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虽然在经济体质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却相对进展缓慢。对此,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要以土地为本、以人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重心进行深入改革,完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与策略,以促进农村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探索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追根溯源就是对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上层建筑进行细致的调整及完善,把农村的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建设得更加合理。在此情况下,对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进行深入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探索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

1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带来的影响[1]。对我国农村基层组织进行分析,大致包括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共青团等党群组织系统,在名义上乡镇人们代表大会制度是农村最高的权力机关,但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民间甚至还存有各种协会和宗族组织,它们以血缘及地缘关系为纽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各种组织系统复杂交错,对农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2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2.1以土地为本,制造完善的地理蓝图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无论是家畜养殖还是耕种劳作,土地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村以土地为本,因此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忽视土地因素,改革方向必须以土地为本,若是不把土地因素当作改革的前提,农村行政管理改革就变成了无根浮萍,无法拥有夯实的基础。所以相关人员要重视土地的区域性质,根据不同区域土地的特点,安排合理生产经营活动[2],对于不同区域的土地来说,生产经营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举例而言,在辽中辽北地区,粮食是该区域土地主要的生产经营对象;在辽南地区,苹果、南果梨等水果则成为该区域土地主要的生产经营对象;黑山县的地瓜和芝麻,绥中的白梨等都是标志性的区域特色,给当地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所以,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就是制造完善的地理蓝图,进而促进地区的发展。对此,可以采取四种方法来调整土地的集约利用,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一,丰富土地规划责任制内容,进而让土地以多种形式流转;第二,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使用量,并对土地供应制度进行完善;第三,把土地产权关系变得更加清晰,进而使土地物权性质得到有利保障;第四,把农民放到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2以人为核心,把人文规划放在重要位置

人类社会的核心是人类本身,所有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所以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人为核心,重视提高乡镇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和农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因此要培养乡村干部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能力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好农村的生态美。其次,农民是粮食的生产者,是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础,改革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作用,要以农民为核心,全力提升农民的民生水平,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此外,农村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产业规模,并寻找销售道路,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要保证农民教育的公平性,解决农村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农村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而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3]。

2.3以制度建设工作为重心

做好制度建设是保证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所以农村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要重视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把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在干部的任职方面,要避免庞杂的人事关系,尽量精简为是,要保证村干部在拥有相应待遇基础上的管理职责。此外,要重视农村村民选择干部的投票权,杜绝村干部独裁专政的现象出现[4]。村级政权办好的前提是拥有足够的财力资源,所以要及时发放农村干部的酬薪,保证村一级经费的合理分配,使农民处于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入改革是当前农村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相关人员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对农村行政管理进行全面的改革,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提高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康晨.创新机制走新型城镇化之路[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9):12-13.

[2]杨邦杰.乡村振兴:产业、基建、人才与政策[J].中国人大,2017(23):31-33.

[3]熊若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J].先锋,2017(10):36-38.

[4]高剑南.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作者:田豪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