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探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摘要:
科研管理是对整个科研或科技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总称,涉及到科研管理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文章围绕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在详细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特点,结合项目管理的理论,以软件工程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开发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具体科研管理系统案例,提出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的建议。
关键词: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
科研项目是提升科研院所科研能力、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和产品的重要基础,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则是科研项目质量的有力保证。科研管理是对整个科研或科技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总称,涉及到科研管理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随着研究机构业务方向的不断拓展、承担项目的数量、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组织统筹和协同管理,是提升项目过程和成果质量的必要条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科研管理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文章将以作者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Project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以下简称PMIS)建设经验为切入点,从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实施必要性,以及开发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对如何加强和推进项目管理系统建设提出可供其他同类院所参考的建议。
1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1.1建设总目标
PMIS建设的总目标是将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应用于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整合管理,从而提升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建立科研项目基础数据库,完善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资源,为全面实现科研项目文件无纸化、科研文件签批网络化奠定基础。同时以此为契机,着手开展电子数据资源的分析与汇总,对科研项目进行横向(按照部门)、纵向(按照年度)对比,为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措施和制度提供“实验基地”,为研究所领导进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2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者所在单位是公安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型研究所,从事公共安全行业相关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公安业务、服务公安一线、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的宗旨,坚持走为公安业务部门和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提供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工程实施和技术支撑服务之路。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而高质量的科研项目管理是研究所能够保持生命力的有力保障。立足研究所的科研工作、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PMIS应覆盖所有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的计划、人员、预算、质量、技术成果等,并能够初步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1.3系统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满足灵活多变的检索方式。项目信息是项目过程管理的灵魂,如果该系统不能灵活地进行查询与检索,就无法为项目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本系统建成后应可按照不同类别进行纵向、横向的查询、检索以及信息汇总。(2)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突出人性化要求。系统应着重于项目管理的实际业务,操作贴近实际,简单易用,无需繁复的培训和记忆。(3)方便快捷的导入导出功能。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编制大量的,包括项目信息统计报表在内的文档。因此,系统的各个模块均应具备导入导出的功能,以便于为项目管理的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为后续的数据积累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4)系统需要具有较高的安全等级。研究所是公安部直属的研究所,其中承担的一部分项目涉及国家秘密,因而该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等级。(5)兼容研究所已建成业务系统的文件格式。目前,研究所内部已独立运行的系统有所级OA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流动和不同部门资源的互通共享,需要兼容已有系统的相关文件格式。
2完善系统建设、推动系统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真正能够落地并起到实际作用,不仅仅取决于软件开发的优劣,更关键的因素是在系统之外的软环境,如何能够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搬开使用障碍门前的第一块砖,至关重要。从实践过程中发现,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有效应用。
2.1要紧紧围绕核心业务开展功能设计,杜绝给系统建设项目“镀金”
PMIS系统设计的核心就是解决如何管项目的问题,因此在此之外的其他功能都属于项目任务范围的蔓延。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确实要下大力气做好现有管理职能的梳理,既不能一味的将现有的业务流程搬到系统上,也不能理由现有的MIS系统直接照猫画虎,而是应该立足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只有这样才能让系统的使用者愿意使用。
2.2与系统匹配的管理制度是系统生命力的保护伞、助推剂
多年来,研究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并与财务、资产、产品生产等相关制度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但是,为了促进PMIS系统的应用,应该同步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修订,以使其能够配合系统的使用,使科研管理的效用最大化。举例而言,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中应该涵盖对系统的使用要求,并明确提出奖惩措施。与此同时在于科研项目相关的奖励和人事晋升等方面,也必须以系统内的信息为评价依据,方能从根本上促进系统的应用。
2.3坚持以人为本,以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为系统建设的出发点
科研人员是科技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前期需求分析和系统架构设计上不仅应重视上层领导的指导意见,还应该充分考虑最广泛的使用者,即基层科研人员的使用习惯和实际需求,在各个子系统的具体开发、在用户界面的设计的细节上,不能只考虑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和使用习惯,而是应该换位思考,多征求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复试用、改进,才能保证使用者愿意用、长期用,最终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
2.4“少说话、多使用”,避免PMIS进入越改越难用的“死循环”
PMIS项目通常在正式上线后,需要开发公司派员驻场测试及维护,在试运行期间,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实际试用,测试和发现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一旦正式上线,系统维护方将会遇到大量的使用问题。通常情况下,开发公司对于用户上报的问题是来者不拒、来了就改,对于实际用户而言,可能短期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但是随着频繁的改动,系统往往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甚至之前正常的功能出现问题。因此,在对系统进行调整,对软件进行更新时,系统使用方一定要慎重提出修改意见,而且系统的改进一定要分阶段进行,保证系统能够有效、文档的运行。
3结束语
科研项目是研究所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是保证项目成功率的必要条件,如何建立有效、可行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科研院所科研项目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不能仅仅停留在系统建设层面,更要深入到系统的应用层面,充分争取上层领导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积极性,重视系统的维护、确保数据的鲜活性,才能真正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
作者:王文强 单位: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科研处
参考文献
[1]左丽娟,刘欣然.浅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及其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张清林,李继宝,等.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
[3]胡景荣.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构建的研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4]刘立焱.浅谈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已经在慢慢接轨,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能够推动我国监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本文从建设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入手,阐述了目前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并探讨了两者接轨的必然性,提出了两者接轨的思路及优势。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接轨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程监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但是仍旧难以与国外项目管理公司进行竞争,为了能够提高我国项目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监理事业的发展,应将监理公司积极的与项目管理公司进行接轨,这样不仅能够保持之前的监督业务,而且更有利于项目管理公司进行更标准化的规划及操作。工程监理向工程项目转型及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监理企业应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从国际方面考虑,我国监理企业应先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发展。
1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含义
1.1建设工程监理内涵
建设工程监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建设方面相关专家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建设理念,工程监理企业具体的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控制控”“、两个管理”“、一个协调”,主要着重于对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1997年《建筑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推出工程监理制度,并于1988年开始试点。建设工程监理业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完善,逐渐成为了工程实施的惯例,成为建设程序的组成部分。监理工作实施的程序包括成立项目监理机构,编制建设工程监理规划,规定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以及规范化的开展监理工作。
1.2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以及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主要包括在项目决策阶段为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策划等,为业主提供招标、设计管理、采购、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
2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2.1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工程监理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但却不尽相同,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主要可以从法律地位、服务对象、业务范围以及资质要求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两者在法律地位方面的差异。工程监理在我国的建设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的《建筑法》中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在大中型项目开发中必须要实施监理,但是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却没有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法律限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需要强制性的执行,因此,在法律地位上,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着差异。第二,两者在服务对象方面的差异。工程监理代表的仅是建设单位,因此在进行问题的处理时通常会坚持一致的原则及方法,但是工程项目管理所服务的对象较多,可以是施工单位、设计机构、建设方、业主方等等,因此在进行问题的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原则及方法。第三,两者在业务范围方面的差异。现阶段我国工程监理重点是对施工阶段进行监管,虽然也包括了对工程设计、招标、维修等方面的监管,但是并不明显。而项目管理则涵盖了多方面的业务范围,除了对决策、设计、招标以及施工阶段的管理外,还涵盖了材料管理、承包项目管理以及金融管理等。第四,两者在资质要求的差异。工程监理企业需要任用符合规定的注册监理师,这样便能够获得监理资质,而工程项目管理则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除了注册监理师,还需要有咨询人员、造价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等,这样才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多种业务范围。
2.2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2.2.1监理公司定位及政策不符合推行监理制度的初衷
在计划经济影响顽固的十五年里,项目法人不愿意将投资、进度以及合同管理放权给监理人,在这种状况下监理只剩下了质量管理这一项,也形成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的定式,这违背了监理制度推行的本意,即推行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此外,监理企业通过投标获得某项工程的监理合同,上面大范围的约束了监理的权限以及一些主要的管理业务,各个地区所制定的一些管理条例以及文件都突出了监理对质量的负责,再加上政府对工程监理的定位,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对、工程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的进程。
2.2.2不具备承担工程项目管理的条件
如今的监理企业在社会上之间形成许多不良影响,导致了一些业主对监理企业的不信任,对监理企业承担工程全过程的管理缺乏信心,这样就导致监理公司中一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不能发挥其作用。在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中,许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不够高,无法达到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缺乏审查专家、项目经理、市场调研人才、经济评价以及投资估算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等,监理企业与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监理企业间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竞争状态,再加上监理企业定位的影响,致使监理企业无法形成完善的人员结构,难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3相关法律及行业制度不健全
多年以来我国工程监理逐渐形成一套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首先,从运行的角度来看,我国工程监理的法制建设仍旧处于薄弱的地位,一些监理企业的监理制度形同虚设,不能保证公平公正的服务竞争、技术竞争当,还包括监理企业能否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档案,细化信用管理办法等。其次,由于政府在法律法规制定方面的原因,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不力,再加上社会对监理企业性质认识的问题,导致了监理企业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分配制度不合理、经营机制不灵活、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3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
目前我国大部分监理企业的工作范围都仅仅局限于对施工阶段安全及质量的控制,其他阶段的控制,监理很少能够参与进去,不可能真正实现对投资以及工程进度的控制。随着项目法人制的不断完善,再加上私人以及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的增加,建设单位迫切需要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与服务,但是国内的监理企业是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建设咨询管理服务行业将与国外同行进行激烈的竞争,外国的项目管理公司正逐渐的进入到中国市场,成为了国内项目管理公司有力的竞争对手。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向工程项目管理转变及发展,将是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监理企业只有与全方位的工程项目管理接轨,才能够立足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例如,上海现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04年年中,由公司下属的申都工程咨询公司、华设工程咨询公司以及华晨投资咨询公司合并而成的,该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申都建设监理公司在1992年至1999年期间均以监理为主,但是在1997年年中,申都建设监理公司增加了设计监理以及咨询等业务,从2000年至2004年年中,公司的业务主要还是以监理为主,但是从2004年年中合并以后,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2008年公司收入1.3亿元,监理占四分之一,人均产值11万元,项目管理业务收入4000多万元,超过监理,人均约35万元。实践证明,上海现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的扩大业务范围,并及时的补充相应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成功完成转型。要实现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进行人才资源的储备。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素养的人才是项目管理企业所必需的,要实现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大量人才资源的储备,所需人才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智力,还要有强烈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项目管理服务。第二,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就业率,因此,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接轨速度,促进我国建筑咨询行业的迅速发展。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快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接轨,就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激励机制,使项目业主能够对资金的使用高度重视。还要完善工程咨询领域的相关法律,确保我国相关法律能够逐渐与国际工程法律咨询制度接轨,从而增强我国工程建设与咨询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工程管理企业为投资方业主解决许多方面的困难提供了途径,而作为一质量监督为主的监理企业,势必要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这符合了建筑市场发展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第一,两者之间接轨有利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建立。项目管理对人才的要求非常苛刻,监理企业要想完成过渡以及转型,就必须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及时的补全各方面的人才,还要对员工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开拓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二,两者之间接轨能够促进相关的标准及工作规范的建立及完善。项目管理的业务范围较广,所担任的角色比较多,因此,工程监理向工程项目转型及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严谨的工作规范及标准,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精神文化,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第三,两者接轨有利于开拓市场。现阶段我国的监理公司很难承担项目管理公司所承担的全部工作,但是,监理公司与项目管理公司接轨,主动开拓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将项目管理公司所承担的任务接手将是今后监理公司发展的趋势。
4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工程监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符合了建筑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监理公司承担项目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承担代建职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必定会实现。
作者:冀雅茜 王翌飞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深圳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傲.新形式下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接轨与探讨[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10):171-172.
[2]杜振勇.浅谈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10):480-480,481.
[3]王磊.对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4]王晓红.工程项目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业,2013(4):43-43.
[5]李福.建筑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3(2):17-17.
[6]谭仁云.试论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J].建材发展导向,2013(15):205-206.
第三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协调沟通
摘要: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各专业协调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投资、质量和进度。本文就管理中各专业的协调沟通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具体措施,完善项目管理缺陷。
关键词:
建设工程;协调沟通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从开始至完成,涉及了多种专业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在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各单位中各专业的协调沟通,如设计方的建筑、结构、水暖电、人防、幕墙、装饰、景观绿化等专业设计;业主、监理和施工方土建类和安装类的专业管理。但往往由于专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造成项目工期延误、质量缺陷和投资浪费,甚至严重的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要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建设实实在在的优质工程项目,无论从专业技术上讲,还是从项目管理上讲,各参建单位各专业的协调沟通是至关重要,也是不容忽视的。
1出现的问题
一个项目的建设,必然会涉及参建单位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高效的沟通和及时的协调,就会出现一些令人“懊悔”的问题:
(1)由于业主方没有与政府部委审批人进行高效的沟通,未及时修改回复,造成项目审批时间拖延,影响项目进度目标;由业主方没有及时协调沟通,变更原设计的使用功能,造成现场拆改。
(2)由于绿化和建筑设计专业未考虑到地库顶板结构标高的影响,造成花坛覆土厚度不满足原设计苗木的种植要求,只得另选合适苗木,造成延期;由于给水和暖通设计专业未对室内可用净高进行沟通和复核,原设计水箱位置出现悬挂式暖通风机组,只得拆改水箱基础或通风机组移位,造成返工和延期。
(3)在水暖电安装时,由于没有考虑装修施工的要求,造成安装完成的消防管道低于原设计吊顶高度,造成返工和延期;土建施工时,水电安装专业没有及时跟进,造成预留孔洞遗漏或错位,造成返工。
2问题的原因
(1)从技术角度分析:①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类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现代式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必然会越来越多越细,如:楼宇和消防监控、无线网覆盖等,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特定的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的合理需求,如果设计时不能及时沟通考虑,将会出现无法安装或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②在设计阶段,设计图纸要能充分反映建设项目的工艺和功能性需求,设计师须积极与业主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高效的沟通和确认,否则,极易导致设计成果无法满足业主的适用性和功能性需求,如在施工前发现便造成项目整体进度计划的延误,如在施工过程中或完成后才发现势必造成更大的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③在施工阶段,各专业间的协调沟通,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施工方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透彻交流,没有理解设计的真实意图,隐瞒现场实际存在的问题,还一味的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实施,将导致施工难度加大、耗时加长、成本加高,造成无谓的工期和经济损失。
(2)从管理角度分析:①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设计和施工方普遍存在专业分包现象,各分包单位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层次不齐,只管见缝插针的完成自己合同内容,不为相关专业考虑。另外,各专业分包在施工界面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总想着少干活多挣钱,相互推诿扯皮,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增加了协调的复杂性。②参建方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尽职责,思想麻痹,上行下效,领导自认为:“下属工作很认真,不会出现大问题。不用看了,就直接签字”;下级总认为:“我想同事应该想到这个问题了吧,反正有领导把关呢”。给项目建设带来人为的遗留杂症。③对合同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缺乏合同管理意识,有的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承包范围、权利和义务。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因施工质量和进度原因而被停工、罚款而无法正常申请到进度款,甚至出现无法继续施工欲退场等扯皮现象,对工程各方面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
3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1)提高参建者专业协调沟通的意识。无论是工程项目的建设者,还是管理者,都须本着对项目投资者和后期使用者负责任的态度,做好项目各环节中的协调管理工作,并通过以下两点提高参建者协调沟通的意识:①可以通过签订岗位责任协议,约定失责条款和奖励措施,从经济上引起重视;②通过专业讲座或培训,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宣讲其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2)完善管理性协调沟通。通过管理以减少协作问题,就必须提高专业之间互通有无的意识,建立由业主、监理为主,各参建方为辅的管理模式,保证协调管理工作作用的正常发挥。作为主导项目建设的业主和监理,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要求,注重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关注专业配合的焦点。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位参与者的任务和责任,采用奖惩机制进行奖励和惩罚,用以保证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避免心存侥幸和消极工作的态度。
(3)加强技术性协调沟通:①要求设计院把控图纸的设计质量,不仅要求本专业的设计质量,还要求专业与专业之间相互对接一致。这就需要各专业设计师在图纸会签时相互核对,把问题解决在出正式蓝图之前。②各参建管理人员也要注重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环节,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专业之间相互核对图纸,进一步减少专业之间的交叉性问题。③加强与专业设施厂商(电梯、机械停车、厨房设备、燃气等)进行前期技术沟通,协调深化设计,周密考虑安装所需基础、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等,满足后期安装要求。
(4)加强组织性协调沟通。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的会议协调制度,在项目建设期间,业主或监理和施工方须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协调会议:(如:业主方组织的施工图会审和技术交底会、监理方组织的监理例会、施工方组织的生产协调会等)。通过组织专门的协调会,明确各专业的施工内容、方法、顺序和责任。同时,要具有及时、高效和灵活性,需现场解决的立即通知各方齐聚现场,商定解决方案,对形成的决议及沟通协调的信息传递均以文字方式进行;对采用口头等简便方式沟通达成一致意见的,均须整理成纸质文件分发到各单位,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5)建立信息平台。建立由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方主要管理人员共同管理的项目建设信息平台,及时将项目设计变更、施工问题、协调事宜、施工进度等信息,进行上传和传阅,让各参建方第一时间了解项目建设的各种信息和了解自身有无影响施工的工作内容等,提高间协调沟通的效率。
4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沟通工作的涉及面广,又纵横交错,不仅要做好单位之间本专业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更要做好单位之间的专业与其他专业互通的协调沟通工作,只有各参建单位加强专业协调沟通的管理,才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从而进一步实现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
作者:王哲 单位:中铝(上海)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易思游.建筑施工各专业工种的协调与配合[J].陕西建筑,2011(4):53-55.
[2]张丽.加强工程项目各专业之间协调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11):20-21.
第四篇:电网建设与改造中项目管理分析
【摘要】
项目管理技术现如今已经在我国逐渐形成一条具有完整的理论和具体的方法体系。本文主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电网建设和和改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根据具体实践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使其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
电网建设;项目管理理念;管理组织
在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就是城市的配网,有关于电网建设和改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对于电网的供电安全、质量、经济。运行等各个方面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关于配电规划和规划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使项目可以高质量的进行完成,对于配网工程的日常管理要不断得到加强,使配网可以更加可靠更加安全。
1城市配网规划和规划评估
城市的电网建设应该以城市的具体发展情况作为基础,将本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建设电网之前,要进行比较详细的整体规划,不断进行精心的设计,使网络结构可以保证合理,其具体的设备也要保证先进,城市电网要很高的可靠性,其电能质量也要也要保证很好。良好的城市电网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电网更加安全和可靠,城配网的建设和改造的具体指导思想就是城市电网规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和城市的具体建设进行有效的协调。
2项目施工过程管理
2.1施工组织
施工组织的管理主要使由策划、组织、管理、协调、服务五个部分组成的。工程管理的具体核心就是施工组织管理。在具体的使用前,建设单位要成立业主项目部门和监理公司以及施工项目部门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进行合并,在每个部门都要投统一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使相关的规章制度可以更加完善和具体。
2.2安全管理
城配网在施工的过程中最基础的就是有关于安全管理的相关事项,安全管理主要针对过程管理和例行管理以及将具体的措施进行落实,施工单位要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安全方面的投入要不断进行提高。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对施工单位不定期的进行检查,绝对不能进行转包工程和分包工程,在进行劳务分包的时候,对于劳务分包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队伍资质和施工人员预计安全措施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比较细致的检查,对于工地现场进行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比较有效的处理意见,促进其进行整改。
2.3进度管理
为了使城配网可以按照既定的计划顺利的实施,建设每个月都要组织会议,主要关于工程进度问题,将周进度预警体系也要不断进行完善,使进度、交货速度、施工进度都可以在企业的掌控之中。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诚配网更好的进行建设它是关键环节。有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主要是由人员数量和人员素质以及人员关系三个部门组成。其首要任务就是对设计人员不断加强管理。而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要特别注意,对于监理人员的管控也要加强。将所有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到很好的掌控,在面对电网建设繁重的工作现状时,要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思路,使其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的完成,企业对于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的关系要不断进行协调,为其创作提供比较和谐的工作氛围,是项目工程可以更好的进行下去。
2.4质量管理
城配工程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工程质量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可以使城配网的相关工作可以更加更加安全和稳定,这也是稳定运行的重点,需要将过程管控进行不断进行强化,使有关于各项措施质量检测设备不断得到落实。将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进行健全。在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要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这样施工单位才可以将设计图进行严格的遵守。具体的施工过程要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将标准化作业的相关要求进行满足,使施工秩序可以更加更加合理和科学,对于工程质量可以始终的进行控制。
2.5竣工验收
当诚配网的相关工程结束之后,如果不想阻碍项目可以顺利的进行投产,就要及时进行竣工验收,施工单位要将自检验收整体进行修改,主要是要将竣工验收报告上交给建设部,将建设部的生产技术部、审计部、等部门都要不断发展,进行有效的竣工验收,而具体的验收内容就是重点将竣工图和设计批复进行严格的核查,对于现场的实际工程量也要进行检查,查看其是否与上报上来的内容相符。还要严格查看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对于具体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都要和规程要求相满足,这些工作都是必须要做的。当验收工作具体的完成之后,要企业要召开军竣工验收会议,对于各个方面的意见都要进行参考,针对验收存在缺陷进行有效的整改,对于工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要进行整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电网建设与改造中项目管理理念的运用及指导作用做出具体的分析,而本文重点分析是有关于城市电网建设的相关问题,我们知道诚配网建设和改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我国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提高具体工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作者:杜创国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占博伦.电网建设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创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2:115~116.
[2]李秋实.业主制项目管理方式在农村电网改造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12,08:1446~1448.
[3]秦冀.搞好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J].科技视界,2015,29:246+300.
第五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再加上建设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建筑领域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在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建筑形势也开始逐渐向着多方向发展,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如何有效进行管理,提高工程效率,进而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主要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指明发展与管理方向,通过分析目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的提出了对应研究方法,希望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所助力。
关键词: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在众多工程建设过程中,复杂的建设内容与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合理,长效的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管理,才能够使我国建设中的工程顺利进行,进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下面通过笔者研究与分析,旨在提高建设工程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科学有效的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通过对建设工程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有效提出对应的管理模式,进而通过模式的提出找出符合并使用的管理方法。
1.1政府管理不善
从政府方面的管理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主要的职能就是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促进建设工程等行业在健康,正确的道路有效并稳定发展。而实现这些管理职能也需要依靠相关法律规范,对参与建设施工项目的主体部门也要进行约束与管理,这样才能够保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有章可循,并且有法可依。另外负责建设工程的主管部门还需要严格依据行业规范进行管理,必须要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相关的注册工作以及专业机构进行资质管理,通过项目规划审批以及使用许可制度等对建设中的工程项目质量进行全面控制。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虽然各级地方政府也都相继颁布了关于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结合实际看也存在不足,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对于所涉及的内容不完善并非常不利于其发展,尤其是在施工规范以及工程验收管理上,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不然若导致建筑质量问题就会很难控制,这也就造成了建设工程项目在设计和施工上的不规范问题,不能够不规范地进行管理必然也会造成设计方案不合理及工程不过关等严重后果。
1.2建设工程设计不够完善
设计上的问题在管理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导致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无从开展的原因之一,设计方面的职能是从工程的使用要求出发,通过对该工程的最大限度的了解分析,进而实现适用性,达到某种意义上的经济性。但是受到传统建设模式的影响,我国在建设工程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真正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各种功能发挥出来。
1.3管理部门工作能力不强
管理部门本身的工作能力不强也是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中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紧缺,对于所施工工程中各项技术并不了解,有些时候也存在无法进行相关设备的操作,从而导致大量的设备闲置等情况,造成了浪费问题。管理人员掌握的技术的程度不高,在建设工程中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更是不能保障,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更应该加强部门间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单一的进行规划与管理。
2加强当前建设工程项目模式的措施
2.1完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制度
每项工程的管理模式都不必要相同,虽然有自有的标准衡量,但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做建设工程管理措施,遵照规范管理模式,严格依照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并有序的管理措施,对于特殊岗位来说,在管理上更要加强,有必要的时候适当进行培训,到达任务的有效完成,通过管理模式的完善,具体到每个人,每项工作,让建设工程工作标准化进行。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约束和奖励机制。在项目管理过程上,必须明确责任分配,避免发生工程承包等责任问题,将管理工作明确,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模式管理,并结合管理模式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
2.2加强工程成本管理
成本是工程施工资金的保证,加强成本管理即是对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成本控制。从工程中标开始到竣工结束,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细致的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及时地对工程资金进行成本核算、预算,控制、管理工程所需的材料、机械设备、成品构件和大型水暖电气设备等在市场中的成本差价,以减少成本浪费。此外,还应对人力资源成本、物资资源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成本流向,合理规划施工组织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可提高工程成本的利用率,从而为施工企业创造最大的成本利益。
2.3增强创新精神与提高对员工的理解力
在我国目前的项目管理中已建立了管理责任制,但就责任制中的细节问题还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也要完善相关的竞争机制、监管机制、约束体制和激励体制等,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管理和培训企业内部的人才,保证其不断发展创新,成为创新型人才。此外,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实行,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通过相应的奖惩机制督促工作人员,从而保证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向着文明化的方向前进。同时管理责任制中的细节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保证主体精干,步骤明确,管理层次分明,完善相关的竞争体制、监管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体制,管理和培训企业内部的人才,保证其不断发展创新,通过相关的奖罚机制督促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对管理模式的认知,有相应的选拨制度和考核机制,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对各种管理模式的开始时间、管理的范围、业主付出的工作差异、对项目负责程度等加深了解。
2.4借鉴国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努力改进与完善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随之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具有多样性,采用传统模式不是长久之计,当前各国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差异各不同,发展迅速,并且在深层次上不断改革创新。与之相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的应尝试运用立法的手段保证其得以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各项建设工程飞速发展,也越来越多的关系到人们生活,各种工程对于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建设工程管理方面若不提高管理水平必然会影响建设工程质量,通过分析得出,只有通过对建设工程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再通过结合实际建设工程进行对应管理,找出最合理的管理形式,通过不断的研究,进而有效的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
作者:关明宇 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参考文献
[1]张辂.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4(19):105-106.
[2]李民.新时代下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93.
第六篇:环境监测信息化软件项目管理思考
摘要:
介绍了新形势下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管理系统、企业污染源综合监控系统和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展开,剖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进度易拖延、需求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影响软件质量、沟通困难导致系统失衡、运维模式亟须创新等问题。提出引入软件项目管理模式,以面向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对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与目标的综合协调和优化。其管理框架包括需求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5大领域,核心管理内容包括建立组织机构,梳理业务流程,引入需求工程管理方法,实施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的沟通管理,创新运维模式,以及培养环境监测大数据人才等。
关键词: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软件项目管理;运维外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陆续开展了信息系统建设[1-2],软件项目的规模日益庞大,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加。然而目前信息化投资的成功率较低,表现为投入的逐步加大和产出效果的不尽如人意,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迫在眉睫。今根据天津市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阐述软件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问题剖析
1.1主要建设内容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作为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概念阐释进入政策落实阶段。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新《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领域也迎来了新一轮的信息产业浪潮,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物联网技术之后兴起的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测和信息化领域显现了极大的优势,在实时在线监测、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预警和管控环境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可以分为3大块,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监测任务分别对应重点监测地区、企业和应急事件。因此,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包括覆盖不同领域的3套系统,即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管理系统、企业污染源综合监控系统和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管理系统可细分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大气监测系统、噪声监测系统、降水监测系统、土壤监测系统、电磁辐射监测系统、森林植被防护系统等,涵盖环境质量监测点、环境功能区、水源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企业污染源综合监控系统可细分为废气污染源监测系统、废水污染源监测系统、固体废物在线监管系统等。该系统可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以图像监控为主、数据监控为辅,结合多种报警功能,针对所辖区域重点企业(如印染厂、造纸厂、水泥厂、火电厂、垃圾填埋厂等)废气和废水的排污情况、环境安全参数监测(温度、压力、气体浓度、液位等)、环境污染参数监测(CO、有机物浓度等)实时监控,在线掌握各个污染源的现场情况,及时对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对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系统侧重于具体的应用层面,主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及卫星支持的“3S”等信息技术手段,为环境监测应急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1.2问题剖析
1.2.1需求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需求模糊和频繁变更会从根本上影响软件产品的质量及其整体水平,并且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开发方对需求理解的困难与对功能实现工作量、人员能力和技术风险估计不足等因素都极易导致项目进度拖延。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化项目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人员和开发人员都意识到,明确一个稳定的用户需求几乎不可能,需求的频繁变更和工期的延误不可避免,需求管理极其困难。环境监测软件项目需求的变化客观上来自用户方和开发方2个方面。环境监测软件开发历史较短,可借鉴的先例不多,在具体开发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监测人员很难在需求分析阶段全面、准确地描述所有问题,随着开发进度的推进,往往会产生一些需求的改变。而开发方由于接触环境项目较晚,对环境监测业务的了解远比对国土规划、水利、气象、医疗、金融等其他行业陌生得多,对需求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往往在软件框架完成后才发现有很大偏离。误区一:在项目需求分析阶段,用户方和开发方在基本轮廓上达成一致即可,具体细节可以逐步填充,因为无论开始时多细致,之后对需求的修改几乎是必然的。许多环境监测信息化项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需求阶段对问题的描述不够细致,导致后来预算超出或时间进度达不到要求。误区二:需求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变,而且这些改变很容易实现。需求改变在所难免,且现代软件工程理论可利用软件的灵活性特点,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这种情况,然而这并不表明不断改变的需求很容易实现。实践证明,随着开发进度的推进,实现软件需求更改所付出的代价呈指数形式增长。假定在需求分析阶段实现需求更改需要花费1倍的代价,那么在系统设计和编码阶段,需要花费1.5~6倍的代价;在系统测试阶段,需要花费10~20倍的代价;在软件版本以后,可能要花费60~100倍的代价。因此,软件需求的改变应尽早提出,尽量以较小的代价来实现[3]。
1.2.2沟通难度大,导致项目失衡
环境监测软件通常涵盖水、气、声、污染源等要素,业务范围广,需求沟通较为艰难。在实施过程中,很多细节具有隐蔽性,这些“暗示”的需求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变为“明示”的需求。如果交流不深入,那么很多问题易被忽视,特别是一些非技术性的管理上的问题,会导致开发方对整体监测业务需求把握不准确,出现功能设计“就低不就高”的现象,使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失衡,带来一系列损失。用户方常见的问题是容易过高地估计计算机的开发能力,认为其能实现任何所需的功能,期望值过高带来对所设计软件的失望。其实任何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系统也不例外,系统开发的最终结果只能达到有限的目标。开发方常见的问题是将现有的工作模式作为将来确定的需求去设计开发系统,而未考虑用户在此需求上的不确定因素,当需求出现变化时容易陷入窘境。
1.2.3软件运维问题凸显,亟须创新运维模式
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对运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力资源、机构设置和管理效能与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不匹配,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基础网络设施、专业信息系统及硬件设备安全故障潜在风险加大,使得多数环境监测部门面临运维力量不足、运维能力有限、运维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等现状。虽然一些单位每年定期招聘计算机专业的应届大学生参与运维服务,但几年后效果并不明显,一是这些人员刚进入单位,对业务系统不熟悉,维护效能不高;二是即使勉强保持系统运转,但缺乏创新。因此,采用科学、安全的外包方式解决运维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使环境监测部门从繁琐的运维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业务上,是当前亟须探索的问题之一。
2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软件项目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特性[4],一是软件开发不同于其他产品制造,整个过程都是设计过程(没有制造过程);二是软件开发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物质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三是软件开发的产品只是程序代码和技术文件,并没有其他的物质成果。每个软件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渐进地发展和演变,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便构成了其整个生命期。按照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项目的生命期一般分为计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运行维护6个阶段。针对各阶段的特点,将一般项目管理与软件工程管理涉及的内容有机结合,便形成了软件项目管理特有的10个组成要素(或称范畴),即需求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配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5]。
3基于软件项目管理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核心管理思路
3.1环境监测信息化项目管理框架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项目都具有独特性和一次性,项目的生命期具有整体性,而各个阶段之间又依次渐进或循环递进。环境监测信息化项目的核心管理思路是引入软件项目管理模式,以面向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对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与目标的综合协调和优化,以实现高效率的组织和控制。管理框架包括5个过程和5大管理领域,5个过程分别为启动阶段、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系统测试及运行维护,5大管理领域包括需求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其关联度,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构成整个项目管理活动。
3.2建立组织机构,梳理业务流程
在项目启动阶段,管理重点有2项:一是建立高效、科学的组织机构。针对环境监测信息化项目,建议增加与各业务部门平行的项目管理部门,将项目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存在的任务,并不断积累、发展,从而在组织、人员方面都使项目管理得到保障。二是做好业务流程的梳理。信息化是工作方式的一种变革,首要任务是对业务流程改进和创新。环境监测软件的需求都来源于特定的环境监测业务需求,所要开发的软件必须是一种能够适应并同时优化监测业务流程的计算机辅助系统,通常只能一对一实现定制。同时,由于大部分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模式都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可能引起变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在项目启动初期,应针对环境监测业务流程梳理、分析和优化,明确业务需求和数据需求、不同业务之间的接口、同一信息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流转和交换,以及日常业务中的关键控制点,以便更好地促进业务管理[6],而切忌用电脑重复现有流程,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作用无法发挥[7]。
3.3引入需求工程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和控制进度
需求分析是软件项目管理中关联最多的要素之一,建议引入现代软件开发中需求工程的管理理念,将软件需求管理过程具体划分为想要什么、分析需求、评估可行性、协商合理的解决方案、确认需求、需求变更、需求变更波及分析、需求稳定性评估、需求跟踪等9个要素。在实际管理中,可分为3个步骤实现,即需求定义的管理、需求实现的管理、需求变更的管理。需求报告应包括项目的应用背景、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操作界面要求、与其他软件的接口要求等具体内容。通过严格的需求工程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软件质量,保障软件开发进度不遭受无限期拖延。
3.4按照质量要素实施质量管理,重视验收测试
实施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控措施。环境监测软件包括6个质量要素,即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系统效率、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要保证上述6个要素达到质量需求,软件测试是重要的质控手段。测试过程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等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的测试是在开发方内部进行的偏重于逻辑、组装及需求实现的测试,验收测试是用户主导、现场参与、现场环境下的测试,用户在与真实使用无太大区别的实际环境下,按照自身意愿试用系统。用户方应重视验收测试,制定周密的测试计划并有效实施,实践证明,一些重大的需求偏离往往在此时被发现。
3.5实施全过程的沟通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是人的管理,沟通管理渗透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沟通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便于沟通的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而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采用多种多样的沟通形式是沟通管理的2个关键要素。沟通存在多种渠道,从形式上分,有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沟通渠道,从信息流分,有向上沟通渠道、向下沟通渠道、横向沟通渠道,各有侧重,各有利弊。正式沟通效果好,约束力强,具有权威性,而层层传递,形式刻板,速度慢,适用于重要的信息、文件、决定等;非正式沟通不拘形式,速度快,灵活,而难以控制,易失真,可用于了解事态变化,辅助决策;向上沟通可将底层信息直接反应,直接对话,向下沟通便于了解领导意图,而两者都存在被曲解的风险;横向沟通便于增加了解,克服本位思想,而往往头绪多,信息量大,易混乱。在不同渠道上,存在着不同的沟通形式,最常用的是口语形式和书面形式,常用的沟通工具有电子邮件、备忘录、即时消息、项目状况会议、电视电话会议、内部网或互联网留言板、项目演示等。由于利益和观点不一致,开发方和用户方发生分歧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不厌其烦地沟通与交流,以达到双赢。
3.6创新运维模式,延长软件生命期
良好的运维工作可以延长软件的生命期,乃至为软件带来新的生命。运维外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国际上有较多应用先例,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不占用人员编制,补充了单位IT硬实力,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促进了IT厂商与实际业务的融合,IT外包商将各种现实需求总结后传递给业务人员,又促进了业务发展。运维外包的管理架构可由环境监测部门的信息化人员、业务部门代表和承包商管理人员三方组成,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选择第三方咨询机构加入,甲方在外包过程中从需求角度加以公正的谋划和指导。运维外包的基本类型有3种,即谁建设谁运维、外包建设外包运维、综合运维。3种类型各有优劣,关键取决于环境监测部门对运维外包的管理与运维外包行业的成熟度。必须强调的是,外包承接商在运维服务验收交付时,为了便于其他外包单位持续运转,必须向环境监测部门上报完整的专业报告,不得以自有专利为由设置“壁垒”。运维外包是将非核心、技术复杂和耗时繁琐且与业务职能相对独立的运行维护工作外包。在实际操作中,应当界定外包的范围,要遵从主管部门的意见,网络与信息系统运维可以外包给服务商,而环境监测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外包。关于运维外包的安全管理,从技术层面,环境监测部门和外包服务公司可以各自掌握一半的密钥,对涉密内容加密,以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在具体操作中,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对外包公司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定保密协议,使得外包公司不敢也不能外泄环境监测内部数据和信息。此外,还要防止外包公司对核心数据、政务信息资源私自设置处分权和开发利用权。总之,监测部门不能一“包”了之,应加强运维状态的全程监控,掌控信息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定期组织系统运行风险评估,对外包公司建立事故问责制和重大问题质询制。
3.7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培养环境监测大数据人才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始终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的状况,虽然采用运维外包的方式能解决IT人才问题,但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即将迎来大数据时代,人才匮乏仍将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难题。大数据时代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项目需要复合型、多维度人才,既要具有丰富的环境监测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管理潜质,思维开阔,对事物的领悟能力强。具体而言,环保大数据人才首先应具备获取大数据的能力,根据环境业务的具体要求,综合利用各种计算机手段和知识,收集、整理海量数据并加以存储,为支撑相关的决策和行为做好数据储备;其次,应具备分析大数据的能力,对于经过预处理的各类数据,能够根据具体需求作选择、转换、加载,采用有效方法和模型对数据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为实际问题提供决策依据;最后,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分析任务通常无法依赖个人能力来完成,需要在团队制度的约束下,与他人共同携手、互相鼓励、分工合作来实现既定目标。可以采取与学校联合的方式培养环保大数据人才,该方式具有2方面的优势,一是大数据技能训练的对象即大量数据只有环保部门才具备;二是在环保部门的支持下,学校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大数据处理技能。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联合办学、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实训项目等。
作者:解辉 单位: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合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走中国式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道路[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18(5):1-3.
[2]王合生.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4):57-59.
[3]罗竹青.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0(35):7976-7977.
[4]张家浩.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14.
[5]贾宏茹.初探软件项目管理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与实践[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27(2):41-42.
[6]张?,石爱军.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12,4(6):41-44.
[7]王欣.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