公共行政性。许多老师,包括一些重点本科院校的老师,大多也是从博士时代结束之后就转向教师讲台,在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但在行政实务上,仍是缺乏经验的。重点院校如此,独立学院虽然不必妄自菲薄,但亦要有自知之明。正如前文所述,在校政社合作下,通过引进政府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德才兼备的官员与专家作兼职教授甚至讲师,可以给学校以及教师赋能,补上这个短板。同时鼓励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专家协同组成小组,结合一线的工作经验,将智慧凝结下来,编写行政管理专业的典型案例库,形成具有实务意义的内部讲义。2.专业实践锻炼与激励保障在校政社合作培养模式下,教师要在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实践锻炼,成为应用型的师资。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对行政管理专业师资进行了专业实践锻炼,教师们寻找实践单位,进行实务能力的提升。当然,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不是所有教师都是进行同样的实践锻炼,一般要分类进行。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可以通过实地观摩、研讨来丰富授课内容,解决部分老师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提升授课能力;应用性强的专业课老师,通过挂职、临岗实习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来提升其应用型教学能力。行政管理在应用中所内涵的公共意识要从教师传导给学生,如果教师自己本身并没有切身的体会与经历,那么这个传导就如同无源之水。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在这里就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实践锻炼平台。相应的,学院在这方面亦给予了充分的激励保障机制,这里亦值得其他学院或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借鉴。对于教师外出到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实践的,学期的教学工作量可以相应减免,同时还享受实践津贴,基本涵盖了交通费用、食宿费用等,为教师实践免除了诸多后顾之忧。3.行政伦理的感召与示范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立德树人应贯穿到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毋庸讳言,应用型教师也需要立德。学术界对立德树人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作了不少探讨,[6]但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论述付之阙如,这里笔者从校政社合作的维度展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从行政管理专业角度而言,培养的学生无疑要具有行政伦理。行政伦理是行政准则与规范系统,学生养成行政伦理不是自然而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逻辑前提就是授课的师资需要树立行政伦理。教师要让学生毕业之后系统地运用行政伦理规范,拥有行政良知,遵守行政纪律,珍惜行政荣誉,笃行行政忠诚。而这样蕴含完善的行政人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仅仅靠教师是不够的,亦需要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协同与资源整合。廉洁奉公的政府官员是很好的感召,这一点往往被学界所忽视。教师与政府部门的互动中,可以更切实地了解与理解行政人格的内在规定性与独特性,产生情感认同与共鸣,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与净化的作用。

作者:王敦辉 甘满堂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