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商业银行中,信贷业务是资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贷款集中度高,因此增加了信贷风险,影响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指出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的风险表现,然后分析了风险形成原因,最后提出几点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随着“三去一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再加上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继而引起债务违约,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压力。相关报道显示,银行对公信贷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成为银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对此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的风险表现
(一)客户选择有问题
商业银行选择对公信贷客户时,存在问题如下:①基层机构为了实现业务指标,刻意降低客户准入标准,直接带来信贷风险;②在信贷风险管理上的研究不够,没有掌握风险变化规律,且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不完善,管理人员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③缺少客户退出机制,管理办法和经验不足。
(二)内控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对于信贷风险的概念把握不准,配置信贷管理人员时,和资产形式、质量不匹配;或者重视形式是否符合规范,忽视了风险管理的核心;或者前期调研工作不到位,存在管理粗放、把控不严等情况[1]。另一方面,机构管理扁平化,单纯从管理人员来看,新员工缺少工作经验,难以正确处理复杂问题;老员工缺少创新意识,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如此一来,信贷业务流程具有随意性,会提高对公信贷不良率。
(三)监管反馈不及时
商业银行在信贷后期的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支机构对信贷资产观察名单的利用不足,对客户的跟踪预警工作不到位。数据调查显示[2],一些分支机构对客户的跟踪覆盖率低于50%,对于系统提示的预警事项处理不及时。二是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管理人员缺少工作责任心,对于信贷资金的流向监督不到位,成为发生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二、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管理因素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工作存在缺陷,例如缺乏预警机制、检查流于形式。分析具体原因,一是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制度、要求上,忽视了问题原因的分析,不了解基层整改工作,对于整改的指导和帮助不积极、不主动。二是经办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重点是完成上级任务和应对考核,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到位,出现问题采用逃避、遮掩等行为,削弱了监督和制约作用。
(二)人员因素
信贷管理人员的自身技能素质,直接影响信贷风险的形成,一是人员缺乏业务风险意识,重视业务指标、轻视内控管理,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在环境、经营、指标任务等压力下,信贷业务的开展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放松了业务办理要求。三是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例如人员数量不足、业务素质差,导致执行力度弱,押品管理不到位。
(三)行为因素
以新增项目为例,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不透明,行政许可边界模糊,商业银行可能质疑政府行为。在地域、行业、市场竞争的影响下,部分强势客户、发生风险的客户,不愿积极配合银行的风险化解工作,增加了管理难度。受到这些外在行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良率提高。
三、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动态分类管理
第一,加强信贷资产观察名单管理,增强风险预估能力、处理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客户,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资产损失。第二,针对风险高发态势,要重点加强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合理应用各种工具,根据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级,保证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从根源上及时消除风险隐患[3]。第三,结合银行的经营业务,将产能过剩行业作为管理重点,分析资产质量、贷款占比、风险总量等要素,针对风险点早发现、早处理,保证银行信贷业务健康运行。
(二)业务全程管控
第一,对客户授信流程进行优化,落实贷前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客户的信息资料;在审批上,提高放款申报材料要求;加强贷后检查和管理,充分发挥出跟踪预警系统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客户预警覆盖率,对不同风险进行分类管理。第二,完善退出机制。选择客户时严格遵守政策标准,坚持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树立绿色、开放、协调、创新、共享的管理理念。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低端制造业、不满足绿色信贷要求的企业,进行主动退出。
(三)加强风险预警
第一,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客户的风险意识。银行处于重组观察期内,重点关注采用借新还旧方式进行贷款的客户;对多头授信、担保圈情况的债务人,跟踪授信情况进展,实现风险准确分类。第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应该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明确企业的经营和贷款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的资金使用行为,通过采取措施,将贷款风险和资金损失降至最低。
(四)提高职业素养
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加强风险管理成效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落实培训学习,构建一支素质高、复合型的管理队伍,严格持证上岗制,定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第二,建设风险管理文化,明确管理人员的责权利,确定风险管控主体,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风险防控作为一项自觉行为[4]。第三,制定合适的奖惩激励措施,发挥先锋榜样的作用,将薪酬待遇和工作质量相挂钩,激发主观能动性。对于日常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公信贷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之一,调查发现存在较大的信贷风险,表现为客户选择有问题、内控管理不到位、监管反馈不及时。分析可知,风险的形成和管理、人员、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银行应该实施动态分类管理、业务全程管控、加强风险预警、提高人员职业素养,推动对公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怡林.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9):157-158,162.
[2]秋实.我国银行的对公放款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7,(12):108-109,111.
[3]言霞,唐俊.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变化趋势、典型风险点及防范[J].法制与经济,2017,(3):27-29,32.
[4]邓毅.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信贷风险管理探究[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5):13.
作者:赵永生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