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院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院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构建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是相关单位和人员行使权利和践行义务的对学校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育改革步伐的深入,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高等院校,构建起以服务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文章从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基点和策略措施两个方向开展了研讨。

关键词: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

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能力型向现在的综合素质型转化;再加上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化落实全面育人、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阶段,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于新时期高校,甚至对高校各项工作起到了制约作用。在政府机关也在向“服务型”转变的大环境下,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旧的、以强制管理为主的模式必须抛弃,转而向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师生的方向发展,从而切实保障高校行政管理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基础与需求

1.落实人本理念的客观需求

现在,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特别注重“人”——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根本。这种理念的强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社会角色含义和价值也就产生了新的认知和定位。对于高校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指学生,而且也包含着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高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得到“人”的尊重和关照。新时期的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能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对人的利益维护、对人的发展关注——由制约向服务的转化因而成为必然。

2.有利于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服务型行政管理,是新社会形态下,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对行政管理的客观要求。从这个角度上看,在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问题,更是学校能不能融入社会大环境的前提——试想,一个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与整个社会的管理体系相背离,怎么能够有效地发展?从内部角度上看,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带动高校的改革进程,提升高校整体形象素质、教学教育水平及科研水平,同时使高校各单位、环节间的衔接和交互更加和谐、更加有序、更加高效,无论是师生、管理者,还是职工,每个个体都能够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和能量。

3.可保障教师积极性和效率

虽然高校是个复杂的“小社会”,但其工作开展的主体毋庸置疑就是教师。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教师反而是最受制约、最没有“地位”的集体——从党委到团委、从学校到院系、从行政到后勤,每一个体系的制度都最终落实到教师头上。在这样被动、高压的模式下,教师有再高的能量也不可能发挥出来。而服务型行政管理不是制约教师,而是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为他们构建起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给予教师足够的自由和尊重,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强化他们的职业归属感,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自主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

4.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高校的另一个“主角”是学生。在传统模式下,学生是受教育者,本身享受着来自教师和学校各方的“服务”,但这种服务是制约式的,几乎所有的服务都伴随着相关的条条框框。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会体现出较多的自觉、自律,却缺少创新和发展意识,与新社会人才需求不一致。再者,在被动管理服务下,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动力也略显不足,他们的发展总是有着某种程度的“不情愿”。而服务型行政管理用有效的、真诚的服务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尊重他们的个性、习惯,使他们由学优型人才向质优型人才方向发展。

5.可解决高校行政管理的弊端

传统的行政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端,大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意识不强,习惯于强制性的管理,行政管理单位之间、人员之间缺少协同。二是行政管理人员个人本位思想严重,事事以己为大,处处以个人思想和利益为中心,追求自己工作地位的优越,专业素质比较低。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约束性、强制性制度细致入微,而监督和沟通制度则严重缺位,不是没有,就是被弱化,甚至被雪藏,管与被管“两张皮”。而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恰恰能够促进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能够有效建立起监督和沟通机制,从而解决弊端,使行政管理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二、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1.强化行政管理单位的服务意识

意识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必须认识到,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时,强制行政管理模式有利于对学校进行规范,有利于凝聚集体力量,但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曾经有价值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的发展需求。一方面,管理部门必须对自身的职能和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把部门的“领导机关”位置调下来,定位到“服务机关”的位置上,从体系、从制度上对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每一名工作人员也必须放下自己曾经引以为荣的“领导”身份,切实转化理念,树立起以服务对象为本的服务意识,切实将工作视角放在师生、学校的切身利益上,为管理对象办实事。

2.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意识是基础,能力是条件。过去,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人员,大多比较善于操作强制性管理制度,对制度的执行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办法。而当需要从管理者转为服务者时,却常常因服务能力上的问题,出现服务不到位、服务没有效的现象。因而,学校有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重新岗位技能培训,不仅要让他们树立起服务理念,还要让他们有能力较好地完成服务职能。比如,对他们进行高校服务对象特征的理论教育,让他们能准确分析和掌握服务对象的情感需求和客观需求,从而使服务能精准定位。比如,对他们进行服务形式和内容上的培训,从而保障服务的有效性和质量。

3.注重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构建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一样,服务型行政管理也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对于服务型管理体系的构建,除了常规的制度建设,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健全服务型管理保障机制。对于高校这样综合的团体,服务必须具有强大的保障机制。再正确的理念、再强大的能力,没有足够的保障机制,一切都无法推进。一般来说,服务型管理保障需要从资金、条件、技术等方面进行机制建设。如要想提升学习条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想要提升教学水平,需要给予相应的现代化教学条件的准备;要想提升服务档次,还需要在用人机制上进行一定的优化。二是健全服务型管理评价与监督机制。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监督缺位,而服务型管理要想有效,就必须了解自己服务的质量、水平以及方向是否满足对象的真实需求。因而,健全的评价与监督机制是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发展基础。一方面,应在制度上对评价和监督予以保障(如公示栏、校务公开制度等);另一方面,需要拓宽渠道和形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特征,提升监督与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如校园网的评价与监督平台的开放,又如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评价与监督平台的搭建,等等。总的来说,在高等院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和高校发展需求下的客观需求。对于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通常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服务意识,二是服务能力,三是服务体系。只有抓住了这三个主要的抓手,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构建,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师生,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杰.关于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5(11):186.

[2]朱春燕.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J].魅力中国,2010(32):218.

[3]唐炯.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行政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51):75.

作者:金怡 单位: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