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项目管理的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项目管理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项目管理的实践

摘要:文章对现代综合医院建设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归纳了上海市综合医院改扩建的常见模式,并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采取的改扩建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此得出上海市中心城区医院改扩建过程中对城市文脉的回应、新旧部分功能互补及有机联系和内外部医疗环境品质的提升等层面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医疗建筑;历史建筑;医院改扩建

医院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场所和提供医疗服务的载体,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医院建设高潮过后,进入了医疗理念与医疗体制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三级医疗体制向两级医疗卫生机制的转变,一级是大型综合医院,另一级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国医疗建筑出现了“大而全”和“小而专”并重的状况。这种发展模式使医疗中心和综合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医疗资源更加集中,需要以全面的医疗服务来覆盖更大的区域范围。而随着医院服务人数的增加,相应要求医院扩大自身规模,再加上医疗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都给医疗建筑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可见,综合医院会进入到一个功能趋于完善、规模不断扩张的更新过程,而改扩建则是现代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的必然途径。据统计,上海27家三甲综合医院中,19家经过改扩建,4家有改扩建计划。经过改扩建和有改扩建计划的医院高达82%。

一、上海市中心城区医院改扩建常见模式

医疗建筑与城市发展关系紧密,医院自身状况对现代大型医院建设发展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医院有如下几种常见改扩建模式。

(一)原有基地内部挖潜,逐步更新

在医院现有用地范围内,总体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对现有医院建筑改建或者拆旧建新,如上海瑞金医院(图1~2)、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

(二)原址周边改扩建

医院通过土地购买、置换,在周边征用新地,扩大院区寻求发展。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著名医院,原址周边就近改扩建的模式对就医群众和医院都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创建于195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位于杨浦区控江路江浦路口,在医院原址改扩建时,征用了医院北面附属卫校用地(图3、图4)。

(三)异地新建分院

原来的大型综合医院基本位于市区,而偏远的郊区鲜有实力雄厚的三甲综合医院。市区内医院受规划条件的制约,发展受限,而郊区经济逐步繁荣,人口增加,原有医疗资源匮乏,市区和郊区医疗设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型综合医院在原地不断更新的同时,在远郊建立新的分院作为医院改扩建的一种方法。2009年,上海市政府为了解决郊区市民看病难的民生大事,启动了上海30年来最大规模的医疗资源布点调整,即“5+3+1”工程。“5”即在浦东、闵行、宝山、嘉定4个区分别引入长征、六院、仁济、华山、瑞金5家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床位规模各600张;“3”是对崇明、青浦、奉贤3个区(县)的中心医院进行扩建改造后升级为三级医院,床位规模各1000张;“1”是迁建金山区中心医院,床位规模为700张。所有项目完成后,上海市郊区将增加病床近5000张。在讲究对医疗服务的供方侧重改革、需方则强调保障的今天,此系列项目是一次供需并重的医改部署。该项目的实施优化了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达到每个郊区县都有1所三级综合医院的目标,郊区居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

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案例分析

(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概况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于1864年,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经多年建设,总建筑面积近250000m2,实际开放床位达2500多张,由于使用强度和诊疗规模的日益扩大,医院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出现了总量性欠缺、结构性欠缺和功能性欠缺等问题。2010年,经上海市发改委批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利用原上海虹口高级中学校址新建改扩建工程。该项目于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截止到2017年5月18日竣工验收完成,2017年5月25日改扩建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总投资为6.58亿元(含土地费用2亿元),建设基地位于虹口区武进路86号地块(原虹口高级中学),总用地面积约8320m2,总建筑面积为4885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35352m2,地下建筑面积13500m2(地下三层属深基坑)。医院主要建设内容为:第一,新建一幢具有急诊中心(1500人/日门诊量)、急救中心、手术中心、中心供应室、功能检查、病房(300张床位)等功能的综合医疗建筑,该楼高15层,建筑高度61.6m,裙房5层,建筑高度22m,建筑面积43049m2;第二,保留建筑改造成急诊中心诊室及行政办公用房,并加固,该楼高4层,建筑高度16.4m,建筑面积为5803m2;第三,两栋楼之间建设一层连接体约555m2,并在武进路上空建设2个过街连廊与南院区连通,连廊建筑面积约1054m2。

(二)第一人民医院虹口北院区改扩建策略分析

北院区采用了原址周边扩建的策略,在充分考虑医院建筑功能完善更新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城市环境及现状条件,做到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共生(图5)。具体采取的策略有:第一,通过周边城区土地的置换,弥补了原有院区预留用地的不足,使其成为医院建筑在旧城区中发展的突破点。北院区处于市区,基地面积过小,预留发展空间较少,原址周边就近改扩建对医院自身的发展有极大的优势。第二,优化整合功能布局,增加门诊、急诊及手术中心的空间,缓解原有院区诊疗压力。门诊楼和急诊楼分别设于武进路的南北两侧,就诊人流进入武进路入口处后自然分流,两者通过位于三层的连廊连接,并设置20间手术室,弥补原有院区手术空间的不足。第三,注重交通流线组织,重新梳理原有院区的人流、车流,合理疏导与城市交通的连接关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在院区内部的流线上整合新建设施与原有建筑,增强两部分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医疗效率。连接部分采用立体化的交通组织,用空中连廊连接新旧建筑,以满足改扩建后医院整体医疗、交通等使用功能的需要。还通过设备系统层的设置,使得新旧两部分医疗物资的供给与传递更为顺畅。第四,保留基地内部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基地内4层高的原上海市虹口中学教学楼位于武进路与哈尔滨路、吴淞路与九龙路之间,大约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投入使用约90年。工程保留了其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拆除后期加建的部分,修复建筑外立面,并进行全新的功能置换,作为医院行政办公用房、急诊诊室及输液大厅等。一层在新建建筑和保留建筑之间的西南侧设置了连接体,作为急诊大厅,巧妙地将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此举既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和文化,使城市的文脉得以保留和延续,又是绿色环保的一大创举,节约资源的同时亦减少了拆除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第五,赋予第一人民医院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改变传统医院建筑的外观,以流线型的立面设计和垂直绿化体系勾勒出亲和的现代医院形象(图6)。同时注重改善内部诊疗环境,引入绿色生态的理念,设置自然采光中庭和下沉庭院,追求医疗建筑的情感化和人性化,改变医院混乱拥挤的紧张气氛,为患者创造愉悦舒适的医疗环境,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图7)。第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补充老院区停车用地的不足。由于用地限制,地面仅设置救护车停车位2个。地下二、三层为地下车库,提供130个停车位,其中机械车位59个。同时将部分医技科室移至地下,在地下一层设置影像科及相关辅助用房。为改善候诊和空间环境,还设置了下沉庭院(图8)。第七,虹口部北院区注重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为提升标识系统设计的易懂性,采用色彩明快、易于识别的标识图形放置在醒目的位置,缩短患者的心理距离。注重提升设施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为方便患者在无他人帮助下也能轻松使用医疗设施,设置了不同高度的扶手,降低柜台高度(图9)。为保障使用者安全,设施内杜绝了障碍性高差,控制地面高差小于10mm,使轮椅使用者倍受关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海市中心城区医院改扩建策略可总结为:改扩建过程中应当顺应城市环境,尊重旧城区的历史文脉;梳理交通流线,与城市交通形成良性联系,并合理规划布局,预留医院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医院功能布局,优化各部门组织,注重新旧部分在功能上的互补,形成各自发展的特色;增强改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联系,使其成为有机整合的整体;提升内外医疗环境的品质,建立现代医院的时代特征与形象,将绿色理念、人性化关怀融入到空间细节的设计中去,为患者创造愉悦舒适的新型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吴锦华,张建忠,乐云.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2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权衡,张岳军,景新刚.医院改造扩建与总体规划.中国医院管理,200312:60-61.

作者:吴明慧