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为了切实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任务分类;课程评估

课程建设是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国家、地方和各级各类院校通常采取立项资助的方式,设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培育项目,深化教学改革。而如何优质高效地组织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切实通过课程项目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各级各类院校教学管理都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亲身参与挖掘、研究、寻找、创造的一个和谐有机体[1],课程的要素也由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两大要素,拓展为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实施要素、评价要素等。许多院校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项目时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整体设计不够

课程建设项目涉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一体设计、协同配合,才能提高建设成效。但在各院校的建设实践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涉及的任务分属人力资源、教务、教学保障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一般都会单独组织人才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教学场地建设的分项计划,单独组织项目立项申报与资助建设,这样易导致各类建设与课程教学实际需求相比,可能存在过度建设或支撑不足的问题,即缺乏统筹规划,使建设成效与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存在偏差。

(二)课程建设内容标准模糊

从成果形式上看,课程建设涉及的任务多数属于软课题研究,成果效益显示度差,且一门课程涉及的任务类别杂、数量多,如果缺乏严谨规范的建设管理,就会导致建设任务不清、建设举措不详、建设绩效模糊等问题,而缺乏可验收评估的具体建设任务和数量、质量标准,其建设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三)课程建设相关项目边界不清

因课程建设的要素多样、牵头部门不一,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建设项目也较多,如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案例想定建设项目、教学条件建设项目等,这些建设类别、立项渠道不同的项目,往往边界模糊,存在建设内容交叉重叠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

(四)项目建设管理较为粗放

从院校组织课程建设的实践看,多数院校通常将一门课程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立项建设和过程管理,项目中期的检查和验收评估都是按课程实施,由于评审时限及专家数量的限制,多数只能对照建设方案,逐项审查所列任务是否已完成,至于每项任务的目标达成度、建设质量高低、效益发挥情况等难以有时间、有资源进行细化评估。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验收评估手段,往往导致很多院校课程项目建设水平较低。

二、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借鉴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着眼于强化课程建设一体设计、分类指导、精细管理,设计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将课程建设项目细分为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验室建设等不同类别的建设任务,实施“项目细分任务、任务分类管理、分步验收评估”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整体建设与要素建设相结合

课程建设筹划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摸清课程建设的现有状态,然后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思路,最后区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等要素,明确分项建设的目标思路与具体任务。这样,由上至下、有统有分,可确保各分项建设符合课程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并弥补课程各要素存在的短板不足,促使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项目结题与任务验收相结合

将立项建设的课程作为独立的项目实施建设与管理,各项目应根据课程要素细分为若干建设任务。同时,要考虑各建设任务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对建设任务实施分类管理。课程项目中一般下设的任务类别包括方案报告拟制、教学文件编制、基本教材建设、辅助教材建设、案例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执教能力建设、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制度机制创新等。另外,还要按任务类别制定验收评估办法与标准,先实施任务分类验收,再组织课程项目结题验收。其中任务验收重点关注每项任务建设质量,项目结题则根据每项任务验收结论,从而综合考量项目整体任务完成情况。

(三)课程验收与课程评估相结合

课程验收主要依据课程建设方案,验收课程建设周期内,课程项目所列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度,以及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度,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课程评估是对经过一轮或多轮课程立项建设后,对课程状态和水平进行的综合性质量分析判断,是院校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院校教学考评中心组织实施。将课程验收与课程评估一体设计、统筹开展,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构建“发现问题、开展建设、状态评估”相衔接的课程教学质量保证闭环。

(四)课程建设项目与配套建设项目相结合

针对因主管部门不同、立项渠道不同,导致的课程建设与人才队伍、教学条件等配套建设相脱节等问题,相关部门要确定以课程建设为需求源,以配套建设为供给侧,一体统筹实施不同渠道的项目建设。即在各课程项目的建设方案中要明确课程所需的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专修室等条件建设任务,由教务部门汇总反馈给人力资源、教学保障等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在拟制专项建设计划时,以课程建设任务需求为依据,归并整合同类需求,科学制定建设项目,确保配套建设能够切实满足课程教学所需,避免支撑不足或重复建设。

三、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立项审核与计划下达

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核由教务部门组织,根据实际可采取由上至下的任务指派方式确定,也可采取由下至上的申报遴选方式确定。任务指派方式通常适用于新开设专业,很多课程属于新开课程,需通过立项资助开展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以尽快形成合格的课程教学体系;申报遴选方式通常适用于在已有成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遴选优质课程开展建设,实现优中选优、培育精品课程。拟立项建设的课程项目名称确定后,应制定院校课程建设计划。课程建设计划是院校层面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的计划性、指令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院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原则、建设课程、建设要求等,一般需经院校教学委员会审议批准后下达。

(二)建设方案拟制

课程建设方案是每个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依据。课程建设方案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总体目标思路,以及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目标思路与具体任务等,除课程明确的项目承建单位和负责人外,具体建设任务也应责任到人。课程建设方案一般由承建单位课程项目组拟制,由教务部门牵头,会同人力资源、教学保障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专家组开展评审,以保证课程各要素建设符合院校各业务渠道项目建设管理要求。课程建设方案应做到课程建设现状起点分析客观、建设目标清晰、建设任务具体、建设标准量化、建设措施得当,从而保证方案具体可行、实施可操作、结果可评估。建设方案被批准后,教师应将其同时提交给教务部门以外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备案,作为人才队伍、教学条件等配套建设计划拟制的重要依据。

(三)建设任务分类验收

对于教材、案例、实验室、信息资源等建设成果质量判断较复杂的建设任务,学校应依据各类任务验收评估办法与标准,由不同类别、层级及主管部门组织建设任务评审验收,并确定每项任务的评审结论。对于执教能力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制度机制创新等措施类建设任务,相关部门可在课程结题时一并验收,也可定期组织中期检查,督促项目组按期推进建设任务。

(四)建设项目结题验收

结题验收时,相关部门应对照课程建设方案中明确的建设任务,逐条验收任务完成情况,一般较高质量完成95%以上的建设任务,方可参加项目结题验收。项目结题验收一般先由项目组撰写课程建设自评报告,总结课程建设过程中经验做法、成果实效和存在问题,并收集整理能够反映课程建设状况和实效的教学文件资料、成果清单,以及各建设任务验收相关资料;再由各承建单位组织专家组检查课程建设完成情况,研究提出单位自评意见;最后由教务部门组织组织专家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形式,对课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和建设成果实效进行验收评价,确定结题验收结论。

(五)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可结合项目结题验收一并开展,或根据院校教学评价工作安排专项开展。评估应依据课程评估标准实施,通常包括课程设计、任课教员、资源条件、教学效果等评估要素。评估结论为优秀的,学校应给予课程教学团队一定奖励;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学校要责令项目组限期整改,并重新参加评估。这样正向与负向激励相结合,才能确保评估结果反馈作用于课程的持续改进实践。

四、结语

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其核心应是通过强化体系设计、分类指导,依托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实现课程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课程建设分项任务对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度,有效提高单个课程建设项目对院校整体课程建设计划的支撑度,有效促进院校课程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的相互协同。

参考文献:

[1]张雄飞.用全新的课程观关照课堂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9-03-16(8).

作者:黄秋爽 傅应坻 耿旭 单位: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